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政协网首页 > 深圳文史 > 第六辑 > 

蔡屋围纪事

来源:蔡惠尧发布时间:2013-04-24

    居住在深圳的人们对蔡屋围并不陌生。车水马龙的深南大道贯穿其中,还有标显深圳特区地位的地王大厦……在现今人们看来,蔡屋围是一个包罗万有、功能齐全的现代化社区。但是,若要细说蔡屋围的历史发展与人文风物,识者不多。其实,渊源有自。改革开放后飞速发展的蔡屋围,也有让人引以为豪的历史。

    一、蔡屋围村的历史溯源

    蔡屋围村起初并不叫蔡屋围,而被称为赤勘村。赤勘村如何景象,本地的历史文献如康熙本和嘉庆本的《新安县志》均无记载。从今蔡屋围村的父老口中得知,赤勘村居民以广府人为主,村民以陈姓为多,兼有曹姓等杂姓。那么,赤勘村如何演变成为蔡屋围的呢?据口碑所传,主要有两种不同说法:

    一种说法来自1986年蔡屋围村人蔡叠森抄录的罗湖蔡屋围《蔡氏分谱》。据该谱所载,称蔡屋围蔡氏一世祖蔡安原籍福建汀州,为官南雄,遂迁居南雄柯树下珠玑巷,后迁东莞塘下;四世祖始散居东莞大井、沙谨围、石街等处;至元代,九世祖蔡基俊自东莞大井迁居于新安县赤勘,为开基之祖。其后裔建有村围两座,一座称老围,一座称新围,统称“蔡屋围”,替代了“赤勘”之名。因蔡姓在赤勘村扎下根,他姓村民陆续迁走,所剩无几。基俊兄法俊迁居今松岗镇沙浦村,为沙浦立村始祖;其弟洪俊迁居今中山市。

    另一种说法来自于松岗镇沙浦村蔡氏后人,称赤勘村从该村雇请蔡基俊看养鸭子,基俊后来成家立业,人丁兴旺,成为该村主人,遂改村名为蔡屋围。从赤勘村到蔡屋围的转变,约完成于清康熙年间。法俊、基俊、洪俊三兄弟中,法俊为大,基俊居次,洪俊最小,故蔡屋围源出沙浦蔡氏颇为法俊后人所奉。他们的父母亲随洪俊居住,死后葬于中山,因此,每逢祭祀之期,沙浦、蔡屋围的蔡氏后人必远赴中山拜祭先祖。

    由于年代久远,且宝安蔡氏族谱早已散佚,地方文献又不足稽考,上述说法的确证缺乏有力的依据。但是,辨析谁先谁后,意义似乎不大。我们可以看出,无论赤勘村抑或蔡屋围,其经济发展已有一定规模。陈姓人雇请基俊打工,表明该村经济发展有一定基础。远道而来打工谋生的基俊白手起家、反客为主,其后人甚至建成新围、老围,都是该地经济规模逐渐发展、壮大的明证。

    蔡屋围的历史建筑物不少,著名的有怀懦公祠、培英堂、缉熙公祠和洪圣古庙等。怀懦公祠始建于1856年,1916年重修,是蔡屋围的主要家祠之一。祠堂为五大间、三进、两院式建筑,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怀懦公祠成为蔡屋围乡农会会所、铁甲车队队部。

    二、光辉的革命岁月

    1911年10月30日,新安县光复;1914年复名宝安县。1924年,宝安县实行区乡编制,全县划分为七个行政区,蔡屋围归属第三区管辖。三区有四个重点乡:蔡屋围、皇岗、石下和上步。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4~1927),蔡屋围处于反帝反封建的前沿,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留下闪光的印记。

    1924年8月、11月,中共广东区委先后派遣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一期毕业学员黄学增、第二期毕业学员龙乃武等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身份到宝安县沙井、松岗、公明开展农民运动,发展党组织。同年底,他们成功地发展了宝安县首批中共党员。1925年上半年,他们在三区发展了蔡子儒(又作如)、蔡励卿、蔡子湘、郑泰安、文季彬、郑庭芳等,其中蔡屋围的党员人数最多,成立全县第一个党小组,组长蔡励卿。蔡屋围的党小组、党员依照党的指示,放手发动农民群众,把农民组织起来。农民反抗封建压迫的革命斗争热情逐渐高涨。

    1925年6月19日,省港大罢工爆发。为了孤立和打击港英帝国主义,7月9日,罢工委员会决定对香港实行全面封锁,禁止所有轮船往来香港和新界口岸,宝安县的沙头角至南头则是封锁的重点区域。为了增强封锁的武装力量,7月23日,罢工工人纠察队第三大队第九支队和“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一百多人奉命先后开到深圳驻防。铁甲车队开进蔡屋围,队部设在怀懦公祠内,乡内的培英堂、缉熙公祠也成了铁甲车队的驻所,部分队员还驻守在铁甲车上。

    铁甲车队是中共广东区委和周恩来经孙中山同意,抽调黄埔军校的徐成章、赵自选、周士第及外调廖乾五、曹汝谦五人筹建,并于1924年11月成立的。其人员配备与调动,由区委陈延年、周恩来直接掌握,所以,铁甲车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最早的武装队伍。铁甲车队在沙头角、莲塘、罗坊(芳)、黄贝岭、福田、新村、南头等边界水陆要冲布防巡逻,打击走私,协助纠察队和工农群众封锁香港。此外,队员深入农村,进行调查和革命宣传工作,积极开展农民运动。铁甲车队建制明确,装备精良,战斗力极强。

    1925年11月4日,铁甲车队与港英军队、陈炯明残部在沙鱼涌展开激战,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反动封建军阀破坏省港大罢工的嚣张气焰。

    1925年8月19日,蔡屋围乡农会原定举行成立大会,由于深圳护沙局局长王祝南派兵到该乡勒收苛捐,捕去乡农会副执行委员长蔡国安、会员蔡泽生,致使该乡农会未能举行开幕典礼。但人民要求进步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9月1日,蔡屋围乡农会在怀懦公祠举行成立大会,各界近400人出席,盛况空前。大会推举蔡建民、郑shi南、任芝舒为主席团成员,郑shi南为主席团主席。工人纠察队第九支队长陈剑夫、第十一支队长罗光华、训育员潘岳南、铁甲车队长周士第、农会代表蔡建民、任芝舒等在会上演说,痛诉受帝国主义、军阀、官僚政客、土豪劣绅侵略、压迫之苦,表示要打倒一切反革命派,继承孙中山、廖仲恺未竟之志,支持帮助罢工工人反抗帝国主义。会议决议要根本扫除与廖仲恺暗杀案有关的不法军队、官僚、政客,为廖仲恺报仇。

    当时,周士第率领的铁甲车队驻扎蔡屋围,执行封锁香港的任务,与香港一河之隔的蔡屋围顿时成为对英斗争的最前沿。作为反帝反封建斗争团体的蔡屋围农会的成立,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战略意义。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在革命战争年代,蔡屋围成为时代精英人物辈出的地方,为蔡屋围的历史增添无限耀眼的色彩。蔡瑞芝,中共党员,三区农民协会常委,宝安县农会干事,在1925年12月27日的国民党宝安县党部成立大会上被选为执行委员,为推动国共合作作出贡献。蔡励卿,中共党员,首任蔡屋围党小组组长。1928年2月当选为中共宝安县委委员、县委常委。对革命工作贡献最大的,当属蔡子湘。

    蔡子湘(又名子襄、子商、蔡来),1906年出生于蔡屋围。1925年上半年,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上半年~1927年上半年任中共宝安县第三区区委干事。他的父亲蔡能记在深圳镇上大街开设汇兑庄和大来金铺,家庭经济环境较为富裕。蒋介石实施“清党”后,县委活动极为困难,他毅然负担1927年6月至年底的县委活动经费,使县委度过最艰苦时期。1927年8月,皇岗交通站建立,他利用少东家的身份掌柜,把大来金铺作为党的经济接应点,只要交通站的人员往柜面一站,说声“给兑些零钱吧”,他就如数把钱交给来人。此后数年,宝安交通线的活动经费大部分由他提供。在他的经济支持下,交通站及时沟通了省委和县委的信息,护送各级领导进出香港,在革命低潮时期党的对敌斗争中起到重要作用。1928年4月宝安工农武装第二次暴动后,国民党军队和地方民团严厉搜刮中共党员和农民自卫军,交通站被迫停止了活动。1930年2月,皇岗交通站恢复运作。

    1931年12月,负责外线交通的曾品贤和负责内线交通的庄海添先后被捕叛变,国民党军队在大来金铺逮捕蔡子湘,并在全县各地大肆搜捕其他党员。蔡家以子湘为继子而不愿以毁家的代价将其赎回。蔡子湘被押解至广州,1932年1月1日(一说8日)慷慨就义。

    八年抗战中,蔡屋围涌现出一批为民族解放事业而英勇赴难的英雄儿女:

    蔡叠华,1925年生,1941年参加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战士,1945年上半年在乌石岩牺牲。

    蔡英福,1924年生,1941年参加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战士,1945年在抗日战斗中牺牲。

    蔡玉有,1925年生,1941年参加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战士,1945年在广州被捕就义。

    陈叠寿,1925年生,1941年参加抗日游击队,1949年在南头被杀害。

    他们的英名,深深地镌刻在烈士纪念碑上,永垂青史!

    三、私立燕贻小学校

    进入民国后,尤其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宝安沦陷前),宝安籍华侨纷纷回乡兴办学校,全县的教育状况较以前大有改善,蔡屋围的宝安县私立燕贻小学校可算是其中的佼佼者。学校由旅美华侨蔡泰华发起捐建,取名“燕贻”,寓以华侨像海燕一样漂洋过海,贻建学校之意。学校教学楼前栋三层落成于1929年12月4日(此日定为校庆日),后栋二层落成于1932年。两栋建筑物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面积1300平方米。整间学校占地6000平方米,设有教务处、小礼堂、图书室、学生成绩室、教员休息室、教员宿舍、乒乓球室、篮球场、排球场、操场。校内有四棵80~300年历史的古榕树及建校时种植的四棵凤凰树。

    学校建立初期,有教师6~8人,学生100~200人,六级六班,采用王云五、陆定一等编、中华印务书店出版的复兴教科书。学校制定校训:“勤、诚、敬、敏”,谱有《燕贻小学校校歌》,订立严肃的校规。学校实行校董事会领导制的办学模式,归侨和热心办学的本村人为校董会成员。教师由校长物色,经董事会同意后才能任教。学校经费一概由华侨筹集。学校注重学生体育训练,任课老师为广东省体专毕业生。1933年,宝安县举办第一届学生运动会,学校派出50名运动员参加比赛,获得奖牌最多。

    1938年11月,日军攻占深圳镇,宝安县沦陷,学校被迫停办。陈友仁(1875~1944,美国华侨,原籍广东顺德,外交家)之子陈丕士在校内创办“深圳农村福利会”,支持恢复办学,选派柯正持等十多位大专毕业生入校工作,同时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据学校,学生转往村内洪圣庙和怀懦公祠继续上课,抗战胜利后迁回学校。解放战争期间,党组织派黄永光、龚锡贤、李磊夫等以教师为名,入校进行地下活动,大量搜集敌军情报,成立宝安县第一个共青团小组,培养迎接解放的人才,配合民主人士动员当地驻军起义。1952年学校由政府接收,改名为蔡屋围小学,学校历史掀开新的一页。(本文作者系深圳市博物馆工作人员)

编辑:田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