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政协网首页 > 深圳文史 > 第三辑 > 

从“大万世居”看客家文化

来源:史红蔚发布时间:2013-04-24

"大万世居"是深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深圳市坪山镇,占地15000平方米,是深圳地区较具规模保存完整的客家围楼之一。

"大万世居"为曾氏族人所建。据族谱记载曾氏原籍中原武城,明永乐初年迁至江西吉安永丰 吉阳村,后迁福建汀州宁化县石壁村,继迁广东潮洲海阳县,再迁兴宁,至十三世简辉公始迁坪山,十五世周公时,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开始兴建大万世居。自此,曾氏家族便在此地繁衍生息,安居乐业。

从平面布居来看,整个建筑成长方形,以祠堂、中楼、后楼为中轴线,两侧对称分布两排硬山顶建筑形式、格局、大小一样的二层式房屋。四周围厚约80公分的院墙,墙外有护城河,围墙四周有碉楼,整座建筑物前有半月形风水物池。正墙有三门,中门为牌楼,牌楼上装饰飞檐及灰塑,木构件雕刻精美,左右又有两侧门,有中门经过门楼进入庭院,正中为祠堂。一般而言,祠堂是凝聚宗族力量,增强族人团结,抵御外族入侵,处理内部事务之场所,是一个宗族的政治、文化中心。祠堂在大万世居群体建筑中为中心之重。祠堂匾额书"端义公祠"。祠堂分三进,前厅悬"光宗耀族"、"燕翼诒谋"木匾。中厅两旁墙及正梁分别悬挂三幅弘扬族人高风亮节,德高望重之匾额,如:"赞政宏才…"、"急功好义…"。后厅中间设置神龛,上刻"追远堂"神龛,供奉曾氏家族族先历代之牌位。

客家人迁移的历史可追溯到汉晋。东晋末年,孙恩、卢循于江南及福建地区作乱,战败后,率众退居东南沿海地区,最远到深圳。两宋时代,由于中原战乱不断,大批汉人南迁,自此开始客家人大规模自宋历经元、明、清由中原大规模迁徙之历史。

深圳地区客家人大部分是清初"迁海复界",由江西或福建迁入,经潮州、惠州南下深圳,且主要集中在龙岗地区。经调查,龙岗地区目前存留的约100座客家民居,大都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兴建。初时,由于人口较少,先迁入的的移民多在沿海一带,沿海一带地势较为平坦,对于农耕之发展颇为有利,由于较早迁入者已占尽地利,故后来者,除向其佃地耕种外,只能向山地迁徙拓荒,"大万世居"便建在坪山山峦环绕的盆地之中。

" 大万世居"师承宋代:"前、中、后三座落,左右两附厝"的建筑风格,又称"三堂二横",是典型的客家建筑。其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原传统的封建礼制和汉晋庄园式坞堡的基本格式,反映了其历史渊源。因此在客人之建筑中深深包含了儒家文化特有的家族制度和等级观念,如祖堂在上,主次分明,以祖堂为中轴线贯穿整体,左右对称的布局。整座建筑物后墙筑成半圆弧形,与前面半月形的风水池遥相呼应,是典形的阴阳平衡、天圆地方、 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理念。

"大万世居"不仅体现其深邃的中原文化之底蕴,其现实的社会功能也比较明显。

一、 防御性。整座建筑仅有正门楼三个门可以出入。正门楼为二层建筑,白天有人站岗放哨,夜间三个门全部关闭,有人在阁楼值班。整座建筑的四角都有高达十余米的碉楼,昼夜有人暸望。院内中楼二边也有碉楼以防不测。正门楼上还凿有许多枪孔、炮孔。每当与外界发生纠纷,大门一关,用枪 、炮进行抵御。这种结构,除了御敌外,还用以防御野兽。这种防御性的建筑充分体现其自我保护的文化心理。

二、封闭性。整个建筑群自成一体,由于围楼全封闭,所以在三堂的前后又发展出两个横向铺开的露天内院,又称上天街、下天街。上下天街是族人休闲孩童玩耍的公共活动场所,还有公共厨房、厕房、仓库和完整的排水系统。除了公用水井之处,家家户户屋内还设有水井。族人日出而耕,日入而息,过着自给处足的生活。

三、团结性。"我群意识"极为浓厚。"大万世居" 有大小房间约400余间,每间房之间都是相通的,两排房子通过廊庑、夹壁相通,同一排房屋间有门相通。客家人向来注重团结。直到今天,客家人还会把整个村的人当亲戚般招待,这跟客家人从中原历尽千辛万苦迁徙到岭南这一历史有很大的关系。他们不但在路上需要族人的互相帮助克服困难,到了新的地方定居下来不免与当地人发生冲?quot;械斗",更需要族人们团结起来,一致对外,这种不分你我的传统体现在房屋的建筑上,逃避外人的追捕时,防御功能尤为突出。

四、宗法制。客家人原为中原汉族,汉族历史上的宗法制度,在客家人建筑和格局面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和保存。房间严格按照长幼尊卑秩序分配。中轴线上的房屋为嫡子嫡孙居住,庶辈按亲疏居于偏房。二百多年来居住于此的客家人自觉地遵守着这套祖宗遗留的嫡庶制度。虽然子孙满堂也决不会分家,房屋子不够就在院内增建新房。祠堂和中楼等建筑的屋脊是用瓦垂直堆砌而成的。据族人讲是恐后人家业败落时,尚可用于修补漏瓦之屋,可见祖宗用心良苦。

客家人无论迁往何处,从中原到岭南,从大陆到海外,都不愿意放弃固有的语言、生活习惯和传统的风俗,早期也鲜与外族人通婚,这固然与客家人自身的历史有关,这种防御性强、封闭的建筑风格也体现了这一文化心理。

"大万世居"作为一座典型的客家人建筑,深深的烙上了客家文化的烙印。(本文作者是深圳博物馆研究人员)

编辑:田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