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政协网首页 > 专版专栏 > 协商民主在深圳 > 

“委员议事厅”关注如何提升社康服务水平

来源:深圳特区报发布时间:2014-11-19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元春/文 刘羽洁/图

社康,本应是社区百姓健康的守门人,但我市现有609家社康中心提供的社区医疗服务,与社区居民的期望相比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本月16日举行的委员议事厅继上一期“建好社康中心”主题后,进一步讨论如何提升社康服务水平。活动中,社康中心的医生、业务用房、资源投入以及双向转诊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委员、市民关注的焦点。

专家不愿下社康?

委员认为,社区居民门诊多为常见病多发病,专家到社康就诊是“好刀没用到刀刃上”,不利于业务提高

无论是上一期议事,还是本期议事,人才问题都被认为是社康中心发展的关键。对于社区居民而言,最好是在家门口就能看上著名的专家医生,把病看好。但在当前,普通医生都因为待遇差等原因不愿意到社康工作,专家就更不愿意到社康工作了。

但市政协委员、市中医院专家杨焕斌则为专家们进行“辩护”——专家不仅仅是因为待遇问题而不愿意到社康去:“专家如果到社康坐诊,没有病人可看是很痛苦的。社康的病人相对较少,看的又多是常见病、多发病,让专家来看这种‘含金量’不高的病,没有充分利用专家的时间、专业知识,同时社康的设备、规模又不能跟大医院比,专家到社康很难开展业务,起不了多大作用,也难以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杨焕斌还提出,市民们希望在社康能看到专家,这说明市民对社康的功能地位还不是很清楚——社康主要是解决社区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提供预防、计免等基础医疗服务,专科疾病、疑难杂症还是应该到大医院去看。

市政协委员聂国辉则表示,专家下社区不是简单到社区坐诊,除了坐诊还要讲课、培训,让专家和社区医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对此杨焕斌提出建议:聘请一批大医院退休的专家到社康坐诊、传帮带:“这些退休专家有技术、有经验,如果身体健康完全可以继续工作5到10年。这样,一方面解决社康没有专家的问题,另一方面又能让这些专家培育年轻的社康人员,一举两得。”

双向转诊率仅占社康总诊疗率5%?

委员建议建立明确的标准和操作规范,提高双向转诊率;市民认为,如果社康医生得到市民的认可,双向转诊就会成为自觉行动

小病到社康,大病到医院,社康和医院间实现良好的双向转诊,这是发展社区医疗的应有之义。但是,目前我市的双向转诊情况却十分“惨淡”——聂国辉表示,2013年我市双向转诊约100万人次,只占社康总诊疗量的5%。其中向下转的主要是产妇的产后访视;向上转的主要是劳务工的诊疗。

“从2013年的情况看,我市双向转诊的病种、人群非常单一。而且上转病人比较容易,下转却很难,因为社康基础设施等比不上大医院,很多病人不愿从医院转到社康去。这与我市分级诊疗制度不明确,导致相关标准、操作规范不明确有关。这也是我国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有20多个城市提出要双向转诊,但是一直没有很明确有效的诊疗标准,因此双向转诊往往成为空话。”聂国辉表示,很多患者希望一步到位,大病小病都要找最好的医院、看最好的医生、做最好的检查、用最好的药物。但这非常不利于社康和医院的患者分流。

聂国辉认为,当前,我市双向转诊中做得最好的产妇产后访视得益于一套良好的制度和模式,那么一些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能否也按这个制度、模式来处理?他建议,要完善医保制度,发挥医疗保险的指挥棒作用,引导社区首诊理念。此外,一定要加强医院和社康的联系,建立起两者之间的绿色通道,实现家庭、社康、医院一条龙的医疗服务,让患者放心。

委员的建议得到现场市民的赞同,但也有市民现场发声:“双向转诊不是制度问题,如果社康药品设施进一步完备了,从医的全科医生得到市民的认可,双向转诊就会成为规范的行为或者市民自觉的行动。”这名观众的发言赢得了全场掌声。

大医院盲目扩建社康资源不足?

委员建议“抓小限大”,将更多政府资源投向社区医疗

多年来,深圳不少大医院都在忙于扩建,看得见的投入不少。而另一方面,社康却缺场地缺设备缺人才,各种“缺”导致社区居民对社康没信心,不愿意选择社康作为首诊的医疗机构。

市政协委员陈实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市有关部门应该从全市的医疗投入机制上做一些考虑:“能否转变思路,实行‘抓小限大’?现在深圳大型综合性医院建得非常饱和,而大型综合性医院又往往存在交通拥堵、空间狭窄等问题,如果仍然投入大量资源,不停地进行改扩建,可能得不偿失;如果把有限的政府资源投放到社康中心,从优化资源的角度说,能大力改善社康中心的规模和服务水平。”

市人大代表、深圳九三学社支社主委廖海兰也提出,社康中心资源配置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现在社康中心是按面积来进行资源配置的。但是一些社康中心面积小,不等于服务人群少。”廖海兰建议调整资源配置方式,让所有社康中心都能得到与服务人群相适应的资源配置。

社康人财物被主管医院截留?

委员建议改院办院管模式为统一管理,确保社康用足资源

不管如何加强资源投入,还得让投入资源都能真正被社康所用。委员们在议事时提出,当前的院办院管模式对社康中心用足政府资源起到了阻碍作用。

据介绍,现在全市609家社康中心大部分采用院办院管模式,也就是说,社康中心的人、财、物的资源配置完全由主办的医院来决定。

“院办院管模式在社康初期布点建设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比如说能集中力量办事,对社康中心的业务进行指导、提供后勤保障等。但是发展到现在,院办院管的管理模式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它没有办法解决低资源配置的问题。也就是说政府拨给社康中心的资源,院本部为了自己的发展和运营,往往会留下部分优良的资源,包括设备、资金、人员等。”

廖海兰表示,院办院管的管理模式已经显现出一些弊端,应该启用新的管理模式。她介绍说,龙岗、宝安已经成立了社康管理中心,主要是负责全区的社康中心的规划以及业务指导、各方面的检查和绩效评估等管理工作。“这种模式目前来说还在探索阶段,但已经看得到一些好处:第一是人财物能统一有效管理起来;第二是能保证政府投给社康中心的设备、资金、人员都能足量用到社康中心;第三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第四是对今后社康的规划布局起到指导作用。”廖海兰认为,新的管理模式值得全市参照推广。

对此,市卫人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院办院管的管理模式确实存在对社康人财物挪用的问题,但并非主流。目前,我市主管部门除了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外,还要求凡举办8家以上社康中心的医院也要建立社康管理中心,统筹人财物的调配。加强督导,让政府拨付的资源能够真正使用到社康中去。

市民现场说期盼

●到社康的医生,不管是全科医生还是专科医生,关键是医疗水平要达到要求、技术水平要高,这样的医生到社康中心治疗不管是小病还是大病都能治好。

●我觉得社康除了基本医疗服务外,其他服务功能发挥还不太好。社康应该搭配一个健康管理师,管理好社区居民的健康。

●我有高血压,中医院的医生给我开了一个药方,很管用。但社康中心却没有这个药,现在我每一个疗程吃完要到中医院挂号、取药,非常麻烦。如果社康中心药品齐全了,我肯定会自觉转诊。

●社会上的“垃圾”健康讲座太多了。社康应该把健康宣讲的功能也承担起来。

(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元春 整理)

部分配套社康用房建设不达标

委员建议有关部门做好前期审核避免社区医疗无房可用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周元春)按照深圳市有关规定,开发商必须按比例配套社康中心用房,如果因为建设标准不达标导致配套用房无法使用,怎么办?委员们在议事时建议,有关政府部门应提前介入,做好前期的设计、建设审核,才能避免社康中心无房可用的问题。

在社康中心的规划建设中,一直存在业务用房不足难题。一些老社区是挤不出社康用房,而新规划建设的社区也存在一些让人费解的现象。在活动现场,市人大代表、深圳九三学社支社主委廖海兰说:“现在很多配套的社康中心用房是由开发商提供,但我所在的龙岗区去年开发商移交了20家社康中心用房,其中有6家是不能用的,因为建设达不到社康用房的标准。最大的问题在于社康中心用房不能用是在最后开发商移交时才发现,导致相关社区没有社康用房,居民也就无法在家门口享受社区医疗服务了。”廖海兰建议,在房产设计和报建的时候就由卫生部门介入、把关,以确保开发商配套用房确实能用。

对此,市规土委有关负责人回应称,我市对于开发商的社康配套用房确实规定了在项目验收时必须由市卫人委进行验收,而龙岗区出现的社康用房建设标准不达标不能用问题,可能是一些具体项目上的执行不到位,需要进一步核查。

对此,主持人陈希发出了“千万不要政策很美,但是落地很糟”的感叹。

对于社康中心的用房问题,廖海兰还有话说:“当前社康中心的建设标准还是2004年的标准,即要求面积必须达到400-1000平方米,而400平方米已经远远无法满足一个正规的社康中心的需求。希望市规划国土部门能尽快修改标准,让社康中心面积至少在1000平方米以上。”

对此,市规土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市实际执行的都是相关标准的上限,即社康中心面积都达到1000平方米。

深圳社康贡献其实并不小

每三个患者就有一个到社康看病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周元春)在活动现场,九三学社医药卫生专委会委员、龙华新区人民医院超声科主任、主任医师陈小珠介绍了我市社康中心发展情况。她说,我市社康中心的贡献其实并不小。

从1996年至今,深圳的社康中心已发展到609家,基本实现社区的全覆盖、人口的全覆盖,建立起步行15分钟以内可以到达的服务圈。2013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市社康中心诊疗量已超过全市医疗诊疗量的1/3,这个比例在全国是最高的。也就是说,在深圳看病的人每三个人就有一个是在社康中心看病,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市民看病难的问题。

到社康中心看一次病平均费用是多少呢?陈小珠给出一组数据:2006年平均52.6元,以后逐年降低,到2013年是47.3元,不到全市医疗机构平均诊疗费的1/3,这在部分程度上解决了市民看病贵的问题。

除了医疗部分,社康中心承接着其他公共卫生服务,社康完成了全市公共卫生服务85%的工作量,在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以及计划生育服务等方面具备一个一体化的功能。

编辑:袁发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