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政协网首页 > 深圳文史 > 第九辑 > 

两万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深圳纪实

来源:张淑运发布时间:2013-04-23

    (一)

    二十多年前,深圳春潮涌动,百业待兴。两万工程兵来到这里,他们的创业历程和一座城市的迅速崛起,锻造了一个火热年代里激情燃烧的岁月。

    基建工程兵的光辉历程

    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部队组建于1966年 8月1日,周恩来总理曾勉励他们“能工能战,能文能武,以工为主”。部队最多时有三十二个支队(师),共四十九万多人,分布在全国各地,承担着冶炼、煤炭、石化、水电、交通、铀矿地质和矿山、首都地铁和市政建设、水文地质、黄金地质、通讯保障等经济及国防工业建设任务。从北国边疆到天涯海角,从东海之滨到天山深处,在城镇乡村、戈壁沼泽、高山峻岭、林海雪原,他们风餐露宿,南征北战,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编时,基建工程兵部队共完成大中型建设项目160多个,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来到深圳的两万工程兵是基建工程兵的一部分,他们把自己的命运和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紧密结合在一起,与特区同呼吸、共患难,不但铸造了深圳的现代辉煌,树立了深圳精神,而且为军队转业工作编写了一部沉甸甸的生动教材,给我国军转工作以深刻的启迪。

    两万基建工程兵赴深圳

    1979年4月5日,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对当时广东省领导人说的那句话至今振聋发聩:“还是办经济特区好,过去陕甘宁就是特区。中央没钱,你们自己去搞,争取杀出一条血路来。”于是便有了祖国南海边的“那个圈”。当时,设立经济特区在中国还是开天辟地头一回。这个伟大的决策,凝聚了老一辈国家领导人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奋发图强的坚定信念。从此,深圳这个临近香港的边陲小镇历史性地成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焦点。
一阵炮响,一声春雷,深圳这个贫穷的边陲小镇顿时在沉睡中醒来,这片荒凉的土地,一时间成了一个热闹的建设工地。但是当时的深圳严重缺乏专业施工队伍,全地区只有一个700多人的集体性质的建筑公司,一个10多人的建筑设计室,三个水泥厂,一个红砖厂,一个石灰厂,大型的建设项目根本无法开展。在这种情况下,深圳市委、市政府把特区建设工作的情况向党中央、国务院作了详尽的汇报。为了保证深圳城市建设大规模地快速推进,中央决定派遣基建工程兵冶金系统一部开赴深圳,支援特区的开发与建设。

    深圳第一批拓荒者

    1979年9月,按照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冶金系统调集五个建制连共1041人组成先遣团,从鞍山市开赴深圳,拉开了基建工程兵建设深圳特区的序幕。

    先头部队驻扎在通心岭片区。那时的深圳,基本上是荒坡野岭,到处是荆棘杂草,生活环境十分恶劣。初来乍到的北方战士最苦恼的是:满天飞的蚊虫,随时袭击着战士们裸露的肢体。“深圳的蚊子”号称三大:个头大,毒性大,本领大。战士们这样形容:三个蚊子一两重,两个蚊子一盘菜,一叮一个大紫包,十天半月好不了。最难以忍受的是:傍着蓝蓝的大海却没水喝,打出来的井水又咸又苦,根本无法饮用。灼热的太阳,烧烤着几乎冒烟的工地,严峻地考验着战士们的体能,磨炼着战士们的意志。台风和暴雨说来就来,恣意肆虐,遍地横扫战士们简易的窝棚。台风暴雨过后常常是一切荡然无存。此外,当时深圳生活供给困难,一不小心就会染上又臭又痒的“香港脚”……但是深圳市委市政府、深圳人民对这支队伍却有着沉甸甸的期待。这一切都严峻地考验着这支先遣部队……

    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官兵们表现出了顽强的斗志和大无畏的精神。没有水,他们到很远的地方去拉;没有菜,他们自己种;蚊子咬,就让它咬,咬麻木了就好了。在施工过程中,工程兵充分发挥军队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以及军队铁的纪律、铁的斗志,夜以继日,顽强拼搏,就连中国传统的节日——春节,他们也都坚持工作,连续奋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用实际行动履行了自己的职责,用汗水、用毅力、用成绩回答了深圳市委市政府和国务院、中央军委赋予的光荣使命。

    “深圳奇迹”、“深圳精神”的“奠基石”

    义务清理布吉河――初现基建工程兵风范

    布吉河,长1650米,宽6米,深2米,这条贯穿深圳市南北的河流已三十年没有疏通过,河道里全是污水、垃圾、粪便、动物尸体、杂草等,臭气熏天,被称为深圳的“龙须沟”。洪水一来,污物遍地流,周边居民苦不堪言。接到任务后,200多名战士忍着刺鼻的恶臭,脚踩淤泥,大干起来。他们用锹挖,用镐刨,用竹筐抬……因为臭气实在难忍,有的战士晕到了……深圳市民驻足摇头,感慨不已!经过二十五天的艰苦奋战,这条排洪沟焕然一新。在这条沟边,部队还建起了一个街心花园。为纪念工程兵的辛勤劳动,后来,老百姓将之称为“解放广场”。如今的解放广场繁花似锦,绿草如茵,游人如织,已经成为深圳一大景点。

    深圳市政府办公大楼――领导深圳改革开放的指挥部终于落成

    特区刚刚成立不久,政府工作人员甚至领导们都在清一色的平房中办公,且办公地点分散,东一块西一块,加上通讯不发达,大都只能依靠自行车进行工作联络。特区政府急需自己的办公场所。
基建工程兵接下了这个神圣的任务。

    这是基建工程兵进入深圳打响的第一仗。两个连队不分白天黑夜地干,很多干部战士干脆住在了工地。设备严重缺乏,连铁锹也是两人合用一把。晴天,顶着烈日,挥汗如雨;大雨来临,他们就排起长蛇阵,用脸盆将积水一盆盆泼出……地基打好了,楼层开始建了……几乎三天一层的办公大楼,在前来观看的政府工作人员眼前飞窜。这速度惊动了城内外。

    1982年,工程峻工后,为了纪念工程兵战士的努力,市政府在门前由西朝东立起了一尊“拓荒牛”雕塑。“拓荒牛”肌腱鼓胀,四蹄坚挺,埋头奋进,这正是基建工程兵的生动写照!这尊“拓荒牛”也保存在千千万万来深圳旅游观光者的影集中。二十年来,我们的基建工程兵们仍然保持着这一“光辉形象”,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列,走在全国同行的前列,走在改革开放的最前列。他们敢于蟾宫折桂,创造了深圳开发史上乃至全国的多个“第一”。 二十年过去了,这尊“拓荒牛”,依然能唤起我们对基建工程兵那种无私、自强、拼搏、奉献的伟大精神和伟大情操的无限敬重!

    深圳电子大厦——我国当代建筑史上的“里程碑”

    1981年夏,深圳市第一幢也是当时国内第一幢完全自行设计、自主施工的超高层建筑——建筑面积为14455平方米楼高二十层的深圳电子大厦破土动工时,引起了国内各界的热心关注,也在香港乃至西方国家引起了轰动。一时各方褒贬不一,议论纷纷。他们不敢相信我们有这样的施工技术、施工能力、施工胆魄。我们这支英勇的基建工程兵部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拉开了深圳乃至全国高层和超高层楼宇建设的序幕。特区,这片富有想象力、富有创造力的热土,造就了一批敢想敢干的先行者。他们在一无技术、二无经验、三无参照系、四无大型先进施工设备的情况下,开拔上去了。让我们记住王光华、吴书领、马成礼这几个人的名字和这支平均年龄不过二十六岁、平均技术水平二级的基建工程兵队伍。他们通过开诸葛亮会讨论、修改实施方案,摆龙门阵演练、改进施工技术等,轮番上阵,不间隙地抢施工进度,以“过五关斩六将”的勇气,硬是用铁锤、泥抹子、刮灰刀这些最基本、最原始的工具,在特区这块处女地上,用十五个月的时间奇迹般地矗立起了我国建筑史上的标志性建筑!这不但开创了我国自主设计、自主施工超高层建筑的先河,而且打破了国外认为我国无法自主建造高层建筑的偏见!

    奇迹在他们手中诞生,热血在他们心中激荡!这支英勇的部队,以近乎完美的创业精神,先后建起了:

    罗湖第一幢高层建筑——国商大厦

    我们敬爱的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1984年视察深圳时,就在此登楼环视深圳,远眺香港,构思、规划深圳的发展未来。

    深圳第一幢高档酒楼——泮溪酒家

    它使深圳人民终于可以以自己的酒店和礼仪来接待来自国内外的贵宾。

    深圳第一座大型商场——友谊商场

    这不但筑起了深圳与香港与内地的第一个经贸交易基地,而且极大地改善了深圳人民的生活质量。

    …………

    这批二十来岁的毛头小伙子,用辛勤的汗水为今天深圳的美丽、为深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们都是普通人,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没有渊博如海的知识,有的只是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但他们却确确实实地在深圳新的历史开篇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深圳市委书记、市长梁湘看到工程兵创下的业绩,非常感动,他曾这样赞扬我们这支先遣工程兵队伍:“这是一支能吃苦、肯打硬仗的部队。把深圳的建设交给你们,我非常放心。深圳人民也相信你们一定会把深圳建设好的。”

    正是先遣部队的卓越功勋,促使深圳市委、市政府多次打报告到中央,诚恳请求增调工程兵进特区,这才有了后来两万基建工程兵集体南下的壮举。


     (二)

    斗志满怀赴征程

    1982年秋,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近两万人奉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命令,肩负着党的嘱托和深圳人民的期望,分别从天津、上海、唐山、鞍山、沈阳、本溪、锦州、西安、汉中、安顺、遵义、荆门、郑州等地陆续调入深圳。一时间神州大地兵马涌动、京广线由北向南陆续驶过一百多列军车,各路精锐之师昼夜兼程、豪情万丈地开赴祖国改革开放的最前哨——深圳。由于得到了深圳市委市政府和深圳人民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仅仅两个月,大部分调入工作便顺利完成了。

    这是一支有着军队优良传统和朴素作风、体制基本健全、实力比较雄厚、突击性较强的基本建设队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干部1088人,固定资产原值6053万元,流动资金9981万元,设备总值5161万元。

    深圳!深圳!接到开赴深圳的命令后,战士们异常兴奋!但我们的战士并不知道深圳是个什么样子,只知道是祖国南海边毗邻香港的一个“城市”,祖国改革开放要在那里搞一个“试验场”。于是,大家纷纷展开想象的翅膀,对深圳甚至香港都展开无穷想象。我们这些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工程兵们将自己的板房拆开,将行李打包装上火车,没有犹豫,没有耽搁,带着战士出征的必胜信念,一路风尘仆仆,来到了全国人民瞩目的深圳特区。

    沉甸甸的“见面礼”

    坐几天几夜的闷罐车,受几天几夜的疲倦劳顿。车停了,战士们顾不上打点行李,便迫不及待地跳下车,可眼前是“凄凉”的情景:几条冷落的铁轨从南码头仓库(现在的宝安南路香江家私城)到北货站(现在的清水河以南)孤零零地延伸着,除了自身乘坐的火车和满地的工程兵外,满目荒凉,人烟稀少。稀稀落落的村庄散置在山脚河边,道路凹凸不平,坑坑洼洼。贫瘠的山梁仍留着“刀耕火种”的痕迹。深圳河仿佛在向工程兵们倾诉,亘古至今,流逝的岁月从没卸下过“一穷二白”的包袱……

    “这就是深圳?咋还比不上咱村子大呢!”看着电子大厦“孤独”地立在暮霭中,战士们站在车门口,迟迟不愿下车。虽说他们到过不少艰苦的地方,打过不少硬仗,可是“深圳”这个与毗邻香港的地方,这个在全国各地议论纷纷的“实验场”,这个寄托着祖国改革开放蓝图的“圈”,实在是太过荒凉,让我们的战士无法接受!深圳,给了战士们一个思想上沉重的“见面礼”。

    峥嵘岁月稠

    刚到深圳的那段艰辛的生活经历,让我们的老兵们至今难以忘怀。

    雨中“爬”路:因卸载装备,工程兵们开始几天吃住都在车箱里。车皮调走后,临时住所也没有了,只得重新寻找营地。根据深圳市政府的安排,第十六团的大部分官兵一万余人要安营扎寨在安托山南(现深圳竹子林片区)。搬迁那天,正逢大雨下个不停。通往新营地的唯一的窄窄的土路,早已被早先过去的部队踩成了“水泥”路 ,软泥裹着坚硬的石子灌进鞋里,狂风暴雨抽打着战士们的脸颊,沉重的器材压着战士们的脊背,军用卡车陷在泥淖里空打转……十几里路,硬是让战士们滚打摸爬了一整天!这或许就是一种征兆,疾风苦雨将伴随着基建工程兵建设特区的征程。

    水贵如“油”:0.8高地(现深圳白沙岭高层住宅小区)一下子驻进了这么多人,水,水,水,顿时频频告急。既没电也没自来水,最近的一口水井还远在半山腰,要供给近万人饮用、做饭、洗衣、冲凉……根本不够用。我们的战士们只好出“奇招”,给每一辆车都加上一个大水罐,一有空隙便远赴十五公里外的地方拉水,每天定点、定时、定量供应。战士排队用脸盆接完水后,一部分用来喝,一部分早上和晚上洗完脸后,再用来洗衣服,最后用来洗脚。至于洗澡,那简直就是一种奢侈。就这样他们度过了近千个日夜……

    硕鼠壮如兔:深圳的老鼠向来名闻遐迩,也许是吃“海鲜”太多,营养过度,故以“大”著称。老兵张淑运讲述当年逮住 “特大号”老鼠的事还脸上洋溢着喜悦。那只老鼠足足八斤二两,一顿丰盛的晚餐让他至今难忘。这对于长期连菜都吃不上的战士来说,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蛇窜横梁:因为战士们住的都是用竹子搭起来的竹棚,所以各种各样的蛇深夜常来造访。它们或吊在棚顶,盘在梁上,或爬上地铺,窜到脑后,于是便有了许多“鹊巢鸠占”的故事。战士们睡到半夜一翻身,常能发现眼睛上方吊着一条、或身旁多了一条光溜溜的青蛇。北方来的战士时常被吓得光脚光背窜离竹棚……但时间一长,战士们却也练就了一身徒手捉蛇的本领,捉到了用脸盆熬汤喝,也算是一种补偿。

    湿毒侵身受煎熬:除了不可避免地染上“香港脚”外,多数北方人难以适应的还有南方潮湿闷热的气候。差不多每个人身上、脚上都长了湿疮,腿上也挂上一串串光亮亮的水泡,一上工地擦破后,便疼痛难忍,十天半个月不见好,有的连裤子也穿不上,卫生员也无可奈何。部队曾流行的一首顺口溜这样说:雨停了,天亮堂/  找竹竿子加固房/  挖水井,排水塘/  草地晾被晒衣裳/  吃了上顿没下顿/  烂手烂脚全身痒/  早知深圳这样苦/  最心痛的是俺娘……

    馒头咸菜充肌肠:大军一到,深圳一下子增添了两万张年轻力壮的“大嘴”,粮食调拨来不及,供应顿时紧张。那时深圳商家有限,战士们的生活异常艰苦,有的部队一连几天都吃不上一顿饱饭,虽然村里路旁长满了诱人的香蕉、荔枝,但没有一个战士伸出一个手指头去碰,严明的部队纪律使他们自觉地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半山坡上建医房:在来深的两万基建工程兵中还有一支医疗队伍。医院因陋就简地建在荒芜的半山坡上,是木板、树皮、油毛毡凑合的。虽然当时这里无处设立专门的诊所和手术台,但它却承担了两万人甚至深圳市民的医疗卫生工作。有的军医由于吃不饱饭,却又要长时间地工作,竟晕倒在手术台上。但就是这样,许多垂危的生命硬是被他们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娇妻怨郎:一位营长去火车站接妻子。妻子下火车后,看到深圳感到一阵茫然:难道说这个遍地泥泞、荒秃不堪的山沟就是丈夫的第二故乡吗?难道这就是我们建设中的经济特区吗?如果说刚到深圳时这位妻子的表情是失望的话,那么当她看到丈夫所住的“竹叶宾馆”(战士们对用竹子搭起来的竹棚的戏称)时,则感到“绝望”。所谓的“竹叶宾馆”是几排破烂不堪的竹棚,旁边是坑坑洼洼的泥地,远处是一个四处不见人烟的山包。好半天了妻子才说出一句话:“这里这么荒凉,往后怎么过啊?”营长无语……

    俗话说,自古英雄多磨砺。1983年夏天,一场熊熊烈火在“竹叶宾馆”方圆23000平方米的土地上燃烧,它吞没了基建工程兵二十三栋简易营房。火苗直窜到30多米的高空,共烧掉了70万元的财产。屋漏偏逢连阴雨,大火过后没多久,另一场更大的灾难突然降临。9月9日晚,一场百年不遇的十二级台风挟着暴雨,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狂袭深圳,持续了二十四小时之久。碗口粗的树被连根拔起,电线杆被拦腰折断,卡车被掀翻了,官兵们刚搭起来的竹棚连同被盖、锅盆、碗筷全被卷上了天。……这次天灾,部队损失了几百万元。

    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自然条件的艰苦,并没有摧垮官兵们的斗志,两万基建工程兵经受住了种种严峻的考验。军人铁的纪律、钢的意志和对党的无限忠诚、对改革开放事业的坚定信念,使他们二十年来始终坚定地扎根在这片创业的“实验场”,坚持着特区的各项建设,无怨无悔地挥洒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年轻生命。

    1983年9月15日,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命令,为了加强特区基建力量,加快特区建设步伐,两万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改编为深圳市属建筑施工企业的职工。当时人口尚不足三万的深圳特区,一下子多出了两万没有军章、帽徽却身穿绿军装的“特殊市民”,这成了深圳特区当时一大亮丽的风景。

    但时代并没有给我们这批基建工程兵以特别的恩赐,一系列的困苦与艰难接踵而至:

    两则小故事

    记得五公司来深圳后争取到的第一个小工程是为建雅园宾馆挖土方。期限十天,两个连队上去,手挖,肩挑,五天完工。香港老板暗惊:“还是解放军厉害!”奖金给了一万港币。那时的工程兵们没有听过干活拿奖金,谁也不敢拿。香港老板再次诧异:“这些傻大兵从头到脚土得掉渣儿”。

    还有一则小故事:一个中间人找上门了,两只手上戴着四个戒指,一挂手链,金光闪闪。他打开密码提箱,拿出一份已盖好章的数千万投资合同。昔日的“团领导”们心知肚明这是千真万确的真货,这份合同到手,公司近千名职工就可渡过难关了,但这3%的“茶水费”又如何下帐?却让“团长”、“政委”们感觉像烫手的山芋,无从下口。看着近乎“嗷嗷待哺”的千名员工,谁也没辙!现在回想此事,许多领导眼睛仍是红红的。

    请不要笑话,因为那时我们的基建工程兵,从头到脚确实还根本没有市场经济的概念!又岂知商海有多深!

    苦痛和彷徨

    心灵的失落。“一夜之间”,部队从计划经济模式跨入了市场经济模式,从军队的供给制转向了自谋生路、自找饭吃、自寻活干,从神圣的军人到普普通通的“企业人”,部队官兵普遍有着深深的失落感。我们这些大多来自农村的年轻人,还来不及有思想准备、还来不及思索就地转业给即将开始的人生和事业带来的变化是什么时,就被抛进了无底的市场“深渊”!

    体制的不适。基建工程兵转业之初,也正是深圳特区以城市建设体制率先进行市场经济改革之时。建筑业尝试招投标,率先于全国打破了建筑行业的地区封锁。外驻企业纷纷进入深圳,境外实力雄厚的建筑商也闻风而至,抢滩深圳遍地火爆的建筑市场分争“大蛋糕”。而我们的两万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改编后,体制由原来的国家统一“管、统、包”变为企业自己找米下锅,自由竞争,自谋生路,自找饭吃,自寻活干,一时无所适从。当这群工程兵打着刚成立的建筑公司的名义到外面寻觅工程时,他们吃惊地发现——突然间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习惯了“以服从为天职”的军人,哪个懂市场经济?哪个又会“竞标艺术”?更有哪个又敢“意思意思”?于是大多数公司在竞标中都是连竞连败,又连败连竞。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使这支习惯于完成上级指令性任务的“部队”一下如断了奶的孩子,最后不是拿人家不愿意拿的苦工程,就是吃人家的“二包活”。整个队伍就像一头犍牛掉进枯井里,有劲也使不上。

    竞争的不适。由于市场竞争法则尚在建立健全之中,当时的建筑行业正弥漫着一股不正之风,承揽工程必须给“茶水费”(回扣)。可是对于这群基建工程兵来说,他们打心眼就根本无法满足对方的要求。因为他们觉得这是不可思议的,有违军人的本性。他们认为,军队是来建设特区的,受命于危难之时,怎么能在沉渣泛起的歪风邪气中败下阵来?

    经济的窘迫。那时深圳的银行里,排着长蛇队,大包小袋往外掏票子。而他们想贷点儿救命钱,即使跑断了腿也没门儿。国家的银行国家的钱,凭什么要送红包提回扣?老工程兵们火冒三丈,却又无可奈何。

    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这批工程兵们的处境可想而知,只能是处处碰壁!在大大小小的工程招标中,也就不得不屡屡败在蜂涌进入特区淘金的包工头手下。工程兵们普遍感到思想观念不适应、管理体制不适应、竞争环境不适应。队伍没活干,职工几个月拿不到工资,两万人的生活顿时陷入了困境。今天,大多企业员工人均月收入都在4000元左右,可那时,一家人只要每月能领到50元的生活费就谢天谢地了。为了维持家庭生计,工程兵们只得自找出路。有人到火葬场干临工,有人去外商开的酒楼洗碗,有人去给私人包工头干苦力……好多职工因营养不良或过度疲劳而虚脱,因为干活时没精打彩,没多久就被炒鱿鱼。一些职工家属实在没办法,背着小孩到火车站要饭;有些生病了长期无钱医治,还要拖着病躯去市场上捡菜叶充饥,捡破烂养家。

    困难折磨着每一个人,何去何从考验着每一个人。1985年底,这个充满悲剧色彩伴随着阵痛的过渡时期,才在工程兵们的奋发图强中宣告结束!

    逆境奋起

    从部队供给体制到计划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一个历史的必然。适者生存,是自然规律。作为企业,要拥有市场,就必须遵循市场规律,谁也不例外。

    面对两万人的痛苦与尊严,公司领导们认识到,要想闯出一条活路,只有彻底告别过去,一切从头开始,一切从零开始,一切从自力更生开始。这支英雄的队伍于是喊出了口号,“不靠天,不靠地,要靠自己救自己”!

    奋力挤进市场门槛。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徘徊与摸索,经历了体制变革的苦闷与挣扎,工程兵们的思想有所转变,慢慢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开始 “自由游泳”。不再找市长,而是找市场。为了公司有活干,员工有饭吃,昔日的团长、今日的经理们拉下面子,放下架子,到处奔波,上门揽活。到外面办事,他们左边兜里装着自己抽的春城烟,右边兜里装着孝敬客户的南洋双喜烟,说尽好话。只要是到公司来的外人,不论是财大气粗的承包商,还是偶尔串门的小客户,官兵们都要笑脸相迎,奉若上宾。这些昔日的英雄团长们,为了给公司找活干,为了给员工找饭吃,他们几乎跑断了双腿,看尽了各式各样的眉高眼低,受尽了各种各样的闷气甚至屈辱。哪怕是对方冲着他们拍桌子,他们也会笑脸相迎。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即使小到给生产队装电表,为当地农民建小楼,给香港人搞装修,建别墅,修厕所,他们都会干。只要有活干就行,什么活都接,什么活都干,目的就是希望被市场认同,拿到更多的工程。 

    苦学生存技能。残酷的市场竞争,让这些“商海”的新战士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光有干劲不行,只会苦拼不够。学习不提高,技能不提高,观念不改变,最终会被市场所淘汰。于是一股学习热潮随之兴起。

    为了尽快变军人为合格的企业员工,工程兵们开始了艰苦的学习。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了学习中的种种困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许多职工都是骑着自行车利用晚上或休息日上各种学习班。很多人感触,没有当年的学习,就没有后来的进步。

    “在特区怎么创造条件自我发展是很重要的。什么是企业,企业怎么搞,莫说兵,就是对各级指挥官来说,都是个谜。学,一切只能是从头学。”张宝同志说的全是大实话。当时,他是三公司的经理。他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断组织人员到夜校、电大学习,选派人员到大专院校学习深造。他带头学,没有现成的材料,就根据讲课录音自己整理编印材料,层层下发,人人都学。终于,脑子开了窍。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他们也终于产生了一整套自己的劳动管理、定额管理、施工管理、机器设备管理、技术创新办法等管理规则。同时,他积极组织企业内部开展技能竞赛,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职工们踊跃参加,不甘落后。在此基础上,他又一鼓作气搞了半年思想教育。白天施工,夜晚教育,灌注式、启发式、自我教育式,终于,他把商品经济的思维方式引进了人们的思想中。

    就这样,军队供给制的大铁饭碗逐渐砸破了,平均主义也开始受到了冲击,干部思想迅速转了轨,员工们也明白了企业怎么干。“从管理到思想再到体制,改革本来就是一场革命,谁都必须经历这一苦痛的历程。”张宝几乎是用牵着牛鼻子的强硬手法拖着一个整体一步一步涉水过河登上彼岸的。

    创品牌拓市场。没有金刚钻,难揽瓷器活。缓过神来的基建工程兵们首先把创样板工程作为公司拓展市场的突破口。

    二公司曾经是基建工程兵的一个全优团,是样板,是先进。但在市场经济的海洋里,它被接踵而来的漩涡逆流搅扰得徘徊彷徨,举步维艰,几乎无法靠岸了。2000多人,长期没活干,甚至连每人百元的月薪也很难按时发出……

    那年的5月,对二公司来说是个十分重要的月份。深圳教育学院教学大楼,27000多平方米的工程,最终被争到了手里。5月拿到工程,9月必须竣工开学,简直就是背水一战。打得好,就是翻身仗……我们的基建工程兵历来就怕没硬仗打。工程兵们向市政府立下军令状:“不但要打胜,而且要打好!”火点旺了。三个队齐齐拉上去,公司的几个领导都在现场跟班指挥,头一个月就平地起了三层楼。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心9月开不了学,几乎每周都去现场看。他们看到的,是深圳创建初期的高速度。8月下旬,业务骨干李凤歧的儿子不幸溺水身亡,老伴受不了这打击,躺在床上不吃不喝,哭成了泪人。但李凤歧回家仅三两天,又来到工地上。这就叫作军人!军人是懂得牺牲的!……9月22日,深圳教育学院如期开学。二公司也由此创下了两万工程兵进深圳后的第一个市级优质样板工程。鲜花与掌声一齐涌来。尔后,工程就接二连三地自己跑上门来了。市场就是这样。

    全国装饰看广东,广东装饰看深圳。这是时下流行的一句话,汪家玉则是第一个吃“装饰螃蟹”的人。1988年,市建设集团为配套发展,决定组建一个装饰公司。几间租来的办公室,几十名才刚有装饰概念的员工,汪家玉就这样走马上任了。但他以破釜沉舟的勇气表示:“装饰行业将是我一生中最后一个岗位,当兵的就要争这口气,一定要把企业搞起来。”他硬是凭着敢拼敢闯、艰苦创业的勇气,开创了深圳装饰的一片新天地。他打造出一个在国内享有极高知名度的深圳市装饰集团,同时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响的标志性品牌:中华世纪坛、北京饭店、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昆明世博园……他们的装饰集团成为业内获鲁班奖最多的企业之一。

    “中国机场建设史上的奇迹。”让我们把目光凝聚在深圳市白芒直升飞机场。――六个月要交工!考验市政工程公司的时候到了,能不能赢得深圳人民的信任,能不能在特区站住脚跟,关键就看这第一仗了。基建工程兵们又立下了军令奖!老团长田守臣把床搬到工地现场日夜督战。那次台风暴雨之夜,他被埋在坍塌的值班室里,但第二天,他带伤仍奔走在现场。结果,仅四个月他们就建成了一个新机场,被誉为“中国机场建设史上的奇迹”。

    我们的基建工程兵指战员们正是凭着这样的忘我气概,驾驭着企业之舟在商海中航行。1989年该公司实现总产值1.58亿元,比1983年改编时增长59倍,利润增长19倍。喜报频传时,也是他生命弥留之际。病榻上,他让医护人员告诉公司财务部,送一份第一季度的财务报表给他看。报表送到医院,他已看不清楚了,只好让妻子念给他听。生命弥留的最后一天,公司几位主要负责人到医院探视他,他要求大家一个一个地介绍改革情况给他听。最后,他依然微笑着说:“你们要加强团结,互相支持,齐心努力,把公司的工作搞得更好。”

    这,就是他留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句话!噩耗传来,战友们无不为之动容……

    不经苦寒来,哪得梅花香!基建工程兵转业十周年,在建设部开展的中国建筑百强中,建设集团所属市政公司、五建、二建分别获得第一强、第三强、第四强称号。

    科技创业

    经历了市场竞争的艰难,我们的基建工程兵深深懂得,技术创新不仅是产业升级、效益增长的根本动力,也是深化国企改革的必经之路。为此,各公司一直将技术创新作为一项核心工作来抓,积极实施科技兴企战略,运用技术创新改造升级传统产业。近几年,所属各公司累计投入技术创新经费约1亿元,累计立项新技术开发项目达655个,且大都收到了较好的成效,其中有 30多项工程获鲁班奖等国家级奖。此外,在人才建设方面,他们和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合作建立了联合科研机构,共派出109人到国外境外学习、培训。天健集团还于2000年3月建立了国内施工行业中的第二个博士后工作站。

    结合实际,各企业狠抓了五项重点工作:一是构筑并不断完善技术创新五大体系,全面建立健全企业的持续成长机制。即,技术创新组织领导体系、“树状式”的四级管理实施体系、规划和实施体系、人才战略保障体系、技术创新激励体系;二是抓住重点,狠攻难点,全面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重点放在加快开发先进适用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上,确立了一批重点技术和难点技术进行攻关,部分项目还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如,成功开发了 “清水混凝土”技术并由此研发了“全钢大模板”技术和“钢框木模”技术以及与之配套的“吊架”技术,桩基托换成套技术,沥青碎石马蹄脂(SMA)技术,钢结构高空散拼法,隔热、隔音节能型换气铝合金窗新技术,土钉墙加预应力锚杆的基坑支护技术等。其中,开发的超大规格石材干挂安装技术获得了国家专利;“深圳市海域地质资源开发利用与地质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研究成果”的远期经济效益预计可达100亿元。垂直运输提升机的安全停靠运动装置专利技术获得英国国际博览会金奖和日内瓦国际博览会金奖;天健集团博士后工作站与铁科院共同研究的成果《大轴力桩基托换技术》,其中最大单桩承载力为1890吨,居世界之最,攻克了迄今为止国内乃至世界轴力最大的桩基托换难题。三是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全面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近七年来,建筑业新技术增加值达到2.5亿元以上,并确保了建筑业产值以15%以上的速度递增。四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全面推进企业品牌战略进程。目前,各建筑施工企业都获得了鲁班奖,其中,特皓公司连续三年获得鲁班奖。控股公司还先后获得首届全国工程建设企业管理现代化成果奖、中国企业管理杰出贡献奖、国家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五是积极推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组建技术创新平台,确保科技扩散机制的畅通。目前多数企业建立了局域网,部分企业与项目成功地实现了连接。

    经过1983年到1986年的那段困难时期,又经过了改革、改制和学习后,基建工程兵迎来了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工程项目一个接着一个;公路、立交桥在他们的手中建起;数十层的高楼大厦一幢接一幢,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一片片住宅小区,绿草如茵……如今深圳高耸入云的楼宇、漫长的海滨观光大道、辽阔的机场多层立体通道,不断向世人展现,显示着深圳这座年轻城市的建筑之美,可有谁知道,这其中深圳现代化进程,凝聚了多少工程兵建设者的青春和汗水啊。

    如今,深圳市建设集团已发展成为以建筑业、房地产业为主,综合经营、多元化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到1996年底,集团总资产由1983年的6000万元增加到97.96亿元,是1983年的79倍;建设的十八层上以上建筑109幢,累计实现利润29.17亿元,上缴国家利税12.12亿元。

    这支队伍曾历经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精神上的苦痛和失落、经济转轨时的苦闷和彷徨。但是,烈火烧不毁军人钢铁般的意志,台风摧不垮建设者报效祖国的决心!逆境更唤起了工程兵战天斗地、永不言败的雄心!竞争更激起了工程兵奋斗拼搏、无往而不胜的豪迈!虽然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波涛汹涌,但这支队伍继承和发扬了人民解放军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优良传统,凭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对改革开放事业的坚定信念,经受住改革开放最前沿的风雨锤炼。


    (三)
  
    内地的一些经济学家尚在探索和争论生产者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如何实现统一的时候,1985年2月,深圳市建设集团所属的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就擎起了改革大旗。深圳的国企改革已步入了有计划改革、有目标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轨道。

    石破天惊——经济目标责任制

    为了改变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普遍存在的吃“大锅饭”的问题,为了走技术、质量、效益型的发展之路,为了探索与市场经济接轨的最佳结合点,形成新的经营机制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圳市的国有建筑施工企业走上了政企分离、实践市场经济之路。在张宝同志的主持下,原基建工程兵们率先于全国同行推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措施。“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包干”、“优秀经理(队长)劳动竞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双承包责任制”等相继出台,将风险机制成功地引入了建筑行业,把经营责任加到经营者的身上,完成了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的初步转型。至1987年,由工程兵转业的市属建筑企业实现了四个突破,即:施工产值突破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突破2万元/人年;利润突破2000万元;工程优良率突破95%。

    初尝甜头——股份制改造

    尝到改革甜头的原基建工程兵们,并没有在固有的成绩和荣誉面前止步。1988年,他们又提出并开始了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和实践——股份制改造。

    首先是对规模较大、条件比较好的施工企业推行股份制改造,把单一的国有制改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元化经济成分,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1989年,建设集团以集团开发部为基础,组建深圳市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120万元人民币为开办费,由深圳建设集团投资控股,向社会公众和企业职工募股,由此企业实现了产权主体多元化和经营机制的根本转变,这是深圳市属也是国内第一家实施股份制改造的建筑施工企业。此后,通过励精图治,企业飞速发展成为以房地产开发为龙头、集建筑施工、物业经营管理、商业贸易、建材销售、机械修理为一体的大型上市企业集团(至2003年底,该集团总资产达到43.8亿元,净资产13.9亿元)。振业的成功改制,极大地激发了其他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改制决心。1992年底开始,深圳市建设集团系统内六个主力施工企业和两家集团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或有限责任公司改造全方位铺开,同时,推动了天地、长城公司相继公开上市,使集团主力型企业80%的资产都进入了规范的股份制运作。

    通过股份制改造,理顺了企业产权关系,完善了企业法人制度,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和义务的经济实体和独立法人。建立了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之间通过企业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管理机构、监督机构然后形成各自获得独立、权责分明、互相制约的内部组织制度。通过国企相互参股、员工个人持股等形式,使企业资产运作更具活力,实现了向规模化股份制的初步过渡。至1996年,深圳市建设集团即将完成历史使命时,已发展成为拥有全资、参股、控股企业二十一家,上市公司三家的国内知名大型企业集团。所属的深圳市长城地产集团更是因此实现了利润连年超亿元的奇迹。

    迅猛发展——净资产全员风险抵押承包责任制

    如果说,上述改革举措为企业形成新的经营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的话,那么,深圳市建设集团1991年推出的“净资产全员风险抵押承包责任制”则真正开始了经营机制的深层次改革。企业从此不再搞每年一次的利润指标谈判,而是核实企业净资产和国有净资产,实行全员抵押,让抵押金与国有资产融合运行,保证企业承包的自负盈亏,形成了企业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的利益共同体。这是对原有承包制改革的深化,是以资产管理为主线代替过去的行政管理或放任自流,做到了两权分离和产权关系明晰,增强了国有企业决策和经营管理的透明度。净资产全员风险承包经营制,是迈向股份制的有效过渡形式,股份制改造,是由风险承包制迈开步伐的。改革形成了强有力的动力机制,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改革当年便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实现利润1.6亿元,比1990年增长353%。改革的第二年,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增长,创历史最好水平,完成总产值9.85亿元,实现利润2.17亿元,创汇733万美元。净资产风险抵押承包制的成功运作,在全国产生较大反响并风行全国同行甚至其他行业,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

    1993年4月3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工业经济协会、人民日报理论部、深圳市政策研究室联合召开了“深圳市建设集团净资产全员风险抵押承包经营责任制理论研讨会”。时任深圳市建设集团总经理的张宝向与会的几十位中央领导和著名学者汇报了建设集团的做法和经验,得到了领导和专家们的充分肯定。大家一致认为,这一做法是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举措,有利于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李岚清副总理也在有关资料上专门批示,要求经贸部门注意研究学习。

    1994年6月19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深圳时,听取了建设集团总经理张宝的汇报后说:“不管是处级、局级单位,都要有一套办法来规范。你张宝实行的这一套办法就很好。”

    人团到财团——授权经营

    1993年,深圳市建设集团为解决国有资产责任缺位问题,使国有建筑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更加科学化,达到资源配置最优化、资源收益最大化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我们这些昔日的基建工程兵又在全国率先进行以产权为纽带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模式的探索。

    经过一年的设计、论证,1994年8月,公司被深圳市委市政府批准改制为混合型控股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开始由单纯生产经营型企业向国有资产经营型与生产经营型相结合企业的重大转变,从而成为率先在国内同行中较早建立混合控股型资产经营的公司。经过两年多的运作,至1996年底,深圳市建设集团总资产由1983年的1.24亿元增加到97.96亿元,是1983年的79倍,承建的十八层以上建筑109幢,占当时深圳高层建筑的1/4,累计实现利润29.17亿元,上缴国家利税12.12亿元,创省市样板工程和鲁班奖工程四十余项。集团也因此一跃成为深圳市利税大户和最大盈利企业第一名、最大房地产企业第一名、综合实力第二名的知名企业集团。集团先后荣获“五一”劳动奖状、广东省模范集体等全国、省、市的各种荣誉称号四十多项。张宝同志个人也先后获得深圳市优秀企业家、广东省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建筑企业家、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产权制度改革——资本经营、产权管理和生产经营相结合的资产经营公司

    1996年,历史再一次将基建工程兵这一群体推上了更高的改革舞台。是年12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在总结过去深圳建设集团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对其进行资产重组,以原深圳市建设集团及所属企业和市属十五家国有全资、控股的建筑施工、房地产企业共同组建深圳市建设投资控股公司,代表市政府对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行使出资者权利,主要从事产权管理、资本运营和生产经营的大型国有控股公司。

    这一群体深深感知身上责任的重大,因为如今系统内以原基建工程兵为主体的员工队伍已发展到4万8千人,改革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存和发展!新的领导集体在认真、全面总结了原建设集团授权经营的实践经验,并充分借鉴吸收国际控股公司运作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力量制订了控股公司五年发展规划,系统地提出了总体战略目标、产业战略、产品战略、区位战略、组织战略、企业文化战略等发展战略,形成了目标管理、规划管理、产权代表管理、投资管理、财务管理、监控管理等以产权管理为核心的“六大管理制度”,并由此系统地制订了八个方面五百三十条的制度。

    为使产权管理和经营管理落到实处,坚决从严把好“四个关口”,即:通过审批制与备案制相结合,把好投资决策审批关;坚持三项原则,贯彻五个规定,对所属全资企业经营者实行聘任制,对股份制企业则采取向董事会推荐,把好经营者选择关;建立分级经营责任制,把好资产收益关;建立多渠道监督机制,把好国有资产监控关。这一管理办法获得广东省企业现代化管理成果一等奖。

    为了促进“六大产权管理制度”的深化和完善,1997年以来,狠抓了产权代表制度建设,加强产权代表管理,推动产权管理人格化进程。主要是明确产权代表的范围,确定产权代表责任人,对产权代表的行为进行规范,从产权代表资格、权力、职责和义务,产权代表报告内容、程序,产权代表考核与奖惩等各个方面做出了详尽规定。1998年,开始实行了产权代表责任人述职评议制度,加大了对产权代表责任人履职情况的考察监督。

    为了充分调动产权代表责任人的积极性,使产权代表责任人的收入与出资者的权益紧密结合起来,2000年,研究制订了《产权代表责任人年度薪酬管理暂行办法》,探索实行模拟股权期权办法,起到了长期激励和约束的作用,确保了企业长期稳定发展。至此,产权管理制度已基本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产权管理模式已初步形成,为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为将实践成果加以推广运用,控股公司还组织力量进行了《建设投资控股公司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国有产权代表制度研究》两个课题的研究,且通过了国家级科研成果鉴定,并分别获得国家企业管理现代化成果一等奖和中国企业新记录的称号,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国家有关部门一致认为,这两个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前瞻性,在全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改革七年来,到2003年底,深圳市建设投资控股公司累计实现企业总产值401.75亿元,年平均增长15%;累计实现销售收入870.1亿元,年平均124亿元,年平均增长10%;累计上缴国家税金41.13亿元,年平均6亿元;企业总资产348.3亿元,净资产82.2亿元。创造市优工程七十个,省优工程五十七个,国优工程八个,获鲁班奖十五个。




  
    (四)
  
    二十年的历程充满了酸甜苦辣,二十年的艰苦创业是一笔取之不竭的财富。两万基建工程兵勇于改革、艰苦拼搏的精神终于凝聚成了为世人瞩目的丰硕成果: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十周年的时候,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国庆节期间专门推出了介绍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十周年发展变化的专题报告。当时的深圳市委书记李灏在谈到深圳取得的成绩时,还特别强调指出,“深圳之所以取得这样辉煌的成果,是与两万基建工程兵及其转业企业的奉献分不开的。”

    2003年9月15日,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一光荣的历史时刻,地点在深圳会堂,在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建设深圳二十周年的纪念大会上,经过二十年励精图治的这批“拓荒者”,通过新闻媒体自豪地宣布:军队是个大熔炉,培养和锻炼了我们;地方是个大舞台,塑造和成就了我们。我们无愧于二十年前的那次重大转折和肩负的神圣使命,实现了“脱下军装还是英雄汉,告别军旗还是英雄团”的豪迈誓言。

    ——两万基建工程兵由转业时的6000万资产,如今已增加到348.3亿元;

    ——从转业时的“无米下锅”,到如今实现总产值389.43亿元;

    ——从转业时靠救济生活,到累计实现利润92亿元、上缴利税48亿元;

    ——深圳特区十八层以上的高层建筑当中,有1/4倾注了两万基建工程兵的心血,累计竣工工程达5000余个,竣工面积2000余万平方米;

    ——共创下市优、省优工程127个,国优工程、鲁班奖三十多个;

    ——房地产开发由当时的一片空白,达到年开发投资量40亿元,如今累计完成236.54亿元,相继开发了:获人居环境奖的深圳世纪村、深圳最大社区之一的星海名城、国内单体建筑最长之一的长城大厦以及翠海花园、皇御苑、天健世纪花园、盛世家园、天然居、建设新新家园、水木华庭、城中雅苑等知名品牌房地产项目;

    ——一大批企业茁壮成长,集团企业增加到十六家,一类企业增加到八家,上市公司增加到八家;

    …………

    以原基建工程兵队伍为主体的深圳市建设投资控股公司,相比筹建初期,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得到了深化,实现了公司的转型和历史性的跨越:一是由双重体制下的不完全竞争开发经营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完全市场竞争开发经营转型;二是由粗放分散经营向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转型;三是生产经营向以工作总承包为龙头,以房地产开发为主体,高科技与传统产业相结合、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有机结合发展的转型;四是实现了由地区性国有公司向跨所有制、跨地区、跨行业甚至跨国界的在全国具有较高声誉的大型企业集团的跨越。

    秉承自强不息、敢闯敢拼、甘于奉献的基建工程兵优良传统而来的“团结、创新、求实、自强”的企业文化也取得显著成就:1999年,控股公司创作的《建设者之歌》在参加全国企业之歌大赛活动中,荣获银奖和最佳组织奖、最佳作词奖、最佳服饰奖。又应中央电视台和全国总工会的邀请参加了“庆五一”和“迎澳门回归”等多场有影响的大型文艺演出。在《建设者之歌》的带动下,各企业都创作了本企业的歌曲,把全系统的企业文化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富而思源。我们基建工程兵们从来没有忘记那段艰苦的历程,更没有忘记那些还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同胞。自1997年开始,深圳市建设投资控股公司与贵州省平塘县建立了对口帮扶关系。公司副总裁、工会主席张淑运先后十次奔赴贵州平塘县进行实地考察,走遍了平塘县的村村寨寨,了解他们缺什么,急需什么,回来后即组织捐款捐物。几年里,控股系统二十八家企业共捐款1600余万元,为贵州平塘县新建七所中小学校,两所医院,一座大桥和一千多个水窖,把基建工程兵们、把深圳人民的关怀送到了大山深处。贵州人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在平塘医院门口立下纪念碑:“喜饮幸福水,勿忘深圳情”。

    二十年来,基建工程兵这一群体思想不乱,队伍不散,艰苦奋斗,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和顽强的拼搏精神。二十年风雨兼程,一路坎坷一路汗水;二十年只争朝夕,一路探索一路创业。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面对这些,昔日的基建工程兵今天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无悔,无悔于当年的选择;我们无怨,无怨于洒下的汗水;我们无愧,无愧于军人的本色,无愧于深圳的历史,无愧于深圳人民的期望,无愧于党的重托。历史选择了我们,我们选择了深圳;深圳选择了改革和创业,我们选择了做拓荒的耕牛。也正是两万转业基建工程兵,出色地谱写了“春天的故事”的主旋律!

    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黄丽满充满深厚感情地对这批基建工程兵作了高度评价:“深圳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基建工程兵队伍一直出大力,流大汗,艰苦奋斗,坚持到底。如果说到深圳人的精神、深圳人的贡献,可能控股公司的这些同志应该首当其冲,他们的事迹最具有代表性。”




  
    (五)
  
    忆往昔,峥嵘岁月铸辉煌;看未来,与时俱进谱新章。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已进入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发展态势和我国对加入世贸所作承诺的逐一兑现,国内房地产业和建筑施工业也将面临更艰巨的挑战;同时,深圳市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大潮也正扑面而来。我们这批昔日的基建工程兵又迎来了新的发展使命——国有经济、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有序、安全、快速退出改革与发展的重任。毫无疑问,我们转业基建工程兵即将迎来个人身份的又一次重大转变——由“企业人”转变成为“社会人”、“市场人”。这对我们转业基建工程兵来说,又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转折。对比二十年前脱下军装换上国企员工装,这次可以说是一次命运的革命性的变革,对人的心灵的震撼、思想的冲击来得尤为深刻,其意义将丝毫不亚于二十年前那次转业。因为,这批军人已从昔日的毛头小伙子变成了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对思想观念、经济体制、经营机制的转变适应能力,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运用能力已远远不及先前。但面对严峻挑战,昔日的基建工程兵们没有胆怯退缩!仍然唱着“向前!向前!向前”的嘹亮战歌!

    企业决策者和员工都认为,要在日益开放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根,谋求企业更大的发展,首先就要充分正视当前国企存在的不利因素,更真实更准确地把握国企生存发展的环境,理清发展思路,制定新的发展战略,找到新的发展的突破口。作为从事建筑、房地产这两个完全竞争性行业的企业,必须加快产权结构调整的步伐,大力推进产权主体多元化。对需要退出的企业,要大胆放手由其他投资主体进入和发展,要采取经营者和员工持股、股权转让、划拨、股份合作等形式,鼓励“靓女先嫁”,鼓励企业员工和经营者优先购买。对于需要加强的企业也要引入战略投资者,形成产权主体多元化;对于国有股比重过大的要有计划地出让股权,降低国有股比重;对于新投资的企业,一开始就要实行产权主体多元化。推行产权主体多元化,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只要做到“三个不”,即国有资产不流失、资金不流出、员工不下岗,就要鼓励经营者和员工连人带资产进行改制以便稳住企业、稳住经营者、稳定员工。在产权退出过程中,要把好“三关”,即资产评估关、不良资产核销审批关和公开交易程序关,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同时要做好“三个结合”,即推进产权主体多元化要与塑造员工利益共同体紧密结合、要与企业资源的有效整合紧密结合、产权上“退”要与产业上“进”紧密结合,做到不断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经过两年多来的努力,建设控股公司实现了国有资本退出从二、三级企业向一级企业的重大转移,为深圳市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至2003年底,有四家直属企业改制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完成二、三级企业改制四十二家,人员转换身份4000余人。特别是东部集团作为深圳市第一家大型国有企业集团整体改制的成功为深圳市其他大型国企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而万山公司的成功重组,则对深圳市今后上市公司的重组产生了重大影响。

    军队是个大熔炉,锻炼培养了我们,地方是个大舞台,塑造和成就了我们。军人精神鼓励我们创业,创业的实践是军人精神的最好写照。有了军人精神和创业精神的紧密结合,才有了深圳这二十年的辉煌,实现了我们“脱下军装还是英雄汉,告别军旗还是英雄团”的豪迈誓言。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昔日的基建工程兵,今天的现代企业改革者、经营者,新的辉煌正期待着我们。(作者系深圳市建设投资控股公司副总裁)

编辑:田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