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政协网首页 > 媒体报道 > 

《中国有个暑立里》 :民族精神的生动演绎

来源:光明日报发布时间:2013-08-29

纪录和再现了云南楚雄的彝族村庄暑立里,在10年之间因篮球而发生的变化,电视纪录片《中国有个暑立里》被称为编导李亚威“十年磨一剑”之作。而这一展现中国少数民族村落的纪录片,一举斩获了金鹰奖、“全国十佳长篇纪录片奖”、意大利米兰国际体育电影电视艺术节荣誉奖、世界山地纪录片节“评委会特别奖”和“最佳导演”等国内外奖项。一部纪录片何以能接连摘得国内外十项大奖?

深入生活是创作好作品的源泉

“艺术传真不传伪”,真诚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态度,记录社会进步的步伐,这是每一个艺术家应该担当的责任。在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著名编剧王兴东看来,纪录片《中国有个暑立里》正是投入真感情,以真诚的态度创作而产生的“真品”。编导李亚威在云南楚雄的大山里一沉就是10年,花10年的时间与暑立里的村民生活在一起,这种以人民为中心、到生活中去挖掘好作品的创作,在当下文艺浮躁、浮华乃至肤浅的生态环境中,是值得每一个艺术家学习的。

中国视协纪录片协会会长刘效礼说,“《中国有个暑立里》的故事来自基层的生活,其主人公都是小人物,但从这些小人物身上折射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光辉。”一个村庄通过篮球改变了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这其实是对人们的精神和文化需求的关注。

中国电影文学协会副会长韩志君用上世纪70年代非常流行的九个字来形容该片,“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他解释道,“深挖洞,作为一个艺术家要选择自己的井位深入地开掘;广积粮,就是多学习;不称霸,就是不要浮躁,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而在纪录片创作手法上,《中国有个暑立里》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技巧也为专家们所推崇。“抓住一个焦点,一个球、一个人,然后一个村庄就出现了,之后就看到了一个民族。”专家们认为:无论是从叙事手法抑或审美角度而言,该纪录片的一大特点便是以小见大,并注重塑造人物和故事的高潮,这对于其他纪录片的创作也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

以责任感和文化感召力引领社会

《中国有个暑立里》的故事线索非常完整,紧紧围绕篮球在一个村子里所带来的命运的转变。片中富于美感的镜头比比皆是,山间小溪的流动、阳光的斜射、村民脸上的活力……这些镜头不仅是制作团队专业能力的体现,更充满象征意义。多位专家认为,《中国有个暑立里》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的彰显。

“让国人乃至世界看到,中国一个基层的小村庄里面有这么一批热爱篮球的运动员,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 中国传媒大学张雅欣教授说。而片子将作为民间文化载体的“民间能人”与村主任这一角色的双重符号的意义集中到一个人身上,使得这部纪录片既具有一个国家形象的标识,也代表了地方发展的可能性,呈现出极其特别的社会意义。

但是社会意义并不全然代表社会影响,要让有价值的纪录片产生社会影响必须要涉及到其可视性,只有得到社会更多的传播,获得观众更多的肯定,才能产生社会影响和价值。而对于纪录片《中国有个暑立里》而言,在这一点上无疑是成功的。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数字频道总监制张力说,“主创执着的追求与强调故事的完整性,两者的结合造就了这部真实、感人的作品,而其巨大的影响力也呼之欲出。”

正是由于这部纪录片,一个村子对篮球的热爱被提升到一个精神层面,一个民族的文化和价值取向也被整个社会所关注。而在10年驻村拍摄期间,李亚威捐钱建造学校、自费成立文化室、救助并培养彝族有艺术潜质的孩子……《中国有个暑立里》对彝族地区的文化建设发挥了实实在在的作用。云南楚雄自治州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孟孚说:“直到现在,片中暑立里的那个老村主任每年还要把他打下的核桃留一袋,送到我那,让给李导带过去。”

“接地气、通人性、拉天线” 建构国际形象新名片

著名评论家赵葆华说,《中国有个暑立里》没有为迎合西方口味而去猎奇,它的叙事是一种中国式的表达,采用了单线条递进的方式。同时,又注重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可以“托物言志”的一个篮球被赋予了文化身份。

球,从最初的藤条、布缠的球,变成一个猪尿泡做的球,到最后一个正规的篮球;赤脚、穿裤头背心,到后来正规的球衣;交通工具,从纯粹的步行,到后来骑摩托车……暑立里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发生着很大变化,而最重要的变化还是思想的变化。“《中国有个暑立里》真实地展现了中国基层村庄的生存状态,而外国人通过这个纪录片看到中国的农村虽然落后,但不乏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这的确可以成为一个非常好的对外宣传的名片。”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赵化勇如是说。

著名纪录片导演陈光忠评价其“接地气、通人性、拉天线”。深入生活,贴近生活,以10年的时间把自己的心贴到云南的一个彝族的小村落,写出彝家人的生存状态、精神状态,创造出令人信服的作品,这就是“接地气”;具有国际视野,能够让外国人看懂、感动并且获得国外大奖,这就是“拉天线”;人性和人心是畅通无阻的世界护照,“我们怎么生存的?”这个话题是外国人也关心的,《中国有个暑立里》为世界认识中国搭了一座桥梁。(娄雪)

编辑:田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