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政协网首页 > 深圳文史 > 第四辑 > 

深圳广场文化的兴起

来源:陈荣光发布时间:2013-04-24

    2001年农历大年初一上午10点钟,深圳大剧院的南广场上,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台上曼舞欢歌,丝竹悠扬;台下掌声雷动,欢声笑语,自发而来的一万多名没回家乡过春节的外来工,整整齐齐地席地而坐,秩序井然。经过连日紧张彩排的市公安局警官艺术团和市群众艺术馆的近百名演员已经完全投入到了表演中去。大年初一到深圳大剧院南广场来,观看市文化局主办的免费广场艺术演出,已经成为深圳外来工过年生活内容的组织成部分。这样的活动已办了11年。

    深圳广场艺术的兴起是有由来的:

    1989年国庆节晚上,在国贸大厦南侧的南国影联露天广场上,4000多名群众驻足街头,聚精会神地欣赏着深圳特区交响乐团演奏的音乐。一曲《红旗颂》奏罢,听众们仍在如醉如痴,过了几秒钟沉寂之后,才爆发出春雷般的掌声……事后,社会上肯定赞扬之声四起。此事对不久成立的深圳市文化教育委员会(它对市内文化、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工作实施政行管理,后改称市文化局)的领导班子一个启迪:深圳的群众是挺喜欢艺术广场的,我们文化部门,有责任为群众办好这椿实事。

    到了1990年元旦,深圳市的专业和业余艺术团体,继续在南国影联南面广场进行义务文艺表演活动。同年3月4日,在深圳大剧院南广场举行的《学雷锋百名歌星演唱会》,从早到晚,历时义务演出12余小时。同年6月28日开始的深圳市第三届荔枝节期间,又有1400多名专业业余的演员,义务在市区8个露天广场上演出28场文艺节目。翌年8月8日,深圳市第二次赈济华东水灾义演文艺晚会上,3万多名观众把大剧院南面露天广场挤得水泄不通。不久,在国庆节前后6天,在市区内6个露天广场上,同时进行"深圳市91物业杯艺术广场展",由本市的、外地的17个专业、业余艺术团体义务演出了音乐、舞蹈、戏曲等14个艺术种类,共58场精采节目。仅在1990年至1991年两年间,由市文化教育委员会组织协调的艺术广场演出就有202场,观众达100多万人次。

    此后,艺术广场已在深圳市内遍地开花,方兴未艾。除罗湖、福田、南山三个区都先后建立起多个艺术广场外,宝安、龙岗、盐田区辖下许多镇,都已盛开着艺术广场这朵奇葩。每逢元旦、春节、国庆节、五一国际劳动节,以及其他重大的纪念日或假日深圳各处的艺术广场,台上轻歌曼舞,管弦和鸣,台下人海如潮,秩序井然,堪称继"大家乐"之后,深圳市又一个壮丽的文化影观。

    深圳市各级文化部门,之所以能较自觉地把开展艺术广场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是基于如下的实际情况的:

    一、要努力适应深圳大多数人口对文化娱乐的渴求。

    深圳建市后,虽然兴建了"八大文化设施"增强了经济特区的文化教育氛围,但文化设施未有配套,基层文化设施比较缺乏,未能满足随着经济发展、人口激增,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渴求。同时,深圳特区以引进外资为主的经济结构,形成青年人多、外来临时工多的特点,占了全市内人口一大半的数以百万计的"打工仔"、"打工妹"。他们入息有限,基本上没有条件经常进入营业性的歌舞厅、卡拉OK厅去娱乐,不少人业余时间只好趴在人家的窗口,窥看电视度过。对此,深圳市各级文化部门和文艺团体深深感到,必须努力适应这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面军,对业余文化生活的渴望,否则,"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罗湖区文化局分管群众文化工作的副局长陈志超说得好:"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有责任解决这部份基本群众业余文化教育生活的渴求,不仅要'锦上添花',更重要的是'雪中送炭'。"这句话反映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心声,也反映了广大群众的热望。所以,每次艺术广场的义务演出,观众成千上万,人山人海。有的观众啃咽着面包、饼干当作饭餐;有的妇女手抱婴儿站立两三个钟头欣赏演出;演到精采之处,有的观众走上舞台给演员献上一束鲜花,表示敬意;下雨时有的观众主动上前为正在演出的演员打伞挡雨。演员和观众的感情乳水交融,场面非常令人感动。

    二、要打破港台式歌舞厅、卡拉OK厅的"一统天下",努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深圳特区建设过程中,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也需文化建设同步上马。但又受到经济条件所限制,只好采用"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基础文化设施由政府办的同时,允许娱乐性的文化设施建设由社会来办。据1991年底的统计,深圳市这种社会办(包括外资办、工商企业办、个体户办)的经营性歌舞厅已有142家,卡拉OK厅有192家,百分之七八十集中在繁华的罗湖区内,可谓"星罗棋布"。社会办文化,既给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但又带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歌舞厅、卡拉OK厅的经营者,为出奇制胜招来顾客,大都热衷于让演员模仿香港、台湾的表演形式。这些港台式的歌舞厅、卡拉OK厅,虽然似乎可以加强境外商人对深圳特区感情上的向往和心理上的信任,扩大特区对外资的吸引力,但它毕竟属于纯娱乐型,消遣型的通俗文化,演出台风不同程度带上西方色彩,演唱的节目基本属于港台流行歌曲和扭腰摇臀的劲舞,不少是表现追逐异性,卿卿我我,哀怨缠绵,及时行乐和游戏人生等内容。这些东西,容易软化人们的意志,销蚀人们的灵魂。

    面对这些,深圳各级文化部门认为,必须打破港台式歌舞厅 、卡拉OK厅的"一统天下"。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拓展文化阵地,有意识地不断提高民族优秀文化的成份和比例,使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文化艺术逐渐成为气候,形成主流。举办义务性的大众化的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基础,同时又汲取外来文化精华的艺术广场活动,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三、要让文艺工作者回到群众中去,汲取政治营养,提高艺术水平。

    市、区、镇文化部门都明白到,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开展艺术广场活动,可以增强文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促使他们迈开双脚,回到人民群众中去,呼吸新鲜空气。这可促进艺术家们进一步树立"一人苦换来万人乐,大家乐时我也乐"的价值观,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感情,帮助艺术家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启迪艺术思维,能发创作灵感,实是建设德艺双馨、又红又专文艺队伍的一条措施。

    艺术广场的开展,那些平日在歌舞厅唱几首歌或跳几个舞,一个晚上就可获得百元以上入息的歌星、舞星们,站在艺术广场这具崭新舞台上,作纯义务的演出时,面对着成千上万,甚至是三四万的热情友好的观众,他们发现了自己新的价值,自己的艺术得到社会的承认,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感到莫大的欣慰,更加坚定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信念。许多演员对艺术广场活动闻风而来,来之演好。有的演员,即使偶占微恙或家庭有点事,也乐于参加艺术广场的义务演出,把它作为对社会的一种"奉献"。如1990年3月4日"学雷锋百名歌星演唱会",从早上10时起,一直演到晚上22时,100多名歌星、舞星,头一天晚上还在歌舞厅演出到年夜,本已十分疲累,加上当天冷雨霏霏,寒风习习,但他们仍然满腔热情地在露天的艺术广场上,冒着风雨为群众作义务演出。舞蹈演员站在硬邦邦的青石板舞台上,仍然一丝不苟地为群众表演高难动作,说跪就跪,应滚就滚,不怕碰损膝盖,没惧撞伤腰骨。观众的厚爱,社会的勉励,还促使文艺工作者演出节目推陈出新,表演艺术精益求精,从而推动了群众文化艺术水平的提高。仅1990年至1991年,在艺术广场演出的节目中,有25项在全广东省文艺比赛中得奖,有5项在全市群众文艺汇演中获奖,有10项在文艺大赛中名登金榜。如罗湖区教师合唱团演出的《黄河大合唱》、《大鹏之歌》,在1991年北京合唱节歌咏大赛中荣膺二等奖。

    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涉及一个民族的兴旺。艺术广场在深圳的兴起,市内各处常常可以看到、听到我们民族优秀文艺节目,抵挡港台式歌舞厅、卡拉OK厅负面的影响,保持深圳特区文艺的社会主义方向。在艺术广场上,各种艺术门类争妍斗丽,尽领风骚,人们既能领略到交响乐、芭蕾舞、时装模特表演等外来艺术的精粹,又能欣赏到民歌、戏剧、小品、武术、杂技、气功、魔术、相声、民族舞蹈、民族服装表演等传统艺术的风采,真是百花竞放,引人入胜,充满艺术的魅力,丰富了不同层次观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起到了陶冶人们性情,提高人们文化素质,稳定社会,稳定人心,安定团结,欢乐祥和,优化投资环境的作用。

    每次艺术广场的演出,观众们都能自觉遵守纪律,前排的观众席地而坐,后排的观众有秩序地站着,从未发生过争吵、起哄、打斗、闹事、骚动的事件,连小偷扒手也不敢在此场合下手。内地来深出差者目睹此番情景,禁不住赞叹:"深圳特区社会风貌好啊!"市公安部门一位领导同志对市文化委员会负责人说:"你们如果能多办一个艺术广场,我们就可少建一个看守所!"这话虽然讲得有点夸张,但也不是毫无道理的。

    深圳举办艺术广场活动从昔到今,已有十多个年头了,何以能长盛不衰,灿烂之花常开不败?

    --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深圳各级部门都明白到:深圳地处"一国两制"的临界线,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西方的思想文化,通过香港传于媒介有形无形的渠道,昼夜不停地对我方熏陶影响。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深圳较之内地不仅是尖锐复杂,而且还是长期的,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因而树立了长期作战的思想。坚持办好属于文化领域范畴的艺术广场,是实施反渗透斗争的其中一个时策。他们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不怕艰辛,排除万难,注意发挥国家办、集体办的文化事业在文化娱乐活动中的主导作用,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成,奋力扬起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的大旗,宣传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政策,引人向上,催人奋发,陶冶健康情操,抵御渗透腐蚀,建造起坚强的社会主义主化阵地,力使艺术广场这朵奇葩越开越鲜艳。

    --不断扩大参与面举办艺术广场,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社会活动,仅靠文化部门单枪匹马是不可能成功的。深圳各级文化部门,除了自身努力拼搏,做好组织、协调工作之外,还注意争取党政领导的支持,又得到了工、青、妇、文联等群众团体的合作,,并获得了企业集团公司的资助,发动全社会来参与,不断增强艺术广场的演出实力和经济能力,保证了艺术广场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形成演出的经常化制度化,市、区、镇文化部门各自组织的艺术广场活动,都注意了统筹策划,合理安排,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大都拟出了演出的日程表,定时间,定地点,定演出团体或演员,明确任务要求,每隔一段不长的时间,就组织一次广场演出活动,打有准备之仗,形成艺术广场活动长流水,不断线。

    --不断提高演出的实量。既依靠了众多的有一定水平的业余文艺队伍演出,又组织了训练有素的专业文艺人员献艺;既有一些优秀的传统保留节目,又有新鲜活泼的创新节目,演出的节目既要求有娱乐性、趣味性、更要求有思想性、艺术性,力求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既组织本市的文艺队伍演出,又邀请内地正在深圳作商业性演出的专业艺术团体加盟表演。如云南、贵州、内蒙古、西藏等省市的专业艺术团体,都曾在深圳的艺术广场露天舞台上,作过倾倒观众的"亮相"。为了提高演出节目的质量,文化部门工作实行"三结合"

    --即把开展艺术广场活动同强化艺术培训辅导工作结合起来,同搞好基层单位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同抓好艺术创作活动结合起来,使得艺术广场演出的节目,植根于深厚的沃土之中,如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这些年来,艺术广场的演出,得到了市、区、镇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怀和支持,财政部门又拨来了专款,文化部门亦自筹了部份资金。本着勤俭办文化的精神,全市已逐步装备起若干个艺术广场演出所必需的舞台、音响、灯光等设备,建设起初具规模的市、区、镇艺术广场网络,使深圳的艺术广场联片成网,蔚为壮观。

    (作者系原深圳市文化局局长、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主任)

编辑:田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