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2015-09-14翟美卿:从深圳起步 成为家居行业引领者

来源:深圳晚报发布时间:2015-09-14

深圳是一个创新的城市,也是我创业的地方。她是我梦想的家园,也带给我很多梦想——我的第一个梦想是成为行业的引领者,深圳的土壤让我得以首开国内先河创立了仓储式家居连锁经营模式;我的第二个梦想是以“爱、诚、信”的企业价值观去办好实业、回报社会,我早已梦想成真——成为了“中国非公募慈善基金会的第一人”;我还有第三个梦想,希望在新的起点上,两代人共同努力,从深圳走向世界。

翟美卿

看到这里到处都在热火朝天地建设,整个城市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里,心想着:“如果有一天,我能来这里发展就好了”

我的心里埋下一个“深圳梦”

虽然我是1990年才正式来深圳发展,但在此的7年前,我的心里就埋下了一个“深圳梦”。1983年,我在广州的旅行社工作,深圳当时实行改革开放,我跟着旅行团第一次来深圳,看到这里到处都在热火朝天地建设,整个城市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里,心想着:“如果有一天,我能来这里发展就好了。”

之所以对深圳一见钟情,是因为我本来就是一个有强烈好奇心,喜欢新鲜事物的人。1979年,我正上高中。由于改革开放,作为近现代商贸之都的广州,开始释放经济的活力。我们学校附近兴建了一个服装贸易市场,我跟同学去逛时,会观察那些个体户是怎么做生意的,越看越渴望赶紧毕业当老板。

1981年,我高中一毕业,就出来工作了。1982年,我进了旅行社,积累了一些经验后,1985年开始辞职下海,批发家具到北京销售。由于销路特别好,第一桶金就赚了3万块,到了1987年,我干脆在北京的丰台建了床垫厂,我担任厂长。到了1988年,我就赚到了人生的第一个100万元,那一年我20多岁,可谓年少得志。

到了1989年,我的人生出现急转弯。先是因为生意红火被歹人盯上,遭遇入室抢劫,身受重伤;在住院期间,工厂处于半停工状态,北京的市场也开始不景气;我出院之后,曾经尝试去沈阳发展,因为遭遇地方保护主义,情况更为糟糕,就算生意最好的时候,营业额对比商场租金、长途运输费用、家具损坏率等成本一折算,还是亏损,很快100万元缩水到只剩下7万块。

在那段灰暗的时期中,唯一的一抹亮色是遇到了我的先生刘志强。有一次我回广州,在一个理发店里巧遇并认识了他,他是深圳人,在广州做化工贸易。我们情投意合,认识不到一年就结了婚。他跟我在生意上是互补的拍档,工厂不好做,我们一起到沈阳做卖场。到了1990年,我怀孕了,加上生意艰难,我们就商量着回他的老家深圳去发展,对我而言,也算是去实现7年前就许下的愿望。

1990年,翟美卿与丈夫在深圳宝安建立了第一家门店。

到了1995年,“金海马”和“香江”的连锁店都非常红火,在国内的家居行业已经是龙头老大;到了2000年,我们在全国开了超过100家商场

首创仓储式平价家居卖场

我后来常跟人讲:“深圳是我的‘宝地’。”当初如果没有来深圳,后来的一切都会改写。

回来深圳后,我们决定继续做我们熟悉的卖场。我之前对深圳也不熟,刚好有朋友介绍说宝安的宝诚大厦有一处商场出租,租金也很便宜,才10多块/平方米,加上我临产在即,不想再多折腾,就决定把那里盘下来开家居卖场。

当时在深圳,家居产业是个卖方市场。以前,老百姓往往都是要办喜事时,才会添置新家具,一般都是自己做或者找工匠手打,款式有限。深圳最早兴起的“三来一补”企业中,就有家居业,品种增多、款式新颖,但由于是来料加工,人们想买的话,只能去香港下单,在内地提货,等于是出口转内销,价格贵了不说,还很麻烦。

而深圳作为一个移民城市,在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人口的增长,家具和床上用品是家家户户的必需品,需求量很大。所以当本土家居卖场兴起后,实际上定价是非常高的。顾客就跟商家来回讲价,有时候还能砍到三折成交。

那时我们决定做国内此前没有的仓储式平价卖场,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一方面,我们卖场的位置在当时算是比较偏僻,而且还在三楼,楼下就有一个卖家具的商场;另一方面,我们面积够大,有2000多平方米,一般的卖场能有300多平方米就算很大的了,所以我们能展示多好几倍的品种,完全可以薄利多销。

1990年12月26日,我们起名为“海马”的家具商场正式开业,我们的定价方式是在从工厂拿货的基础上,再加上30%的毛利作价,整体价格仅仅相当于其他商场的1/3。另外,在开业后,我们还在报纸上打广告。这种一口价的仓储式平价卖场在广而告之后,一下子就在深圳引起了轰动,顾客络绎不绝地前来抢购,连拿来标价的样品都被抢光。

后来我算了一笔账,“海马”除了开张的第一个月外,其后的每个月都在赚钱,营业额同比上个月经常是双倍地增长。之前在沈阳,我们也算是最早打广告的家居卖场,虽然家喻户晓,但最后还是只能关门大吉。在深圳有起色后,萦绕在我心头的阴霾一扫而光,我感到深圳真是一个好地方,在一种鼓励创新的氛围下,只要积极进取就能力争上游,这让我特别安心。

将“深圳模式”扩张到全国

其实当时在深圳,还不能办私营企业,更没有“连锁”的概念。我们办“海马”的时候,领的是个体户的工商执照。到了1991年底,我们打算再开一家更大的商场时,只能先挂靠在一个建材公司名下,再承包下来才能办牌照,因此我们不能同样叫“海马”,改叫“金海马”。

“金海马”地处市中心,也就是今天的华强北商业圈内的深南天虹楼下,当时还是一片工业区,生意也是很火爆。到了1992年,在现在的万象城原址上,有一个叫“香江家具门市部”的黄掉后,承包方急于出手,我们就接了下来,继续用那个牌照。即使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香江”也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仓储式大卖场——总面积9万多平方米,同时能容纳上万套家具,也曾试过一天卖光,一件不留。同年我们又在深圳办了第四家卖场,在深圳市场的占有率将近50%。

在1992年3月前,虽然我们生意做得很好,但作为名义上挂靠别人、实际上自力更生的民营企业,因为政策尚未明朗,也只是走一步算一步,不知道这种好景会持续多久,也不敢肯定会不会再被打回原形。

小平南方视察后,改革开放掀起了新高潮。我们明晰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开始往外扩张,1993年,我们把“香江”和“金海马”开到了惠州、广州,在华南地区铺开后,市场占有率连续三年占到了70%。我们仍以斥重金打广告的形式进行营销,所以那时候人们一般看到的不是“香江”,就是“金海马”的广告。

到了1994年,我们瞄准上海,一年之内开了四家商场——实惠又透明的价格,让每个商场开业时,都在当地造成不小轰动,很快还攻下了华东的其他城市。接下来,我们又先后进入江西、天津以及再回到沈阳等地,在全国快速铺开并占领市场。到了1995年,“金海马”和“香江”的连锁店非常红火,在国内家居行业已经是龙头老大。到了2000年,我们在全国开了超过100家商场;2002年,我还牵头成立了全国工商联第一个行业商会——家具装饰业商会,并且担任创会会长。

“香江”和“金海马”的迅猛势头,也拉动了东莞厚街的家具业发展。在上世纪80年代,我们拉到北京卖的货是来自顺德的工厂。后来香港人慢慢到东莞厚街开厂,开第一家工厂的时候我们就去那里拿货了。由于我们旗下的连锁商场日益扩张,厚街工厂的工人也陆续出来单干、自己办厂向我们供货。曾经一度,80%的厚街工厂都是为“香江”和“金海马”贴牌生产,后来也在做自己的品牌,慢慢走出去,厚街由此成为中国家具生产的大镇。

香江集团旗下的、专注于从事家居连锁经营的金海马集团成为了国内第一家成功引入SAP-ERP管理系统的家具流通企业

与时俱进创新企业管理

我认为,是深圳的土壤,让我们这种“仓储式+大众化价格+广告营销”的模式羽化成型,并日渐成熟。当然,由于此前并没有先例,我记得还有一位资深的同行写信劝导我说:我做家具几十年,从香港做到深圳,没见过你这样门面搞那么大以及那样定价的,这种模式会注定失败的。

其实,这位同行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连锁模式的成败主要看管理。“海马”之后又有了“金海马”以及“香江”,在注册上看是不同法人,实际上我应用的是完全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模式。那时国内没什么先例可循,我凭着自己悟性以及从基层做起积累的经验,设定收支两条线。一来采购由采购中心负责再发放到各个商场;二来由于还没有电脑,人力资源由总部把控,从总部派驻财务人员到每个商场,工资和奖金由总部发放、不受商场经理的把控;三来担心出现假账,于是总部还设立了审计部……当我把这套连锁管理模式摸索出来并推行实施时,那时候还是1992年,在创新管理上我们是走在了行业的前头。

到了1995年,我敏锐地观察到了IT业已经在悄然萌芽,寻思着改革原来的管理模式。我那时想做国内首个信息化系统,先是请了一个IT工程师帮我们设计,但他写不出来。后来我们又去中大请了一个IT团队来执行,还是落实不了。后来我去美国进修,期间在国内收购了一家IT公司,最后还是没有实现我的管理思想。

我从国外学成归来已是2001年,中国即将要加入WTO,我们马上要应对外来的连锁巨头,他们已应用统一的信息化系统,而我们还是手工做账,信息滞后,不能及时地分析每天的库存量、出货量、客源分布、热销款式以及冷门商品等数据,无法精确地计算出商场的每平方米到底能创造出多少效益,更无从谈起如何实现效益最大化。

自主研发无果后,我直接向世界顶级软件供应商SAP公司购买ERP(企业资源计划)软件,同时聘请德国著名咨询公司为我们的ERP软件担任顾问,香江集团旗下的、专注于从事家居连锁经营的金海马集团成为了国内第一家成功引入SAP-ERP管理系统的家具流通企业。

2004年,金海马世博中心开业,成为深圳家居行业的领航企业。

到了2005年,网站的申报系统一开放,我们第一个进行登记,成立了首个国家级的非公募基金会——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民政部批号为“001”

将慈善公益当作第二事业

从2000年到2015年,我连续担任了深圳市政协三届委员,期间提出的建议和提案大多与经济和民生相关。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我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提出了与公益信托相关的提案,并提出把深圳作为一个试点,得到了民政部的重视。除了在公共事业中积极建言献策外,我也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在慈善公益上。

我最早做慈善是在1992年,当时在一个朋友的牵线下,为广东的一个石灰岩地区捐了20万元扶贫款用于学校建设。记得我到那个村子探访时,当地贫穷落后的程度超乎我的想象,而全村人的感恩戴德又让我觉得受之有愧,因为我当时的能力有限,只能力所能及地捐一些钱。

从1994年开始,随着事业的壮大,我们就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参与“光彩事业工程”,先后在全国十几个省市投资兴建20多个大规模的光彩市场,建立起一个全国性的民族商贸流通网络,解决了100多万名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1995年,我还带着我大儿子到贫困山区去走访,除了我自己为能帮助到别人感到开心外,看到他也因此流露出由衷的快乐,我感到慈善公益事业能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更有追求,是一种正能量。

此后,我就盘算着成立一个非公募的基金会,让企业的发展和慈善公益事业紧密结合起来,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企业利润投入到基金会中。我在1995年去咨询广东省民政局时,被告知国家还没开放相关政策。到了1998年,我到全国妇联去当执委时,又向民政部的人打听,还是同样的结果。但我当时坚信,这是一种趋势,总有一天企业家可以通过成立基金会来实现财富的“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

我时刻把此事放在心上。到了2004年底,在全国人大刚表决通过《基金会管理条例》时,我又跑到了民政部去咨询申办流程,他们让我留意网站的公告。到了2005年,网站的申报系统一开放,我们第一个进行登记,成立了首个国家级的非公募基金会——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民政部批号为“001”,资助的方向包括助学、扶贫和救灾等。

我们香江集团的宗旨是“办好实业,回报社会”,目前已累计投入逾10亿元在慈善公益事业当中,惠及人数超过200万人。慈善公益事业不仅是我个人的第二事业,也是我们家族的终身事业。

目前,香江集团的产业群除了有家居流通、住宅地产、商贸平台建设、资源能源、健康医疗和教育等几大板块外,还有金融投资,其中的重点锁定在深圳。去年,我们把前海香江金融控股集团的注册地放在了前海,成为进驻前海的第一批17家企业之一,香江金融中心是前海第一幢封顶的大楼,等到明年正式建好后,我们打算将总部搬回深圳。

从1990年到2015年,前25年的时间我们已经取得很多突破,下一个25年,我们将把深圳作为桥头堡,朝着更加国际化的方向去发展,也希望接班的第二代以深圳为家,以推动社会发展为己任。

上个世纪90年代初,翟美卿去自己捐助的第一个学校探访。

翟美卿

生于广州,1990年与丈夫刘志强联手在深圳创业,首创国内仓储式家居连锁经营模式。曾被授予“中国十大女杰”、“全国三八红旗手”、“广东青年五四奖章”、“中国儿童慈善家”等荣誉,热心公益,至今累计投入慈善事业超过10亿元。现任香江集团总裁、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常委、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主席等职务。

口述时间

2015年9月1日上午

口述地点

广州市番禺区番禺大道锦绣香江花园

本期采写:

深圳晚报记者 赖丽思 实习生 庄楠楠 杜婷 梁翠玉

前期统筹:

王外平 梁琼月 黄晓天

后期统筹:赖丽思

编辑:蔡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