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政协网首页 > 媒体报道 > 

委员细心“挑刺”建言社会建设
“名人”当楼长, 有空管“杂事”么?

来源:深圳特区报发布时间:2013-10-18

  社区居民议事会的成员能否代表社区的群众?议事的权威性如何,能否真正执行?

  社区服务中心的运行有没有完善的制度?发展能不能有持续性?

  楼(栋)长工作繁琐,但又没有什么待遇,能一直保持工作热情吗?

……

  虽然在16日的视察中,委员们给各区的“风景林工程”都打了高分,但是委员们仍对社会建设这道重要的“风景”有更高的要求。因此,他们细心挑刺,诚恳建言,希望日后深圳的社会建设“风景”更美,更得民心,更暖人心。

  社区服务不能“一刀切”

  “在党建工作中,很多社区展出的照片中‘党员慰问’的内容占了一半。要丰富基层党建工作,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社区应该有更多的‘套路’!”陈少兵委员说。

  多名委员也有同感。张英晖委员说,深圳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社区之间的差异化很大,社区服务项目的设置切不可“一刀切”。张曙光委员也提出,面对不同的社区展开不同的“风景林工程”,进行不同的实践,是关乎“风景林工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委员们建议,应该根据社区的特点,因地制宜建设“风景林”、做好社区服务。如在高档住宅小区可以针对白领多开设一些“职场减压”服务;老城区可以整合医疗机构资源,多面向老年人提供养生、医疗等服务。

  把社区服务调整到步行可达范围内

  社区里有1000多名学生,但每天“四点半学校”只吸引了20多名学生;社区有6万多人,但社区服务中心运作1年服务人群只有不到6000人……

  委员们在视察中发现,有些社区的服务覆盖面太小,有的能覆盖30%-40%的群众,有的则不到10%。“很多社区服务项目应扩大覆盖面。搞‘风景林工程’,就是要通过各个‘盆景’,让更多的群众受惠,感受到城市的温暖。”杜鹏委员说。

  如何扩大覆盖面?杜鹏提出,覆盖面小的一个原因是辖区大,居民的行走半径太大,参加不方便,因此下一步应探讨能否增设更多的服务点。王从宝委员也提出,应该调整服务半径。“如果要百姓坐车来参加社区活动,可能有些居民会嫌麻烦,不愿意,如果走路就可以到,居民们参加社区活动的意愿可能会更高一些。”

  另一方面,委员们也建议应当更好地利用社区家园网,让社区居民不出家门能享受社区服务,参与社区管理。

  用法规制度约束“突击赶档案”

  “在视察时,我发现有的社区的基础性工作做得不扎实,比如一些活动的档案,从笔迹看,可能是为了应付检查赶出来的。”杜勤委员对视察中发现的问题毫不讳言。

  杜勤说,到2015年,全市600多个社区服务中心将全部建成,这对社区居民而言,是非常大的“利好”。但是社区服务中心要如何真正起到作用?杜勤认为要用法律、规范来保障其运行。“服务中心运行的基础性工作要怎么做?如何保证所有档案资料的真实可靠?人员应该如何培训?如何保证整个服务中心运行和发展的可持续性?这些需要有规范化的制度甚至是法规来保障。只有制度化、规范化,建成后的600多个社区服务中心才能长久地、健康地运行,真正为老百姓提供更好的服务。”

  选出“热心肠”管好居民“杂事”

  名人当楼长,有时间管“杂事”吗?楼(栋)长没工资能保证工作热情和质量吗?

  楼(栋)长制度对于加强基层社区社会建设的作用很明显,但关键是要落到实处。张智委员提出,一些在社会上较有威望的人会被选为楼(栋)长,但是这些“名人”可能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参与社区工作。对此,他建议尽量多地让一些热心社区工作、时间较为充裕的人来做楼(栋)长,并给予他们一定的奖励、补助,把楼(栋)长对于社会建设的促进作用真正落到实处。

  楼(栋)长有没有工资这个问题引起了多位委员的关注。“楼长没有收入,工作又繁琐,能一直干下去吗?”刘薇委员提出了疑问。委员们认为,应该建立起楼(栋)长激励机制,除了表彰,要有更实际的待遇,让楼(栋)长有干劲,有奔头。

  广开“网”路让居民齐议社区事

  社区居民议事会解决了很多社区问题,为什么作为社区一分子的政协委员却一无所知?议事会的议事管用吗?议事会的成员有代表性吗?视察中,委员们对社区居民议事会这一社区自治平台的作用表示肯定,但是也发出种种疑问,并对做好居民议事工作积极建言献策:

  “议事会的成员除了有户籍居民,也应该有非户籍居民,让成员的成分更合理,更有代表性。”

  “居民议事会的许多参与者以老人为主,我们这些上班族很难参与和发声。建议居民议事会多利用网络,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广开言路,让上班族也能发声。”

  “可以把议事主题、议事成果放到家园网上,让更多的市民参与讨论,以避免只有几个人讨论造成的偏颇,也可以使议事成果让更多居民的知晓、执行。”

编辑:袁发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