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政协网首页 > 深圳文史 > 第八辑 >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创建初期的回顾

来源:俞仲文发布时间:2013-04-23

2005年9月12日,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最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我院2万名师生员工怀着激动的心情迎来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他一见到我们就满怀深情地说:“职业教育太需要了,也太重要了。”他高度评价深圳在兴办高等职业教育所表现的远见,指出“建成一所2万人的高校,深圳办了一件大好事。这是市委、市政府有远见的表现”。总理的指示使我们深受鼓舞,也引起我无限的感慨。

有人说一生中能参加一所大学的筹建是人生一件大幸事。而我1984年从同济大学来到深圳,前后经历了22年漫长的创业历程,亲身参加了两所大学的建设,见证了深圳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尤其是从1992年起我有幸参与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创建的全过程,更是让我感到自豪无比,感慨无比,欣慰无比。8年前,即1997年学校在举办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建校5周年成果展的时候,我们曾满怀激情写下了如下一段前言:“此时此刻,我们更加由衷地感谢当年决定建设这所新型大学、以后又全力支持我院的市委、市政府的决策者们,正是他们高瞻远瞩,并以极大的改革勇气和探索精神,带领着我们坚定不移地举起高职教育这面旗帜,进行了意义深远的高等职业教育全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不论经过多少年,历史将记住这一点。”今天,当我再次阅读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我仿佛又回到了建校初期那如火如荼、激情燃烧的岁月。

难忘的1992年

1992年6月29日下午4点,时任深圳市副市长的林祖基同志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开宗明义地对我说:“为了适应深圳未来的发展,我们决定再办一所大学,叫做深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市委已决定让你当筹备组组长。你是一位有能力、有思想的同志,相信你一定不辱使命,将这所大学办出与深大不同的特点。”他的眼光充满着信任,语调浸润着亲切与期待。我从参加工作以来,每次工作变动虽然都是由组织上安排好的,但是这次变动却仍然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因为我于1986年担任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直到1991年9月离开深大,后又调任到深圳教育学院(师专)任副院长才9个月。接到这一任命,我当时的心情可谓是高兴、感激与不安交织在一起。高兴的是,市委、市政府的这一决定与我的教育理想不谋而合;感激的是,市领导对我的高度信任;不安的是,惟恐因自己工作不力而辜负领导的期望。我就是带着这样一种复杂的心情,走马上任,开始了我45岁之后的一个多姿多彩的人生奋斗新阶段——创办深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深职院人发扬深圳人敢想、敢闯、敢干的拓荒牛精神,从零开始,荜路蓝缕,开拓创新,实现了学院的跨越式发展。短短13个年头,在一片荒原上,建起了一座拥有78个专业、17000余名在校生的现代化的园林式大学。同时,在高职教育模式探索方面取得累累硕果。学院先后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职教育改革试点院校、全国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重点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有4个专业被评为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个专业被评为国家精品专业,9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01年及2005年两度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并首家通过全国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的评估。2003年9月又以15项指标全优的成绩,通过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05年5月,又被专家组评为全国首家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全国高职教育的一面旗帜和深圳教育的一张名片。作为深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筹备组组长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第一任校长,我亲自经历了这所学校成长和发展的历程,现在回想起当年的往事,仍然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催生在南巡谈话的春风中

在深圳创办一所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结合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缘起于1989年深圳市编制我市1990~2000年教育发展战略。在副市长林祖基的主持下,市政府组织数十名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对深圳市经济发展状况、人才需求结构和教育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深圳市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报告(1999~2000)》”。报告中提出了“在2000年前建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培养中高级技术人员,提供在职职工的技术培训和提高”的设想。1991年5月,林祖基指示深圳市教委高教处的同志对创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可行性进行调查论证。5月31日,市教委高教处提交了一份由许克亮、庄清雄起草的《关于创办深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设想》。

但真正催生学院成立的则是小平同志的南巡谈话。1992年1月,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并发表了重要谈话,离开深圳时小平同志对市委书记李灏说:“你们要搞快一点。”怎样才可以搞得再快一点?如何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及可持续发展的后劲?答案是人才是一切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大批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更是当务之急。

1992年2月14日,就在小平同志离开深圳十余天后,深圳市委书记李灏即主持召开了市委常委会议,专门研究深圳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等问题。据时任教委副主任的黄佳耿同志回忆,这次会议就这一议题只用了22分钟的时间,就做出了重大决策,决定再成立一所大学,名字就叫深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4月2日,市长郑良玉签发了深圳市人民政府向国家教委呈送的《关于调整深圳高等教育结构和将深圳师专改为深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请示》,这标志着深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创建由设想进入了实际操作阶段。

市政府的《请示》送呈4个月后,1992年7月3日,市委正式下文任命我为深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筹备组组长,全面负责学院的筹建工作。

关爱和支持

在创办深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过程中,令我感触最深,也十分难忘的就是国家和省、市领导的热情关怀与大力支持。

我走马上任时,“高职院”仅仅是一个构想,既没有人员编制,也没有校舍、经费,但是,却有原教育学院的11位“拓荒牛”,愿意与我一起创业。他们是吴明新、戴士弘、陈柏松、何锡斌、卢湛常、赤瑛、杨伟、杨路、陆万伟、钟惠贤等10位同志。那年7月,异常酷热,我和吴明新等同志穿街走巷,开始到深圳各个企业进行调查。我们来到特发集团,经理说,现代企业需要受过高等教育的、既有理论又有技术的高等人才。特力集团的经理说,我们的生产第一线需要动手能力很强的工人,他们最好还能懂外语,会电脑操作。经过市场调查,我们对学院初期的办学思路和办学目标逐渐清晰。深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必须走一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根本的新路子,既要能“舞文弄墨”,又要能为现代企业“舞刀弄枪”,否则企业是不欢迎的。我们在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暑假赶出了一份《关于深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筹建初步方案》,方案论证了办学的可行性、专业设置、办学模式等问题。8月初,我把这个方案呈送给当时的市委书记李灏同志,李灏同志阅后在方案上批示:“大体可以,开始时专业设置不宜太多,从建校开始,一切均须讲质量、效益,着眼于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这天正好是8月22日,是邓小平同志的诞辰纪念日。我知道这是偶然的巧合,却是高职院建校史上最值得纪念的日子。

然而,当时正值全国的高职教育处于低谷时期,国家教委基本上停止了新建高校的审批工作,并撤并了许多达不到标准的地方高校。在这种形势下,申报建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难度是很大的。在林祖基副市长的安排下,1992年10月4日,我与当时市教委高教处的唐晓鸣同志一起到国家教委汇报学院筹建情况,并查询市政府关于成立深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请示的办理情况。先后拜访了教育部职业教育司司长杨金土、计划建设司副司长王华、高等教育司副司长王镭、国家高等教育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张健等领导同志。学院的办学设想得到他们的一致称赞和支持。

我们从北京回来后,1992年10月20日,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下发《关于成立深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筹备组的通知》。决定从原教育学院(深圳师专)划拨15名编制连人带编归技术学院筹备组。这样我们11名同志就成了深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最早一批创业者。有意思的是,按下文顺序,是先有我这个筹备组长,后再成立筹备组。也就是说我做了3个多月的名副其实的“光杆司令”。接着市财政局下拨给学院筹备组开办费15万元,这是深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第一笔办学经费。从此,深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筹备工作正式起步了。

为了加快学院的筹建进度,1992年9月11日、10月13日、14日、30日、11月31日,在主管教育的副市长林祖基亲自主持下,连续召开了5次市领导办公会议,研究学院筹建方案、校址等筹建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对发展深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高度重视。当时林祖基同志对学院筹备组说:“我把全部的心血都放在深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筹备工作上了。”

1993年春,正当学院筹建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的时候,有关部门提出,将我院作为一个相对独立部分并入深圳大学。我们认为这种做法对发展深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极为不利的,于是便于2月6日给市委书记李灏同志写信,申明不宜将深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并入深圳大学的意见。洞悉深圳高等教育状况的李灏书记明确表示不能将职业技术学院并入深圳大学,并指示李容根副市长重点抓好学院的筹办事宜。3月4日,李容根副市长在我给李灏书记的信上做重要的批示:“请通知筹备小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应按市委文件办,请迅速做好方案,搞好论证,需市委、市政府决定的事抓紧呈报。”

1993年5月21日,广东省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在深圳市迎宾馆召开“深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校论证会”。会上,专家们在高度肯定市政府创办深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远见卓识和学院办学思路的同时,也对学院的办学规模、投资计划、建校用地等问题提出了截然不同的意见,明确表示,此次高职院的评审不予通过,在1993年12月以前,如果市政府有重大的举措,省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可再复议一次。我马上将专家们的意见向当时主管教育的李容根副市长做了汇报,希望市政府采取一些紧急对策,加快学院筹建步伐,努力争取在1993年招生。没想到,李容根副市长听完汇报马上表态说:“老俞,我们不是争取1993年招生,而是必须在1993年招生,市里面的问题我来协调解决,招生问题你想办法解决。”

市政府说到做到,6月23日,市委书记、市长厉有为同志签署了《关于请求正式批准深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校的请示》,向省政府承诺了保证学院办学条件的五点意见:(一)成立由市委常委、副市长李容根为组长,市长助理邵汉青、筹备组组长俞仲文为副组长,市教育局、计划局、规划国土局、财政局、人事局、劳动局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领导小组,以加强对筹建工作的领导;(二)学院投资总额为2.5亿元,学院建设列为深圳市重点建设工程,资金将得到保证;(三)加快建校速度,到1994年9月前使学院具备基本的招生与办学条件;(四)学院最终办学规模从4000人扩大到5000人;(五)根据学院的发展规模和深圳特区土地资源比较紧张的实际情况,将学院总面积确定为500亩。

在落实李容根同志关于1993年必须招生的批示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市政府为了解决高职院的招生“户口”问题,下文要求我们以一家兄弟院校的名义先行招生,但是遭到断然拒绝。省规划办主任何玉芝同志对我说:“老俞,不要急,可以先按省大专班的名义招生。”招生“户口”解决了,但是如何让职业高中的同学报考,又成了大问题。因为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的知识结构和课程内容是不同的,必须进行单独考试。经省高教局局长李修宏,副局长周鹤鸣、李冠创的协调,同意我们招收两个班共80名全日制学生,并支持我们对中专、技校和职中的同学实行保送入学。对这部分同学可以单独命题进行招生考试,这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是一项需要有巨大勇气才能做出的重大决策。第一届学生终于在1993年9月13日入学了,这是深职院建校史上最值得纪念的日子之一。

为了加快学院的建校速度,1993年8月27日,常务副市长王众孚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议,决定提前下达基建计划并从1992年中央返还给深圳的新股认购抽签费中先借用2000万元,以解决学院建设的燃眉之急。11月又先后抽调宋尚忠、沈耀泉两位同志任筹备组副组长,加强了筹备工作的领导力量。此后,林祖基副书记、李容根副市长又多次到学院现场办公,解决了学院筹建工作中的许多具体困难,如用地红线的划定、青苗补偿、建筑场所拆除、取消穿过校园的市政主要道路及办学经费等问题。为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扫除了障碍。

1994年1月9日,为了使学院单独招生合法化,我与筹备组的吴明新(后任学院党委副书记)同志专程前往广州拜访当时主管教育的卢钟鹤副省长,就学院单独招生问题请求他的支持。卢副省长听完我们的汇报后,立即在学院关于改革招生办法的报告中做了“让深圳先做实验,以后再逐步完善”的批示。1月21日,广东省招生办公室正式批准,报考深职院的应届职业高中毕业生不参加全国高考,由深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单独组织命题、考试和评卷,并实行专业技能考试与文化考试“双会考”。这一经验后来在全省、全国都得到了推广。深职院的这一改革试验成果与卢钟鹤副省长的支持是分不开的,1994年5月7日,卢副省长在深圳市副市长李容根、市教育局副局长黄佳耿等同志的陪同下视察学院。在听取我的工作汇报后指出,办好大学,要有一个好校长,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好的办学形式;要加大改革力度,办出特色。给学院后来的工作以很大的指导。

1995年8月8日,我与其他两位同志专程向国家教委汇报工作,时任教委副主任的王明达同志听完汇报后表示“非常受鼓舞”,高度肯定学院的办学模式和思路。1996年4月28日,在学院3周年校庆之际,王明达在职教司司长刘来泉、成教司副司长黄尧等同志的陪同下专程到学院参加建校3周年庆祝会,并宣布学院为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试点单位。1994年7月底,学院副院长沈耀泉等人赴北京考察时,特意到国家教委向王明达副主任和职教司领导汇报工作。王明达同志说,李岚清副总理主张“职业技术学院”前不要加“高等”二字,因为“学院”在中国就意味着高等,没有低等、中等的学院,希望深职院带头改名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1997年3月14日,国家教委办公厅发函,确定“深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从此,国内各高职院校有了统一的称谓,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迈入正规化建设阶段。


“这是我们深圳人的‘抗大’啊”

创业是艰苦的,但创业成功的喜悦是令人回味的。筹建之初的高职院条件十分艰苦。但从接过筹建担子的那一刻起,我和同志们就下定了不怕困难,献身深圳高职教育事业的决心。

有一句话叫做“能吃苦是人生最大的财富之一,吃过苦是人生最大的能力之一,”这句话已经成为我和筹备组十几位同志的座右铭。无房,就把办公室设在我自己家里;无钱,先自己垫;无车,骑自行车。筹建工作千头万绪,要上北京、广州请示,要深入各行各业调查。白天要骑自行车跑市政府和有关单位,晚上又要赶时间制订办学计划、办学方案,筹备组的同志每天都工作到深夜。这是真正的白手起家和无私奉献。为了落实市领导1993年必须招生的指示,我与年过半百的卢湛常同志冒着大雨,来回300多公里,到花县芙蓉度假村与省招办的同志沟通。我们的诚意最终打动了省招办的同志,同意边筹建,边招生。1993年,我们借用教育学院的教室招收了首届2个专业的59名学生。在借来的两间办公室里,几十个教职工挤在一起办公,几个人共用一张办公桌。开会时大家垫张报纸席地而坐,条件虽然艰苦,但大家毫无怨言,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以工作为重,完成了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筹建任务。1994年,学院搬到了西丽新址。当时除了两三栋建筑外,整所校园还是一片荒凉的山坡。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当时已建成的A、B两栋学生宿舍和三层楼的学生食堂,不仅是师生吃住的地方,也是学院最初的办公和教学场所。教室和实验室设在食堂的二、三楼,用木板隔成的10多间教室和实验室,通风、采光、隔音效果都很差。深圳的热天很长,教室里又没有安装空调,十分闷热,一到上课,教师学生都满头大汗。可是老师们教学和同学们学习的热情没有受到丝毫的影响。10月19日,时任副市长的李容根同志到学院视察时,上食堂二楼看了师生上课的情景,不无感慨地说:“这是我们深圳人的‘抗大’啊!”

为了把政府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学院在各方面都“斤斤计较”,精打细算。学院各级领导和教职工都当过搬运工、清洁工、组装工。学院计算中心的第一批电脑,就是院领导与教职工一起用买来的零部件自己动手组装的。工业中心各种设备的安装调试都是教职工利用暑假时间,顶着高温自己完成的。为了节省开支,杜绝浪费,我们制定了《关于国内外来宾的接待办法》、《关于在我院实行杜绝浪费的若干措施的通知》等规章制度,从不在接待上摆阔气。因此,有人说我们学院是“省出来的效益”。这种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学院教职工的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变成了他们自觉的行动,成为学院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以特立校

新创办的深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怎样才能在实力雄厚的众多高校中站稳脚跟,争得一席之地?如何创新深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模式和办学方向,办出自己的特色?这是我们在学院筹建过程中考虑得最多的问题。我结合自己在日本留学过程中的所见所闻,经过对德国、日本职业技术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利用深圳毗邻香港的优势,到香港实地考察香港的职业教育体系,坚定了“以特立校”,坚持走高职教育道路的信念。在吃透高职教育特点的基础上,1992年11月,我们制定了《深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工作指导方针》,这是学院最早的一份关于学院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该文件共分前言、教学工作的总要求、教学计划、教材建设、技能训练基地的建设、教师管理、教学组织、招生与就业、图书资料与学报工作九个部分。文件明确提出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大专层次的操作型、技艺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学院必须承担培养应用性技术人才,开展职业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研究推广新技术,促进深圳市生产力的发展,培养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四大任务。文件还确定以“勤勤恳恳的敬业精神、敢想敢干的创新精神、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夙夜为公的奉献精神、同舟共济的协作精神”作为学院的校训。目前,这一校训精神已经为学院广大师生所接受,成为深职院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和重要的精神遗产。

1995年12月5日,在“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研讨会”上,我宣读了关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模式的若干特征》的论文,在与会代表中引起强烈反响。这篇文章总结了深职院两年多的教改实践,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做进一步的思考。文章从高职院校的位置定位与培养目标、办学任务、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能力素质与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模式、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实训基地建设、招生制度与考核制度、师资队伍建设、办学体制、办学效益等10个方面分析和阐述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模式的独特之处。这些办学特征的思索和确认,实际上成了深职院,后来也成了我国高职教育最重要的办学指导思想。

当时正值中国高职教育大规模发展的起步时期,在一些传统人士眼里,高职教育是个“不伦不类”、“四不像”的东西,甚至有无高等职业教育都成“问号”。一部分家长也极不情愿地将学生送来上学。学院内部也有人对高职教育提出质疑。因此,在当时情况下,要冲破传统的教育观和人才观的束缚,在高职教育特色上做点文章还是非常不容易的。值得庆幸的是,上述这些办学思路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市委、市政府不仅要求学院,而且要求政府各部门在学院办学方向上要统一思想,明确认识,力主走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办学路子。曾经主管教育的林祖基、李容根等市领导也明确表示,希望学院要以改革起家,走出高等教育的新路子;以销定产,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同时,市委、市政府充分尊重学院的办学自主权,鼓励学院大胆改革,摸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新模式。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鼓励,给我们探索高职教育模式莫大的鞭策和鼓舞,有力地推动了学院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学院培养的毕业生深受企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建校以来学院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6.86%。我们用事实赢得了社会对我们的办学模式的肯定。

“两个轮子一起转”

凡是在高校工作多年的教师和行政领导,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校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任人唯亲、人才压抑等问题一定会深有感触。因此,我们在筹备深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时,就特别注意抓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探索建立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校内部管理机制。我们曾对学院教职工提出,不仅要把高职教育的模式做出来,而且要使高校内部的管理机制活起来。“两个轮子一起转”,才能推动学院不断向前发展。早在1992年11月制定的《深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工作指导方针》中,就明确提出要“加快改革步伐,建立一种使学院能够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充满活力的内部机制”。在1995年元月制定的《深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首期改革创新方案》中进一步提出要“全面实行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教职工的聘任制及教师的定期注册制,按照各个岗位的要求和德、勤、能、绩的表现,进行聘用、续聘、解聘、提职、晋级、高聘、低聘、调动等等,坚决打破‘铁饭碗’、‘铁交椅’的误导”。在具体管理上,建校开始,我们就坚持“精简、高效”的原则,合理地设置机构和工作岗位,严格控制行政教辅人员编制;坚持从严治校、建立岗位责任制和系统效能责任制,一级对一级负责,做到事事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违章必究;建立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基建财务三个督察组,在教代会闭会期间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利等等。这些措施的推行,为学院推行以人事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从1998年开始,经过1年的酝酿和讨论,1999年学院开始了以全员聘任制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打破了高校长期存在的“铁饭碗”,重点解决了“能进能出”的问题,同时实行打卡上下班,教师实行准坐班制。2001年又推行以报酬与绩效挂钩为核心的新一轮人事制度改革,实现职务、职称上的“能上能下”,解决了分配上的“能多能少”问题,真正体现“干好干坏、干多干少不一样”。在全校上下营造了一种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成为学院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短短13年时间里,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饱蘸了各级领导的心血。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是当代深圳人锐意改革、顽强拼搏的最动人、最精彩的缩影和结晶之一。深职院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名字,现在也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激动人心的音符和一张可以与世界交流的名片。我与我的同事们为能亲身经历这样一段创业史而深感骄傲与自豪...... (作者系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编辑:田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