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政协网首页 > 深圳文史 > 第二辑 > 

在深圳经济特区发展战略讨论会上的讲话

来源:邹尔康发布时间:2013-04-24

    (1986年5月24日)

    同志们:

    在于光远同志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能够在首都请了几百位专家学者,举行深圳特区发展战略讨论会,这是对特区的关心和支持。在此,请允许我代表深圳市委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对于光远同志以及到会各位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我国,举办经济特区是党中央的战略决策。特区的诞生和发展已日益引起国内外注目。许多外国朋友把经济特区视作我国改革、开放的缩影。特区的影响已远远超过本地区的范围。努力把特区办成功,其意义是深远的。特区又是崭新的工作,我们没有经验。为了按照党中央的决策把经济特区办好,最重要的问题是要把特区发展的战略方向搞清楚。去年初,中国社会科学院应梁湘同志的邀请,派出了由副院长刘国光同志率领的专家小组,就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战略问题,帮助我们作了一次系统的调查研究,提出了1个总报告和8个专题报告。其中一些观点,已经吸收到国务院的有关文件中,我们正在贯彻执行。经过一段实践,再来探讨特区的发展战略,这对于深化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完善其中的一些提法,无疑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所以,这次会议对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今天的发言是根据自己在深圳特区几年来的实践,谈一些个人的体会,向各位专家、学者请教。我想谈3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想探讨一下深圳经济特区在全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先看一下经济特区诞生的历史背景。1979年党中央批准广东省委的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和汕头筹建出口加工区;1980年中央又批准把出口加工区改名为兼营工、农、商、科技、旅游等业的综合性经济特区。这一历史性决定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作出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以后不久召开的党的十二大,提出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而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人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新时期的重要特点,就是要使我们的工作从实际出发,破除沿习多年的、束缚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发挥的某些僵化模式。因此,坚持改革、开放,就成为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经济特区正是顺应这一历史潮流而诞生的。因此,经济特区一诞生,中央就明确指示要为对外开放探索路子,为改革作试验。以后又提出特区的“四个窗口”、两面辐射的作用等重要指示。从党中央的一系列指示和要求看,建立经济特区正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特区这一地位和作用,正说明特区是服务于全国的,特区是需要全国来支持的。这样的认识对不对,供各位同志考虑。如有不妥之处,请予批评指正。

    第二个问题,从经济特区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来探讨特区的发展战略。

    刘国光同志主编的深圳经济特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问题研究报告,提出深圳特区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外向型、以工业为主、工贸并举、工贸技结合。我们认为:这一表述是正确的,符合深圳特区实际的,为特区今后的发展指出了方向。但是,从我们实践中的体会来看,有两方面问题需要进一步讨论。一是是否可以从更宏观的高度加上几句话,比如:深圳特区的发展战略,应当是有利于为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借鉴;有利于实现全国国民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总战略;有利于实现“一国两制”,完成统一祖国大业。加上这几句话,使特区建设者的目光会更远大些,更符合党中央的要求,也有利于全国来支持特区建设。二是对外向型和工业为主的表述,在内容上是否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以便理解得更全面更准确些。首先,关于“外向型”的提法。毫无疑问,这一提法是正确的,它区别了特区与非特区的一个基本特征。但是在阐述外向型内容上是否有这几点要考虑:(1)特区的工作对象主要面向资本主义世界,特别是发达国家;(2)特区的建设资金要体现引进外资为主,为此要为外资的引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管理体制;(3)特区的产品要坚持出口为主,外汇收支要平衡。这样来解释外向型比较切合实际。这是因为:既然要面向世界资本主义,又要把外资引进来,就要研究外资的“心理”。外资(港澳、侨资)能到这里来投资,一是看中这里的优惠政策,能够比其它地方投资更有利;二是看中10亿人口的市场。这两条也正是我们的优势。坚持优惠,落实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就有利于引进外资,实现四个窗口和两面辐射。从这几年实践看,焦点在什么产品能进入国际市场,什么产品允许内销。我想在外汇平衡的前提下,大部分属于传统产品返销国际市场,一部分高科技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这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恐怕是这样一个状况。如果把对外向型的解释同双向型、开放型对立起来,不利于外资的引进,特别不利于高科技项目的引进。这样认识是否对,请批评指正。

    其次,关于以工业为主的问题。这在原则上也是正确的,特区必需大力发展工业,以工业为支柱,为特区经济奠定坚实的基础。如何体现以工业为主,我想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产业结构比重,在一、二、三类产业中,二类应占主要;另一种是工业为主,主要体现在返销国际市场的商品,以工业产品为主,而工业在特区的整个产业结构中,不一定占主要比重,我个人倾向于后一种认识。这是因为,特区的工业是与国内外相结合的,有的产品,零部件在国外或内地,有的头在特区、尾在国外或内地,或者是相反。而特区第三产业中的金融、商业、电讯、交通、旅游等,它的服务对象不限于特区本身,而是面向国内外的。因此,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逐步超过一、二类产业。

    我想在原来提法的基础上,加几条更宏观的提法,对外向型和工业为主的内容作进一步探讨,这是确定特区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样认识对不对,请各位专家、学者讨论和指正。

    第三个问题,我想探讨实现深圳特区发展战略所需要的条件或战略措施的问题。

    战略为发展指明了方向,实现这一战略必需要具备一些条件和措施。这个问题不解决,再好的战略也只能停留在口头上。在这方面,我认为有几个政策问题是迫切需要加以研究解决的,比如:金融政策问题。深圳特区的建设资金以利用外资为主,预计到本世纪末共需引进70亿美元的外资,我们的金融政策应当有利于更多地吸引外资。外资的特点,在于要求能够自由进出、自由兑换,汇率自由浮动,以便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取得最好的效益。金融政策能否照顾到外资的这一特点,这是评价投资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我国的人民币一时还不能适应外资的这种要求,深圳特区客观上存在3种货币同时流通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曾经反复研究过多种解决办法,包括设想发行特区货币的方案。近来因为问题相当复杂,这个方案是暂时搁置了,但问题并未解决。究竟如何使特区的金融政策符合特区发展战略的要求,我们希望专家学者帮助我们出出主意,因为这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同时,由于深圳原来的基础极为薄弱,筹集大量资金建设一个好的投资环境,这是引进外资的必备条件。从这一要求出发,对特区的基本建设的控制是否也适当放宽,银行信贷是否也作适当照顾。当然,在具体项目上要分别急、缓、轻、重,有计划地上。这也是金融和投资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

    贸易政策问题。深圳特区的管理线已经启用,这就使深圳特区具备了实行类似自由港的政策、免征关税、自由贸易的条件。贸易政策需要进一步放宽,进出口贸易是否可考虑采取不同于内地的办法:国家实行宏观管理,给一个“笼子”,货物进入内地由国家审批,但在特区内的贸易是否可放活一些。现在特区是同内地一样,在特区内也全面实行进出口许可证管理制度,连“三资”企业也得跑广州和北京各有关部门审请办证。这不太符合特区以外向型和出口为主的战略。我们希望,如果要发许可证,国家给配额后,在特区内是否委托特区政府发许可证。

    出入境政策问题。人员进出方便,与资金进出自由、贸易自由一样,是进一步发展对外经济往来的必要条件。在特区管理线启用之后,深圳有条件实行更加方便人员进出的政策。香港和外国人员进入特区,允许7天内免签证,只要加强治安管理,是不会发生什么问题的;同时特区工作人员因公干到港澳和外国,也要给予照顾。建议落实特区有权签发护照的措施。

    管理体制问题。特区要特事特办,管理体制也需要体现这一精神。根据前几年的实践体会,我们认为,对特区的管理还是以实行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为好,特区对省和中央负责,我们希望中央各部加强对特区的指导和管理。但为了避免一刀切,有关需要特区执行的政策、措施,是否经中央和国务院特区办,省各部门的政策经省委和省特区办通盘考虑后再下达给特区执行。

    我们认为,为了给特区创造更好地进行改革、开放试验的条件,要求充分保证特区能够真正做到特事特办。因此,我们建议,中央和省对特区的管理,是否在原则问题上管严一点,在具体问题上管得松一点。比如在以下几个问题上管严些:

    1、在政治上,看特区的党政机关、各级干部,是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否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在执行特殊经济政策的过程中是否模糊坚持国家主权的观念,损害国家的根本利益,防止发生经济上有所得、政治上有所失的情况。

    2、在经济上,看特区是否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大量吸引外资,联合内地;特区的外引内联是否符合国家的需要。

    3、在社会发展和思想文化方面,看特区是否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特区的干部队伍是否具有特别严的纪律、特别高的觉悟和特别高的工作效率,特区的社会风气是否不断改善。在抓住根本问题的前提下,放手让特区的干部群众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在改革中前进,在开放中发展。我们认为,实践已经证明,只要抓住这几条,特区的事业就将是成功的,不管这里那里还存在什么问题,那都是局部的,可以解决的问题。

    以上我就三个问题所谈的探讨性的看法,都是为了向大家请教,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我们希望,全国各地的同志多给我们出主意,想办法,献计谋,使深圳特区的工作能够像党中央要求的那样,更上一层楼。

编辑:田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