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政协网首页 > 深圳文史 > 第十二辑 > 

文艺轻骑队走遍宝安县

来源:晶报发布时间:2013-04-22

 

《深圳文艺》的“前世今生”

深圳市成立前后,深圳的文学、戏剧、舞蹈、美术、书法、摄影等文化艺术活动数得上省内前列,其中不能不说到有一份文艺杂志——《深圳文艺》。茅盾先生亲笔为《深圳文艺》题写刊名,他为省级以下的地方文艺杂志题刊,在全国凤毛麟角。《深圳文艺》前身是1958年创办的《南天门文艺》和办了数十年的《宝安文艺》,早期由深圳市群众艺术馆(地点在东门老街原博雅画廊二楼,今拆)编辑出版。在《深圳特区报》和《特区文学》创刊前,《深圳文艺》是深圳唯一的文艺综合杂志。经济特区创办,人们以极大热情关注深圳的建设、生活和观念的变化。刘学强、林雨纯、邓维新、张波良、何玉生、曾文炳、郑家光、邱云、田青、曾锦棠、叶万片、蓝运彰、黎乔筑、刁燕雄、陈照兴、薛丁奎、萧玉崇、萧石聪、曹建良、温玉莲、潘强恩、张黎明、李建国、曾国宝、李龙添、姜定权、陈贵华和我等170多位业余作家,积极深入各行各业写出生动活泼的文章。

从沙头角引进的手工串胶花、深圳镇家家户户加工表链到蛇口工业区开山一炮和罗湖山推平建口岸的纪实文学采写,从边境小额贸易、过境耕作的渔民村成为首批万元户村,到蛇口人时间观念、特区人的价值观念变化的散文报道,以及地方风俗、名优特产介绍,均图文并茂全面反映。杂志刊载的反映深圳新事物的摄影美术作品,也吸引大量的读者。何煌友的一幅《哗!五毛钱一斤青菜》,至今令人难忘和慨叹。据说当年外地有好些热血青年投身深圳建设,无不受杂志里的文图“启发”和“吸引”呢。

1981年春节深圳市群众艺术馆撤销,大部分馆员分配到罗湖区文化馆,《深圳文艺》便改名为《罗湖文艺》。《罗湖文艺》一直坚持至今,20多年屡被深圳市评为优秀期刊。再后来,深圳市群众艺术馆复馆,又创办了《文化天地》杂志。

国内首个业余艺术团访港

1980年底,我从市文化部门调往罗湖区委宣传部供职。那时深圳市只一区(罗湖)一县(宝安),罗湖区是“大罗湖”,范围包括如今的盐田区、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蛇口工业区除外)。刚建立起来的区委宣传部,只有4个人,大家干劲冲天,没日没夜地做宣传文化工作。1982年2月28日,罗湖艺术团成立。由曾当过深圳市文化局副局长的张玉诚和曾当过深圳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的我组建。具体由区文化馆负责人雷作嘉和艺校负责人肖慧芳筹办。改革开放伊始,港台歌曲风靡深圳。如何坚守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又摒弃原来僵硬说教的宣传内容和形式,为新生的经济特区讴歌?罗湖艺术团公开招考,招了一批曾在北京、上海、广州当过专业演员的教师、干部、职工;同时借鉴港台通俗文化和器材先进的长处,大家凑钱买下市里第一架电子琴和第一个无线麦克风,创作了舞蹈《飞吧,特区》、《开拓》,乐曲《欢腾的特区》等一批有深圳特色的文艺节目。 1985年1月20日,罗湖艺术团首次跨过罗湖桥,到香港新界上水、元朗等地作为期7天的联谊演出。演出会堂摆满了香港同胞送来的花篮。深圳河两岸的乡亲,同宗同文,观看演出特别亲切,深圳改革开放的新形象,深深地留在了香港同胞的心里。(廖虹雷)

编辑:田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