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政协网首页 > 专委会动态 > 

深圳本土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发布时间:2013-04-24

    市政协常委 刘洪一

    《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重要举措,切中要害。随着深圳的产业升级优化,深圳既需要高层次的研究型、专业型人才,也迫切需要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深圳本土培养高技能人才面,多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巨大的挑战,因此必须深入落实《若干意见》,深化改革,努力寻求新的突破,使深圳本土培养的高技能人才为深圳建设发挥不可替代的更大的作用

    一、高技能人才本土培养中的现状和问题

    近几年,我市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取得了较快发展。2007年高、中等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在校生66506人;职业培训总量275万人次。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71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1.1万多人。技能人才结构得到适当调整,中级工比例41%,高级工以上比例11.8%。我市高职教育发展较快,在全国占据一定地位,创造了众多领先指标。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是首批国家示范校,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首批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深圳高级技师学院、深圳高训中心办学特色鲜明。全市高职类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生25000多人。

    深圳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近年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是高技能人才缺乏,结构不合理。据调查,深圳未来三年高级技工以上缺口达3万多人,本土培养难以满足需求。深圳高级工比例为11.8%,虽然比全国比例8%高,但比北京、上海、广州的14.4%、17%、18%都低。

    二是教育资源不足。政府办学的高职教育院校只有两所,整体看高职教育规模不够大,培养层次主要以专科及中级工为主。师资队伍中集聚的行业内的顶尖技术高手、技术大师还不够多,培养的创业型人才不多。其他技工学校少,办学规模较小。

    三是技能提升投资不足。近3年,深圳财政投资职业培训3亿多元(包括中央财政投资近8千万元),民间投资5亿多元,企业投资20多亿元。与兄弟城市比较,近3年上海财政投资36亿元,香港财政投资60亿港币(每年投资20亿港币)。深圳每投资1元,上海投资12元,香港投资20元,差距较大。

    四是非全日制高职教育重视不够。社会普遍重全日制教育而轻非全日制教育。深圳劳动力市场中农民工等普通员工比例大,如何面向在岗工作人员开展非全日制高职教育、提升整体劳动力素质是深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也成深圳建设人力资源强市的重大问题。

    五是社会和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动力不足。很多企业出于自身利益和生产效益的考虑,对于合作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热情不高。企业承担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权责与义务不明确,企业的积极性还没有调动起来。职业教育中全面的深层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难以实现。

    六是制度制约因素仍存。政府与大学的关系很多方面还没有理顺,大学自主办学的各项权力未能真正落实,自主发展空间受到限制。高校内部管理有待规范,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需进一步加强。现有高职院校的办学层次和生源水平等有待进一步提高。传统的招生、人事、投资等政策有待创新。此外,高职教育理论创新也不够,高职教育国际化水平还偏低,难以走向世界。

    二、高层次技能人才培养的对策与创新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示范市的若干意见精神,深圳应当在适度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基础上强化本土培养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方面,创新突破可以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进行。

    (一)解放思想,创新观念: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的本土培养

    双高人才(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深圳都要大力发展,但从深圳现实看,高学历、高层次人才自身培养基础略显不足,主要还是靠从海内外引进,而高技能人才培养我们已有一定基础,可以主要依靠本土培养、培训。高职教育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但目前社会上重学历轻技能的现象比较严重,甚至对技能型人才和教育机构存有偏见。因此,政府在谋划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时,既要重视普通高校的发展,更要创新观念,大力发展应用技术教育,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并以此为突破口,打造世界一流的高等应用技术教育。深圳要提高人才层次,今后要重点培养高技能人才,以此带动高、中、初级技工队伍的梯次发展。在就业培训中,以技能提升培训为重点,以提升全体劳动者技能水平为目标,实施全面的技能提升计划。

    (二)制度建设,机制创新:“官、校、企、行”四方联动

    高职教育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必须突破原有的办学机制和培养模式,实现开放办学、开放培养。要做到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四方联动,政府引导、校企合作、行业参与,建立相互促进、互利共赢的有效机制。建议政府健全领导工作机构,统筹规划指导全市高技能人才工作。探索建立与完善高、中等技工教育与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立交桥,实现资源共享,学分互认,学历互认,让各种类型的人才都有上升的通道。探索建立面向全民职业培训制度,建立与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制定并实施“高技能急需紧缺人才绿色通道”,解决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中面临的住房、配偶工作、子女入学、创新创业扶持、人才培养载体等实际问题。“杰出人才奖”的评选也要覆盖到高技能人才领域。

    (三)加大投入,夯实基础:推进重点建设与中心建设

    市政府要加大投入,重点推进建设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学院、高级技工学校、第二高级技工学校和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中心的建设,加快第二高级技工学校的筹建工作。要充分发挥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体作用,推动、扶持大型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对积极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企业,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努力推动相关院校和企业、行业建立形式多样、科学有效的联动机制,如校企联盟、专业委员会、联合学园、培养基地、产学研基地、研发中心等,以就业和岗位能力为导向,使学校教学与企业岗位技能需求全面对接。

    (四)突破传统,完善体制:构建终身学习-培训体系

    政府部门和学校要积极探讨和实施符合高职特点的学分制与学籍管理体系。探讨实行学分累计制度,建立灵活的学籍、毕业管理机制,突破计划管理的限制,为高技能人才终身学习、终身成长提供制度保障。要健全开放式的培训体系,创设行业协会或培训同盟,统筹规划、分类管理。学校教育场所与公共技能培训基地统筹互通,使培训工作集约化,资源共享。打通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的壁垒,改变学历教育课时不被技能资格考证承认,技能培训课时不被学历教育承认,相互脱节的状况。在全市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积极开发中国特色、与国际接轨的职业资格标准。理顺管理体制,改变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资格认定分属教育、劳动、人事等不同机构多头管辖的状况。

    (五)提高层次,多样发展:实现人才培养层次的多样化

    我国高职教育坚持以专科层次为主的“短学制、低重心”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政策方针。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技术密集型企业大量需要高技术和高技能人才,这对高等技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陈至立同志在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1999年)上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举办四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中明确将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为一种教育类型。一种类型的教育必然存在不同层次,这一点已被普遍认同。从实际的社会需求来看,深圳2007年人均GDP已达1万美金以上,产业不断升级优化,高科技和现代服务业发达,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走向高端化,且需求量十分可观。深职院3个四年制试点专业毕业生很受欢迎,一次性就业率在98%以上,但数量不足,学历证书受传统管理体制束缚,毕业生不能正常享受应有待遇。建议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支持,利用本市高校资源,探讨联合办学新渠道,大力发展应用技术本科教育。上海市利用办学自主权,已将8所公办高职院校打造成可培养本科和研究生层面应用型人才的技术大学。台湾、香港地区以及欧、美、日、澳等发达国家莫不如此。面对产业升级、市场需求、家长期望和学生对未来发展空间的需要,深圳高技能人才培养迫切需要提高办学层次。

    (六)双线学位,体系创新:建构人才成长的另一条通道

    高技能人才层次提升后,学位也需要得到应有评判与承认。1996 年7月22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的《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人才而设置。” 从职业背景和培养目标来看,把“专业学位”引入高职教育领域,并使之成为与这种教育类型相对应的学位制度和学位体系,具有政策依据和现实可行性。可以试行在三年制高职毕业生中颁发专业副学士,在四年制高职毕业生中颁发专业学士学位,今后更高层次可以颁发技术硕士、技术博士学位。如果能够实现,这将对健全我国高等教育的“双线制”、建立高层次人才另一“高速公路”、完善我国现有的学位制度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也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性人才的多层次需求。

    (七)拓宽视野,国际经验:创建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

    高职教育要在办学层次、学位架构、模式等方面,尽可能逐步与国际接轨,依据对等交流原则,尽快打通国际交流的障碍,使中国的高职教育、应用技术教育尽快走向世界。

    美国自上世纪60年代起就有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国外一般都视为应用技术教育),70年代开始发展硕士和博士层次的高职教育,取得技术学位的人数比取得学术学位的人数多得多。英国从多科技术学院到技术大学形成了不同层次的高职教育体系。日本全国有60多所高层次的工科技术大学。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非常完备,不同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为德国的现代化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澳洲大学生中的70%以上为应用技术类(TAFE模式,亦即高职类)。我国台湾地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将专科学校改制升格为技术学院,80年代又开始将技术学院改制升格为技术大学,形成了大专、本科、研究生层次的完整的高职教育体系(包括学位体系)和应用性人才培养体系。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职教育体系的成功经验来看,他们的高职教育都具有专科、本科、硕士甚至博士等不同层次,且都是人才成长的立交桥,而不是“断头桥”。因此,要以世界眼光和胸怀,学习世界先进经验,与国际接轨,努力创办体系完整、适应现代化建设需求、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中国特色高层次应用技术大学。

    (八)政策扶持,保障自主:加快建设现代大学制度

    政府要对高职教育在政策上给以倾斜扶持,加大投入力度。实施更加灵活的招生政策。教育经费投入(生均拨款)要按国家要求,不低于普通本科教育。创造条件提升学生毕业后的待遇,改变社会对其持有的鄙薄态度。

    政府还要进一步放权,给予高职院校更多的自主办学权,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要切实深化政府与高校之间的人事、财政、基建、设备招标、后勤社会化等管理改革。人事方面可以建立岗位聘任、人才引进备案制度;财政要实行包干使用、结余留用、自主支配;设备采购要切合教育实际扩大自主招标范围;校园基础建设要“抓大放小”以政府主导为主;要建立后勤社会化改革后的政策保障机制。总之,要保证高职院校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人才培养上。(发言者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

编辑:田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