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政协网首页 > 政协新闻 > 

《人民政协报》头版头条报道市政协“深圳口述史”活动

来源:人民政协报发布时间:2015-01-16

1月15日,《人民政协报》头版头条以“106个人与一座城市的历史——讲述《深圳口述史》背后的寻梦历程和筑梦故事”为题,报道市政协“深圳口述史”活动。全文如下:

106个人与一座城市的历史

—讲述《深圳口述史》背后的寻梦历程和筑梦故事

本报记者 宋啸峰 实习记者 王晨晨

深圳,一座有梦想的城市。

在这里,你能找到“杀出一条血路”的改革勇气,也能找到“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还能找到1万多项创新背后的发展智慧。

这座城市的崛起,是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经典案例,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改革开放创造的奇迹,更是每一个与这座城市结缘的人实现梦想的地方。

106个人与一座城市,他们之间有哪些故事?是谁记录了这些故事?

让我们一起来探寻故事背后的寻梦历程,以及故事背后的故事。

梦开始的地方

讲这个故事,不得不讲到深圳市政协主席王穗明。

深圳是有故事、有梦想的地方,不仅现在有故事,过去也有故事;不仅有人物的故事,也有城市的故事。但是,过去一段时间,这些故事没讲好、讲透、讲生动。

深圳市政协讲好了这个故事。他们讲故事的“秘密武器”正是文史资料工作,基本办法是记录“亲历、亲见、亲闻”。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主任蓝镇强说,他们一直想讲好深圳的故事,但过去办法少,仅是编书出书,载体单一,传播面、影响力很小。

王穗明有妙招。这个妙招就是口述史。

她考虑:早期来深创业者,现在大多数处在60多岁到90多岁之间,不抢救这段鲜活的记忆、不记载这些生动的奋斗故事,太可惜了;要让那些曾经为这座城市奉献过的千千万万寻梦筑梦人的足迹,长久地留存在这座城市发展的记忆中;深圳经济特区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下建设的一座新城,是邓小平同志等最牵挂的地方。

为了讲好深圳故事,王穗明提出了思路———

主题:改革开放———梦开始的地方。

人物:选择1980-1992年来深的100余名创业者。

角度:真实故事、集体记忆、社会共鸣、鲜明特征。

问题:你为什么来深圳?来深圳之后你经历了什么精彩故事?回首往事,你对这座城市有何感言?

铭记一段历史,感怀一段岁月,接续一种情怀,传播一种精神,市政协吹响了集合号,开始征编《深圳口述史》系列专访,出版书籍、摄制纪录片、录制口述历史影像库。

梦想,人皆有之;故事,人人爱读。深圳市政协为这座千万人口的大城市修筑了一座讲述梦想的彩虹桥。

1月7日,深圳市政协召开《深圳口述史》座谈与研讨会。这里汇聚了寻梦者的足音——

“1992年12月16日,我一口气把《春天的故事》创作出来。此前,我在黑龙江工作,到南海边走了一遭,发现深圳就是一个圈:圈外叫关外,圈内叫特区;圈外搞计划,圈内搞市场。过去我以为这个‘圈’是用钢丝网做的,后来我理解了,这是用邓小平理论做的。”著名词作家蒋开儒深情讲述。

伴随着《春天的故事》优美的旋律传唱全国,无数人南下鹏城寻梦。第四届市政协委员谭浩辉深有感触:作为中国印刷业的代表性人物,他见证了深圳印刷业的蓬勃发展。“深圳给了我发展机遇,我的寻梦经历本身充满了梦幻色彩,我还有一个梦想,让‘印在深圳’的观念深入人心。”

陶一桃委员说,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史上恐怕还没有哪一座城市能像深圳一样,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始和另一个时代的结束;体现并创造着一种崭新的、富有绩效的社会发展模式。

“这些访谈,我一期不落地看,仿佛随记忆回到了创业年代。我甚至觉得自己不够资历被选上,许多老同志抛家舍业来深圳打拼,而我当年只是一个普通大学生。或许这就是我们平凡人的梦想。”参与开创深圳职业教育的孙涌回忆道。

106个被访者,都是平凡人、各行业的从业者。他们或是小学老师、医生护士,或是专家学者、记者律师,或是公安城管,抑或的士司机。

他们的故事,既是个人的故事,也是一批人、一代人的故事;既是深圳的故事,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早期人的故事。从这些故事的背后,不难看到鲜活而坚强的生灵、艰苦而执著的追寻、深厚且不渝的情怀和无声但伟大的精神。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张燕妮说,这些改革开放大背景之下的一个个小故事,反映了历史的一个个侧面,展示了历史的丰富性和鲜活性。

“百人百业、百人百梦,百感交集、百味人生。”深圳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林洁说,“30年前,人们来到深圳,做着朦胧的梦,兴家、立业、开拓人生,共同讲述春天的故事,后来这个梦变成了复兴梦、中国梦。这背后有着无数鲜活而感人的故事让人回味。”

讲好深圳故事

一千万个人来深圳,就有一千万个故事。

而深圳就能容纳这一千万个人,这一千万个故事。

南兆旭,越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有一份报告令他记忆犹新:1978年12月29日,当时的宝安县革命委员会给广东省写了一份《关于宝安县改为深圳建制的报告》,全县33.5万人,深圳镇2.3万人。但30年后的2008年,深圳统计人口达到了1400万人。

南兆旭说,回顾历史,一定要记住所有这些人,他们把智慧、辛劳、血汗甚至生命都留在了这个城市。

王穗明说,是否可以建一个筑梦者纪念碑,纪念每一位有过深圳经历的深圳原居民和迁徙者?

深圳政协想得到,也做得到。

市政协联手《深圳晚报》等媒体,从2014年5月到12月24日,不仅在《深圳晚报》连载百期,而且每篇至少两个整版,最多的用了五个整版,配上历史图片,有的还特别配上专题评论,使故事穿街过巷,持续发酵。

老百姓为什么爱看这些故事?

《深圳晚报》副总编辑周智琛说,这些口述史充满正能量:主题精心讲究、独树一帜;人物具有鲜明的立体化和油画效果;原生态传达,有田园牧歌的味道。

《凤凰周刊》副社长丁晓曙说,习近平总书记曾讲到“要讲好中国故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深圳故事呢?《深圳口述史》做到了:一是大胆讲,二是大家讲,三是多元主体讲,四是通过多媒体讲。

原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刘建中对深圳既“熟悉”又“陌生”,所以他特别想知道这段历史。他从“局外人”的角度分析,《深圳口述史》主题好、选材好、主角好、讲得好。

光有纸媒报道,深圳老百姓感觉还不过瘾。市政协早有准备:

——精心选取66个人物的口述故事编辑成书,约60万字,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拟于1月18日正式在国内各大城市的新华书店上架。

——拍摄了《梦开始的地方》纪录片,共5集,由《我的1980》、《迁徙之路》、《我们的爱情》、《深南大道》、《我在大历史中》组成,每集25分钟,将于1月18日书籍首发日在深圳电视台播出。

——录制《深圳口述历史影像库》,目前已录制了100多名人物影像,随着来年“口述史”工作的继续,会有300人被录入,力求形成一套较完整的《深圳口述历史影像库》。这些影像资料除了在市政协做文史资料存下来,还将赠予深圳博物馆、深圳史志办、深圳电视台、深圳档案馆、深圳图书馆作为史料留存。

让梦想飞得更远

“深圳是梦开始的地方,也是梦实现的地方。”深圳市市长许勤说。

深圳的梦想,是中国梦的一个缩影。所有的“深圳梦”都需要承载的空间和时间。

梦想和故事,需要人民群众来书写,也需要包括人民政协在内的全社会力量来记录和传播。深圳市政协所思、所想、所为,正应和了时代需求和人民期盼。

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说,一段时间以来,市政协精心组织、深入挖掘、征编发行《深圳口述史》系列作品,开展专题研讨活动,从不同的历史方位和视角,全面反映特区改革开放的发展与变迁。这对于更好地铭记历史、积蓄情怀、弘扬精神,对于推进特区新一轮改革开放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政协常委、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龙新民参加了座谈会,他表示,《深圳口述史》的创意组织和征编出版,是深圳市政协加强和创新文史资料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

深圳的故事有什么启示?龙新民说,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抉择;“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等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坚持科学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创造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除了启示,故事背后的城市精神、政协情怀也将不断激励深圳人继续追梦、圆梦、续梦。

深圳市政协秘书长赵燕民说:“深圳建市的历史并不长,但深圳的文史工作却大有可为。《深圳口述史》是对深圳改革精神的及时总结和生动记录,盛世修史,以史励志,《深圳口述史》必将成为深圳人的精神史诗。”

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王石觉得,《深圳口述史》不仅记录了历史本身,还是一部心灵史,使它具有很重要的文化意义,它表现了一种精神,必将激励特区人继续奋发有为。

在讲述深圳故事的过程中,政协人也好像在寻梦一般:当碰到困难、思想语言不聚焦时,他们沮丧过;当年轻的记者文字太现代、华而不实时,他们苦恼过;当老同志打开话匣子,充满激情地诉说时,他们感动过;当故事里有些话语太激烈或不准确,他们也为之紧张过……但好像总被一种力量在召唤着前行。

王穗明说,尽政协人的水平,倾政协人的心血,去做了一项有益于城市记忆的事。这些努力没有白费:有许多深圳的读者对我们说,看了“口述史”很受益;有的老同志告诉我们,讲述了自己当年的经历,感到很有价值,很幸福。

这,或许正是故事背后的故事,也是让梦想飞得更远的新起点。

编辑:袁发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