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政协网首页 > 提案公开 > 

关于聚焦发力"一极两区三要素"领衔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的提案

来源:深圳市政协发布时间:2018-04-10

提案第 20180191 号

标 题: 关于聚焦发力"一极两区三要素"领衔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的提案

提 出 人: 沈丹

办理类型: 主办会办

主办单位: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会办单位: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人居环境委员会,金融办,前海管理局,福田区

内 容:

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正加速向创新转型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基础良好,经济规模较大,开放程度较高,产业结构高端,交通网络发达,生活环境优良,整体上与国际一流湾区越来越接近。在科技创新方面,从创新机制、创新活力、创新主体和市场力量来看,粤港澳大湾区也已经具备打造世界一流创新湾区的基础,创新转型步伐不断加快。

从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看,城市之间的创新较量更加激烈。比如,香港把创新科技作为“再工业化”的重要动力之一,专门成立创新及科技局负责推进,创科局成立之后,立即推出总额约180亿港元的资金申请计划,其中引人关注的是扶植香港本地初创企业成长的“创科创投基金”;广州正努力巩固国家中心城市地位,依托丰富的高校和科研平台资源,加快培育和引进国家级科技型龙头企业,着力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和国际科技创新枢纽;澳门也在推动经济产业适度多元发展,正进一步拓展科技创新产业,推动本地创意科技产业发展,利用“一中心一平台”的发展目标和定位,促进内地与国际之间、中国与葡语国家之间的科技创新合作,担当起科技孵化、引入新知识新技术的桥梁角色。珠三角的其他城市如东莞、佛山、惠州等也在发挥自身优势,提升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创新含量。

二、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将深刻改变湾区创新形态

当前,全球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本身的互联网化程度比较高,互联网的深入发展正深刻改变着湾区居民的生活、工作方式,对于大湾区创新形态、创新路径、创新模式改变和颠覆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是互联网将打破湾区科技管理行政分界。以往的科技创新管理体制以行政区划为单位,导致各地科技信息公开不够透明、不够及时,科技资源调配仅限于行政管理区域内,不能实现统筹流动。二是互联网将促进湾区创新资源全域共享。互联网的生态没有边界,大湾区任何创新的想法、知识、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同步共享,科技基础设施通过接入物联网,也可以实现异地操作监测、数据分享。三是互联网将改变湾区创新模式。分布式创新、“众筹式”创新加快兴起,基于开源社区、开放生态、知识分享平台等网络空间载体,将集聚更多大众智慧推动创新方案的形成和创新难题的解决,降低创新活动的现实经济成本。

三、深圳具有领衔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转型升级的示范、创新发展的标杆,深圳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市场环境和创新生态,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特别是深圳电子信息和互联网产业发达,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应用广泛,数字经济发育程度高。据市统计局数据,2017年前三季度,深圳的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6269.66亿元、增长14.6%,占GDP比重达到40.7%。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3029.11亿元,增长12.3%;互联网产业增加值742.01亿元,增长20.9%;华为、腾讯、中兴、大疆、华大基因等电子信息、大数据相关企业迅速崛起,立足湾区、布局全球,进一步提升了深圳的创新知名度和吸引力。

办 法:

当前,互联网正深刻改变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形态,区内各个城市的创新较量你追我赶、如火如荼。深圳必须巩固已有创新产业优势、瞄准新的更高目标,跳出传统创新坐标系,在互联网时代中走出新的创新引领之路。概括来讲,就是要在打造“数字湾区创新极”、发展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和深港河套地区、提升金融、人才、生态环境要素“一极两区三要素”上聚焦发力。

一是着力打造“数字湾区创新极”。互联网时代的湾区必须跳出以往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的发展路径,跨越从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等数十年的递进阶段,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带来的强大连接力和整合力,多轨并行,重塑湾区经济和创新形态。而深圳则具有得天独厚的产业生态环境,完全可以领先区内城市,再造新的创新优势。建议深圳在过去互联网产业规划、互联网+行动计划等基础上,结合正在制定的新一轮深圳城市总体规划,一方面研究出台《数字深圳建设规划》,全方位提升深圳城市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对政务、交通、医疗、教育、民生等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进行全面的数字化改造,建设面向2035的数字湾区城市;另一方面,制定出台新一轮互联网产业创新发展纲要,从支持企业更多地转到支持产业生态,依托深圳互联网、物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已有大企业,打造数字创新生态体系,加快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培育的布局,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占得先机,打造“数字湾区创新极”。

二是加快发展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和深港河套地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深港河套地区是深圳打造“数字湾区创新极”的两个重要支点。两个地区重点要提供现代服务业和科技研发“一软一硬”两个支撑。

对于前海合作区而言,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区内配套设施已经比较成熟,随着大批写字楼投入使用,对金融、法律、会计、精算等行业的吸引力将更加提升。对于行业进入建议进一步突出服务创新的导向,让现代服务业为深圳的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提供“保姆式”的服务和保障,在风险投资、科技服务、知识产权等领域担当起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对于深港河套地区而言,按照2017年初深圳与香港签署的《关于港深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发展的合作备忘录》,将建设“港深创新及科技园”。这对深圳的科技产业创新来说,是非常好的利用深港两地优势、实现出海突破的重要机遇。虽然科技园的相关开发权限在香港特区政府,建议深圳有关部门仍需对整个开发建设进程加强监督推动,支持深圳企业以承接智慧园区建设、开办科研中心或高等院所等不同方式深度参与,为深圳的创新活动争取更大的政策和利益。

三是不断提升金融、人才、生态环境三大要素吸引力。金融是创新的血液,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基础。在金融方面,建议在保持审慎包容监管的同时,大力鼓励金融+科技、金融+创新,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和院所开展区块链研究和应用,打造以区块链研究合作为重点的中国金融科技创新应用中心;不断优化金融对创新活动的“输血”模式,让有想法、有技术、有抱负的创新创业者更容易实现发展突破。在人才方面,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契机,推动国家有关部门以深圳为试点,在境外高端人才特别是港澳人才在大湾区工作、居留、出入境、纳税等享受更多优惠和便利。在生态环境方面,环境生态是大湾区最脆弱的防线,目前大湾区内对生态包括讨论较少,这是大湾区规划建设中的一个缺失。深圳在这方面有很多保育和公民教育实践,建议由深圳牵头,选取珠江口、深圳湾等跨区域生态区,试点开展协同保护治理,为大湾区绿色发展打造生态保护的标杆,让湾区蓝、湾区绿成为粤港澳的新名片。

编辑:李欣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