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政协网首页 > 深圳文史 > 第三辑 > 

我和“新安”的故事

来源:廖小燕发布时间:2013-04-24

    1980年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回到家乡深圳,至今正好20年了。当时市饮食服务公司安排我住在新安酒家锅炉房后面的简易宿舍,窗口正对着锅炉,白天一开窗,煤尘纷纷如细雪飘荡,邻居的小男孩经常像只小猴子在相隔约半米的简易房顶和锅炉之间跳来跳去……20多岁的我就在这里第一次面对特区,想象着改革开放的未来。

    没想到3年后,我成了新安人。那时候我在中山大学的学业还差几个月才结束,就接到总公司的命令,任命我为新安酒家的经理。

    新安酒家的故事对于我并不陌生。50年代末期,新安酒家和戏院、侨社同时兴建,被誉为“边城三大建筑”。宝安县在明清两代曾称新安县,酒家故取名"新安"。新安酒家奠基于1958年,陶铸同志参加了奠基仪式;1961年春节开业前夕,大年三十的团年晚宴请来了当时的叶剑英元帅和广西戏剧团刘三姐剧组的演员。他们品尝了新安酒家的菜式,成为酒家的第一批贵宾。大年初一叶剑英同志亲自为新安酒家开业剪彩,那天边陲小镇喜气洋洋,鞭炮齐鸣,酒家彩灯高照,宾客盈门,新安酒家的名字从此走入了边城的家家户户。

    我走马上任的时候,新安酒家虽还是深圳最老最有规模的酒家,可它的外形还是60年代的,内部可以说是没有装修。最高级的算天花板上面那几部颜色灰暗的老爷风扇,走起来很慢还哐当哐当地响。方木桌长条板凳更是笨重,不但看不见它的本来颜色,还有点霉味。而我们酒家的职工大都是60年代进来的,像郑志明1962年来新安时才16岁,刚刚考上南头中学,一听说新安招工连书也不读就来了。当时读书没有饱饭吃,他梦想在酒家当学徒,一天有三顿饱饭吃。没想到他的同学有三分之二为了吃饱肚子作出了和他一样的选择。当时他们这些小徒工的工资只有22元。郑志明有一天在街上看见一本《广东画报》,彩色的封面就是新安酒家,他看了又看,爱不释手,咬咬牙买了一本,当时这是高级消费,他看了又看还看不够,干脆自己也站在酒家门前拍了一张照片,这就更奢侈了。不过也可想而知在一个能吃饱饭的单位工作,多么骄傲!也就因为肚子吃饱了,偷渡风盛行的时候,他没有“督卒”(偷渡)。当年的生活水平,老职工有很多故事,1968年,有位当时还是学生的新安职工,她在深圳工人文化宫比赛篮球,打赢了,大年初一被请到新安酒家吃了一顿,不过就是两根腊肠、几条青菜,可是那喷香的气味到今天还没有忘记。改革开放后新安酒家要办成一个什么样的酒家?我们的经营方针不能停留在"两根腊肠"的水平上,我们的服务也不能只讲“工农兵”,只讲吃饱不讲吃好。当时火车站附近和老街已经有几家装修和服务质量都比我们好的酒家,我们的客人明显减少,酒家跟不上特区建设的发展需要,再不思改进只有被淘汰。我立即和其他负责人共同筹划新安酒家如何改革的问题,市政府十分关心,决定由银行贷款500万元,进行全面装修改造。

    1983年8月8日,新安酒家重新开业,金碧辉煌的大厅天花板挂起了盏盏宫灯,墙上描绘着"双龙戏珠""龙凤呈祥",并仿制了一块"九龙壁",新招聘的年轻酒家服务员也一律盘着双髻,穿黄色缎子的清宫服装,这别具一格的宫廷气派和氛围令人耳目一新,成为深圳第一家推出清宫仿膳的酒家,赢得了顾客和好评。开业这天市政府领导无一缺席。自此后,新安酒家又叫响了。深圳大学的开学典礼也在新安酒家宴客,那天光是中央的部级领导就来了63位。作为经营者的我,第一次体会什么叫"客似云来",我常常站在酒家的大堂前,看到川流不息的客人,再苦再累,心里却很甜很甜。

    有一天,当时《人民日报》的记者徐建中先生来深圳采访,无意中路过新安酒家,被金碧辉煌的门面吸引了,一进里头,看到那些穿着黄色缎子服装的服务员个个笑脸相迎,在全国都很少见。他走进我的办公室,问我可以接受采访吗?我说当然可以。于是他特别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报道,赞扬我们新安"三点生意经","填了深圳的一个空白,是对深圳特区的一大贡献。"这一来,我们是全国有名了,后来采访我们的记者就不计其数了。

    可以说,这就是成立特区后我们新安酒家第一次创业的情况。

    前几天,我和老职工郑志明在1996年重建后的新安酒家门前拍了一张照片。不知不觉在新安干了38年的他已经是50多岁了,你问他如今还会做"一天三餐饱饭的梦吗?"他笑了。今天,谁还把吃饱饭当成梦想呢?不要说别的,光说饮茶,60年代能在新安饮茶都是男人,大都"一盅两件"(一壶茶两件点心)不敢吃多,而且女人是没有份的。80年代后,生活好了,有什么高兴,或者节假日,连女人也穿得漂漂亮亮上茶楼饮茶了。现在你看看早茶市,饮茶成了家常便饭,连七八十岁的老阿婆也成了酒楼茶客,她们三五成群几乎天天结伴而来,一边吃一边聊,吃罢了自己埋单,实行"AA"制,问她们为什么要饮茶?她们说要"倾解"(聊天)。

    20年的岁月一晃而过,面对今天的新安酒家,我常常想起当年那一口我常去打水冲凉的井,想起水井边的那一棵白莲花树,想起与我同甘共苦的老拍档们……(本文作者是深圳市政协委员、新安企业公司总经理)

编辑:田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