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政协网首页 > 深圳文史 > 第五辑 > 

抗战时期的东宝中学

来源:梁克寒发布时间:2013-04-24

    抗日战争时期,宝安县属的公明墟水贝村(现深圳市宝安区公明镇下村),村前有三座古老的祠堂。红石墙脚长满了绿苔,破落衰败,恰似蹲立着三个寂寞垂暮的老人,在凄风苦雨中过日子。


    然而,曾几何时,这里居然变了样。东江纵队把公明墟水贝村从日伪手中解放了,在这里建立起东宝地区第一所民主中学——东宝中学。祠堂修饰一新,中间一座命名为“高尔基室”,左边是“鲁迅室”,右边是“韬奋室”。进入“高尔基室”,迎面是一座礼堂,顶上挂着严肃团结、紧张活泼的校训。室外,凹凸不平的草地变成了球场,一排环拱着的百年合抱的柏树和大榕树也仿佛焕发了青春。前面是一座小桥,河水清清地流过,周围树木婆娑,花香鸟语。祠堂内,书声琅琅,歌声嘹亮;祠堂外,一群年轻学生在打球,奔驰欢跃。好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革命和人民的需要

    东宝中学筹办于1944年底。                                        

    这时候,日寇正陷入侵华和太平洋战争的困境,战线延长、兵力分散、到处挨打、龟缩在一些重要的城镇里。我东江纵队由于得到人民的拥护,迅速发展。抗日根据地进一步得到巩固,1944年建立了抗日革命政权——东宝行政督导处,形势很好,出现了一个较为稳定的局面。

    东宝行政督导处建立后,立即大力支援革命部队,加强地方建设,关心群众的福利等工作。为了解决根据地青少年读书问题,各个区乡普遍办起了小学。1944年底,根据群众要求,同时也为了培养革命干部,便决定筹办一所新型的学校——东宝中学。

    在战争环境中,办学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首先要解决人力和物力的问题。督导处在经济还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拨出了一笔经费,选择公明墟水贝村的三座祠堂作为校址,抽调一批干部进行筹备。

    在组织领导班子中,督导处贯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与党外人士团结合作的精神。学校校长何思明,年龄较大,曾留学美国,做过教会的神职人员,是一位开明人士;副校长曾劲夫;教育长郑盾。不久郑调走,由周大洲继任,周是大革命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同志;教导主任梁克寒;总务主任文萍踪。全校教职员工近20人,其中有留学生,大专毕业生,也有自学成材的“社会大学”毕业生。

    曾劲夫同志曾留学日本,在国民党统治区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多年,到校任职前是根据地宝二区的一位乡长。当时他虽然是民主人士(解放战争时期他在香港加入中国共产党),但为人正直、热心、活跃,人缘颇好。在乡间有一定的号召力,在筹备和办学过程中,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

    学校建立了党支部,支部书记由黄研负责,周大洲和我是支部委员。黄研是一位好同志,思想和作风都好,他原是国民党统治区的中学教员,擅长美术,参加革命后进步很快,调到中学后兼任教师,责任心很强,工作认真细致,待人接物和蔼可亲。可惜在东宝中学停办后,他参加新五区区委工作时光荣牺牲了。

    党支部成为学校的领导核心,开始还是处在地下状态,后来在学校师生中发展了党员,建立了青年团组织。全校党员约有七八人,团员约有十七八人。

    东宝中学的创办,东宝地区的人民欢欣雀跃,纷纷送自已的子弟前来就学。农村青年踊跃报名,各小学把优秀的毕业生推荐入学,连起义不久的一位原国民党团长,也把自己的亲侄儿送来接受革命教育。其影响所及,连一些沦陷区的女青年,也不顾家庭反对,带着私蓄,投奔革命的学校。

    东宝中学在1945年春正式开学。


    革命学风

    办一间革命的民主中学,当时我们大家都没有经验,只有一个共同的思想:我们这间中学同国民党统治区的旧式中学要有本质的区别。根据东宝行政督导处的指示,我们确定了办学方针:实施新民主主义教育,树立革命人生观,培养一批写得、讲得、做得的,理论与实践一致的青年。

    学校开始招二个班:一个简易师范班(适应普遍办小学的师资需要),一个初中班;同年秋又招了一个初中班,一个高中班。学生人数最多时达130人左右。

    学生都是在校住宿的,学、宿费概免,自交膳费(经济困难的,经过申请、证明,批准后也可免交)。这是一个有利条件,使我们有更多时间接触学生,做教育工作。

    学校的学制和课程设置,都根据实际情况和客观需要有所改革。我们把师范班改制为一年,初中班改为二年。课程设置也作了一些精简,增设了政治常识、社会发展史、哲学讲话等主要课,以及农业生产的知识和实践。这方面的教材,有的用《大众哲学》,有的用《社会发展史简明教程》,有的则靠我们自已编写。

    除了正课,还经常举办演讲、书法、球类、戏剧、歌咏……等比赛,还举行时事讲座和各种问题的讨论会、座谈会,学校里兴起了一股独立思考、自由民主、生动活泼之风。

    学校实行“小组学习制”。把一个班分为若干组,每组五至八人,组长负责掌握全组学习,副组长则负责全组生活。有了小组做单位,他们的学习更灵活,更便于互相帮助,无论讨论、自修、搞卫生、旅行……都可以见到他们三五成群地活动。小组学习制,主要强调学生学得活,牢固基本知识,以先进带动后进,发挥个人作用,树立集体精神,培养工作能力。为了推动小组学习制,还辅以小组为单位的“红旗竞赛”,老师从旁引导。同学们自已管理自己的自觉性迅速得到提高。

    旧社会学校的封建残余的体罚制度被废除了,代之以“检讨会”。检讨会每周一次。晚上,在油灯下,一组组的同学,用坦白真诚的语调,检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起初,他们还有点怕批评别人检讨自已的陋习,经过老师的帮助和先进同学的带动,认识到虚伪是进步的枷锁,才逐步形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新风气,开始掌握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有一次,学校发生了一宗罕见的两个学生打架事件,通过检讨会同学们严肃地批评,这两位同学羞愧地哭了,终于自动握手言和。检讨会也可以向老师提意见,  这在当时旧社会“师道尊严”的统治下是不寻常的。有个原来脾气很大的老师,在同学们诚挚帮助下,居然大大地改变了。这也是教学相长的一个具体表现。

    师生关系在这里也是新型的。在学习和生活中,老师和学生同食、同住、同劳动、交朋友,对学生关心备至;学生也对老师有深厚感情,十分尊重老师,乐于向老师反映情况,敢于把自己的思想问题向老师倾诉。有一个姓刘的女学生,请假回来后,心神恍惚,眼泪暗垂。老师及时找她谈话,才知她的家庭听信了社会上的谣言,说共产党办的学校,学不到东西,还会教坏人家的子女,要她退学。我们立即通过家访,同学互访,并经当地民主政府配合,做好她父母的思想工作,使问题得到解决。由于这位女同学进步很快,品学兼优,她的家庭终于十分满意。后来我们到她的家乡做征购工作时,她的家人热情接待,并积响应政府的征购号召。

    学校的物质条件是艰苦的,但是全校师生以革命的精神,甘之如饴。教室不够,到大树下上课;宿舍不够,男同学则拼门板,“晚行朝拆”;粮食不够,则餐粥餐饭。有时为了反日伪的“扫荡”,学校转移了,则在乡下的炮楼里、郊野中坚持上课。课余生活也是多采的,有的引吭高歌,有的紧张排戏,有的在水中追逐,有的在促膝谈心。当时根据地的物资供应比较困难,为节省胶鞋支援部队,也为了使同学们得到锻炼,我们提倡“赤足运动”,全校师生响应。初时不习惯,走起路来扭扭捏捏,但很快便行动自如,大家一片笑声说我们都锻炼成“赤脚大仙”了!


    社会实践和“五四剧团”

    为了使学生迅速成长,同时发挥这一支师生队伍的作用,我们非常重视参加社会活动。

    我们利用时机,组织暑期工作团,由曾劲夫副校长率领,到处开展宣传工作。宣传方式是多样的,有街头剧、话剧、歌咏、舞蹈、美术,有口头宣传,有文字宣传。宣传抗日,宣传党的政策,宣传我抗日部队的斗争胜利。1945年5月,苏军攻克柏林,督导处开庆祝大会,我们在会上配合演出了音乐舞蹈和话剧,胜利的消息大大鼓舞了人心!

    按照党的政策,根据地开展了征购粮食和减租减息运动。在东宝行政督导处的直接领导下,我们全校师生积极投入了这场运动。开始,督导处派人向全体师生讲解党的具体政策和措施,经过反复学习,掌握政策精神,然后由校长和老师带领同学们开赴第一线,配合区乡政府一起行动。我们做的主要是宣传发动农民群众的工作,还配合区乡政府,进行逐户普查粮食,了解地、富有无逃避征购和抗拒减租减息的情况,开展合法斗争。在斗争中同学们斗志昂扬,不怕脏不怕累,工作认真,发挥了一定作用,也学到了从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增长了知识,得到了锻炼,受到了表扬。

    在许多社会活动中,学校的“五四剧团”大显身手。

    学校创办不久,我寻思自已过去学过戏剧专业,只是漂泊生涯,未能得用,现在是应该拿起这个武器为人民服务的时候了,便建议成立一个剧团,开展宣传教育工作。这个建议得到党支部和学校的支持。当时,恰好督导处缉获了一批走私物品,其中有许多丝绸布匹,拨了一部分给我们,制成剧团的布幕,为剧团的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这样因陋就简,剧团很快建立了起来,在五月四日这个有历史意义的日子里正式成立,命名为“五四剧团”,曾劲夫副校长兼任团长,我兼任副团长。

    革命的精神力量有时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创作的第一个剧本,是以暴露旧式官办中学的黑暗和残暴,歌颂进步师生经过斗争奔向抗日民主根据地为主题的三幕五场话剧《奴隶养成所》。我们打破框框,边创作、边排练、边修改,短短的十多天,在剧团成立之日正式上演了。想不到附近各乡的家长和群众潮涌般前来观看,情绪热烈,反映良好,学校师生也受到教育。有一个姓麦的学生,平日十分顽皮,剧作者有意把他的性格和缺点写成一个角色,由他扮演。他固然演得逼真,他哥哥在台下看得也十分激动。通过演出他受到了鼓励和教育,变成了一个好学生。

    为了配合减租减息运动,我们创作了第二个三幕五场话剧《老虎九》,主题是揭露地主恶霸残酷压迫和剥削农民,勾结日伪妄图复辟的阴谋,歌颂农民进行合法斗争的胜利。这个戏演遍了东宝地区的松岗、新桥、沙井、连平、素步、大朗、西乡,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剧团的演出,还穿插了一些歌舞和其他小节目。演出中贯穿着因陋就简、严肃认真的精神。每到一个地方,自已搭台,自制或借用道具,有时没有舞台就在山坡上演出,但演员表演逼真,能激起观众的共鸣,欢喜处,台下笑声一片;悲切处,台上台下一齐垂泪;激昂处,群情激越,情绪高涨。

    有一次,我们到新桥演出。新桥处在我根据地与敌伪交界边缘,形势很紧张。我抗日部队周围放哨,部署力量监视敌人,保护我们的宣传演出。演出前,我们做好剧团和观众的动员工作。演出中,忽然伪军陈培的部队向新桥放了几声冷枪,进行扰乱,但我方有备,继续演至终场,秩序良好。演出后,我们连夜撤出,大家得到很好的锻炼。同学们风趣地说:《老虎九》居然在老虎身边演出了。

    抗战胜利结束,西乡也解放了。督导处召开了大规模的庆祝大会,并指示我们参加演出。此时,万人空巷,有的群众从几十里外赶来观看,群众对我们的演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有的说:从来没有看过这么有意思的戏,真是耳目一新;有的说:这个戏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有的说:有共产党领导,我们也可以学着做。演出在一片掌声中结束,戏里农民斗争胜利的形象,深深印在他们的心里。

    “五四剧团”的影响,就这样地与“东宝中学”的名字一起,永远留在东宝地区人民的记忆中。

    1945年10月内战危机迫在眉睫。我党领导综观全局,为准备应付复杂而又残酷的斗争,督导处决定暂时停办东宝中学。全校师生疏散回家或转移到城市读书、工作。(作者系时任东宝中学教导主任、离休干部)

编辑:田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