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政协委员视察社会建设“风景林工程”

来源:深圳特区报发布时间:2014-04-24

16日,由市政协主席王穗明等市政协领导带队,全国、省、市、区四级政协委员200余人,分10路深入我市各区30个社区服务中心,花了一整天时间“看”、“问”、“评”,视察我市社会建设“风景林工程”推进情况。


“分项考评,逐项打分,这样的视察,够实在!”和一般的视察不同,这次视察时每位委员手上都拿着一份评议表,看到评议表后他们纷纷发出这样的感慨。


抽签决定视察对象,坚持交叉视察原则


为了提高视察质量,增加委员们对社会建设的了解,在此次视察活动开始之前,王穗明专门给参加视察的政协委员授课,用视频、图表等多媒体形式,向委员们讲解到了社区以后要看什么、怎么看、怎么评价。


“社会工作是要让城市变得更暖,我们的视察则要发出好声音,提供正能量,促成暖的因子更好地生长,帮助党委政府提升城市温暖度,让深圳这座城市更美丽!”王穗明说。


根据市政协的视察安排,每一个视察团都要视察3个基层社区。10个团分别视察哪个区(新区),该团视察该区的哪3个社区,通过两次抽签的方式分别确定。


为确保打分公开透明,此次视察坚持交叉视察的原则,市政协要求委员们必须回避自己工作生活所在的区、社区。同时,视察对象在视察前2天才抽出,避免“被安排”视察指定社区。


“掉队”征求居民意见,现场拨打楼长电话


记者跟随政协委员们视察时发现,总是有不少委员“掉队”,需要工作人员不时清点人数。


“我和社区里的老百姓单独聊了聊,他们告诉我这些活动平时就有。”


“大家虽然对社区服务还是有些意见,但总体来说还是十分满意的。”


……


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几位政协委员道出了自己总是“掉队”的原因。他们说,给社区建设打分,不能走马观花,一定要听听老百姓的看法和意见,“老百姓脸上有没有笑容,就是检验社会建设有没有成果的最好标准”。


推进楼(栋)长制是各基层社区“风景林工程”的重要内容。楼(栋)长是不是真正地起到作用?居民想找他们,能不能第一时间找到?


看到各社区在居民楼门口张贴的楼(栋)长照片、联系方式,很多委员都有这样的疑问。在龙华新区新田社区,第一视察团成员、市政协科教卫体委员会副主任邱福元拿出手机。


几声电话铃响过,电话接通了。“电话能够接通,说明楼(栋)长们在工作状态,大家能找到他们。”委员们对于抽查的结果,满意地笑了。


聚焦


“名人”当楼长,有空管“杂事”么?


委员细心“挑刺”建言社会建设


社区居民议事会的成员能否代表社区的群众?议事的权威性如何,能否真正执行?


社区服务中心的运行有没有完善的制度?发展能不能有持续性?


楼(栋)长工作繁琐,但又没有什么待遇,能一直保持工作热情吗?


……


虽然在16日的视察中,委员们给各区的“风景林工程”都打了高分,但是委员们仍对社会建设这道重要的“风景”有更高的要求。因此,他们细心挑刺,诚恳建言,希望日后深圳的社会建设“风景”更美,更得民心,更暖人心。



社区服务不能“一刀切”


“在党建工作中,很多社区展出的照片中‘党员慰问’的内容占了一半。要丰富基层党建工作,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社区应该有更多的‘套路’!”陈少兵委员说。


多名委员也有同感。张英晖委员说,深圳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社区之间的差异化很大,社区服务项目的设置切不可“一刀切”。张曙光委员也提出,面对不同的社区展开不同的“风景林工程”,进行不同的实践,是关乎“风景林工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委员们建议,应该根据社区的特点,因地制宜建设“风景林”、做好社区服务。如在高档住宅小区可以针对白领多开设一些“职场减压”服务;老城区可以整合医疗机构资源,多面向老年人提供养生、医疗等服务。


把社区服务调整到步行可达范围内


社区里有1000多名学生,但每天“四点半学校”只吸引了20多名学生;社区有6万多人,但社区服务中心运作1年服务人群只有不到6000人……


委员们在视察中发现,有些社区的服务覆盖面太小,有的能覆盖30%-40%的群众,有的则不到10%。“很多社区服务项目应扩大覆盖面。搞‘风景林工程’,就是要通过各个‘盆景’,让更多的群众受惠,感受到城市的温暖。”杜鹏委员说。


如何扩大覆盖面?杜鹏提出,覆盖面小的一个原因是辖区大,居民的行走半径太大,参加不方便,因此下一步应探讨能否增设更多的服务点。王从宝委员也提出,应该调整服务半径。“如果要百姓坐车来参加社区活动,可能有些居民会嫌麻烦,不愿意,如果走路就可以到,居民们参加社区活动的意愿可能会更高一些。”


另一方面,委员们也建议应当更好地利用社区家园网,让社区居民不出家门能享受社区服务,参与社区管理。


用法规制度约束“突击赶档案”


“在视察时,我发现有的社区的基础性工作做得不扎实,比如一些活动的档案,从笔迹看,可能是为了应付检查赶出来的。”杜勤委员对视察中发现的问题毫不讳言。


杜勤说,到2015年,全市600多个社区服务中心将全部建成,这对社区居民而言,是非常大的“利好”。但是社区服务中心要如何真正起到作用?杜勤认为要用法律、规范来保障其运行。“服务中心运行的基础性工作要怎么做?如何保证所有档案资料的真实可靠?人员应该如何培训?如何保证整个服务中心运行和发展的可持续性?这些需要有规范化的制度甚至是法规来保障。只有制度化、规范化,建成后的600多个社区服务中心才能长久地、健康地运行,真正为老百姓提供更好的服务。”


选出“热心肠”管好居民“杂事”


名人当楼长,有时间管“杂事”吗?楼(栋)长没工资能保证工作热情和质量吗?


楼(栋)长制度对于加强基层社区社会建设的作用很明显,但关键是要落到实处。张智委员提出,一些在社会上较有威望的人会被选为楼(栋)长,但是这些“名人”可能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参与社区工作。对此,他建议尽量多地让一些热心社区工作、时间较为充裕的人来做楼(栋)长,并给予他们一定的奖励、补助,把楼(栋)长对于社会建设的促进作用真正落到实处。


楼(栋)长有没有工资这个问题引起了多位委员的关注。“楼长没有收入,工作又繁琐,能一直干下去吗?”刘薇委员提出了疑问。委员们认为,应该建立起楼(栋)长激励机制,除了表彰,要有更实际的待遇,让楼(栋)长有干劲,有奔头。


广开“网”路让居民齐议社区事


社区居民议事会解决了很多社区问题,为什么作为社区一分子的政协委员却一无所知?议事会的议事管用吗?议事会的成员有代表性吗?视察中,委员们对社区居民议事会这一社区自治平台的作用表示肯定,但是也发出种种疑问,并对做好居民议事工作积极建言献策:


“议事会的成员除了有户籍居民,也应该有非户籍居民,让成员的成分更合理,更有代表性。”


“居民议事会的许多参与者以老人为主,我们这些上班族很难参与和发声。建议居民议事会多利用网络,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广开言路,让上班族也能发声。”


“可以把议事主题、议事成果放到家园网上,让更多的市民参与讨论,以避免只有几个人讨论造成的偏颇,也可以使议事成果让更多居民的知晓、执行。”


亮点


社区大小事居民都有话语权


自治、社区公约、罗伯特议事规则……这一连串关键词反映出了“居民议事会”这一新生事物的成长轨迹,虽然它是“风景林工程”中较晚起步的一项,却独具特色,让政协委员们连称“没想到”。委员们发现,在引入国际先进议事规则的同时,不同社区根据各自特点正在逐步建立起一个“结果导向型”的社区事务管理平台。



社区自治引入国际通行议事规则


“社区公约、罗伯特议事规则,这些专业化的议事概念已经在社区运用,让我这个律师都感到很惊讶。”郑德刚委员视察时不禁发此感叹。


罗湖区莲塘街道仙湖社区居民议事会是在特区第一个成立的“党员会客厅”基础上成立的,成员包括户籍和非户籍居民代表、党代表、人大代表、商户代表、社会组织代表等组成,工作日5天都有人义务值班,接收民情信息,制定解决问题的流程,在形成社区公约的同时,也是反映社情民意的“风向标”。


“‘自治’是我们居民议事会的关键词。”罗湖区东湖街道金鹏社区工作站负责人介绍说,在这个以外来务工年轻人家庭为主的社区里,他们一直调动大家自治的积极性,所以叫“居民自治议事会”。


为了推动社区居民议事会的建设,今年8月,罗湖区邀请了中国议事规则专家袁天鹏为全区的干部、工作站站长和社区工作人员讲授罗伯特议事规则,指导社区理性议事,培养社区居民的规则意识,从而使居民议事会真正形成了用规则有效解决问题的机制。


阳光下“晒问题”,社区事务齐讨论


走进福田区莲花街道彩虹社区时,委员们的目光很快被位于长城盛世家园一期C座一楼的“阳光议事厅”所吸引。在这不大的房间里,10来位阿姨、婆婆正围绕着会议桌热烈地讨论着什么。


“我们社区的广场舞马上就要出去比赛了,大家正在商量如何落实排练场地和服装选择的事呢。”廖阿姨热情地向委员们介绍。


委员们了解到,在彩虹社区里,居民们有什么问题、意见,都可以搬到“阳光议事厅”的桌面上,由大家共同商量解决。


2009年5月,针对不少社区居委会面临的机构“空心化”、职能“模糊化”、地位“边缘化”的“三化”困境,彩虹社区建立了我市首个社区“阳光议事厅”,畅通民意反映渠道,及时收集居民意见,以社区居委会为主体,广泛吸收辖区单位和居民代表参与,举办居民议事会,对社区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并形成决议,成为社区居民有效自治的新形式。


“这种阳光下‘晒问题’、社区事务居民齐来讨论的社区居民自治形式真不错。”委员们满意地说。


“结果导向型”社区事务管理平台激发市民参与热情


“究竟议事会都议了哪些事?解决了什么问题?”委员们十分好奇,这议事会和业主委员会或原来的居委会有啥区别。在视察中,大家找到了答案,套用句专业术语:社区居民议事会是“结果导向型”的社区事务管理平台。


在龙华新区樟坑径社区,社区干部向委员们介绍了一项议事成果:樟坑径河每到雨季都会堵塞,河水溢出造成马路水浸,影响车辆通行。社区居民议事会专门召开会议进行讨论,并与主管部门沟通,最终促成河道的清理工作。现在到了雨季,河水再不会溢出了。


“居民议事会还真管用!”“基层‘议长’们真是在为老百姓服务!”委员们说。


正是因为有了一个让居民直接参与并且结果令人满意的平台,社区居民对议事会的参与热情很高。“你知道居民议事会吗?”一位政协委员随机在罗湖区东湖街道金鹏社区询问一位居民。“知道,有噪音污染或是违法占用公共场地的事情,我们都会去找议事会解决。”的确,自从2011年议事会成立后,一大批社区居民热点难点问题全部通过议事会得到解决。



互动


守望相助提升“暖度”


社区服务中心能否改变“老死不相往来”的移民城市居住文化、提升居民心间“暖度”,成为不少委员们关心的问题。


走在上沙这个典型的城中村社区里,李沛良委员问,“上沙社区的社会建设和管理都得到了股份公司的支持和投入,这会不会影响原居民和外来建设者在享受社区服务上有所不同?”


“来了就是上沙人嘛。”在上沙工作站站长的带领下,委员们在上沙社区服务中心看到,原居民与外来建设者一起排练舞蹈,一同刺绣画卷。他们的子女也在社工的统一指导下学习。


在金城社区,委员们又被另一种其乐融融所感染。在社区服务中心里,一位住在金海燕小区的韩国籍居民正在免费教授8名中国主妇学习韩语。虽然委员们听不懂发音,但是看着大家高涨的学习热情,还是被这浓浓的氛围所感染,都跃跃欲试地要学上两句。


“这个韩语兴趣班是我们社区特有的服务项目。基本每个星期开课一次,老师就是我们小区的韩国籍居民。”金城社区工作站站长介绍,“我们的社区居住着近百位韩国人。平日里,他们在接受我们社区服务的同时,也积极地参与其中,丰富社区生活,促进文化交流。”


“通过开展社区活动,让居民守望相助,提升人与人心间的暖度,对整个城市发展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委员们建议,一定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让整个城市越来越暖。


贴近居民需求社区服务个性化


社区服务如果都是一个模样,肯定不能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委员们在视察中发现,各区在设置社区服务中心的时候都特别用心。通过问卷调研、社区走访、座谈会等形式,了解辖区居民的特点,明白社区居民的需求,找准定位,有针对性地进行服务,提升社区服务的品质。


在金城社区,委员们看到,针对辖区内随迁老人多这一特点,社区开设了“老年人电脑互助学习吧”。在社工的指导下,老人们学会了时髦的网络购物,懂得了网上预约挂号就医,既方便了自己,也减轻了子女负担。


金鹏社区居民以低收入外来家庭为主,这里的青少年平时享受不到较高质量的课业辅导和业余生活。社区服务中心就此推出“UP星少年”项目,即采用“常规服务+主题活动”的服务模式,通过兴趣拓展、环保宣传、课业辅导等活动丰富社区青少年生活,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


“因地制宜,谋求个性化发展,这才能让社区服务真正做到贴心,受欢迎。”委员们感慨地说。


引入社会资源助力社区服务发展


社区服务光靠政府投入行吗?委员们带着这个疑问来到社区视察。委员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正被引入社区服务,为社区服务发展注入更大的“生长素”。


在仙湖社区,工作人员介绍说,针对社区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存在的自卑、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的心理特点,与罗湖外国语学校合作推出“新青年心动力”项目,让辖区青少年志愿者通过接受外语、礼仪等培训以及从事义工服务,提升自身的沟通能力和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


“社区服务中心是一个大平台,可以进一步引入社会资源,将社会组织的服务链接到社区服务中,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社区服务中,助力社区服务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有委员建议。


从事医疗行业的温娜委员也表示,她所在的医疗机构十分愿意与社区服务中心合作,为社区里的困难户、空巢老人等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


小资料


社会建设“风景林工程”,就是像自然界的植树造林一样,把社会建设中一个个好的经验和做法作为“盆景”,移植、培育成参天大树,形成聚合阳光、释放氧气、涵养水源、挡住风沙、有生态功能的社会建设“风景林”。


2012年8月17日,深圳市社会建设“风景林工程”现场会公布了第一批共5项“风景林工程”,即基层党建工作区域化项目、社区服务中心项目、社区居民议事会项目、社区公益志愿服务项目和楼(栋)长项目。

编辑:田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