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政协网首页 > 政协新闻 > 

坐在同一个阶梯上进行心贴心的交流

来源:人民政协报 宋啸峰 王晨发布时间:2014-08-29

★阅读提示

从庙堂走到广场,从闭门开会到开门议政,深圳市政协从今年2月开始每月第3周周日下午都在中心书城的大阶梯举办“接地气”的“委员议事厅”活动。市民立场可以当场表明,疑问也能得到现场专家和政府职能部门的专业解答。“委员议事厅”改变了过去的问政方式,为民意表达开辟出一条新途径,城市的协商文化也正在被倡导起来。

“这次真正从庙堂走到了广场,从闭门开会到开门议政。”在深圳市政协8月中旬举行的“委员议事厅”活动中,陈思平委员如是说。据悉,从今年2月开始,每月第3周周日下午,深圳中心书城的大阶梯,“委员议事厅”活动在此举行,深圳市政协主要领导全部到场,和市民一起坐在阶梯上共同议政。“您的立场可以当场表明,您的疑问也能得到现场专家和政府职能部门的专业解答。”活动中,主持人邀请观众举牌表达意见,也有观众自己举牌,现场提问和交流,每个人都很快进入“角色”。

■■空间全开放

“必须在一个公共的开放空间,不设围栏,让老百姓能够走进来,参与进来,也可以自由选择离开,不要担心冷场。”在活动举办之初,场地是首先面临的问题,对此,深圳市政协主席王穗明提出如是建议。最终,可以容纳400人的该市北区广场大台阶入选。

记者发现,平日里就熙熙攘攘的深圳书城,“委员议事厅”几乎场场爆满。有周围的市民、有前来购书的家庭、有当期话题的关注者,现场没有围栏,民众可以自由选择“围观”或参与互动。而在座的市民可选择座位旁的摇“嘘”或“赞”的手牌表明立场,还可以直接“抢麦”亮明观点。在市民“围观”的中心区域,9席演讲台、2块大屏幕和1块背景板临时搭起一个简单的“委员议事厅”。

■■主题接地气

目前,“委员议事厅”已举办七场,分别围绕雾霾、垃圾减量分类、小升初的公平性、养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医患关系、建设新型社区服务中心等话题展开议事。所选的主题都是民众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为了不使讨论流于形式,深圳市政协的组织者们在活动的设置上也是下足工夫。

“向下接地气,要达到科学性、知识性、政策性的合理融合和理性声音的引导。”依据这个活动目标,现场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在讨论雾霾问题时,不仅现场视频连线了远在美国的环境领域权威学者,政府相关部门还将PM2.5测试车直接开到了现场,而雾霾浓度和楼层关系不大的专家论断更是让现场观众大感意外。在讨论医患关系时,现场播放了真人扮演的模拟短片,由心理专家现场分析指导。在“小升初的公平性”专场,在活动开始前,有将近60%的观众,举“嘘”牌,而在经过专家疏导和政府负责人对现有政策的解读,活动结束时有将近70%的观众举起了“赞”。

一位失独老人在活动结束后,走到王穗明面前表示,他原本是想去上访的,参加了关注养老专场,无论是专家意见还是政府政策解读都使他很受启发,他也将自己的材料郑重交到王穗明主席手中。类似的插曲在“委员议事厅”还有许多。

专家和学者发挥智库作用,为现场市民答疑解惑。相关政府部门领导也不是来“摆成绩”的,他们在现场听取市民的意见,为下一步政府决策收集参考依据,并就某一问题的现状和解决措施和观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王穗明表示,“委员议事厅”的意义在于它改变了过去的问政方式,为民意表达开辟出一条新途径,城市的协商文化正在被倡导起来,它既是助推器,也是解压阀。

■■多方来参与

作为主办方,深圳市政协只扮演“搭台”的角色,具体承办则由各民主党派以及市政协部分专委会来负责,承办方可自主决定具体议题的设置、嘉宾委员的邀请和现场流程的设计,让民主党派及专委会各显优势。

这个直接面对市民的平台让承办方压力不小,每场议事厅往往在两个月前就开始了准备工作。虽然参与人员已经是各行业内的精英人士,但他们仍要围绕议事厅主题“做足功课”,除了进行全面的资料阅览,掌握第一手资料,承办方还组织委员进行实地走访,了解真实的情况,并通过数轮沟通会形成观点的交融,最终才能确定方案。

现场嘉宾主要采取8+1模式,即由相关界别委员、专家学者、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嘉宾队伍,有时甚至会组成论辩双方,主持人主要负责流程引导。在讨论医患关系时,除了有医学界委员代表、还有律师及社保局负责人现场回答观众提问。

“委员议事厅”建立了一个各民主党派和市民直接沟通的渠道,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优势,如由农工党负责医疗卫生主题、民盟谈教育话题等等,使党派和界别工作走到了前台。“我们觉得不推诿、不回避、第一时间回应老百姓的诉求,才是‘委员议事厅’的价值点所在。”在张俞强委员看来,以往政协的“台”都是搭在各界别之间,而“委员议事厅”则是建立了一个各民主党派委员和市民直接沟通的平台,发挥了政协发散性组织的优势,引领、引导市民观点的变化。

编辑:袁发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