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2021-08-16黄勇峰:与“航”结缘 以匠心守初心

来源:深圳晚报发布时间:2021-08-24

口述时间:2021年7月20日

口述地点:飞亚达钟表大厦

黄勇峰:1974年5月出生,高级工程师,中航国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任飞亚达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航国际控股(珠海)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中国航空技术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中国航空技术深圳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等。


1998年,背着一身行囊,我只身来闯深圳。在此后十几年间,我参与和见证了中航国际深圳的发展与转型,与其共成长。在飞亚达成立30周年之际,我调任飞亚达董事长,助力飞亚达在新的时代实现新的突破发展。

摊开深圳的时间卷轴,风起云涌,人来人往。在浩瀚的时空之下,我们都只是历史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但总要有人留下光,为后来者铺好大道,而我能做的,就是尽力贡献自己的力量,努力推动其往更广阔的天空发展。

1998年,背着一身行囊,我只身来闯深圳,从零开始,参与并见证了深圳的建设与快速发展。

奔赴深圳与“航”结缘

1998年,我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毕业后,与当时许多来深的学生一样,背上行囊,我搭上南下的火车,只身来闯深圳。刚到深圳时,人生地不熟,我只能借住在同学家,后来有幸加入中国航空技术国际控股深圳有限公司(原名为“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深圳公司”),成为其中一员。

中国航空技术国际控股深圳有限公司(下简称“中航国际深圳公司”)是中国航天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简称“航天工业集团”)在深圳下设的一家公司,诞生于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那一年,中央决定在深圳设立经济特区,并向各省市、部委发出了“支援特区建设”的号召。军工口的几个部委考察了深圳,在上海宾馆一带圈了几块地,作为落脚点。第三机械工业部(1982年更名为“航空工业部”,航空工业集团前身)积极响应号召,在深圳设立办事处,开始了航空工业在深圳的拓荒和创业历程。

1998年我刚到深圳时,特区建设还远没有现在成熟,有同学在华为工作,住在蛇口,周末约着聚会,从蛇口过来,过了上海宾馆才叫到了深圳。

上海宾馆在当时是深圳的坐标原点,以东为市区,以西为郊区,几乎每一辆公交车都能到达“上海宾馆站”,迷路的人找到上海宾馆,就找到了回家的方向,上海宾馆也因此成为无数在深圳打拼的人心中的灯塔。

上海宾馆筹建时叫中航宾馆,是由中航国际深圳公司、上海石化、香港深业集团合资筹建,筹备组组长是上海股东方委派的,建筑按照上海的海派文化风格设计,建成后就改名为“上海宾馆”。

如今在深圳,还经常能看到湖北大厦、安徽大厦、江苏大厦等以省份命名的大厦,这些其实都是各个省、直辖市早期在深圳筹建办事处的一个缩影和发展,亦是那个年代深圳的标签。

伴随中航国际发展淬炼成长

我刚进中航国际深圳公司,是在企业部工作,负责投资企业的管理和战略规划,当时的中航国际深圳公司正处在转型改革的阶段。

上世纪80年代,中航国际深圳公司在深圳创业,通过内引外联,与航空厂所、外资共同投资成立了100多家企业,从三来一补的加工制造到高科技产业,其投资企业在许多领域都创造了国内第一。目前在国内平板显示、印制电路板领域的龙头企业深天马、深南电路都是由中航国际深圳公司在那个年代创立的。深圳当时的配套环境一般,按照航空厂所的做法,在中航国际深圳公司所在的中航苑还建了一些生活设施配套。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大潮,这些服务配套业务通过专业化、市场化,逐步走向了全国。其中深圳人所熟知的天虹商场便是那时由中航国际深圳公司与外商合作创办,从1985年第一家天虹开业,到如今网点遍布全国,天虹已经成为全国百货零售业的先行者和龙头企业之一。

经历了高歌猛进的激情创业年代,中航国际深圳公司在上世纪90年代被深圳市列为创百亿集团重点企业,然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来袭,给市场化环境下发展起来的深圳企业带来严峻挑战,中航国际深圳公司也不例外。退潮之后,当我们审视投资的诸多企业,发现多元化带来诸多无效投资,业务也极其分散,拖累了整个公司的效益。国家层面,也在推动三年国企改革脱困。

也正在“变革求发展”的中航国际深圳公司通过“调整、重组、购并”经营思路的转变,聚焦核心业务,清理退出许多不具优势和发展前景的投资,并启动文化和领导力变革,导入平衡记分卡、精益六西格玛、市场化薪酬和绩效管理等工具和手段,对标行业一流,推动投资企业快速突破和发展。中航国际深圳公司也在那十年中成长了十倍,一批优秀企业脱颖而出,走出深圳,走出中国,成为行业龙头和国际化企业。

伴随中航国际深圳公司发展,在亲身投入和参与这场变革的历程中,我也从一名普通的员工,做到部门经理,升至公司副总,学会了从战略层面审视业务的发展,理解企业兴衰背后的逻辑和企业的本质,体味国企变革的艰辛和团队成长的喜悦。2012年,中航国际总部(北京)与深圳分公司合并,我的工作地点调到北京,接触了更多的航空业务,也拓展了自己的国际化视野。2015年,在参与收购国外一家航空供应链企业后,我来到这家企业做总经理,负责收购企业的经营和国内业务拓展。

这些,都为我日后到飞亚达全面主持工作打下了基础。

image.png

▲2021“飞亚达空间站”品牌主题巡展。

从神五到神十二,飞亚达伴随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在技术领域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以匠人之心飞出亚洲达至全球

受组织安排,2017年,我调任飞亚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再次回到深圳。

刚接手飞亚达时,我既兴奋又忐忑。兴奋的是,作为国内知名品牌,飞亚达有着深厚的历史和良好的发展基础。忐忑的是,正值飞亚达成立30周年之际,飞亚达面临着转型的困境。

事实上,飞亚达一出生,便是辉煌,也烙下了时代的印记。

飞亚达诞生于1987年12月。彼时,作为家庭消费的“三大件”之一,手表在全国范围内热销。当时中航国际深圳公司有意拓展钟表行业,创业团队经过考查,发现钟表市场的需求很大,但国内市场上的手表无论是样式还是走时精准度,都与国外有着巨大的差距。为此,中航国际深圳公司决定成立一个手表制造公司,希望能在腕表领域有所建树。飞亚达就在此背景下诞生,也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国内最早设立和成长起来的品牌企业之一。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优质轻工业品牌主要集中在以上海为主的长三角地区,手表也一样。在成立之初,尽管实力差距很大,飞亚达依旧怀揣雄心壮志,定下了10年打造国内知名品牌,10到15年打造国际知名品牌的蓝图。“飞出亚洲,达至全球”的品牌理想也就此萌生。

毗邻深圳的香港是全球主要的钟表出口地,一年出口手表机芯达一亿只,是其重要支柱产业,为此,飞亚达的初创团队经常去香港参观,学习手表的先进理念。

凭借源于航空工业的技术优势,飞亚达在上世纪90年代推出了一批应用新技术、新材料的腕表,比如1990年,飞亚达推出国内首只应用蓝宝石玻璃和硬质合金技术的腕表G/L888;1991年推出国内第一款镶嵌18K金的腕表;1993年推出了第一款运用陶瓷的腕表等。

在宏阔的改革开放浪潮中,和当时的大多数品牌不同,飞亚达于初创期便立足“品牌营销”,飞亚达的创始资金是186万元,创始团队从中拿了100万元进行品牌宣传,利用大胆、创新的方式在市场迅速奠定影响力,打通了渠道,获取了品牌的第一批顾客。

1988年,飞亚达在北京西单商场大胆创新地引入“飞亚达小姐”作为营销手段,引起轰动,亮相当天,小小的专柜就售出了156块飞亚达表。随后,这一营销模式推广到了上海、沈阳等多个大城市。许多创新的营销模式虽然现在已司空见惯,但在当年却是非常超前的。在创立后的第一年,飞亚达便实现盈利120万元。此后,随着央视新闻联播前的飞亚达为您准点报时传播,“一旦拥有,别无所求”的飞亚达一跃成为享誉大江南北的消费者首选品牌。

当在内地站稳脚跟后,飞亚达开始将目光放眼海外。1989年,飞亚达首次参加香港钟表展,以此探索海外业务发展的机遇。

2001年,飞亚达参加瑞士巴赛尔钟表展,此后开启了国际业务,随着不断发展壮大,飞亚达已经累计进入了30个国家和地区。2011年飞亚达作为首个中国品牌进驻巴赛尔钟表展国际品牌馆(一号馆),打破了该馆无中国品牌的历史。

以精密计时陪伴中国航天员探索太空传奇

踏入21世纪的飞亚达,迎来了另一个高光时刻。

2001年,中国载人航天计划进入倒计时,航天员进入太空需要航天表提供重要的精密计时保障。中国的航天员只能戴中国的航天表,国家航天员中心启动了航天表研制计划,凭借稳定可靠的品质,飞亚达在盲选中脱颖而出,承接了航天表的研制任务。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随“神舟五号”进入太空并逗留21个小时,浩瀚宇宙迎来第一位中国人。飞亚达舱内航天服手表在起飞和着陆前配合完成了舱内航天服的检漏计时,记录了“伟大的一天”。

从“神舟五号”的发射开始,飞亚达从此始终伴随中国航天员探索太空的脚步。

今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顺利发射升空,其中宇航员手腕佩戴的手表,依旧是由飞亚达承制设计。在此次航天表的设计上,飞亚达团队突破许多新的技术难题,光是前期研制,就历时两年。

神舟十二及空间站任务,飞亚达共交付了3个型号的航天表:舱内航天服手表、工作手表和舱外航天服手表,分别承担了舱内航天服检漏计时、工作辅助计时和太空行走冗余计时3个重要计时功能。

由于此次空间站任务要驻留三个月,与前期航天表相比,这次对产品的可靠性更为注重。根据空间站任务使用周期增加和出舱要求,我们增加了老化试验次数,将热环境试验循环次数增加了3倍,高低温的温度范围增加5摄氏度,同时在航天表上采用更加耐磨损的钛合金,提高产品耐用性。这次,与历次航天表任务一样,飞亚达依旧以出色的表现通过了太空环境严苛的考验。

从神五到神十二,飞亚达伴随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在技术领域也取得了长足发展。飞亚达出身于航空工业体系,能够为祖国航天事业贡献一份力量,这是飞亚达的使命,也让我们深感自豪。

在航天表的研制过程中,飞亚达进一步夯实了技术实力,并首次涉足机械机芯自主研制,取得了机芯计时功能、AM/PM指示等专利。基于持续积累,飞亚达的技术实力得到国家认可,飞亚达被评为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设计中心和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等国家级科研平台称号,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现在年轻人常说“潮”,我经常在想,怎么“潮”起来,要紧跟潮流,就得关注年轻消费人群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文化的变化。

坚持自主原创设计融入中国文化

当我们提及手表,最先想到的是它的计时功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个人通讯产品还未普及,手表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但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年轻人对于手表的需求量呈下滑趋势,顾客消费的不止于产品本身,更是购买一种生活体验。

我加入飞亚达那年,飞亚达刚刚步入三十岁,但品牌主流消费者群体已经迭代了许多代,与飞亚达同期的大部分消费者品牌已退出舞台,飞亚达的销售规模和盈利也多年处于徘徊的局面。

现在年轻人常说“潮”,我经常在想,怎么“潮”起来,实际上想要紧跟潮流,就得关注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文化的变化,将艺术、文化等诸多要素融为一体。

2019年瑞士巴塞尔钟表展上,我们发布了一组大师系列的敦煌主题腕表,该主题以高端制表技艺将东方的文化魅力呈现于方寸之间。我们挑选出最具有代表性的壁画,像九色鹿、胡旋舞、敦煌飞天等,经过制表匠人的巧手镶嵌表中,将一个个在莫高窟中藏匿千年的图案重现世间,抬手可见。

这是飞亚达将中国文化融于产品中的尝试,也是我们在自主原创道路上的不断进取。我们希望能在新的时代不断突破自我,追求卓越,重现辉煌。

这些年,飞亚达也在积极布局智能穿戴业务,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推动公司整体业务的转型升级。通过这些努力和尝试,飞亚达整体走出了多年盘整的格局,这几年实现了业务收入和利润的双位数的复合增长,重新回到了快速增长的轨道。特别是去年,经历疫情的严峻考验,团队展现了极强的战斗力,全年收入、利润均创历史新高。

在飞亚达工作的这几年,我一直在思考,飞亚达品牌未来要举什么旗和走什么路?创立之初,飞亚达将源自航空的精密科技和材料技术应用到手表领域,让飞亚达手表在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航天表的研制成功,更让飞亚达在技术上站上了全球高地。未来飞亚达品牌要进一步发展,仍然离不开硬核技术实力的提升。目前中国手表整体在品牌影响和机芯技术上与瑞士还有较大的差距,飞亚达作为手表行业的龙头企业,要承担起国家队的责任,杠起“大国品牌”的旗子,在机芯等核心制表技术上持续投入,向瑞士品牌看齐。

2020年初,飞亚达更名为飞亚达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名称更准确地体现公司核心业务的特性和竞争优势、更准确地表达公司的发展战略与血脉基因,也标志着飞亚达坚定推进战略转型升级进入新阶段。

image.png

▲飞亚达航天表装配。

在浩瀚的时空之下,我们都只是历史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但总要有人留下光,为后来者铺好大道。

在深圳追梦在深圳奋斗

今年,我卸任飞亚达董事长职位,回到中航国际任副总经理,兜兜转转二十余年,我又回到了最初开始的地方。

记得刚来深圳时,我对深圳充满了激情和好奇。上世纪90年代的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它对年轻人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这个城市每天都能见到新面孔,他们从全国各地来到深圳,在这里白手起家。

无数人在这座城市从无到有,从只身一人到成家立业,大家心中都有个目标——在深圳过上安稳幸福的日子,每个人为之努力。无论是从前,还是现在,我和我身边的同事,都没有停止脚步,一如既往地在努力向前进。虽然奋斗的过程中是忙碌的、辛苦的,但却充满希望,内心十分充实,因为我们是在靠自己的双手去成就心中的梦想,这是一件极具满足感的事情。

摊开深圳的时间卷轴,风起云涌,人来人往。在浩瀚的时空之下,我们都只是历史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但总要有人留下光,为后来者铺好大道,而我能做的,就是尽力贡献自己的力量,努力推动其往更广阔的天空发展。

编辑:唐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