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政协网首页 > 媒体报道 > 

导演李亚威13年的"彝族情结":让好东西活下去

来源:人民日报发布时间:2013-08-29

拍摄电影《荞麦花开》时,李亚威(中)在给当地群众演员说戏。

文化的瀚海,总有一些散落的珍珠,虽有璀璨光华,却遗憾地不为世人熟知。有的藏身民间,只能在寂寞中绽放美丽;有的远隔重洋,距离让寻常百姓难睹真容;有的流失散佚,因无人问津而跌落消亡的深崖。

所幸,有一群人甘为采珠客。他们四处奔走、竭力挖掘,将这些沧海遗珠采出蚌壳、传之于世,让更多人感受文化的魅力。他们的努力,不只延续了文化命脉,更在时代潮汐中绘制出愈加绚丽的文化图景。

本版今起关注“美丽中国人·文化传播者”,首篇为您讲述一位导演13年的“彝族情结”。

——开栏的话  

13年的光阴,该怎样丈量?是年龄的叠加,是金钱的累积,还是职务的升迁?

有一个人给出了不同的回答:抢救、挖掘、保护,用镜头记录下濒临失传的彝族文化与彝家风情。彝族文化,成为她13年来的生命基调。一部部纪录片,让广东深圳到云南楚雄的距离,从此不仅是地图上的标注。

这个彝族乡亲口中的“阿表妹”,就是导演李亚威。

执着

“阿表妹”长期在泥土里打滚,用眼睛搭一座通往观众心里的桥

弦子弹起,笛声悠扬,云南省牟定县凤屯镇腊湾村的彝族老人跳起玛咕舞,步态轻盈,神情优雅。已经没有人能说清玛咕舞的起源,李亚威花了10年时间,跟踪拍摄制作了纪录片《腊湾舞者》,第一次让彝山外的观众看到了这种充满原始宗教气息的奇异舞蹈。

“李亚威没少遭罪,拍这片子要到海拔2000多米的山上去,她有高原反应,愣是找两个人给架上去了。”村委会主任李国森的话里,半是心疼,半是感慨,“这人敬业,山山水水都要走到,一个镜头连续拍三四次还不满意。”

这也难怪,大山深处的彝人过去哪见过镜头和导演?有一次,李亚威要拍100多只羊在山上的镜头。村里人说,一袋烟工夫就能赶上去。可两个小时以后,却只见4只羊。

“羊呢?”李亚威问。

“回家吃饭去了。”村里人答。

“两个小时之内,如果不把羊赶上来,我跟你没完。”李亚威火了。

“她一拍片就进到片子里去了,容易急。”李国森说,来村里的次数多了,村民们摸透了李亚威的脾气,反而喜欢上了这直爽的性格。

跟拍大姚县桂花乡暑立里村,李亚威同样用了10年,以村民打篮球的故事折射时代变迁:从藤条、布条、猪尿泡做的球到正规的篮球,从村民们步行放羊来打球到骑着摩托车来打球,从1个棍刨棒刮的土篮球场到3个灯光水泥球场,从老村主任常常上场到后来他打不动了。“暑立里村离县城150多公里,要翻两座大山才能走出去。10多年前,生活条件差,李导从不喊苦。她每次来都住我家,我母亲去世前,还叨念她,后来她来了,就到坟上祭拜……”老村主任的儿子鲁伟聪说。

这个10年,李亚威已经把自己当成了“阿表妹”,将自己完全交给镜头中的彝山。“只有长期在泥土里面打滚,才能拍出真情感。”李亚威说,“我的纪录片不是居高临下地告诉观众这里有什么,我只是用我的眼睛搭一座桥,通到观众心里。”

2011年以来,纪录片《中国有个暑立里》先后荣获第二十六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纪录片奖”、意大利米兰第二十九届国际体育电影电视节荣誉奖等10项国内外大奖。“我只是坚持了,不坚持就拍不到10年的变化。”李亚威说。

编辑:田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