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政协网首页 > 深圳文史 > 第十二辑 > 

文艺轻骑队走遍宝安县

来源:晶报发布时间:2013-04-22

演出之余劳动放哨

 1965年,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号召广东省各县组建“乌兰牧骑”式的文艺演出队。地处南海之滨的宝安县马上行动,全县抽调文艺人才,在县“四清”宣传队基础上组成了一支15人的“宝安县农村文艺宣传队”。队伍虽小,但要在舞台上演出2个小时的节目,15人要求基本会弹、跳、唱、演、耍,甚至还要会编会导。因为是学习内蒙古轻骑演出队,因此俗称“乌兰牧骑演出队”,老百姓简称“轻骑队”。说轻骑,没有“骑”,全靠一双腿上山下乡,背负也不“轻”:每人除自己背着被席衣物背包外,还要背乐器、锣鼓、道具、服装、照明汽灯、幕布、字幕幻灯,甚至还挑大米、油盐、腊肉、鱼干等食物,自己开伙。演出之余,还要和农民同劳动,同站岗放哨。

1968年春节后,我从惠阳地委“四清”总团文化工作队调来宝安“轻骑队”。虽初来乍到,但一周内,我马上学习了表演唱《边防军下山来》、小组唱《铁道兵志在四方》、乐器造型演奏《跃马扬鞭送粮忙》等节目,登台演出。后来我写了反映深圳“反特”题材的电影剧本《边防线上》,在此基础上我和曾文炳创作8场粤剧《边防枪声》参加广东省文艺调演,获最高荣誉的创作和演出优秀奖;《南方日报》与《广东画报》作了报道,《广东文艺》杂志破例全剧刊载。至今,我仍保留着当年的专题评论简报和期刊剧本。被困海岛女演员穿“烟窗裤” 演出的日子是艰苦的,也是甘甜的。

当时,宝安全县有18个公社190多个大队,我们全走遍,有的村甚至走上几遍。最偏远的大鹏公社南澳大队半天云村、西涌、新大村,最高的山村包括坪山公社碧岭、马峦、三洲田大队,还有龙岗的五联诸鼓石、南约及梧桐山哨所,还多次到内伶仃岛、大铲岛等岛上演出。两年后,县里给我们配了4辆自行车,由张应兴、张波良、廖文森和何玉生分别把幕布、扬琴、大锣大鼓、手风琴等大件乐器道具载上,队长张玉诚、副队长张冠雄和我、曾韶城、黄匡时、黄钟鄂及黄国英、肖慧芳、曾祝英、黄淑媚、温双燕等11个人背着背包,我们就这样一头挑着汽灯、道具,一头挑着油盐、大米,步行演出。到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队员不断更新,人数也增至20多人,下乡坐上公社的汽车或大队的拖拉机。饭也在公社饭堂吃,或村里派人给煮三顿饭。睡觉也很有本事,睡啥地方毫不挑拣——剧场舞台、乡下土台等,乡村学校已为上好的“卧室”,晒谷场、田头树下、队部仓库,甚至停放寿棺木的老屋我们也都睡过。县分东西片,东片讲客家话、西片讲粤语,往往一套节目要演两种话。去不同的乡村讲不同方言,后来逐步推广普通话,部分节目可用普通话演出了。十多年上山下乡演出趣事颇多,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八一”建军节随县政府慰问团到内伶仃岛慰问演出,从蛇口乘坐边防部队小炮艇,到岛上演出受到战士们热烈欢迎。演完后第二天突遇强台风,船不能开回陆地,只能困留岛上。谁知一困就三天。最尴尬的是女演员,内衣没多带,雨天又不干,岛上小卖部没女内衣卖,她们只好买了男式“烟窗裤”(指平角内裤)来穿……

至1981年底,这支“轻骑队”才结束历史使命,再后来,深圳有了交响乐团和深圳市歌舞团。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轻骑队的老演员又走到一起,坚持8年创作排演两台节目到本市、梅州、香港等地演出,其中跳了40年的《洗衣歌》,始终为经典的保留节目。

编辑:田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