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政协网首页 > 提案公开 > 

关于深港共建大湾区新硅谷合力打造创新幸福基地的提案

来源:深圳市政协发布时间:2018-04-12

提案第20180288号

标题:关于深港共建大湾区新硅谷合力打造创新幸福基地的提案

提出人:张展豪

办理类型:主办会办

主办单位:深圳市

会办单位:金融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教育局,福田区,罗湖区,前海管理局

内容:

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粤港澳大湾区的提出,是国家做出的以深化对外开放和重构国际经济秩序为考量的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通过对标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纽约湾区可以看出,世界主要湾区大多具备强大的产业基础、雄厚的科技发展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充分的创新创业活力。粤港澳大湾区的特点,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两个特别行政区、三个特别关税区,包含四个中心城市在内的“9+2”城市群的规划、建设和发展。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的始作俑者,必须是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的中坚力量。改革创新,是深圳从建设到发展为国际大都市的核心关键词。深圳要借助湾区空间结构分工整合的契机,有效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资源要素统筹层次和水平,发挥改革创新这个关键点,使深圳成为世界级湾区新硅谷和创新幸福基地。

办法:

一、建设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圈)

深圳的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市场化程度高,在高新科技产业发展上具有全国领先优势,深圳应借助粤港澳大湾区的政策窗口期,发挥科技产业创新的基点作用。粤港澳大湾区也涵盖高等教育资源和高端专业人才丰沛的香港,昔日的“世界工厂”珠三角则转型升级涌现了类似腾讯、华为、大疆等一批高新科技企业,并有区域内其他城市产业集群的关联性支持,具备打造国家创新驱动基地的条件。一方面,突出和引领“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联结广州、东莞形成有层次的错位发展的科技创新链条,在“一廊十核多节点”的空间格局中发挥枢纽作用。另一方面,港深双方合力打造深港创新走廊,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建设,着力拓展河套地区周边配套区域,北连深圳南山科技园,南连古洞北科研发展区和香港科技园。这样最终形成“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圈)”,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最核心的发展引擎。同时,深圳应与香港合作共同推进国际同行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率先建立全国领先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

二、促进深港澳金融创新合作

前海自贸区应继续扩展与港澳的金融合作空间,成为粤港澳金融开放创新合作的试验区。以前海为试点,开展对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和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改革,与香港互联互通。放宽香港金融机构进入湾区金融市场的条件,设立两地合资全牌照证券公司。将前海的人民币资金池业务试点推广至湾区城市,开通港澳企业离岸账户和开展跨境人民币资金池业务,巩固香港的离岸人民币中心地位,打造前海的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在岸结算中心,为人民币国际化做试验准备。深港携手发展金融科技,开展数字货币、区块链应用研究,建立跨境电子支付平台和商贸平台,促进湾区跨境电子商务发展。

三、推进国际化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

深圳与香港具有天然联系,且香港的服务业尤其是专业服务业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应该更加紧密地携手合作,优势互补,持续创新,引领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深圳可以前海为试点,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解决CEPA以来存在的“大门已开、小门未开”的问题,落实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进而带动内地服务业市场的发展。深港可协商找出创新举措,以前海为试点逐步推出粤港澳专业人士资格互认的可行办法,从而促进湾区人才的合理流动,特别是鼓励港青、澳青北上创业就业。

四、规划发展宜居宜业的高端生活区

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核心力量,政府应该积极优化营商环境,为来深的港澳人士和外籍人士提供优质便利的生活环境和条件。罗湖是与香港最早接触的城区之一,罗湖口岸是深港两地居民业者的通关通道,人群密集,带动了周边生活交通消费市场,但层次不高。目前,罗湖正在进行城市更新,以改变30多年来旧城区的相对落后面貌。建议深港可合作开发罗湖口岸、新莲塘口岸为基点的高端跨境生活消费区,开拓更加便利的交通,引进香港高端零售服务品牌和企业,强化食品安全、质量安全及其监管力度,开发各种电子商务新模式。同时,在传统金融优势的基础上,引入和借鉴香港资本与高端财富管理资源,创新罗湖金融服务模式,加大科技力度,提高服务水平,强化投资和金融安全监管,发展宜居宜业的高端生活区,使罗湖率先在全市各区中脱颖而出。

四、创新教育模式,输送创新人才

深圳作为拉动湾区科技创新的引擎,教育和人才一直是短板,因此深圳应该大胆创立新的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可以直接引进国际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配备一流的师资和科研条件,配套各项人才优惠措施。二是鼓励国际一流的企业大学和培训机构入驻,并提供各项优惠政策,为深圳和湾区的社会人才提供及时的知识供给和新的职业发展机会,把更高的标准和更具质量的文化可持续地传承下去。

编辑:苏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