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政协网首页 > 提案公开 > 

关于优化政策环境集聚全球创新型人才的提案

来源:深圳市政协发布时间:2018-04-10

提案第20180253号

标题:关于优化政策环境集聚全球创新型人才的提案

提出人:台盟深圳市委会

办理类型:主办会办

主办单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会办单位:市住房和建设局,市科技创新委员会

内容:

人是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者,人才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形成和发展的核心与首要要素。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引进和建设国际化创新化高素质人才队伍是深圳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的重要保证。

一、深圳市人才政策概况

从2005年开始,深圳市开始对高素质人才群体情况进行调研,对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环节以及创业环境进行分析。在2016年3月一次性出台《关于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三大政策,涵盖人才引进、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各个环节,覆盖院士等高精尖人才、博士后等基础研究人才、高校毕业生等中初级人才、工匠等技能人才以及创客人才等各级各类人才群体。2017年8月,市人大审议通过了《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为深圳特区人才优先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政府通过简政放权,下放资源分配的权限,同时激发市场活力。在进一步完善人才安居保障的基础上,多维度优化了人才服务水平。

二、深圳人才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截至2016年底,深圳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8275人,海外留学人员8万余人,拥有专业技术技能人才45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8%。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深圳拥有的高级别创新平台较少;二是深圳的人才国际化构成程度和人才集聚度都还很低;三是深圳对海外人才吸引力还不大;四是基础研究人才严重缺乏,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人才、应用型人才储备不足,各类型科技人才缺口都较大;五是人才结构不合理,高技能人才有很大的短板,人才的可持续性发展不强。

三、深圳市人才政策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产业聚集会引发科技型人才的聚集,深圳目前产业聚集度不高,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尚未形成。如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中国中关村等地区,均在形成产业集聚的同时产生科技型人才的集聚现象,人才集聚增加了交流和竞争,信息共享增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速度加快、规模效应和区域效应凸显,产生了显著的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

二是生活成本高、生活配套不完善、工资水平不高等因素成为深圳吸引人才的弱势因素。改善收入分配方式,适当提高收入水平,通过各种政策措施给予人才相关补贴,以降低生活成本的影响,是改善人才发展环境的方向。

三是部分政策的协调性和衔接性有待提升。比如高层次人才奖励补贴、一次性租房和生活补贴等政策,由于涉及新老政策衔接及国家有关规定,目前仍未落地实施。导致人才在申请相关补贴时存在犹豫和顾虑。

四是现有部分措施对人才覆盖面不够宽,缺乏更有针对性和多元化的评价标准。目前政策在人才的评价上是一刀切,无法照顾到多样性的人才群体,尤其是对教育、医疗、文化、和社会组织等民生领域的人才很不利。关于“孔雀人才”等高层次领域,针对比较多的还是理工类,文化艺术、人文社科、社会工作等领域则很少。

五是面向高层次人才的扶持和奖励政策较多,而对中等和初级人才的支持还有待加强。政策对于杰出人才、高层次人才和博士后人才,有明确的经费、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支持,而对于紧缺人才、技能人才则是以引导性、原则性和宣示性的政策为主,可操作性远低于高层次人才。

六是人才引进和服务的配套政策尚待完善。现有政策侧重于引进人才的经济补贴,缺乏对人才引进后的子女就学、家属就业、购房优惠、服务保证等人才较为关注的生活保障方面的配套措施。缺乏完善的对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等体制外人才表彰奖励的政策和形式。

七是政策宣讲不到位,没有形成可读性、易懂性人才政策简本,不利于阅读和理解,不利于相关优惠补助和资助的申请。

办法:

(一)加强产业集聚是实现国际化创新型人才集聚的根本途径。在对人才的吸引和认定过程中,要与深圳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紧密结合,通过创新驱动、良好的营商环境等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汇聚起推动深圳创新企业发展动能。加强基础研究的服务与支撑作用,充分发挥人才、载体、企业三大关键创新因素的支撑作用,夯实科技创新基础,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二)构建可持续性发展人才机制、科研环境和合理的人才流动制度和科学的人才配置制度。一是人才培养与奖励政策是人才引进的衔接和延续过程,目的是构建可持续性发展的人才机制。坚持吸引与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发展战略。坚持从实际出发,分类施策,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精准性;二是进一步创造更加完善的科研环境。不同行业的科技型人才通过交流与协作使信息成本降低,产生信息共享效应、知识溢出效应和集体学习效应和创新效应;三是建立更加合理的人才流动制度,推动人才聚集效应的产生。没有合理有效的人才流动制度;四是发挥市场配置作用。借助市场机制的供求规律和价格规律来实现人才资源的配置,有助于激发人才潜能,提升人才聚集效应。

(三)加强统筹协调,增强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协同性。首先,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横向协调,在人才资质和标准认定方面,一个部门如何认定成功,各政府部门应相互认可,不应该互相设置条件。其次,推动市内相关用人单位政策的协调,建议统筹市内公有制教育、医疗单位的配套政策。尽量避免市、区内各单位“互挖墙脚”、“互相争抢”的问题。

(四)创新人才认定方法,强化人才认定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人才配置的市场化机制,建立以用人单位认定为主、专家评审为辅的人才评价机制,逐步形成以科技、经济、社会价值创造为导向的考核标准。通过“政府牵线搭台,用人单位聚才,民间机构引才”的方式,多路并举,形成强大的引才合力,形成创新人才“选得准、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的局面。

(五)破除制约人才流入的体制壁垒。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破除制度藩篱,增强政策开放度,提高人才流动性。不断降低海外人才流入成本,提升流入意愿和实际效用。完善人才签证、永居、移民、国籍、税收、金融、社会保障等政策体系和相关法律制度,在改善人才科研和生活设施等硬环境的同时,更要从学术氛围、创新平台、文化生态等方面营造更富吸引力的类海外、超海外软环境,打造多元循环的人才生态系统。

(六)前瞻性吸引有潜力的青年创新人才。一是加大对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选拔资助力度,“领军人才”等各类人才计划进一步向企业一线和青年科技人才倾斜;二是通过税收、绿卡等优惠政策吸引高端人才。

(七)加强服务配套措施。建立健全人才安居工程的实施机制,加大人才安居住房建设和供给力度;在落实人才优惠政策过程中,要服务先行,协助落实科研经费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进一步发挥人才市场在服务环节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借鉴发达地区经验,通过依托重大科学设施和重点项目平台,汇聚世界高端创新智力资源,鼓励高校及科研院所自主招聘等措施,建立更灵活的柔性全球引才机制。

(八)加强人才政策的宣讲和可读性简本的介绍。一是建议针对技术人才占比交大的企业,派人事专员上门解读相关人才政策性文件。二是在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和支付宝城市服务等开设人才政策专栏,及时更新和上传优惠政策和措施的极简版本,让相关人员第一时间掌握政策的内涵。

编辑:苏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