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政协网首页 > 深圳文史 > 第三辑 > 

深圳史前人类的彩陶文化艺术

来源:杨耀林发布时间:2013-04-24

    考古学家们循着深圳经济特区开发的隆隆炮声,寻找埋藏在地下千百年前的文物古迹。他们拂去历史的尘烟,终于在大鹏湾畔的咸头岭、大黄沙、小梅沙、大梅沙发现了距今6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中期人类的生活遗址。令考古学家和艺术史学家们叹为观止的是,在丰富文化遗存中闪光的陶器上彩绘的各种维妙维肖的图案。

    或许有人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何以证明如此发达的文化发展出于原始人类的手笔?考古学家是这样解释的:一是根据地层学、类型学;二是根据现代科学测定手段。位于葵冲码头东侧的大黄沙遗址,将下层出土陶器上刮下的烟炱,经碳十四测定为距今6255±260年。

    深圳史前的陶器彩绘,多发现于圈足盘,其次是碗、杯。大黄沙出土的彩陶纹饰,集珠江口诸史前遗址出土彩陶纹饰(目前已发现20余处)之大成。其制作方法是将陶土淘洗、制胎打磨后,用赭红色彩(以赤铁矿石为颜料)绘成各种图案。装饰艺术特点是:以点、线、面构成的几何形为主体的图案,以写意形勾勒出变化无穷的水(雨)的外形,虚写出抽象的动植物形体。

    "以点定线,以线画面",这是中国史前陶器彩绘的共同点。深圳地区史前彩陶艺术的不同点在于:以孔为点,以刻划为线。这种艺术手法在圈足盘之圈足装饰上表现得最为充分:先在圈足周围等距离或上、下错落有致地镂出细小的孔(点),也有个别孔稍大,或方形或不规则形,根据孔点所定的位置,再用竹片或荆棘等尖状物刻划出连续弧形(起伏线),或连续锯齿纹、三角纹,然后上彩。这种以点定位的方法,从图案定位点的各方面都延伸出纹样,交错盘旋地占据空间,在最小的制纹下获得最充分展开图案的自由,从而使图案的节奏在静中见动,动而不乱,乃至变化无穷。器身的彩绘,不可能以孔点定位,则采用上、下平行宽条带彩边,中间等距离点彩定位后,再绘主体花纹,如小梅沙圈足彩陶盘。有些则在器身的中间画一道起伏线,下腹饰主体纹饰。

    深圳包括珠江口地区史前彩陶艺术,集中反映在彩陶圈足盘的纹饰上。有学者作过详细的统计,并绘制出彩陶盘纹饰分解图67种,主题大都离不开描绘水的各种形态,包括流水与浪花。我们仔细观察,还可发现除此以外的各种"以意写形"的、抽象的动植物形体,如蛙纹、鱼纹、蛇纹、植物(草、木)等。

    几何形案最富于变化,简单的点、线、面,就能组合出众多的几何图案来,并能变化出绚丽多彩的纹样。这些纹样,并不是当时人们不不假思索任意绘制的,是在长期的劳动生产中对形体的认识,经过推理和艺术的组合演化而来,是在不断的创造实践中一种节奏感和规律性的再现。我们在研究抽象的几何形图案时,首先要对抽象图形的韵律感和规律性有所认识,才能理解以意写形的反复的、重叠的、交叉的图形的本来含义。李泽厚先生认为:在后世看来似乎只是"美观"、"装饰"而并无具体含义和内容的抽象几何纹样,其实在当年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内容和含义,即具有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含义的。似乎是"纯"形式的几何纹样,对原始人们的感受却远远不只是均衡对称的形式,而且有复杂的观念、想象的意义在内。

    深圳地区面临江海泽国。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古遗址居民以捕捞江海中的水生物为主要食物。那时虽已存在原始农业和饲养业,并采摘植物中可供吃用的果、根、花、叶作为辅助食物,但远不如水中的食物资源丰富或较容易获得。每天与水打交道的人对水的外形实在太熟悉了,潺潺流水,温柔顺良;平静的海面,波光粼粼;潮涨潮落,浪花飞溅;倒海翻江,凶猛无情。故此,水的各种形态在彩陶图案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圳地区古人类对水既喜爱(给他们带来无穷的食物资源),却又感到难于驾驭而产生畏惧。他们对水这种流动的精灵具有"感而不可测,畏而媚之"的心态,而将其作为神加以崇拜、祭奠并在彩陶艺术、绘画艺术反映出来。图腾崇拜是氏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它必然要体现在彩陶装饰艺术上,就如同进入文明时代,人们把自然界的动植物和想象中的凶猛野兽经过艺术加工,将其图形浇铸于青铜器上作为华丽的装饰一样。(本文作者是深圳市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

编辑:田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