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2016-4-6陈华瑞:从流水线上走出来的“全国劳动模范”

来源:深圳晚报发布时间:2016-04-06

我出生于农民家庭,是实实在在的农民。1988年来到深圳,我的生活与身份逐渐改变,从一位普通的农民到一家公司的老板,虽然说不上有多大成就,但终究有了一份自己全神贯注的事业,这一切其实也源于那个年代的一些机会。上世纪90年代的深圳,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机会,我本身的发展同样也与深圳息息相关。

陈华瑞
深圳是一个充满梦想的地方,在这里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的人生在这里得到很好的满足,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的努力也算是得到了回报。20多年的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我也感觉到自己拼搏的时间越来越少,时间精力也不够了。但不管怎样,我想我还是会多做几年,为企业、为员工、为社会尽可能贡献自己的能量。

我这个人还算心灵手巧,学什么通什么,慢慢从不懂学到懂。来平湖不到3个月就能说白话,可以单独和客人接触、谈生意

26岁从流水线工人起步

我从小生活在福建福清市,那里属于闽东的边缘地区,发展较落后,交通也很不便利。由于地处农村,又在海边,像我一样的农民基本上都是靠天吃饭、以打鱼或养殖为生。后来那里通过填海之后可以种植农作物,不过,在我毕业的时候,田地又因为自然灾害不能种了。

1979年高中毕业后,我在当地开始做一些小生意,主要靠养殖虾类来贴补家用。那时候深圳的改革开放进行得十分火热,工资水平与我们当地相比要多很多,甚至多过我们当地称之为“铁饭碗”老师的收入。很多人都说深圳是一个有梦想的地方,要想实现梦想就要去深圳。我当时也十分向往,但对于我来说,深圳这个地方不是想去就能去,交通不方便不说,如果深圳没有熟人或朋友也不敢去,语言等各方面都有障碍。直到1988年,我才通过亲戚介绍,怀着梦想和激情来到深圳平湖的一家塑胶厂。

当时的平湖比沙井这边好,大大小小的工厂很多。亲戚的厂里面只有十几个人,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流水线工人,我一开始什么也不懂,抱着一种很稀奇的想法,学习怎么把一颗颗塑胶米做成塑胶产品。那时条件虽然艰苦,但作为农村出来的人,能吃苦,做什么也都十分积极。当时的想法就是怎么把厂里工作做好,不辜负亲戚的期望。我这个人还算心灵手巧,学什么通什么,慢慢从不懂学到懂。来平湖不到3个月就能说白话,可以单独和客人接触、谈生意,后来老板就慢慢重视我,我开始帮忙去和客户谈业务。

凭着优异表现,不到一年的时间,我就被提拔为工厂总管,管理厂内大大小小的事务。那个时候,我24小时都在厂里面,哪里需要我我就在哪里,不是自己的事也总想“插手”。其他人下班,我还待在厂里,有时候忙到深夜甚至天亮。与此同时,塑胶厂飞速发展,短短3年的时间,从十几个人发展到600多人的规模。

陈华瑞到生产车间指导新研发的全自动设备运作。

1993年9月,我来到宝安沙井,跟人合伙创办了深圳畅鸿塑胶制品有限公司。公司刚创办时,工厂面积不过1500多平方米,只有21名新招的员工

自立门户创办公司

在担任总管期间,我每天想的都是工作,厂里除了清扫厕所的事情没有干过外,其他的事我都做过。但正因为如此,我的能力得到上上下下一致认同,更引起一个香港客户的关注。

有一天,这位香港客户找到我说:“如果你愿意帮忙,我想在深圳投资做一家自己的工厂。如果你不想做,那我就不办了。”当时想着自己出来几年,有一定的基础,也想做一些更大的事情,不甘心当一名打工仔。渴望精彩人生的我,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抓住这个机会。

我读书时就是班干部,什么事都乐意帮忙,并且养成了习惯。在厂里的那段日子也是如此,同事们也十分肯定我。因此当我从塑胶厂离开的时候,厂里工人都舍不得我,他们停下手中的工作,有的还哭得稀里哗啦,说实话那个场景也触动了我,心想:出去之后要好好工作,服务社会服务员工。

1993年9月,我来到宝安沙井,跟人合伙创办了深圳畅鸿塑胶制品有限公司。公司刚创办时,工厂面积不过1500多平方米,只有21名新招的员工。没有语言障碍,再加上在管理方面也有几年工作经验,这个新厂对于我来说也算是得心应手,我开始放开手去做。

如何将来自五湖四海的员工有机地组织起来,拧成一股绳,上下齐心,团结奋起,共同推动企业发展壮大,这是我建厂之初作为畅鸿公司管理层反复思索的问题。后来我想到了一招:建立工会组织,为当时近百名员工建立了自己的“家”。这在当时的深圳沙井街道还是为数不多的。

员工来自五湖四海,成立工会能让他们在工厂有家的感觉,有归属感。员工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工作。工会平时会组织一些舞蹈、歌唱、生日会等,工会也有自己的月刊,员工可以把身边发生的事情写下来进行投稿。有了工会之后,员工的凝聚力也强了,做事、管理各方面都很顺畅,员工也以厂为家,至今为止20多年,我们厂的老员工都在,很多老员工也成为了主管。工会模式得到好的反响和效果后,我又创建了羽毛球、篮球、图书馆、医务室、工人联谊等活动项目和场所。

2006年7月,陈华瑞荣获深圳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我又在工厂相继成立了团委和妇委会。深圳畅鸿塑胶制品有限公司成为了沙井街道唯一一家党、工、青、妇组织健全的企业

说服董事建立党支部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员工人数的不断增多,我认识到,加强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工作活力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当时我就和董事们商量成立党组织,但当时很多港商董事都表示不同意。其实之前成立工会也是有很多人反对,但后来在讨论中,我举出工会的例子,表示成立工会不仅没有形成阻碍,还更团结,公司的业绩也连年增长,而我们成立党支部预计也会有更好的效果。

2004年,我终于说服香港老板,在公司成立了党支部,经党员大会选举,我担任党支部书记。随后,我又在工厂相继成立了团委和妇委会。深圳畅鸿塑胶制品有限公司成为了沙井街道唯一一家党、工、青、妇组织健全的企业。

有组织就要有活动,有活动就需要活动阵地。为了方便党群组织开展活动,我多次向公司董事会提出申请,先后促成公司投资40多万元,装修了一个近200平方米的党支部办公室和“党员之家”活动室,为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党员员工打造了一个温馨的“家”。

成立党支部的效果立竿见影。每当公司有重大事情或活动时,都是党员积极冲在前面。像下起雨来货物都在外面,半夜起来帮忙抢收的基本都是党员。2006年,我们党支部被深圳市评为党建示范点,政府就“如何促进党团群之间的交流发挥党组织的作用”为主题在社会上进行宣传,之后很多企业纷纷开始成立党支部。2007年,我成为深圳市唯一一位农民工党员代表,并出席广东省第十次党代会。“那时开始我意识到自己身上负的责任更重大,更要继续做一些事情,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工人们出来打工,除了工作外,业余生活很无聊。我认识到,看书学习会让他们在工作和业务中自我提升。为方便员工读书学习,2008年,我联系宝安区图书馆,在区领导的支持下,建立了沙井首家劳务工图书馆。图书馆藏书达3万余册,同时配备了40多台电脑,免费提供给广大员工上网、学习和阅览资料,并向社会开放,成为沙井唯一一家劳务工图书馆。

尽管公司厂房极度紧张,但我仍然说服老板,将厂房二楼改造成了工会娱乐室、工会办公室,投入大量资金配备了学习、培训设备和娱乐设施,为广大员工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和活动的平台。

这些形式多样的党群组织活动,不仅丰富了员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还激发了员工的创造活力和工作热情,增强了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

把温暖送到员工心坎

除了成立党组织之外,我还在企业内部建立了“畅鸿工会基金会”,专门在企业员工最需要的时候,献上公司和党组织的关爱。

在我们公司各项工作的开展中,员工的利益是摆在首位的。因此我提出在各个环节做到“三必谈”“四必访”,即:新进员工必谈,受到表彰、处分员工必谈,工作调动和重要岗位轮换员工必谈;员工生病住院必访,遇到天灾人祸必访,生活困难必访,员工思想波动必访。当时公司有一名员工赵娟,在一次出游时遭遇车祸。起初大家以为赵娟仅是皮外伤,与肇事车主交涉后,车主扔下2000元一走了之。可赵娟回到公司不久,感到脊背疼痛难忍,连站立都困难,经医院诊断为脊椎骨折。面对昂贵的医药费用,她几乎崩溃。我们在了解到情况之后立即前往医院看望,并拿出2000元,还组织3名员工轮流到医院护理,同时动员香港股东和全体员工捐款20600元,解了赵娟的燃眉之急。

几乎每年逢年过节,基金会都会投入较大人力、物力、财力组织开展多种文体活动。为方便广大员工和家乡亲人联系,我个人拿出专项经费为每间员工宿舍安装电话,还为每层宿舍安装了热水器,保证全天热水供应。

另外,员工几乎都来自外地,他们把孩子留给家里亲人照看,孩子成了留守儿童,这对员工来说是一份牵挂,也是一份精神上的负担。工人们都是和我一样从农村出来的,家里困难,平时回去要花1~2个月的工资,大多数人都舍不得回去;另一方面,家里的医保有些也不是很健全,对农村家庭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党支部为他们打开了一个心灵之窗,拉电话线为员工提供方便,员工可以免费和家里人打电话,当年的电话费还很贵,跟家里打电话一说几个小时就要不少钱。

而那个时候,正好沙井街道妇联也在关注留守儿童问题,我们当时的想法是暑期让留守儿童来深圳,让他们感受改革开放的变化。考虑到孩子们出来了如何让家长放心,功课如何解决的问题时,我们就提出,工会和公司出钱请一些老师教这些孩子画画、唱歌、做作业,带他们见识深圳的变化,坐地铁、看旅游景点、吃麦当劳、做游戏。为了孩子们2个月的安全责任,我们还帮孩子们买2个月的保险。

这样的活动开展之后,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家长们既感动又感激,不仅是工作,自己在生活上也得到了关爱,总觉得这里很温暖。对那些孩子来说,一直感觉不到父爱母爱,有的还会有一些心理障碍,我们也会请心理辅导老师帮忙。我也亲自为孩子们讲课谈心,让他们知道父母的艰难和对他们的爱。有一次,在和孩子们过集体生日时,我让孩子们感谢父母,把蛋糕喂给爸妈吃,孩子们也很听话,一开始大家都很羞涩,但当孩子把蛋糕拿给父母吃的时候,父母都抱着孩子哭了,那个场面让我很感动。

孩子们暑期快结束的时候,公司搞了一些精彩有趣的活动,孩子们展现自己的暑期成果,当时区里的领导看了都觉得感动,甚至还有的流下眼泪。从那之后,公司年年提升,还做一些亲子活动,如让孩子们体验父母是如何在生产线上工作的、带着孩子们出去过马路、做义工、培养他们的习惯等。经过这几年对留守儿童开展的工作,媒体纷纷进行报道,去年中央电视台也下来做了专门的报道。在大家看来,暑假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孩子们学习的东西远比在家要多很多。

2010年,留守儿童走进车间体验父母工作。

从2002年开始,我每年拿出2万多元资助贫困学生,曾经资助贫困生5人从高中读完大学,目前他们中有两个已走上工作岗位

始终积极回馈社会

我始终认为,当一个人生活逐渐富裕时,就会开始思考自己是怎么走出来的,怎么去回馈社会。经过几年打拼,我从2002年开始决定回馈家乡和社会。

从2002年开始,我每年拿出2万多元资助贫困学生,曾经资助贫困生5人从高中读完大学,目前他们中有两个已走上工作岗位。我总是认为,我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有机会,就动员大家一起来助弱扶困,帮助学生完成学业。

“上了五年学没有一个书包,一直都用塑料袋装书。当您把那崭新的书包、本子、文具盒和2000元送到我手中时,我感到了真情暖意。陈叔叔,你送来的不止是钱,还送给我们希望和未来。谢谢您!”这是当时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麻布岗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王燕、王鹏给我写的一封感谢信。至今,这些信件我都还保存着。多年来,我也先后捐出数十万元为家乡修路建桥,盖村委会办公楼,并带头捐资筹建老年康乐中心。在各地遭遇自然灾害时,积极捐款。

我自己很荣幸能够得到社会认同,2008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农民工”。这给我很大的触动,从得奖的那天起,我就告诫自己要更加努力,更加关注员工,更好地服务社会。2010年,我又被评上“全国劳动模范”。这也激发我在宝安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专门做技术创新,也带领一些人做一些关爱活动。

这些年来,尽管感觉自己离那些优秀的人还差很远,但有多大力就出多大力,至少我也是在尽自己的努力回馈社会。我一直在强调“农民的儿子绝不忘本”,我只是有幸赶上深圳发展的好时候。如今的新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回报祖国社会,现在的中国一日千里,只有我们人人都怀着一颗炽热的心,我相信国家肯定会一年比一年强。

未来,深圳这一片热土也需要我们,我们更应该以厂为家,有了大家才有小家,有了大家才能有钱养小家,企业与员工双赢,这样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2015年12月,陈华瑞为贫困留守儿童赠送书包文具。

陈华瑞

1962年生于福建省福清市,1988年来到深圳,成为一家工厂的普通工人。1993年创办深圳畅鸿塑胶制品有限公司。从21人的公司,发展成拥有1500多名员工,产品远销50多个国家的知名企业。2004年6月,该公司成立党支部,陈华瑞当选为党支部书记。随后,该公司相继成立了团委和妇委会,成为沙井最早健全党团、工青妇组织的港资企业。2009年其被宝安区委区政府评为“文明市民”“道德模范”,曾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农民工”“深圳市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称号。

口述时间

2016年3月22日上午

口述地点

宝安区沙井街道衙边新村第二工业区

本期采写:

深圳晚报记者 程安逸

实习生 张璇

前期统筹:

王外平 梁琼月 黄晓天

后期统筹:赖丽思

本版历史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蔡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