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政协网首页 > 深圳文史 > 第三辑 > 

大鹏城与鸦片战争

来源:杨耀林 黄崇岳发布时间:2013-04-24

    深圳市东西两翼,至今仍屹立着两座古城--东边的大鹏城和西边的南头城(原新安县治所)。它们是明、清两代粤东海防的重镇,捍卫着"粤海门户",成为深、港两地的历史见证。

    位于大鹏湾畔的大鹏城,自明代始管辖着现今深、港以至惠阳部分地区的海防,在清代对遏制鸦片走私、鸦片战争及其后抵御英国殖民侵略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值得骄傲的是,大鹏营参将赖恩爵,曾率大鹏营水师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取得九龙海战的抗英大捷,接着又有官涌之战的六战六捷,威振闽粤,奏响了鸦片战争前哨战的凯歌,有力地支持了林则徐的抗英禁烟路线,大长我中华民族的志气。

    深圳有"鹏城"之称,并非偶然。我们研究大鹏城的历史,不仅有助于了解鸦片战争与香港的过去,对当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一、 大鹏城的建置


    大鹏城是抗倭防盗的产物。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初定天下,沿海寇患频繁。为抵御倭寇海盗的侵扰,明朝廷命沿海要冲建立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广州左卫千户崔皓奉命筑东莞守御千户所城(南头城),张斌奉命筑大鹏守御千户所城。这两座军事官署的管辖范围,东莞所为现今的深圳市西部(接虎门),大鹏所为深圳东部及香港地区。

    大鹏守御千户所规模宏伟,清康熙《新安县志》云:"……内外砌以砖石,沿海所城大鹏为最,周围三百二十五丈六尺,高一丈八尺,面广六尺,址广一丈四尺,东西南三面环水,濠周迴三百九十八丈,阔一丈五尺,深一丈……。"

    大鹏所城建成后,驻守正千户一员、副千户二员、百户十一员、镇抚二员、幕官吏目十员,司吏一员;另有武官二员、旗军二百二十三员。东莞、大鹏两守御千户所城建成驻军后,采取了"以农养兵"的办法,"命军三分守城,七分屯军食粮",屯田数量达92.34顷。守城将士,屯田之兵,来自四面八方,或带家眷,或与当地妇女结婚融合,逐渐形成一种特有的军营语系--"军话"。现今鹏城人内部交流语言就是这种"军语"。

    清朝初年,以李万荣为首的抗清队伍攻陷大鹏城,占据10年之久。李万荣投降后,新安县知县傅尔植奏请改设大鹏所防守营,并设守备和把总各一员,官兵增至500员名。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至康熙五年(1666年),清廷为防范沿海居民与郑成功反清复明势力接济,迫令沿海地区居民内迁,新安县内迁三分之二,其中香港地区全部内迁,土地荒芜。因此,将大鹏所防守营并入惠州协,归惠州协副将管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占据台湾的郑成功反清部队投降,清廷撤销迁海禁令,恢复海运交通贸易。朝廷为了增强沿海防卫,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将大鹏所防守营提升为大鹏水师营,增添游击一员,中军守备一员,额设左右哨把总四员,外委七名,兵员增加到931名。管辖现今深圳东部的盐田、上峒、关湖、下沙、老大鹏五个塘汛和香港地区的红香炉汛(香港岛)、九龙汛、东涌口汛和沱泞炮台(炮八位,营房二十六间)、大屿山炮台(炮八位,营房二十间)、佛堂门炮台(炮八位,营房十五间),共有大炮一百六十八位。

    清雍正四年(1726年)裁游击,改设参将一员,改设外委千把总七员,改隶广东水陆提标统辖。至嘉庆十五年(1810年),水陆区分,广东增设水师提督,驻扎虎门,大鹏为外海水师营,归虎门水师提督管辖,兵额800名。

    大鹏城内陆续建有县丞署、参将署、军装局、火药局、大鹏所屯仓以及天后庙、关帝庙、赵公祠、华光祠、晏公祠和鸦片战争前后建成的福建水师提督刘起龙将军第、广东水师提督赖恩爵将军第等。


    二、 大鹏营在鸦片战争中的作用


    鸦片战争,实际上是从大鹏营英勇抗击英军侵略开始打响,九龙之战和官涌之战的胜利,大鹏营为保卫今香港地区立下了卓著功勋,是鸦片战争史上辉煌的一页,充分显示出中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

    鸦片大量输入,给中国人民造成严重的危害。在清廷中严禁派与驰禁派经过从1836年开始的数年辩论之后,道光皇帝倾向禁烟,于1838年12月31日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到广东查禁鸦片。6月3日至25日,钦差大臣林则徐率中国官兵,在虎门销化了英、美等国殖民主义者的鸦片237万斤。然而,英国殖民主义者并不放弃鸦片走私。1839年5月下旬,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命英商撤至澳门,同时大批英国鸦片走私船继续盘踞香港洋面,伺机出售鸦片。1839年7月7日,英船"考奈蒂克"号和"蒲加洛尔"号的水手,在九龙半岛南部尖沙嘴"混行上岸,无故滋事",制造了一起"非常严重的骚乱",将村民林维禧打成重伤致死。义律拒不交凶。林则徐对义律破坏具结、拒不交凶的罪行作了长达近两个月的外交斗争,并发布了《严禁本地民人与外非法往来交易并勒令义律交凶告示》。并派大鹏营水师分别设站警戒尖沙嘴,阻止并捉拿来自各港湾,售给食物与夷人之所有办艇,严禁近海店铺民人与夷人暗中交易。严禁为英船引水。林则徐并谕令全澳门葡萄牙当局驱逐英人出境,迫使英商全部撤退到尖沙嘴货船及潭仔空趸船上寄住。

    1839年8月31日,英国军舰"窝拉疑"号从印度驶抵香港,义律有了援兵,恃强逞凶,气焰十分嚣张,不断挑衅。9月4日,义律与"窝拉疑"号兵舰舰长士密乘坐 "路易莎"号,率领"珍珠"号等大小武装船只五艘开往九龙山炮台附近海面,于下午二时半向在该处的大鹏营水师兵船发动突然袭击。当时驻守在九龙炮台的大鹏营参将赖恩爵见英夷来势凶猛,亟挥令各船,及炮台官兵,对敌施放大炮,击翻双桅夷船一只,在漩涡中滚转,夷人纷纷落水。据新安县知县梁星源打扫战场后禀报:查夷人捞起尸首就近掩埋者,已有十七具。又渔舟叠见夷尸随潮漂淌,英船船主忌刺士手腕被炮打断。此外,夷人受伤者,尤不胜计。9月12日,守备黄琮与英"丹时那"趸船遭遇,被黄琮等先掷火斗火罐,将其烧毁。

    大鹏营参将赖恩爵在九龙海战中率领将士们英勇御敌,挫败了英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大长了中国人们的志气,得到了道光皇帝的嘉奖。赖恩爵是新安县大鹏人氏,父鹰扬,曾任浙江定海总兵,叔父信扬,行伍出身,曾任福建水师提督,赖恩爵少时随父任阳江,九龙海战之后著赏"呼尔察图"巴图鲁名号,赏戴花翎,升副将。官涌之战后,粤督奏恩爵于外洋情形最熟,其营迫近香港,经理弹压轻重得宜,授南澳镇总兵。1843年升广东水师提督,1847年卒于任。

    九龙海战后二个月,英国殖民主义者又挑起了穿鼻之战和官涌之战。1839年11月3日,发生在穿鼻洋面的战斗,虎门水师提督关天培亲身挺立桅前督阵,对准英船"士密"号连轰数炮,将其头鼻打断,船头之人,纷纷滚跌入海,"士密"船上帆斜旗落,且御且逃,"华伦"亦随同遁去。

    紧接穿鼻之战后,中英双方在官涌又爆发了前后共达六次的战斗。官涌山位于"尖沙嘴迤北,有山梁一座,名曰官涌,恰当夷船脊背之上,俯攻最为得力。"尖沙嘴洋面是英国鸦片烟趸船和兵舰聚泊之所。九龙之战后林则徐为加强防务,增建尖沙嘴炮台和官涌炮台。穿鼻之战刚结束,林则徐命令将士在官涌山修筑工事,以"固垒深沟,相机剿办"对付英军。从1839年11月4日至13日,英军先后六次进攻官涌山清军阵地。

    中英双方官涌战斗先后10天,接连打了六仗,皆以清军获胜而告终。英国侵略者争夺官涌山这座战略要地,目的在于控制尖沙嘴洋面,停泊船只,踞为巢穴。然而久攻不下,连遭失败,结果得到"于澳门既不能陆居,于尖沙嘴又不能水处"的狼狈下场。

    九龙之战,是鸦片战争的爆发点,"一般说来,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就是从这次海战开始的"。"那一天在九龙,鸦片战争的第一仗打起来了。"在这一仗中,英国殖民侵略者以蛮横无理的突然袭击的方式,首先挑起战争,但在大鹏营参将赖恩爵率领下的将士们英勇奋战下,英军遭到了惨重的失败。鸦片战争的前哨战的胜利,说明当时英国殖民侵略者所恃的船坚炮利,只要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采取坚决的抵抗措施,使用土枪土炮,也是可以战胜敌人的。

    诚然,英国的船坚炮利确实带来极大的威胁,"夷船受伤,只在舱面,……虽然炮亦不能穿透。""大鹏营一千斤大炮,放至第四出,铁热火猛,偶一炸裂,致毙顺德协兵丁二名。"对此,林则徐有清醒的认识,提出"以夷制夷","师夷之长,攻夷之短"的方针。他意识到英国侵略者必然要发动新的军事挑衅。九龙、穿鼻、官涌之战之后,积极备战。采取"以守为攻,以逸待劳"的策略。在军事上:1、充实广东水师力量,提高战斗力;2、添建尖沙嘴、官涌炮台;3、购置外国炮船。由于林则徐的正确对策和充分准备,英国侵略者接受了九龙、穿鼻、官涌之战失败的教训,不得不离开广东,移师北上。


    三、 鸦片战争后的大鹏协


    1842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英国强逼清政府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香港岛被英国割占后,大鹏协的地位更为重要。清廷遂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议定建造九龙寨城。九龙寨城前身为九龙寨炮台,"嘉庆十五年,提督臣钱梦虎议将县属佛堂门炮台移建于九龙寨,总督臣百龄行令新安县劝捐建筑"。寨城在原有炮台的基础上修筑城墙。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建成,占地面积70余亩。九龙寨城建成后,大鹏协副将移驻城内衙门。其时,大鹏协仍辖左、右两营。

    大鹏协左营(协本部驻大鹏所城,城防官兵244名)水师兵丁共795名,分驻九龙炮台汛、九龙海口汛、九龙寨城、沱泞炮台、盐田汛、佛堂门汛、粮船湾汛、老大鹏汛、沥源港汛、塔门汛。包括巡洋船队兵丁120名

    大鹏协右营(本部驻东涌所城,城防官兵155名)共有兵丁641名,分防东涌口小炮台汛、大屿山汛、大屿山石荀炮台汛、青龙头汛、长洲汛、青衣潭汛、坪洲仔汛、包括专司出洋巡航官兵60名。此外,另有深水步汛、蒲台汛、沙螺湾汛、大濠汛、急水门汛、梅窝汛、榕树湾汛等,分驻防兵共90名。

    咸丰十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中英签订《北京条约》,九龙半岛南部被英国割占,在割占区域内原属的大鹏协所辖的台汛因此废置。

    同治八年(1869年)大鹏协左营实存兵丁430名,右营实存兵丁320名。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中英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英人强行租借深圳河以南地区及离岛,大鹏协所辖寨城、汛、台,除左营本部大鹏城及盐田、老大鹏汛外,其余全属英租界内,故被裁设。《展拓香港截止专条》中有"……所有现在九龙城内驻扎之中国官员,仍可在城内各司其事。……至九龙通向新安陆路,中国官民照常行走……,仍留附近九龙城原旧码头一区,以便中国兵商各船渡艇,任便往来泊,且便城内官民任便行走。"英军接管新界时,激起元朗、锦田、深圳等地乡民奋起反抗,英政府以清政府官员协助不力,并以九龙城、深圳对香港和新租地防务不力为借口,于1899年5月16日,英军出兵占领了深圳和九龙城,将九龙城官兵驱逐出境。清政府经过近半年的外交斗争,加之深圳、东莞人们的反抗,英军终于撤出深圳,但九龙城却拒不交还。大鹏协失去了在香港地区的最后一块阵地。随之,大鹏协两水师营的主要海防设施被迫裁撤,大鹏城作为防御外国侵略军事重镇的战略地位从此陨落,失去了昔日的光辉。

    由此可见,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为抗倭防盗而开始营建的大鹏守御千户所城,历明、清两代,至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大鹏协水师营的军事设施被裁撤,大鹏城经500余年的风风雨雨。在鸦片战争前后60年,大鹏城战略地位日益提高,军事级别由所而营至协,成为抗击英国殖民主义者蚕食香港、九龙、"新界"的战斗堡垒,是大鹏城经受战斗洗礼的最光辉时代,又是香港地区分三次被英国割占的历史见证。

    旧的大鹏城,是近代史上抗击英国殖民主义者和鸦片战争中的一座丰碑,现正在建设的"大鹏古城博物馆",值得人们永远纪念。具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鹏城人民,乘改革开放的东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历史将会告诉未来,贫穷落后则被动挨打,抹去鸦片战争阴影的深圳和香港骨肉同胞,将一国两制"的旗帜下,携手共创繁荣富强的美好明天。(本文作者是深圳博物馆研究人员)

编辑:田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