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政协网首页 > 提案公开 > 

关于加强医康养结合,推动健康深圳建设的提案

来源:深圳市政协发布时间:2018-04-10

提案第 20180219 号

标 题: 关于加强医康养结合,推动健康深圳建设的提案

提 出 人: 杨浩勃

办理类型: 主办会办

主办单位: 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会办单位: 民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内 容:

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康中国”战略,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强调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新主旨。国家提出了治疗-康复-长期照护的服务链、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注重预防保健和生活方式等,明确了在“医”之外,要注重“康”和“养”。深圳始终把医疗卫生和人民健康作为民生事业的重中之重,在“治病”工作上成绩斐然,但在“康养”方面仍有些欠缺。

(一)对医康养的认知存在偏差

社会公众、管理者、部分医护人员由于受传统观念和定势思维影响,普遍对“医”接触较多,而对“康养”缺乏了解。认为“康”就是针灸、推拿、理疗,“养”就是养老,不清楚“康养”在健康维护和疾病发展中的重要性,导致许多疾病更趋年轻化,残疾越来越多,医院越来越拥挤,住院床位越来越紧张,医疗费用支出越来越庞大,政府和老百姓的负担越来越重。

(二)医康养服务链欠顺畅

不断扩大的医疗健康需求和有限的卫生资源之间矛盾日益加剧,国家力推香港和国外成熟的医康养服务链以解决目前难题。推动抢救后或手术后患者尽快转到康复中心或康复医院,如需长期住院的再转往养护院(护理院、长期照护院),能生活自理的转往社康,最终向社区和居家康复、护理延伸。但在深圳,不少本应转康复中心的功能障碍患者仍滞留在神内、神外、骨科等急症病房,或康养介入时间过晚,导致功能问题更多或更不愿出院,平均住院日较高(高于国外的4-6天),也限制了新患者的入住;“医康养”结合涉及卫计、民政、残联等多家的管理,存在条块分割,造成资源浪费,如养老院与养护院不可共用。或难以产生聚合之力,如哪一家机构都无法做好社区康养;信息不顺畅,如各种医康养方面的健康宣教、义诊、会议、专家出诊很多,但外界不熟知,造成资源浪费和重复举办。

(三)医康养资源分配欠合理

康复、护理床位紧缺,占总床位比例也过低,且片区分布不均衡,结构性矛盾突出。近期面临着局部医疗资源紧张与交通压力剧增带来的阵痛,如何解决目前的康养问题;而医院(主要规划综合医院)大扩建之后,面临着如何更长远地布局医康养资源的分配问题。深圳康养床位相对数和绝对数都偏低。深圳康养床位占总床位比例5.7%,低于北京的10%(急症床位面向全国,大量内地求治的病人要回去康养,所以康复床位比例偏低),香港的26%。香港734.67万人,康复床位为4600张,养护院2600张,社区都有康复护理中心。而深圳常住人口1190.84万,康复床位不足2000张,养护院床位极少,大多数社康中心尚未开设康复服务,部分有中医康复项目;香港医疗网络分7个片区,每片区都有康复医院和养护院,但深圳较大的康复医院只有东部的龙城医院和南澳医院。康复床位深圳东部多,西部及北部均少;养老的康复资源缺少,使医养难以结合。目前深圳养老床位为8359张,能满足23万户籍老年人需求,但远远不能满足120万常住老年人口需求,而社会养老机构空置率高达一半,配置康复的极少。深圳缺地,要大面积建养老院也不现实,因此寻找新的解决办法至为迫切;财政投入增加了很多,但用于康复、疾病预防及健康管理的钱还很少。

(四)康养治疗价格扭曲,限制了医康养结合

手工治疗是现代康复的核心,但收费很低,与劳动付出极不对称。当时定价就很低,十多年都没有调整,而现在的人工成本已经大幅度提高。这导致了康养在医院、社区和残疾人开展得都不好或者只做理疗,而针对卧床的家庭康复上门服务更是无人愿做,导致医康养无法结合。2017年深圳医疗收费价格调整,药品及检查大幅下降,手术及中医治疗都得到大幅度提高,但康复手工治疗收费却没有变化,远低于上海,也远低于中医治疗。如纯手工操作的肢体偏瘫综合训练为60元/40分钟(上海为100元/20分钟),运动疗法17元/45分钟(上海为45元/20分钟)。而中医的腰部推拿85元,传统粘连关节松动术140元。此外,国家2016年发布了《关于新增部分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支付范围的通知》,但在深圳执行欠佳。阶段性康复评估对确定或调整治疗方案以更好地解决病人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可目前大多不在医保之列。

办 法:

(一)转变观念,加强医康养结合的认识和理解

1.成立深圳市健康委员会,从政府层面出台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明确康养的地位和作用,加大投入力度;

2.加大宣传力度,扭转“以治病为中心”的观念,转向“医康养结合”、“以健康为中心”。推动康复认知,加强预防保健工作,开展居民健康素养提升工程,将民生微实事融入其中,帮助居民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人们对康养的认知水平和重视程度;

3.明确增加康复床位就是间接增加临床床位,加速病人周转,从而解决目前急症床位紧张的办法。

(二)促进医康养服务链顺畅

1.理顺医康养临床服务链。仿照香港的方法,将康复床位不计算平均住院日。并制定和落实严格的转诊标准及管理办法,推动临床治疗-康复-长期护理及社区、居家的快速转送;推动长期护理保险工作,利于慢性住院病人转出,并减少医保基金压力;

2.打破“医康养”的条块分割,理顺管理机构之间的关系。整合相应资源,落实就近就需的原则,构建不同层级不同专科的医联体网络,推动医院社区一体化的服务模式;

3.加大智慧医疗,推动移动互联网医院,润滑医康养服务链;

4.建立健康大数据和信息平台,打通各机构信息通道,为居民搭建全方位、全周期的医康养服务的信息桥梁。

(三)合理分配医康养资源,完善健康服务

1.逐步提升康复床位比例,合理利用和分配医院的医康养资源。近期可将非住院紧密相关的业务放在医院外面,如门诊引入社区,如在医院外租房改建教学基地等,腾出用地改为病房,增加住院收治能力;在医疗布局上,根据深圳实际,通过合理分配扩建后的医疗床位而不是再新建康复医院,来提升康养床位,十三五末争取占总床位的10%(参照北京),远期可为26%(参照香港)。如不少区医院扩建后床位在2500张以上并超过国家三级标准规模,可在规划上提前布局设置康复分院,打造集医疗、康复分院、养护院为一体的快速的医康养结合综合体,如同设置600张康复床位的香港屯门医院(片区最大的急症医院)。而街道医院设置康复中心;

2.加强社康中心的门诊和康养能力。建议从街道政府层面加大社康中心业务用房的改善进度,确保每个社区有1000平方米以上的社康中心,中心社康有2000平方米以上,部分社康可达到5000平方米以上,将门诊和康养病人引入社区。在社康旁建设社区康养中心(今年国家文件),包括康复中心(有些可在社康内)、护理中心、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残疾人服务、心理咨询,并联系居家养老,构建基于社区的医康养结合综合体,确保资源的最优化、成本的最低化、服务的最大化;

3.推动以康促医养的养老新模式,从而缓解目前养老难题。提高社区康养能力,推动上门服务,进行环境改造,以便于居家和社区养老,大幅度减少机构养老的需求;增大机构养老的康复能力,或在医疗机构旁建设养老院或老年公寓,从医养到医康养,解决医康问题,减少成本;根据大数据对片区的养老院进行合理布局;

4.增加康复、疾病预防及健康管理的财政投入,扩充康养设备。

(四)合理调整康复价格,激活康养服务

建议参照上海或按照中医康复同等时间收费价格来对手工类的康复治疗进行调整;对确有需要的家庭上门的康复治疗进行补贴或上浮收费价格;将主要的康复评定项目及国家新增项目纳入医保。确保有部门及治疗师愿意去开展手工类的康复治疗,从而促进真正的康养发展,推动医康养结合。

编辑:李欣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