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政协网首页 > 专版专栏 > 协商民主在深圳 > 

关爱市民健康 办好社康中心

来源:深圳特区报发布时间:2014-10-21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元春/文 刘羽洁/图

大医院和社康中心为何冷热不均?社康中心建设目前存在什么困难?如何办好社康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低廉的医疗服务?

19日,由市政协主办、市政协科教卫体委员会承办的第九场“委员议事厅”上,政协委员、专家和市民一同为社康中心如何当好社区百姓健康的“守门人”支招。

焦点 医院热社康冷,为什么?

活动一开始,主持人、市政协委员许四虎就做了一个现场调查:生病后首选去大医院还是去社康中心看病?结果现场观众大部分选择了去大医院。与此同时,市政协科教卫体委在活动前做的一个调研也印证了这一调查结果——在同一天的同一时段(上午10∶30和下午3∶30),选取一家社康中心和北大深圳医院进行比较,发现社康中心里求诊者寥寥无几,而北大深圳医院则人满为患。

为什么医院热、社康冷?“如果家门口就有环境、诊疗技术都不差于大医院的社康中心,老百姓还会去挤大医院吗?我想肯定不会!”市政协委员吴江道出了市民的心声——不到社康而到大医院,是不得已而为之。

市政协委员张洪也引用了自己在湘雅医院和协和医院学习时做过的一项调查结果来说明问题:患者们认为大医院医疗技术有保障,更安全,所以有病还是得到大医院看。“估计现在社会上90%的人都赞同这一点。”张洪说。

“深圳现有的600多家社康中心发展水平不一,有的医疗人才很缺乏,有的甚至连基本的医疗条件都欠缺。因此,老百姓不去社康中心最主要就是不信任、没有安全感,一些社康网点根本上就变成了开药的地方。如果社康中心达不到标准,不能让老百姓满意,给老百姓信心,那老百姓肯定会选择去大医院看病。”市政协委员赵晓山说。

市政协委员陈东平认为,大医院和社康中心冷热不均也有规划上的问题:“福田区和罗湖区的大中医院密度高,如果家门口就有大医院,老百姓当然是去大医院看病。而在原特区外,一些区域的社康就诊率就比较高,如坪山新区达到80%,为什么?因为没有大医院。”陈东平认为这样也是不合理的,今后在医疗机构的规划上也应该考虑区域的均衡化,让市民都能享受到合适的医疗服务。

焦点 社康医护人员“三低”,怎么办?

老百姓不信任社康中心,除了对社康中心整体的诊疗水平没有信心外,社康中心里坐诊的医生不被信任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据统计,全市社康中心完成了全市35.5%的诊疗量,但是仅占有全市卫生人力资源的10%,其中有75%还是临聘人员。而就这10%的医疗人员素质而言,吴江认为呈现出学历低、职称低、待遇低“三低”特点:学历上,大医院很多是博士硕士,而社康中心的本科率都不太高;职称上,主任、副主任医师的比例不到17%;待遇上,社康医生的待遇相当于大医院医生的1/3左右,而按照先进发达国家的一个经验,全科医生的待遇应该是社会平均工资的3到5倍。

另一方面,要解决社区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社康中心就必须配备知识、技术全面的全科医生。但数据显示,按世界家庭医生组织要求配备的全科医生数,每万人要求在3.33人,而我们的社康中心每万人只有全科医生2.15人,差距大——实际上,我市仅有690名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学员,目前结业的也只有186名学员。而更重要的是,目前深圳乃至全国都没有全科医生这一专业,这就给全科医生的培养和储备带来了源头性的难题。

为此,张洪建议要关注全科医生、护士的本科教育和硕士、博士教育问题。“深大医学院可以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建立全科医学系,甚至申办硕士点、博士点。”市政协委员赵晓山也赞成张洪的看法,认为应该建全科医学系,从源头上的人才培养下功夫,让深圳的社康中心有人才可用。

但是有了人才,如何留住人才同样是社康中心面临的大问题。在社康中心一线工作多年的市政协委员曾惠锋吐槽称,按现在社康中心医生的薪酬待遇,培养多少全科医生,社康中心也留不住:“去年我们社康中心面向全国招聘全科医生,面试后答应来的有3个,但最后只来了1个!”

“我认为社康中心人才的问题要从制度上来解决。要吸引更多的医生到社康中心来,必须在医疗系统人事制度改革上做工作,实现同工同酬。”市政协委员廖志仁建议。

市政协委员陈东平则认为,要吸引、留住社康中心的人才,应该对全科医生提供更好的职业愿景:“应该在顶层制度上做出设计。比如说,没在社康中心当过医生,就不能到市区两级医院去当医生。”

曾惠锋则认为,制度设计再好,如果没有落实也是没用的:“比如社康中心的人员配备、编制市里有规定,但是现在落实到位的有多少成?最重要的是把现有的政策都落实好!”

焦点 社康继续发展之路,如何走?

经过18年的发展,深圳社康中心怎么办得更好?委员们都赞成要通过立法来让社康中心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发展。而在标准化发展中,张洪建议要加强社康中心的“菜单式”服务,让老百姓有更多的选择。

廖志仁则建议政府投入要加大:“调研显示,我市人均公共卫生投入仅40元,远远落后于国内的很多城市,如上海是200多元、成都是60元。医疗卫生是重大民生工程,政府应该对医疗卫生尤其是社康中心加大投入,提升社康中心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让老百姓更愿意、更喜欢来社康中心看病。”

与政府投入加大相对的,多位委员也认同社康中心应向社会资本开放的发展思路。廖志仁认为,当前,我市社康中心95%由政府办,说明缺乏竞争机制。如果社康中心向社会资本开放,将可以通过灵活的体制机制以及接地气、更人性化的服务,让社康中心办得更好。黄晓惠委员则认为,如果社康中心向社会资本开放,一定要注意避免恶性竞争的发生。同时,政府要对举办者实行用房用地以及资金等补贴支持,并加强建设、医疗服务流程、药品管理、宣传广告等全方位的监督。

另一方面,社康中心除了看病还有多种其他功能,比如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委员们认为,社康中心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方面功能的发挥上将大有可为。 “我在4个社区做调研,对社区居民的档案进行了统计分析,我发现有三个社区排在前两位的居民疾病是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而在一个老年化程度比较高的社区,排在前两位的居民疾病是心脏病、糖尿病。如果每一个社康中心对本社区内居民的健康情况了如指掌,有针对性地开展宣教,为居民‘治未病’,这应该就是一个真正好的社康中心。”陈东平认为,未来的“深圳好社康”就应该是能让市民少得病的医疗机构。

吴江也认同陈东平的观点。他认为,社康中心要做好社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不但要把社区居民的病看了,还要把社区居民疾病预防也做好。比如说,很多人家里都有中风的老人,一旦中风,可能要花几十万医疗费,把家里的积蓄全部都给花光了,社康中心为什么不可以把预防工作做好,通过宣教,降低社区居民中风的风险性。”

编辑:袁发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