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政协网首页 > 提案公开 > 

关于借鉴香港医疗体制优势推动深港医疗合作与发展的提案

来源:深圳市政协发布时间:2017-12-20

提案第20170201号

标题:关于借鉴香港医疗体制优势推动深港医疗合作与发展的提案

提出人:陈显康

办理类型:主办会办

主办单位: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会办单位:公立医院管理中心

内容:

作为沿用英联邦制的先进医疗体系,香港的医疗体制和水平在国际上都享有良好的口碑,不仅声明卓著,而且在多个医疗领域上领先全球。因为医疗水准,也因为行业操守和监管体系非常健全和严格,吸引着世界各地人士到港就医,香港医疗服务的特色及服务理念也称作港式医疗。

香港医疗体制对比内地,在信息化管理、经营管理、行业监管等方面对相对成熟、完善,值得我们相互学习交流与借鉴,对此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办法:

一、推动医疗系统信息化建设

香港的公立医院由医院管理局统一管理,拥有统一的信息系统和政策、制度,医疗电子系统非常发达,其中电子病历信息系统已经能做到90%以上的病人信息联网,部分私立医院经过病人允许也可与医管局联网,调阅病人资料,达到医疗资源共享,也加快了医生对病人健康状况的熟悉速度;在内地,由于地域差别大,每家医院按各自的情况建立不同信息系统,还未实现病人信息联网,不便于医生查询调用;信息系统和管理制度的不统一也使医院各自为政、无法统筹管理,医疗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增加了医疗成本。对此,作为拥有雄厚互联网技术的深圳,可联手香港加快建设共同共融的医疗电子信息系统,政府可以给予一定补贴或奖励,鼓励香港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到我市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中,信息化系统将成为未来连接家庭医生、医生诊所、社区卫生和各类保健的枢纽。

二、逐步建立和完善双向转诊机制

香港的医疗制度实行双向转诊制,病人首先在基层社区医疗就诊,基层医疗医生会根据病情开出转诊单,病人持转诊单前往医院预约就诊;实行双向转诊制大大缓解了医院压力,充分发挥了社区基层医疗的作用。内地目前缺少转诊机制,由于社区基层医疗资源薄弱,人们习惯了生病直奔医院,致使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医疗机构门可罗雀;因此我们可通过加强管理和规划基层社区医疗机构,加大对基层社区医疗机构的财政性支持力度,提高基层社区医疗机构的医生待遇,鼓励更多优秀的医疗人士到基层社区工作,提升基层社区医疗资源质量,增强竞争性,借鉴香港双向转诊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市级各级医疗机构与社康站间的双向转诊机制,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充分发挥社区基层医疗作用,减轻大医院的就诊压力。

三、积极借鉴先进医院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

香港行业管理水平较高,自1990年设立医院管理局后,通过实施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制定临床工作常规、实施临床工作审核、推行风险管理、发展全面的信息系统等措施,逐步提高了公立医院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对私立医院的监管由香港卫生署负责,卫生署通过在首次注册或每年续发行医执照前进行视察、临时突击视察、医疗警报等方式实施监管,卫生署接受有关对私立医院的投诉并做出调查。因此香港的医生有较好的自律性,很少出现过度医疗服务、乱开药等现象。内地医院的监管机制在逐年进步完善,但还不成熟,作为经济特区的深圳在医疗设备、医疗技术、医疗环境上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经营管理上可借鉴香港医疗管理经验,多举办有医院经营管理特长的专业人员的交流会,组织相关人员赴港培训学习,加快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创新,提高医院综合竞争力和服务能力。

(作者系香港安和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市友和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答复单位: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答复文号:深卫计政案函〔2017〕62号

答复日期:2017年07月21日

联系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联系方式:13823564996

反馈意见:基本满意

反馈备注:经核实达到要求,给予通过

答复内容:

深卫计政案函〔2017〕62号

市卫生计生委关于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20170201号提案答复的函

陈显康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借鉴香港医疗体制优势推动深港医疗合作与发展的提案》(第20170201号)收悉。提案内容充实,建议可行,对于我市在医疗信息化建设、分级诊疗工作开展以及医院管理方面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现将相关内容的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医疗系统信息化建设问题

正如提案中所述,目前我市各医疗机构之间患者的就诊信息尚未完全联通,医疗资源未得到合理配置和使用,影响诊疗效率,增加就医成本。下一步我市将借鉴香港等地的先进经验,鼓励香港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到我市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中。通过正在着力打造的“12361”(深圳智慧卫生信息化项目)工程,全方位覆盖智慧医疗系统,实现医疗护理、医疗影像、患者监护、医疗信息的互联互通。

(一)完善基础设施,推进网络强基。

加快推进卫生计生光纤专网建设,构建覆盖全市所有卫生计生机构万兆到中心、千兆到单位的信息网络通道,保障人口健康信息高效、快捷和安全传输。采用云计算技术,依托市电子资源政务中心和超算中心的硬件设备,建设人口健康信息资源中心,实现人口健康信息资源汇集,支持跨部门、跨领域的信息资源共享交换。

(二)加强标准研究,推进质量提升。

按照统一规范、适度拓展的原则,在国家和省标准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深圳市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标准规范体系。2017年完成社区健康服务信息平台和电子病历数据标准及技术规范。2018年完成公共卫生信息平台数据标准和技术规范。加强数据接口标准和数据质量体系建设,规范网底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和应用,加强平台间、平台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对接数据的质量监控,为健全医疗卫生绩效考核管理、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发展智慧医疗服务提供有力数据依据和支撑。

(三)加快平台建设,推进数据融合。

加快以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全员人口三大基础数据库为核心的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市级平台,建设公共卫生和社区健康服务子平台,完善市医管中心子平台。推进信息互联互通,消除信息壁垒,实现健康医疗大数据在平台汇聚,建立市区平台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常态机制,实现与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资源跨部门、跨领域共享,医疗、医保、医药和健康各相关领域数据融合应用。

(四)优化业务系统,推进业务协同。

统筹完善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信息系统,逐步建立健全健康服务、健康教育、科技创新、疾病防控、妇幼保健、卫生应急、卫生监督、职业病防治、应急指挥、人力资源、中医药管理等覆盖全行业的信息系统。基于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形成数据集成、互联互通、业务协同、开放共享的信息化体系,支持各业务工作开展,提升业务工作水平,实现人口健康信息化各业务领域协同共享。

(五)发展智慧医疗,推进信息惠民。

应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探索新型“互联网+医疗”应用模式,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到家庭,提升群众医疗服务获得感。完善智慧健康云平台建设,推进汇聚预约挂号、移动支付、档案查询、健康教育、健康咨询、家庭医生签约等应用的综合信息服务门户“深圳健康网”及“健康深圳APP”应用。应用远程医疗创新服务模式,推进远程会诊、远程影像、病理结果、心电诊断等服务开展,健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机制,为居民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基本医疗和健康服务。

二、关于逐步建立和完善双向转诊机制问题

目前我市医疗机构间双向转诊机制尚不完善,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学习和借鉴香港先进经验,逐步建立和完善二、三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双向转诊机制,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充分发挥社区基层医疗机构作用,减轻大医院的就诊压力。

(一)促进医疗机构分工协作。

1.明确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我委已制定发布了《深圳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6-2020年)》,指导构建以三级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简化病人转诊层级、持续完善以区域医疗中心和基层医疗服务网络为两级架构的医疗服务体系,并明确功能定位。区域医疗中心主要负责急诊急救、住院服务,开展重大疾病、疑难危重病例诊疗,承担政府指定的科研教学和学科建设任务。基层医疗服务网络包括社区健康服务中心、门诊部、诊所、医务室和一级医院,主要负责健康管理与咨询、疾病初级诊疗和转诊转介,并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明确区域医疗中心、其他三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和协同关系,进一步完善双向转诊的实现路径。

2.健全双向转诊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双向转诊的基本原则和一般程序,进一步落实高血压、糖尿病分级诊疗工作方案,指导二、三级医院设立全科医学科,负责协调双向转诊工作,为社区服务中心等一级及以下基层医疗机构优先开放专科号源,对其转诊的患者实行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满足市民接续性医疗服务需求。

3.推进医疗机构之间的协作。一是以区域医疗中心为牵头单位,以基层医疗机构为服务网点,按行政区或功能区组建基层医院集团或医疗联合体,促进区域医疗中心与基层医疗机构落实各自功能定位、实现分工协作、分级转诊,建立起全科与专科服务有效衔接、急性与慢性疾病分级诊疗的长效机制和规范,为患者提供全程、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二是逐步建立三级医院与社区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远程会诊、影像和心电图诊断等协作关系,实现“基层检查、医院诊断”,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健全本市医学检验、病理诊断、医学影像、护理服务、消毒供应等质量控制中心,促进检验检查结果互认。支持公立医院整合检验检查、消毒供应等资源,支持社会力量举办独立的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消毒供应中心,并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医疗机构开放,实现区域资源共享。

(二)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1.增强基层医疗服务力量。进一步完善社会力量办医政策,支持社会力量通过新建或对一级医院、门诊部、诊所和医务室进行转型、改制等方式举办社康中心;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慢性病医疗机构,其与政府办医疗机构在社会医疗保险协议机构管理、转诊服务支持、政府购买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等方面享受同等政策。

2.提高社康中心建设水平。完善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整体管理评估指标,进一步加强我市社区健康服务机构管理工作,提高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整体服务水平。结合深圳市社康中心实际情况制定深圳市社康中心分级分类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能力,推进社区健康服务机构标准化设置与规范运行管理,提高一类社康中心的业务用房、设备配备、医务人员配置标准。逐步完成社康中心-医院药品配置一体化工作,增加社康中心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用药品种,增配常用中药材。推动中医药服务进社区,政府办社康中心全部开展适宜中医药技术服务。

3.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完善三级医院专家进社区开展诊疗和技术指导工作制度,鼓励公立医院在职或退休专家到基层医疗机构执业或开设医生工作室。支持医生集团、名(中)医诊疗中心的发展,为医疗人才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流动提供便利。进一步推进全科医学培训项目,通过培训培养高水平的教学带头人,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全科医生队伍,指导全市三级综合医院设立相应部门,承担全科医学教育和技术指导等任务。

(三)建立健全引导和保障机制。

1.完善财政分级补助机制。一是调整基本医疗服务财政补助结构,逐步提高三级医院的急诊、住院和专科门诊补助标准,将三级医院诊疗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指标纳入财政补助核补系数,逐步降低三级医院的普通门诊补助标准,相对提高社康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医疗服务财政补助标准,引导三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落实各自功能定位。二是健全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质量标准,完善绩效评价和财政核拨补助机制,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位常住人口70元/年。

2.推进医保支付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与分级诊疗制度相衔接的医保费用“总额控制、结余奖励”制度,促进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主动加强社康中心的能力建设、推动分级诊疗、指导参保人做好预防保健工作。探索建立与家庭医生服务相衔接的医保结余奖励机制,促进医疗机构注重发挥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在引导参保人合理就医、加强对参保人的日常预防保健指导,以及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等人群的康复护理照护等方面的作用。

3.完善分级医疗收费制度。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工作,在提高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政补助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拉开其与三级医院的医疗收费档次。完善一般诊疗费等基层医疗机构收费制度,调整社康中心医疗服务项目比价关系。根据国家和广东省有关规定,设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收费项目。调整完善家庭病床建床费、家庭病床巡诊费、医护人员出诊费等社区卫生服务收费标准,将符合规定的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探索家庭医生个性化服务打包收费,以及家庭病床服务按床日打包付费。

4.大力发展家庭医生服务。逐步整合医疗、康复护理、预防保健等资源、项目和链条,制定家庭医生服务规程,为自愿签约的居民提供集医疗、护理和预防保健于一体的医疗健康服务。完善签约居民优先预约、优先接诊、便捷应诊、上门访视等优惠措施。健全家庭医生服务激励约束机制,建立以工作量、工作绩效以及签约对象满意度等为核心的签约服务评价考核指标体系。

5.加快推进分级诊疗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分级诊疗信息化建设,启用深圳市分级诊疗信息系统,促进医疗机构之间的患者就诊信息互认共享和转诊预约,为医疗机构之间开展双向转诊工作提供便利;启用家庭医生APP系统,为签约居民与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搭建在线服务平台,并为慢性病患者提供复诊、长期处方等服务。

6.制定双向转诊制度和流程。我委在充分调研部分区医院及社康中心之间双向转诊现状的基础上,起草《深圳市双向转诊制度》(征求意见稿),并组织临床专家制定《深圳市社区常见病诊疗规范》,进一步完善各种常见病双向转诊的标准,从制度上保障双向转诊的规范运行。

三、关于借鉴先进医院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问题

我委积极通过多种方式学习和借鉴香港的先进医院管理经验。下一步,在医院经营管理方面我市将继续借鉴香港医疗管理经验,举办相关交流活动,组织相关人员赴港培训学习,加快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创新,提高医院综合竞争力和服务能力。

(一)实行公立医院管办分开。

我市学习借鉴了香港医院管理局运营经验,完善市医管中心法定机构运作模式,依法保障其职责法定,在理事会决策下独立运营、灵活自主。各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制定并落实对公立医院的发展建设、规划设置、财政补助、社会医疗保险、收费和医药价格等政策措施、标准规范。由市医管中心负责牵头制定公立医院运营管理规范,在政府投入资源总规模内,统筹调配各公立医院资源,完善协调、统一、高效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

(二)推进公立医院政事分开。

公立医院不再实行编制管理,取消行政级别,促进不同级别医院按照专业化管理要求依法治理。各区、各新区正在探索完善区属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明确“出资人”代表,负责统一履行区属公立医院的发展规划、章程制定、重大项目实施、财政投入、运行监管、绩效考核等重大事项决策职能。推进公立医院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支持各办医责任主体委托名校、名院合作运营公立医院,并落实医院的人事管理、内部分配和运营管理自主权。建立健全公立医院内部决策和制约机制,探索建立医院管理委员会,负责履行医院内部运营管理重大事项的决策权。

(三)推进医院管理团队职业化建设。

制定医院管理团队职业化建设实施方案,建立合同管理制度,完善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和问责制,正在探索完善医院管理团队工资分配办法。推进各知名医学院校在深举办医院管理学院,建立培训、研究基地,开展学术交流。大力支持社会力量组建专业医院管理组织或管理机构,参与公立、社会办医院的运营管理。按步骤实施医院管理人才研修计划,逐步培育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医院管理专才。

(四)加强深港间医院管理领域的交流合作。

2012年深圳市政府和香港大学通力合作,共同建设运营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以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补偿机制、人事薪酬制度、医保支付制度、医疗服务模式改革等全方位改革,初步形成一套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树立了深圳医疗体制改革的一个样板。同时,在医疗行业充分发挥深港合作优势,开展广泛的科研、教学及学术交流与合作。近年来,我市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医院管理局及其下属医院,以及香港专业培训机构等广泛合作,开展医院管理、全科医学、护理等专业领域的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同时,充分利用香港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力,借助实施“医疗卫生三名工程”的契机,引进香港名院名校、高水平医学团队来深发展,以合作共赢的方式建设品牌专科或举办医疗机构。支持香港名医名家到深圳开拓事业发展平台,开设名医诊疗中心平台或开办独立诊所、医生工作室。

四、加强深港医疗合作的下一步计划

(一)继续合作共建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该中心由深圳市政府、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三方合作创办,2001年3月挂牌成立。主要功能是推进医学、生物科技和医药等领域的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二)定期选派专业技术人员赴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下属医院进修学习。近年来,我市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医院管理局及其下属医院,以及香港专业培训机构等广泛合作,开展医院管理、中医药等专业领域的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下一步,将借鉴香港医疗体制,就市民关注的就医问题给予重点研究和解决。

(三)继续推动深化既往已建立的合作。例如:市卫生计生委与香港食物卫生局就深港两地医疗卫生管理及技术服务方面开展的合作;与香港医管局就公立医院改革和两地医保体系衔接方面开展的合作;与香港卫生署就两地跨境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方面开展的合作;与香港各大学、专业培训机构就培养医学管理、公共卫生管理以及其他专业技术人才方面开展的合作等。

您的建议有积极意义,希望在我委推进深港医疗合作工作时得到您的指导。衷心感谢您对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市卫生计生委

2017年7月21日

(联系人:陈闽鹏,联系电话:0755-88113878、13530851033)

编辑:唐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