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政协网首页 > 政协新闻 > 

市政协专题协商建言加快绿色低碳发展 以“双碳”战略为突破口推动大都市区融合发展

来源:深圳特区报发布时间:2021-09-29


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进一步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长期以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深圳已经提前按下绿色转型的快进键,但在新形势、新要求下,深圳绿色低碳发展有优势有劣势、有机会有挑战。9月27日,市政协举行专题协商会,委员和专家们围绕深圳绿色低碳发展建言献策。

将碳排放统计区扩展到深圳大都市区全域

目前,深圳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碳排放分别仅为全国平均水平1/3和1/5,已经成为全国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最低的大城市。但这也给深圳绿色低碳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深圳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的空间有限,内部减排难度大。

在这种情况下,深圳如何破局?深圳市政协常委、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住建部城市设计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富海建议,要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战略目标和实施路径,明确分行业、分区域碳排放核算标准体系等。

同时,他建议,向国家争取政策支持,将碳排放统计区扩展到深圳、东莞、惠州等深圳大都市区全域,将“双碳”战略作为深圳大都市区协同发展的突破口,推动深圳大都市区内协同进行整体减排。

他认为,可以在“双碳”目标驱动下,从产业经济活动入手,破局深圳大都市区融合发展的统筹难题:“深圳可充分发挥自身资金实力的优势,将绿色低碳产业扶持资金投入东莞惠州两地的落后产能改造项目中,引导相关产业链条在都市区范围内合理布局,带动大都市区整体产业布局结构优化。”

近年来,我市持续增加城市绿化以增强固碳能力,助力绿色低碳发展。图为南山区留仙洞总部基地被大片绿化环绕的大疆“天空之城”大厦。深圳特区报记者杨浩翰摄


推进和构建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近日,“限电”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

在专题协商中,市政协委员、深圳北大深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居学成也从这一现象切入,提出深圳应推进和构建以风能、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居学成建议要大力培育发展和推广运用高效、安全、电储能系统,同时,梳理“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产业链,实行“链长制”打通创新链和产业链,发挥好龙头核心企业的牵引和组链主体责任。此外,他建议探索开展“风光储充用”微电网示范工程,探索技术集成应用、运行管理模式和市场化交易机制创新。

委员们还提出,要抢抓氢能产业发展应用机遇、加强光伏材料产业研发与应用。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石油天然气交易平台

据介绍,我市当前油、气、煤都需要外购。

以天然气为例,据国际能源署的统计,美国和中国是全球天然气最大消费市场,合计占全球天然气消费增长的2/3以上,且中国天然气消费年增长量为8.6%;但中国在国际石油天然气领域定价权和影响力缺失。为此,市政协委员、深圳市脉山龙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汪书福建议,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石油天然气交易平台,推动天然气市场化改革及提高国际定价话语权。

汪书福认为,该平台可以通过现代化、智能化、金融化的交易与产业链服务模式,重构石油天然气交易流通体系,打造集天然气现货及衍生品交易、资金结算、贸易融资服务、现货交割、油气存储服务、管输服务、资讯信息等服务为一体的一站式石油天然气综合服务平台。同时,平台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向西南地区、中南地区、东南沿海和东南亚,突出区位优势做大跨境业务,以油气产业链上下游客户需求为导向,以创新绿色金融为支撑,提供集成化供应链服务,构建面向整个产业链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全球油气全要素服务市场。

摸清数据家底推动碳排放精细治理

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的智能楼宇,年能耗量可以下降5%;交通信号灯智能调控每年可以节省2.83亿升燃油,减少碳排放65.2万吨……

协商会上,市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郭仁忠列举了几个例子,提出数字化既是绿色低碳的,又是有利发展的,应从低碳发展的视角重新审视、更加重视城市和经济的全面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离不开基础数据的支撑。市政协调研组调研发现,当前,我市存在绿色低碳基础数据不完善、家底不清等情况,这将大大影响我市绿色低碳发展的精细化管理。

市政协委员、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发展集团董事长张晓春认为,要加快构建全市域高精度碳排放监测平台,打通交通、工业、建筑、能源等跨部门、跨领域数据壁垒,构建城市碳排放精准检测“数字底座”,支撑多维度、精细化碳排放检测。同时,数据驱动主要行业精准减碳,对城市分类建筑、交通运行等细分领域关键指标进行持续跟踪观测。以交通为例,应精准获取个体级“出行-活动链”全过程碳排特征,针对性配置交通资源,实现交通个体碳排的管控。

同时,他认为,应探索实施低排放区政策,倒逼载具能源结构优化:“建议在有条件的重点片区试点低排放区政策,建立精细化、差异化的动态调节措施,合理调控高排放车辆行驶,进一步提升新能源小汽车、货车等车辆比例。”

严格奖罚让企业真切体会到绿色建筑省钱增效

“据统计,当前,建筑设备有30%的节能潜力未被挖掘。”市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孟建民建议,要以“市场+科技”双轮驱动的方式来进行绿色建筑管理。

他表示,政府应制定城市总体的建筑能耗总目标,要求对所有的建筑项目绿色节能效果进行评估和后评估,“不能建完以后,是不是节能就不管了”。同时,根据评估结果建立奖罚政策和措施,让企业真真切切地体会到省钱增效,从而调动企业节能改造的积极性。同时,要通过科技力量、通过智慧运营先进手段,快速提升建筑节能的运营效率,实现建筑节能的增效长期目标。

市政协委员、中建科工集团公司深圳分公司总经理段海提出,要从建造模式、建造材料等方面加以推动。如采用设计施工总承办模式进行建造,可有效实现产业资源的系统性整合;实施装配式建筑则比传统建筑降低碳排放40%左右;建筑材料使用钢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比,不仅低碳排放,而且可再循环利用。

设立政府引导碳中和基金带动低碳领域投资

“当前,深圳通过金融手段引导企业主动节能减排,倒逼产业转型力度还有待加强。”市政协委员、工商银行深圳分行行长董建军建议设立政府引导型碳中和基金,设立碳中和再贷款产品,带动金融机构以及社会资本投资低碳领域。

他还建议,要建立“强制披露制度”,统一披露标准,及时完整准确披露企业环保违法违规、监管处罚、节能减排效果信息,披露纳入碳减排监控企业的履约情况,为金融机构业务决策提供支持。

先行示范实施碳标签制度

在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总监冯念文看来,国际社会对碳标签的应用推广日益重视,给出口企业带来的外部压力迅速增加,碳标签极有可能成为未来全球进出口贸易中的又一新型壁垒。

“深圳要先试先行,对标国际标准、运用国际规则,率先实施产品碳标签制度,强化我市出口企业品牌形象,并通过打造产品碳排放数据库,建立全方位技术支撑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碳标签实施模式,以点带面向全国推广,为碳中和提供新动力。”冯念文说。

灯光工程“做减法”城市更新不大拆大建

进一步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减少能耗,是委员们关注的一个问题。

对于城市亮化工程,王富海建议,对于繁华街区的灯光工程、照明系统、广告等,要在低碳目标基础上评估其效用并“做减法”,避免景观照明无序发展和过度发展。“要把黑色还给夜空。”王富海建议,基于城市空间环境、自然风貌、建筑品位等开展亮化设计,结合智能管理、能效评估等技术为城市照明选择最优的节能设备。

城市更新是深圳破解空间紧约束的一个重要方案。王富海提出,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要减少大拆大建,以内涵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为路径,从简单的拆旧建新转为有机更新、共同缔造,通过存量空间再开发、整治改善及保护等方式,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 

编辑:赵文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