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政协网首页 > 提案公开 > 

关于对深圳市公共设施类项目建设启动 关联性评估的建议的提案

来源:深圳市政协发布时间:2018-04-10

提案第 20180179 号

标 题: 关于对深圳市公共设施类项目建设启动 关联性评估的建议的提案

提 出 人: 杨梭、曹艳、汪洪、曹国文、张斌(福利)、崔军、蒋江萍、郑德刚、张斌(特邀)、任志才、孙艳琼、刘适兰、

办理类型: 承办

主办单位: 市编办

会办单位:

内 容:

内容:

近十年来,深圳不断加大民生实事投入,各项公共设施类项目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深圳在实现环境上“保持绿水青山”,城市服务更加便利,设施效率更加提升上有了有目共睹的飞跃式进步。但是,在公共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加大的同时,项目之间的交叉作业也越来越多,有一些项目同时涉及城管、规划、环保、海洋等局部门,或者和现有已建成项目发生交集的机会越来越多,是否能在多个部门间构建实现协同作业的机制,很大程度上考验政府行政管理创新和社会和谐运行能力,也关系到公共投入是否能够高效,减少重复性建设的浪费。因此,我长期关注公共设施建设的成果和民间意见的采集整理,并与多个民间自组织长期研讨相关问题。

深圳市公共空间和设施项目的投资建设项目量与投资量巨大,并具有广泛的公共性及社会影响。以深圳湾区西部岸线景观项目为例:在给城市居民创造高档化的休闲空间,改善步行环境,提高深圳湾景观形象的同时,也因缺乏建设前的综合性评估和共同解决机制而形成很多遗憾甚至遗留问题。例如以下一些方面:

1.深圳湾西部岸线的设计未与深圳的雨污水洁净排放问题统筹处理。深圳目前没有实现雨污分流处理,近海的污染实际上大量来自陆地岸线的排放。市海洋局没有权限管理来自陆地的水污染,市环保局由于没有对近海环境的责任,也缺乏改善动力。各单位在行政职能上的切割使得环境治理主体模糊。在遭遇暴雨、台风等天气时,西部岸线因一次排污导致全线臭气和黑水污染。而未来的水务治理有必然带动反复的修补和建设,造成可以预见的财政浪费。

2.深圳湾西部岸线建设缺乏充分的环境影响评估。比如在结合洋流自净循环方面,原湾区人工岸线的顺滑能够符合近岸洋流的循环,减少垃圾淤积,改善水质状况。而设计在蛇口港原有的岸际形成卫生死角,不仅没有疏通洋流,反而提高清理成本和增加新的污染点。可见对这类环境景观改造提升项目的环境评估也是十分必要的。

3.深圳湾西部岸线作为休闲功能的景观建设,其开放空间缺乏与湾区现有的渔业作业关系的影响评估,目前来看减少了渔业临岸作业的便利度和与城市生活的互动可能性。蛇口一直存续的渔港,是这一片区重要的城市认知要素,而与海鲜市场养殖捕捞想关联的各种活动,更是片区生活的便利性与特色所在。岸线项目建设也是一次对本地城市品牌、历史、文化的塑造机会,将本地具有识别性的要素纳入考量有利于社会凝聚和认同感,形成海洋城市特有的多样性。

4.深圳湾西部岸线在公共设施方面缺乏对使用者需求的深入研究,而目前的规范里规定公园不能有相关服务以外的建筑设施,实际影响了场地内的舒适性,也降低了大笔公共投资带来的场地价值。同时,方案未向周边环境建立更紧密的关联,多处堆山造景阻隔外部观海视线,这在单纯美化之余并未对都市国际化水平的提升起到应有的作用。

5.深圳湾西部岸未在维护成本方面进行足够考量。项目中使用了许多复杂变化的用材和形式,不容易找到替换,或不容易简便维修。项目种植了大量需要高度人工投入维护的植物,并遮挡了观海视线,同时需要大量的淡水灌溉和频繁的人工培植。

6.项目缺少对生态风险的足够评估,从而不但降低了项目的可持续价值,也等于将大量的公共投入置于生态风险之中。

通过上面内容可以看出,一个沿海景观性项目是一个具有综合效应的工程。而在更为广泛类型的公共设施类项目建设中,一些生态和可持续性的问题在工程实施后修补,可能产生不可逆的损失或者付出极高的代价,一些公共投入可能因为重复带来巨大浪费。建立关联性评估机制,等于给了各相关联部门、机构、利益主体之间建立了共同参与的桥梁。

由于关联性评估要求各方针对同一目标,站在各自立场,能够很快找到交叉点,而这个交叉点应该是形成合作共同解决的问题机会,对打破部门壁垒的各自作业方式有帮助,能够形成协同作业的行政创新工作模式。

与关联性评估相伴生的,还有责任机制,例如环保局如果对环境景观项目实施没有提出在项目地很快要实施污水改造,那么就会在回访期触发问责,这样会带动各部门关注长期效益,并对工作的计划性形成互相通气。

由于公共投资项目通常涉及的相关方广泛(包括城市各职能部门、周边社区以及更广泛的空间使用者),并又具有确需落实的城市问题、工作责任、空间需求。各关联方应能有机会在评估过程中提出各自观点,并通过科学的方法总结为设计重点。建立这样的评估机制,等于通过项目在各部门与社会主体之间建立协作机制,增加社会参与信任,使得人民美好生活的愿望能够与公共服务之间形成更直接的桥梁。

办 法:

鉴于以上的观察和思考,经与‘低冲击发展在中国研究与行动小组’召集人吴文媛女士(深圳市雅克兰德设计有限公司经理 首席规划师)多次调研探讨,就建立公共设施类项目关联性评估的技术路线提出以下设想和建议:

1,在公共项目设计前端延展出关联性研究环节,对生

态、社会、经济、文化相关问题进行提炼,找到在具体项目实施上的交叉点。通过对深圳湾西部岸线案例的总结,我们看到公共设施类项目在建设前期急需建立关联性的评估,形成评估标准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对各个方面要解决问题列出近远期清单,这需要一个项目前期单列的研究阶段。

2,针对不同公共项目所涉及的特点,要能够通过相应

的城市部门提供资料,比如环境、交通、设施需求等,针对共同项目实施地段,各自提供可靠的量化数据作为项目的设计依据。

3,对于前期研究中所产生的问题提交相关部门进行确

认,获得确认签字的部门要对项目相关联节点问题提出建议,参与讨论,制定工作目标和工作坊(实际上获得多规合一的落地效果),通过科学可操作的工作机制,最好各个部门在相关项目上能形成共同行动计划。

4,在方案前端开展有效的公共参与,修正想当然的功

能判断,并将公共参与的结论纳入方案阶段要求。有效的公众参与需要建立完善的参与机制,和有效的沟通机制,这一过程需要进行详细设计,否则公众参与容易沦为泛泛而谈的形式。不能形成解决回路的公众参与,也会令公众丧失参与兴趣。

5,综合自上而下的城市数据和自下而上的公众意见,

定期向社会公开相关的完善计划及进展,并建立一年周期的回访机制。在项目投入使用一年后,参照最初目标和条件变化,形成回访调研报告,并提供给其他类似公共项目,作为实施修正参照。

6,公共项目的维护成本应该作为重要的方案考评标准

之一。将维护成本而不仅是建设成本作为项目的一个考量标准,对城市公共发展的可持续性至关重要,也是对城市长远公共利益负责任的表现。

编辑:李欣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