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政协网首页 > 深圳文史 > 第四辑 > 

深圳农工党组织走过的一段历程

来源:伍洪瑛发布时间:2013-04-24

    伴随着特区建设的步伐,农工党深圳组织一步一个足迹,从3人小组发展到今天近400人的市委会。感想频多,平凡岁月中,也有珍贵回忆的片段。

    廖蔚青、廖浩系广东省惠阳县第二区坪地渡头村人(现深圳市龙岗区坪地镇年丰村),他们于1949年8月在渡头村经廖雨青介绍加入农工党,廖蔚青时任坪地强中小学校长,廖浩时任坪地光中小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初期,农工党广东省委在惠东县成立党务整理委员会,设有办公室、电话和有专职干部。当时分散在农村的党员都集中到委员会开会,每周活动一次。两位廖老先生回忆,那时每隔几小时开一次班车,他们从坪地坐车到惠东,要花近3个小时才能到达,且路面崎岖、弯弯曲曲、还要上坡下坡,但大家聚在一起格外亲切,感受组织的关怀、同志间的帮助。谈得最多的是响应共产党号召,做好自己的工作,为新中国建设添砖加瓦多做贡献。1953年党务整理委员会结束,1957年"反右"运动开始,组织活动处于半停滞状态。

    陈宇宙于1949年加入农工党,直属农工党广东省委,1970年8月调回家乡任宝安县水电局局长。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1984年9月,根据农工省委指示,成立了农工党广东省委深圳市直属小组,陈宇宙任组长,党员共3 人。省委会下达的有关文件都是直接寄到陈宇宙家里,那时候的小组活动好似"打游击"一样,他们经常在市里找个地方见面,传达上级指示,交流思想、学习、工作等情况。廖蔚青住在坪地乡下,年龄较大,有时也到他家里,研究小组工作,并在他家尝尝地道的客家菜。

    市委统战部不定期召开党派成员座谈会,每次开会,党政处干部骑着自行车,逐个通知各党派成员,征求对特区建设的建议、意见,反馈给中共深圳市委。

    特区建设伊始,百业待兴,整个深圳是个大工地,1985年全市16层以上的大厦仅16座,急需各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这时,刘家琛、王金昌、曹丽华、余振芳、张静波、刘木兰、杜克义、于长海、姚秀缙、张永良等党员于1984至1985年期间先后调进深圳,因当时还没有成立市委会,农工党组织关系只能转往省委会。他们来自北京、天津、上海等各大城市,正处于事业的颠峰时期,离开原来较为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投身特区这片热土。大部分人住的是不到十平方米的平房或铁皮房,只能在公用自来水旁或厕所里洗澡,环境之差可想而知,但他们克服各种困难,以自己的一技之长为特区建设尽职尽力。

    市委统战部把我们的党员串联起来,在统战部会议室,每月活动一次。十多名党员见面十分亲切,人生地生,有了组织和同志心里真踏实。当时开会的热门话题是全力做好本职工作,为特区建设多做贡献,大家都忧国忧民,想得多的是特区姓什么,绞尽脑汁为特区辩护。由于人少,大家很快熟络,像兄弟姐妹,这种人际关系使大家开诚布公,1985、1986年反自由化时,思想提高很大。

    随着党员人数增多、组织活动逐渐正常,在中共深圳市委的帮助下,农工党广东省委于1986年7月16日批准成立深圳市直属支部,刘家琛(时任华西口腔医疗中心主任)任支部主委,陈宇宙任支部副主委,当时全市有党员16人,省委会挤出部分办公经费(每人20元)给支部作为办公宣传费用。同年,吸收王尚武、朱松杰、陶宝红、张励恒、程树寿、叶金培、麦德锐等人加入农工党。

    为活跃组织生活,刘家琛主委带着大家怀着朝圣的心到惠州三栋乡去瞻仰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忠实信徒、孙中山的忠诚学生邓演达的故居和演达学校,个个心潮起伏、思绪万千,邓演达少小离家,投身保定军校,后又追随中山先生,投身黄埔,为工农革命而牺牲,人人内心振憾,决心秉承英烈的遗愿,为新时期的建设而尽心竭力。

    刘家琛主委还组织医卫界的党员到大鹏镇老区义诊,开始深圳农工组织的第一次社会活动,道路凹凸不平,只有一小段柏油路,长长的沙土路,坐车从市人民医院出发,要中午才能到达,此次义诊活动很成功,同时也扩大了农工党的社会影响。大鹏镇是我党老领导张平同志的故乡,当时省委会多次表扬了深圳支部。

    时至今日,深圳组织每年都举行1-2次的大型义诊咨询活动,好多支部也延续这种传统。那几年,市内义诊大都选在市人民公园举行,那里鸟语花香、绿树成荫,逢周末,人流如涌,除专家外,其他党员也来帮忙,派发宣传资料、测量体重。午餐也较简单,一瓶汽水一个盒饭,忙里偷闲时,你一言我一语,刘家琛主委讲讲国际时事、国内新闻,王金昌副主委来几则古今典故,曹丽华、陶宝红主任说说医院趣闻,朱松杰主任见多识广,精彩故事常常引发大家开怀大笑,王尚武主任是公认的美食家,总会传授几道拿手小菜。义诊活动取得很好的社会效应,为农工组织起了一定的宣传作用。

    1987年12月29日,农工党深圳市筹备委员会成立,刘家琛任筹委会主委,陈宇宙、王金昌任副主委,全市共有党员37人。1988年3月按区域把党员分成3个支部,朱松杰任市人民医院支部主委,曹丽华任市妇儿医院支部主委,程树寿任南油支部主委。组织初具规模,市委会强调各支部组织生活以政治学习为主线,要经常与所在单位中共党组织及区统战部联系,以得到更多的支持、帮助。党员在单位积极搞好本职工作,努力提高业务技能,做事实上的优秀工作者。

    1988年初,农工广东省委给我会下达2名干部编制,伍洪瑛于同年4月从南头区调到筹委会机关任专职干部。其他党派干部也相继调进,没有办公室,市委统战部挤出一个房子作为各党派临时办公地点。当时王金昌任深圳市医学情报所副所长,办公室稍为宽大,农工党筹委会临时办公地点就设在这里。那几年的办公经费从每年几百元至几千元,文件及各种宣传资料都是用手动打字机、手摇印刷机打印出来的,当然,打字机及纸张都是"借用"情报所的。筹委会及人民医院支部经常在人民医院图书馆开会,夏天天气闷热,买来一个大西瓜,又凉又甜的西瓜,片片沁入心肺,让人神清气爽,原本不懂如何挑西瓜,有专家传授,把那个最大的抱回来就对了,正所谓行行出状元,果真没错。

    至1989年初,各党派合租深南中路统建招待所8楼一个约20多平方米的房间办公,搬家那天,六七名机关干部自己动手扛桌椅,没有电梯,从一楼抬至8楼,人人汗流浹背,足足忙了大半天。大家有幸揍在一起办公,共用一部电话,遇到那个筹委会举行大型活动,就像自家的事一样都去帮忙。相处日久,互帮互助,条件虽差,也觉得很快乐。几年后,一届市委委员王尚武到市委会,看到今天的工作环境,感慨万千地说:真是鸟枪换炮,不可同日而语。

    从支部成立开始,委员会一贯强调,我党党员要加强理论学习,保持清醒的政治敏感度。

    特区发展突飞猛进,我们有自豪的过去,蓬勃发展的今天,辉煌的未来,不同时期中,无论是分散活动,还是有组织的集中,深圳农工党党员凭着党性及组织向心力,自觉学习、参加活动、维护组织,走过一个个历程。(作者系农工深圳市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科员)

编辑:田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