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政协网首页 > 媒体报道 > 

《中国政协》杂志近日刊发市政协王穗明主席专访文章

来源:《中国政协》杂志发布时间:2015-01-05

近日,全国政协主办的《中国政协》杂志(2014年第23期)刊发市政协王穗明主席专访文章,全文如下:

协商于民 协商为民

——访深圳市政协主席王穗明

文◎本刊记者赵瑜

深圳市政协自今年2月以来,每月在一个公共广场举办一次“委员议事厅”,反响热烈。记者于八月底前往深圳,亲身感受了第七期活动的全过程。活动结束后,记者专访了深圳市政协主席王穗明。

本刊记者:委员议事厅开办以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深圳市政协开办这个活动的背景。

王穗明:近年来,深圳市政协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如何发挥好政协的作用、进一步提高政协工作的有效性。尤其是去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出了顶层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指出,政协最大的权力就是话语权,要为政协委员提供更为广阔的履职平台。这些重要设计和部署对我们启发很大。人民政协是一个民主的平台,在社会主体多元、社会利益多元、社会结构多元的时代,这个平台越大越好、越开放越好。我们认为,第一,政协搭建的协商平台应该是向社会开放的,不仅是政协委员、广大市民群众也可以经常而且自由地参与进来。第二,政协工作应该更多地接地气,更多地走进社会、走到群众中去。因此,今年我们创办了“委员议事厅”活动,在深圳中心书城的公共广场搭建一个固定的协商平台。

本刊记者:您认为“委员议事厅”区别于其他协商形式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王穗明:“委员议事厅”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年初的时候我们就把全年的议事主题在网络和报刊上公布,让市民了解。活动举办的地点也是完全开放的,经过对多个场地的对比,最终选择在深圳中心书城大阶梯这样一个完全开放的空间。活动的形式也是自由开放的,政协委员、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与市民群众围绕一个主题可以充分讨论、正反方辩论,还可以自由点“赞”点“嘘”、现场提问。

本刊记者:新一届全国政协注重发挥界别作用,有一些工作上的创新,比如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深圳市政协“委员议事厅”在发挥界别作用方面有什么具体的做法吗?

王穗明:政协是我国政治架构中唯一一个以界别为组成单位的机构,这就决定了政协的各项工作都应突出界别特色,通过界别委员联系所在界别的群众,通过代表界别群众利益和反映界别诉求来实现政协的功能。“委员议事厅”注重发挥界别作用,主要由民主党派和政协专委会来组织。今年总共举办11场,其中8场由八个民主党派具体承办。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过去主要在各种会议上实现,现在通过“委员议事厅”,民主党派可以直接面对群众,了解民情民意,拓宽了参政和监督的渠道。通过几期活动,民主党派、政协的界别委员不仅有了一个民主讨论、议政协商的机会,而且还有了宣传推介民主党派的功能作用的机会,所以他们对这个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

本刊记者: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活动的组织过程。

王穗明:“委员议事厅”的组织过程也是一个践行协商民主的过程。在活动举办前,各承办单位都会开展大量准备工作,比如说收集整理有关提案、调研报告,召开座谈会,到政府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开展深入调研等。活动过程中,政协委员、专家学者、政府部门负责人围绕当期话题畅所欲言,市民也积极互动。更重要的是,在活动结束后,我们将有的议事成果再形成提案,有的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继续跟进,促进问题的解决,充分体现协商民主广泛多层的特点。

本刊记者:在活动嘉宾的选择上有什么特别的考虑吗?

王穗明:嘉宾都是根据议题来选择的,一般要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广泛的代表性,确保对问题有深入、客观、全面的把握,避免观点的狭隘与偏颇。比如,以“关注雾霾”为主题的活动中,嘉宾既有来自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广东省气象部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等科研院所的生态环保专家,也有来自医疗卫生、法律、城市规划等各专业领域的政协委员,同时还通过视频连线方式,邀请了三位美国加州的空气污染治理专家向市民讲述加州的防治经验和做法。其他多场活动也充分运用各种信息化手段,包括通过远程视频邀请异地专家参与,介绍异地的情况和经验。我们鼓励观点的碰撞,因此不预设结论,不追求整齐划一的观点,这对嘉宾的水平和能力反而更是一种考验。

本刊记者:委员议事厅已经举办一段时间了,各方面也有很多反馈的意见,您认为这个活动达到了最初预想的效果了吗?

王穗明:创办“委员议事厅”的目的主要是为政协委员、专家学者、政府部门和市民群众提供表达意见、沟通信息、协商对话的平台,在各种声音得以充分表达的基础上,引导出理性的声音和观点。在讨论这个环节,我们设置正、反两方,让双方把不同的意见摆出来,政协委员、专家学者运用专业知识进行解读,政府部门把工作进展和工作计划以及具体的政策给予介绍,市民群众把切身的体会认知进行现场表达,这实际上就可以引导各方多角度地看问题,纠正偏颇观点,化解社会矛盾,放大理性的力量。真理是越辨越明的,我们不必对每个问题给出一个是或者非的答案,把问题留给大家,把思考留给大家,其实也是把信任和权利留给大家。我们相信,这更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学、崇尚理性的氛围,以及营造各社会主体公平参与和民主协商的氛围,这正是一个城市文化的重要内核。从这个方面去理解,我觉得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本刊记者:除“委员议事厅”外,深圳市政协今年还有哪些工作创新?

王穗明:今年,我们还创办了“委员社区讲堂”,作为政协委员走进社区和服务社会的平台。“委员社区讲堂”每周举办5-8期,由政协委员按界别分组进到社区,为社区居民讲授知识、传播文化。自今年6月份开讲以来,113名政协委员先后在深圳市10个区(新区)44个街道的97个社区作了133场讲座,现场聆听的群众8173人。“委员社区讲堂”也是开放的,谁来讲、讲什么、到哪个社区讲、什么时间讲由委员自愿申报,谁来听、来不来听由社区居民自由选择。这个平台使政协工作和政协委员走进了社区,在社会营造了一个传播文明、传播温暖、传播关爱的氛围。另外,我们还征集和出版“深圳口述史”。深圳是一个只有30多年历史的年轻的城市,但作为一个经济特区,深圳有一种历史是别的城市没有的,那就是改革开放史,深圳有许多寻梦人、追梦人、圆梦人的“春天的故事”。我们希望将这些“梦的故事”记载下来、传播开来,这是很有意义的一项工作。(本文转自《中国政协》2014年第23期)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