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政协网首页 > 提案公开 > 

关于制定"深圳交规",提升交通软环境的提案

来源:深圳市政协发布时间:2018-04-09

提案第20180362号

标题:关于制定"深圳交规",提升交通软环境的提案

提出人:致公党深圳市委会

办理类型:承办

主办单位:市交通运输委员会

会办单位:

内容:

一、现状和问题

(一)拥堵造成巨大损失

城市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困扰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大问题,一份报告显示中国的45个大城市中40个交通状况在恶化。现行主要解决方案是扩大城市道路,控制车辆数量,优化城市规划等,但这些措施受制于空间、成本和工期等,限制了人们出行,导致诸多不便利,有些方法还会适得其反。研究显示因为行驶缓慢、尾气污染、能耗、事故、健康和疲劳等问题给深圳造成的社会成本和经济损失高达360亿元人民币。

(二)交通硬件的提升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为改善交通环境,深圳依靠强大的财政能力,同时启动十余条地铁的建设,拓展高铁和轻轨,开辟坂银通道、宝坪大道,以及建设深中通道等高难度的快速路网,这些努力使得深圳在特大城市拥堵排名中逐年下降,但根本性问题并没有解决,硬件的提升并不能使市民的交通体验得到改善,如果此时重视交通软环境的建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现行道路交规质量较低

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在世界首屈一指,大量高标准的公路被铺设,但交通控制方法依然沿用多年前的方式,造成同等道路条件下,通行效率低于发达国家、伤亡事故多于发达国家的现象。国外研究人员发现同样的十字路口,北京的通行效率只有日本的1/2;另外,中国万人车祸死亡率是美国的17.8倍。以上问题不能完全归咎于中国人素质低,低质量的交规占了很大一大部分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于2003年制定,2007年进行了修改,之后的交通规则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如2013年新交通规则提高了违法成本,记分项也由38项增加至52项。2014年和2015年交规的调整也主要是加大了不遵守交规的惩罚力度。从法律法规配置角度看中国的交通法规是完备的,但这套法规更像是服务于行政管理的处罚体系,而不是促进交通流畅的最优方法。

(四)交通管理水平亟待提升

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保罗·罗莫曾专门研究过中国的航空管理,在90年代导入国际先进的管理体系后,中国的航空管理现已达到世界级的安全水平。深圳在中国大城市中,是为数不多的交通状况正在改善的城市,但与国际大都市相比,深圳的交通管理水平还存在非常大的差距。深圳汽车的道路资源占有量要高于香港、东京和纽约等国际大都市,技术条件也比较先进,但拥堵程度和行使体验要远远落后于后者。

办法:

二、提升交通软环境的相关政策建议

在硬件设施的基础上,改善交通情况的关键在于软环境,即以交通规则为核心的管理体系。特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一)总结实践经验,借鉴国外办法,系统制定“深圳交规”

深圳的驾驶员素质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深圳的交通事故万人死亡率已经接近香港、新加坡等发达地区。鉴于现有交规要照顾中国更广大的地区的需要,无法满足深圳的需求,这就倒逼深圳自己制定一套适合本地驾驶环境和驾驶员素质的管理方法,补充现有教规的不足。事实上,深圳在提升交通软环境上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管理部门能够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新方案提升道路通行效率和承载能力,提出了一系列新办法,如拉链式通行、潮汐车道、排阵式路口,并在道路优化、红绿灯等候时间的设置上有所优化,甚至智能交通也在开始尝试。在肯定深圳交通管理部门的工作同时,应该鼓励更进一步,突破思想障碍,整理深圳的实践,结合国外百年交通法规的演化历史和经验积累,以“深圳交规”为名,探索适合深圳的调整性、补充性规则。

(二)“深圳交规”应与国家法规功能互补,定位于提升道路体验

国家制定的各项交通规则是一套行政处罚体系,通过把交通问题转化为行政问题,方便于管理部门的处理。而“深圳交规”应该错位发展,定位于流畅交通的“最优操作”,所应用的学科是21世纪兴起的科学管理方法,通过检测人类生理、心理的最优状态,着力提升道路使用体验;通过优化驾驶规则,降低驾驶员的随意性,优化道路使用的协调性,提升整体效率,建立流畅的交通协同。“深圳交规”不是以取代现有规章制度为目的,而是作为一个补充;不一定上升为法律,可以定义为一种深圳文化的分支;当然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也可以上升为强制性规则。

(三)重视交通问题的研究探索,借用高校资源开展道路与交通研究

还可以借助深圳现有的高校科研资源开设道路与交通研究机构,开展基础性研究和实验。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能够提供从交通大数据、智能信息采集、脑神经研究、交通制度优化、经济核算等跨学科的技术支持,这是交通部门靠自己的研究力量无法得到的资源。建议充分利用深圳初步形成的高校资源,与哈工大或类似的高校合作,快速提升软环境研究的质量,产生一批实用性强的成果。

(四)按照重要程度排序,先制定一批先行先试的规则

针对目前深圳的驾驶者常见的问题,而交规中未能科学规定,或者群众不能较好理解的,应做为先期收获予以研究。常见的如:现行交规不要求驾驶员变线时查看死角;在行驶时无视道路整体环境;不能正确使用车灯(现有交规中规定恶劣天气开应急灯是错误的);减速侵入式变线;转弯切角;高速公路上个体车辆速度过于随意;绿灯起步缺乏协同性;出现事故没有应对模式的概念等,这些可以系统整理,与前期改革措施结合,加强社会教育。

另外,要检讨和摒弃过度行政化思维,不能过于僵化、过于严格执法,知道目前的交规体系是存在问题的,适度灵活处理交通问题对于市民整体出行效率的提升是有好处的。频繁出现违规的地方很有可能是存在不合理,可以适度优化。对于不妨碍交通安全,不属于主观故意的违规可以适当宽松处理,否则会造成市民驾驶的过度谨慎,导致疲劳紧张和低效率。

(五)建立规则的同时,也应整体考虑交通硬件的匹配性

软件需要硬件匹配才能发挥效力。例如(1)应该尽快更新采用国外非常成熟的触发式十字路口红绿灯控制系统,降低绿灯放空的时间浪费(如果红绿灯设计合理,本身就不应该有人会闯红灯;闯红灯恰恰是因为红绿灯设计不合理引发的);(2)在道路中间多采用缓冲区,而不是过多的实线和隔离带,尽量减少潜在的拥堵源;(3)绿波技术应该在有条件的地方广泛实施,把主干道升级为准快线;(4)区分“人让车”和“车让人”两种不同的人行横路,现在有很多不切实际的“车让人”人行通道,造成驾驶员和步行者的双重困惑;(5)道路繁忙区域建立行人空中走廊,实现人车立体分流,以提升车速,减少摩擦;(6)改革路边停车系统,变收费制为限时制,增加短停车辆的流转速度,等等。

(六)抓紧引入智能技术,优化交通管理

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相关部门应广泛采纳先进的技术,用科技提升效率,提升安全,提升体验。引入新技术需要体系与之匹配,这也应在制度上做出较大的革新。

总而言之,软环境的改善能提升深圳的通行效率、提升出行体验、提升安全指标,缓解城市拥堵,这是一个系统的工作。深圳的道路条件、市民素质领先全国,作为改革排头兵,应该积极实践探索,提升深圳的交通软环境,拿出一套

编辑:唐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