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政协网首页 > 专委会动态 > 提案委员会 > 

深聊会|聚焦公益慈善人才队伍建设,助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提案委工作处发布时间:2023-11-01

近日,深圳市政协委员一行来到深圳大学粤海校区本原楼,参观深圳大学公益慈善创新创业成果展,并与该校“公益创新专才班”同学深入交谈,了解深圳大学公益类品牌活动及创新特色。

随后,由市民政局和深圳大学合作共建的公益慈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签约揭牌仪式在深圳大学举行。市政协原主席、市慈善会会长戴北方,市政协副主席田夫,深圳大学校长毛军发、市政协提案委主任张波,市民政局副局长杨浩勃以及深圳大学副校长张晓红出席仪式。

签约揭牌仪式后,市政协围绕“加强公益慈善人才队伍建设”召开“深聊会”。会上,市民政局介绍了深圳市公益慈善人才队伍建设相关情况,政协委员、专家代表和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保障局、市人才工作局负责同志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公益慈善人才培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痛点堵点及破除路径。

加强教育培养,“专业化”赋能公益慈善人才队伍建设

“深聊会”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首先介绍了我市高等院校公益慈善人才培养的相关情况。深圳市民政局慈善社工处处长陈丽娟表示,近年来,我市高等院校积极探索开设慈善管理专业特色项目。例如,深圳大学于2015年依托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设立“公益创新专才班”教育项目,从全校各专业中择优录取学生,通过双学位、辅修等方式,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体系,又善于解决社会问题的公益创新创业人才。截至目前,九届益才班累计招录270余位学生,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公益人才培养模式。

深圳市教育局马蓉表示,慈善管理是一个新兴专业,于2022年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名单,目前全国范围内开设该专业的仅浙江工商大学、山东工商学院、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等几家高校,深圳在这方面的布局是相对滞后的。但同时,深圳大学等高校在慈善工作相关的技术学科建设方面有较为长期的基础,下一步教育局将联合具备一定办学基础和学科优势的高校,加强公益慈善领域的市场调研和学科专业布局。

对此,市政协委员、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易松国表示,深圳大学有必要也有条件早一点起步,先依托公益慈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和政府管理学院,建立公益慈善系,若干年成熟以后再成立独立的公益慈善学院。

市政协委员、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执行院长龙武剑则表示,从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到专业甚至学院的建设,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需要考虑市场需求,以及课程设置等细化工作。“我们可以暂时不做专业的设置,而是先在通识课中做试点”。他建议,先把慈善相关课程放到学生的课程体系当中,以此形成慈善教育的氛围。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主任罗文恩也表示,为推动慈善文化和理念的传播,深大政府管理学院于今年举办了“慈善公开课”,学院的2023级新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除了高等教育之外,要发展职业继续教育,加大对公益慈善人才培养项目的购买服务力度,鼓励深圳国际公益学院、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工作学院等与慈善行业组织合作,建立慈善人才培养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联合培养。对此,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唐昊指出,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之间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深圳需要在这方面创新公益慈善人才培养的形式,结合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形成良好的公益慈善教育生态。

优化就业环境,“职业化”加强公益慈善人才吸引号召力

“深聊会”上,不少政协委员和专家代表都关注了公益慈善人才认定标准问题。市政协提案委副主任、市社会工作者协会代理副会长孙亚华指出,目前公益慈善人才没有统一的认定标准,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需要率先推出相关标准,有了人才标准和相应的人才政策,才有好的就业环境,才能吸引更多有情怀的人投入到公益慈善事业中。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工作院执行院长余令也表示,公益慈善人才的界定很模糊,目前唯一清晰的相关职业是社会工作,因此现阶段公益慈善人才的概念需要缩小,如果界定的范围太宽,就无法去做相应的资源和政策匹配。

公益慈善与社会工作的关系如何?市政协委员、市社会工作者协会执行秘书长张卓华指出,公益慈善与社会工作之间是“同源同宗,同心同向”的关系,目前全国有400多所高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但毕业后在慈善组织里工作的学生仅占0.23%,因此社会工作者应该在公益慈善领域有更大的发展。

此外,会议还讨论了公益慈善人才的就业环境问题。据深圳市慈善事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国玲介绍,深圳慈善组织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但目前慈善行业因为职业发展、补贴待遇等原因面临着人才流失的困境。她表示,希望通过多方合力推动深圳慈善行业人才建设,让这个职业的专业化程度更高并受社会尊重,让从业者为这份职业感到自豪并愿意终身从事。

针对人才激励问题,深圳市人力资源保障局李宁表示,按照管行业管人才的原则,公益慈善人才的教育培养由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牵头落实,人力资源局将积极地配合落实有关的人员激励政策。深圳市人才局黄可妮也表示,在建立公益慈善行业的人才评价体系之后,人才局可以提供匹配的支持政策。

市政协常委房涛指出,公益慈善的就业环境和职业发展受限于其规模,如何扩大公益慈善的规模和提升慈善产品的质量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当慈善从业者能够像在香港和美国做慈善一样,不仅有名还有相应的物质支撑,才能够形成对人才的号召”。她建议,深圳作为国际化城市,应该向香港学习。

促进融合创新,“社会化”推动公益慈善人才高质量发展

目前公益慈善人才的跨界融合及社会属性有待进一步加强。罗文恩表示,深圳大学“公益创新专才班”的学生来自各个专业,涉及计算机、建筑、艺术等,形成了“公益慈善+”的特色,做到了播撒公益种子和跨界创新。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黄斌欢也表示,学院在相关人才培养上是与现实和实际相结合,例如通过田野调查来进行公益慈善行业的研究,并且在未来将进一步提升实践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杨浩勃表示,公益慈善人才必须具备跨界性,不仅是学科之间和业务之间的关系,将来还需要打通“最后一米”,让社区里的社工以及涉及的其他主体进行一定培训,将其融入公益慈善人才队伍建设中。

陈丽娟介绍,市民政局经过广泛调研,制定了《深圳市充分动员慈善社会力量加强“老小”“弱困”群体服务的试点工作方案》,将在全市选取包括优秀双百工程社会工作站(点)等若干试点,充分动员慈善社会力量加强“老小”“弱困”群体服务,打造五社联动示范社区。杨浩勃表示,该试点工作目的就是为了“破圈”,为了加强社区中的社工、志愿者、慈善组织及其他社会力量的融合借鉴,希望各委员能够将资源倾斜到该试点工作中来,并且能够依托基地的建设让学生到社区中实践。

在公益慈善人才队伍的生态建设方面,房涛认为,目前深圳民营企业发展得很好,很多创新是在垂直细分领域做到极致,类似的,公益慈善行业应该包容更多的主体,例如国际公益学院面向国际化,社会工作院则向下扎根,这样在民政局的统领下就能形成生态,每一个部分都有自己的专注点和特色,并且还能做嵌入式的合作。“此外,大中介也非常重要,慈善组织里面的审计,法律顾问和媒体都非常地稀缺”。她表示,如果不把工具端搞清楚的话,公益慈善的发展会受到影响。

张波表示,本次“深聊会”搭建了一个平台,让政协委员、专家学者、慈善事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一起对公益慈善人才队伍建设提出意见建议,共同推动关于慈善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开展。接下来提案委将对“深聊会”内容进行梳理,反馈给相关部门领导,推动提案办理落实。

编辑:赵文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