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政协网首页 > 深圳文史 > 第十二辑 > 

深圳特区精神激励我为特区中医事业努力工作

来源:发布时间:2013-04-22

我来深圳之前,在一所部属中医大学附属医院工作了24年,感到各级领导部门是关心中医事业的。现在深圳中医领域也工作了20多年,深深地体会到深圳各级领导对中医事业的支持体现了特区精神:敢为人先,落到实处。

我于1987年调来深圳,市卫生局正式成立中医处,我是第一任负责人。当时深圳中医队伍中,在册的高职称仅一位副主任医师,包括我才两名。深圳市唯一的一所市中医院只有一座陈旧的门诊部,没有病床,新建的住院楼,还未封顶。1988年我被任命为市中医院院长。一个无党派人士,作为行政第一把手,当时可能是仅有的。使我十分感动的是工作期间得到了领导亲切的关怀,市统战部安排我与主管卫生的袁副市长“结对子”,袁副市长给了我指导,为我排忧解难。市中医院的扩建计划,袁副市长做了十分详细的批示,他的秘书告诉我,这是袁副市长最详尽的批示,奠定了市中医院现在医疗业务用房面积达到8.5万平方米的基础。

1990年新建大楼终于封顶完工,但没有设备而只是一个空壳。在市人大和社会的呼吁下,当时主管经济的张鸿义副市长和人大有关人员来到市中医院现场办公,听取了汇报;详细询问之后,当即拍板拨款700万元添置设备,使市中医院在当时拥有全市医院最先进的设备。在一次市委市政府工作总结征求民主人士意见会上,厉有为书记点名要我发表意见。我提出:整篇总结与来年设想中卫生工作涉及太少,至于中医工作更是只字未提,深圳市中医院在硬件与软件上都需要改善。厉书记及李市长听取了意见之后,当年的报告中增加了加强深圳市卫生工作和市中医院建设的内容。

上世纪90年代,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了中医院分级管理评审活动,这对中医院提高内涵是极有利的契机。按规定,申报必须具有相应的硬件与软件,且需有三年的创建时间,再经上级按照评审标准严格评定方可通过。按深圳行政级别,深圳市中医院最高的档次是三级甲等医院,当时市中医院的病床还不到200张,就这一项便没有达到三甲医院最低300床的标准,其他硬件与软件均不达标。但是面临加速医院发展的大好机会,机不可失!我们决定加紧创造条件创建三甲医院,于是,向市卫生局做了详尽汇报,分析了困难和可能性,得到了市卫生局支持。接着我们向省中医药管理局汇报我们的想法,可是省局考虑我们的条件与达标要求相距太远,而建议我们先准备,等下一批再申请。但我们认为深圳特区有敢为人先的精神,我们有决心在深圳市卫生局和市政府的支持下,能够一年内达到三甲医院标准。

经过反复请示,中医局领导终于为我们的决心所动。当然,他们更相信深圳的特区精神,于是,积极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工作,最后国家局同意我们开展创建三甲医院活动,一年后接受评审,而其他地区的创建医院在两年前已经申报批准并且都在紧张创建中。我们一年的创建活动是艰辛的,同时也体现市卫生局和政府部门的实干精神。在他们的坚决支持下,我们在不到三个月就扩建了病房,把病床增加到300张,并且及时拨款添置达标所需设备,引进尚缺人才,大力排除干扰,保障创建活动顺利、快速进行。

有一次市卫生局接到一封“检举函”,说是医院创建活动弄虚作假,还准备贿赂评审人员。由于市卫生局对医院创建活动一直是深入了解的,对这些不利创建活动的诬告,市卫生局专门派了一位副局长召开了一次医院科主任以上的会议,当众宣读这封“检举函”,并明确表态这是不实之词,鼓励大家努力创建。在上级的坚决支持下,经过全院职工的艰苦拼搏,顺利通过了阶段的审核,迎来了最终评审,评审结果以超过了市其他医院的高分而获得通过。深圳市中医院成为三级甲等中医院、国家示范中医院、广东省示范中医院。在隆重的宣布大会上,国家局的领导盛赞深圳市中医院以一年时间高分通过三甲医院的评审,完成三甲医院、国家示范中医院、广东省示范中医院“三级跳”,体现了深圳速度,显示了特区精神。

从此,深圳市中医院跻身于全国中医院的先进行列。那是1995年。在任深圳市政协委员期间,同样让我感受了特区精神。在一次政协会议中,收到提案376件,办复率达98%以上。委员们以非常的热忱关心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献计献策,充分体现了人民政协的职能作用。记得1996年间深圳医院治安事件不断发生,特别在医院夜间急诊,较明显地影响医院工作的正常进行。于是我在二届一次会议期间提出“医院治安事件亟待遏制”一案,即被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列为重点提案,召开了办理情况跟踪落实座谈会,会议邀请了部分医卫界的政协委员,市公安局、巡警支队、市卫生局、市属各大医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对彻底改变医院夜间急诊治安问题,提出了领导重视、齐抓共管;对扰乱医院治安者,严加处罚;建立与巡警的联系制度,医院列入巡警的重点巡逻范围等5条措施,迅速改善了医院治安问题。我就完善深圳医疗区域规划及建立社康中心为案由的提案,曾在市政协常委会进行了讨论,并由政协文教卫委员会整理成议案提交市政府。市政府后来颁布了有关建立社康中心的条例,开始在全市(包括关外)建立社康中心。

1996年我提的“关于加强深港中医界交流的建议”一案,受到市卫生局的重视,认为该建议对促进香港回归后的香港中医振兴和深港两地中医事业的共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市卫生局随即向香港中医界有关人士进行了调查,并向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领导和有关部门进行了解,还就如何继续加强深港中医界的交流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讨论。市卫生局在1996年上半年召开有关领导和中医界人士座谈会或研讨会,专题讨论如何加强深港两地中医界的交流问题。并由局领导和有关专家以民间渠道交流方式到香港实地考察,为以后中医工作建立正式深港两地官方联系打下基础。从“五四运动”以来,中医的存废问题的争议此起彼伏,2006年6月又被一些人闹得沸沸扬扬,狠话迭出,什么“以文化进步的名义,以科学的名义,以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名义,以人道的名义,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告别中医中药”。“让中医成为文化遗产,像古董一样送进博物馆供人参观。”他们发起网上征集签名,号召中医退出国家体制,一度传出有上万网友签名。2008年10月10日,卫生部表态,坚决反对取消中医的言论,直斥签名活动是“对历史的无知”。10月31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严厉地称其“否定历史,违背科学”,是“数典忘祖的闹剧”。并公布说参与“网络签名”者仅有138人,而非被传的“万名”。其实很少有人相信,从“神农尝百草”就开始影响中国人的中医会因此而消失。也有不少人知道,历史上中国没有遭遇过像欧洲那样毁灭性的大瘟疫,维护了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是中医所作的贡献。但是,就从2006年的这场从医界、学术界燃烧到社会舆论领域的争论,却让我们有机会对种种“沉疴”、“望闻问切”—尴尬的体制定位,方向暧昧的“现代化”,后继乏力的人才培养,虚火甚旺的生存现状。更进一步说,对被称为“国粹”的中医,其存废之争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层面的问题,不仅仅是中医本身,而是成了又一次关于文化、思想的论争。我深深觉得深圳会认识到这一层,依据我在深圳工作20多年的经历也深深地觉得深圳也会为此敢为人先。我企盼中医事业将会在这里得到真正的振兴。(萧劲夫 原深圳市中医院院长)

编辑:田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