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政协网首页 > 提案选登 > 

年度优秀​提案|关于建立产学研联合网络,做大做强未来产业的提案

来源:提案委工作处发布时间:2024-03-27

优秀提案

2023年,市政协委员、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各专门委员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聚焦民生热点难点问题,认真调查研究,提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明显增强。与此同时,提案办理单位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制度落实,规范办理程序,提案办理工作迈上新台阶。提案办理工作人员认真负责办理提案,满腔热情服务委员,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推动提案办理取得明显成效。

在市政协七届十五次常委会会议上,30件2023年度优秀提案获表扬,现开设专栏予以刊登。(具体优秀提案目录在这→优秀!这些提案、提案办理单位和提案工作个人获表扬)

关于建立产学研联合网络,做大做强未来产业的提案

提案人:市政协经济委员会,民盟深圳市委会

提案号:20230153

主办单位:市科技创新委员会

会办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宝安区人民政府,福田区人民政府,南山区人民政府,龙岗区人民政府,罗湖区人民政府,盐田区人民政府,光明区人民政府,坪山区人民政府,大鹏新区管理委员会,龙华区人民政府,深汕合作区管理委员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案由:

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心任务。深圳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明确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8大未来产业,形成了“20+8”技术主攻方向与产业集群的发展布局,为全市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系统性跟踪前沿引领技术,找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转化,谋划和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和新赛道指明了方向。

深圳在“政产学研用资”一体化探索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其模式也较多样化,如:产业联盟、新型研发机构、行业协会、产业协会等。其特点在于以企业为绝对主导,注重创业孵化和政策支持,但依然存在联盟组织松散、基础研究薄弱、国内引领能力欠缺、外部竞争力不够等问题。

一、基础研究和前沿应用研究投入快速增长但内生成果不足

2021年,深圳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1682.15亿元,投入强度5.49%,虽然稳居全国第二,但基础研究经费投入122.02亿元,占比7.21%。其中91.84%的研发支出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执行,企业基础研究经费占总基础研究投入比例达65%。但除了头部集团,企业从事基础研究的动力不足,技术创新以实验开发为主,以需求为导向,对基础性、前瞻性和公共平台性的科技创新关注不足。由于深圳基础研究和前沿应用研究的引领能力不强,源头创新缺失,深圳的科研院所和高校为了快速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也将主要精力用在市场热点技术的开发上,高度追随市场脚步,虽然这种研发资源分配格局能在短期内提高科技创新的经济效益,但是严重威胁了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可持续性,尤其不利于形成开创性技术发展以及内生人才的梯队培养。

二、“政产学研用资”链条组织松散

政产学研用资联盟链条把分散的创新主体集中到一个新的组织中,迈出了协同合作重要一步。但是,在实践中仍然面临很大挑战:一是组织稳定性差,各主体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很多联盟单位本身存在直接竞争关系,协调难度大,合作关系难以保持稳定;二是组织战略性差,合作形式单一,仅提供一些咨询性质的服务,缺少重大战略合作;三是组织独立性差,政府搭建平台为各领域的创新主体牵线搭桥,但其自洽性大大削弱,很多联盟高度依赖政府支持,还没有探索出自治的发展模式。

建议:

一.

设立深圳“未来产业创新网络计划”

依据深圳市主要科创和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各区政策体系,制定并实施《深圳未来产业创新网络计划》,以政府主导、企业为核心,与高校及科研院所联盟、产业基金助力的模式,创立新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激励企业对研发的投入,挖掘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核心优势,建成重点区域内高附加值未来产业的联合创新网络,促进高附加值未来产业技术和标准的快速发展。瞄准《行动计划》拟定的重点方向设立创新网络计划实施的管理与实行主体单位,打通8个未来产业之间以及未来产业与20大战略性产业集群的交流纽带,承担各未来产业创新网络的日常管理、制度设立与改革等工作,提供公共服务、优化共享机制、开展技术甄别、人才遴选、项目评审、成果转化、标准制定等。

二.

推动未来产业创新网络计划具体运行

参照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NNMI)的投入和运行模式,依据《行动计划》所提出的核心承载区规划,鼓励“区-企-校-基金”以联合体竞争方式分别承接8大未来产业相关基础支撑研发平台建设,提供关键共性实验设施和委托有偿服务。

三.

形成合理化的可持续投入产出机制

在未来产业创新网络下设8个未来产业方向共性基础平台,按照1∶1比例共同出资筹建,形成5—7年的合资计划。每个方向政府出资总额一般在10亿—15亿元之间,以逐年递减的形式投入。前3年,政府资金主要用于购买设备、启动资金和基础项目资助;第4年以后取消启动资金投入,开始资助竞争项目;第5年以后取消设备投入,主要资助基础项目和竞争项目。同时,创新网络需建立起一个可持续的收入模式,主要收入来源包括会员费、服务费、技术转化项目筹资、知识产权使用费、合同研究、产品试制、捐款、股权获利等,并在5—7年后不再依赖政府财政,实现资金上的完全独立和自我发展。近期,深圳市第一批千亿产业基金群已经启动设立,包括合成生物产业基金、智能传感器产业基金、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生物医药产业基金等。要借此东风引入类似NNMI的机制,推动启动未来产业创新网络的1—2个方向示范。

四.

构建多元合理的治理架构

成立理事会,负责创新网络计划重大事项的决策。理事会成员来自各个会员机构,“政产学研资用”各方都会拥有一定的席位。引入以制造企业代表为主的独立理事,执行理事由负责日常管理的非营利组织带头人担任。设立层级分明的合作伙伴体系,“政产学研资用”各方会员根据自身条件与意愿,参与到不同的合作层级,承担相应的义务,包括缴纳费用、参与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的合作、提供科研资源等,并享受相应的权利,包括理事会席位、技术和知识产权获取、研发设施使用、股权分配等。

五.

优化关键技术需求招投标管理

定期举办由“政产学研资用”各方成员参与的研讨会,甄别出各种为产业界所需且具有较高转化价值的先进制造技术和工艺,并制定出相应的研究与开发计划。对所甄别的技术领域,创新网络会发起项目动议,向各个合作成员机构征集研发提案。合作成员机构可自由组队,向创新网络理事会递交各自的研发提案。研发提案要求包含两个核心内容:研发计划和筹资计划。通过招标,公平竞争选出最优方案,并给予相应的资金资助。

六.

加快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以创新项目为纽带,强化创新网络对过程的管理与推动,以中小企业为重点,规模企业为核心,推动技术转化落地应用,着力于应用场景和商品化开发两个关键环节,打通技术成果转化的创新链条,使新技术应用能够快速过渡到量产阶段。为新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扫清各种障碍,包括制定各种应用标准、法规建议、为新技术应用提供适用型人才等。


编辑:李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