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政协网首页 > 媒体报道 > 

王穗明:擦出“环珠江口湾区”的发展火花

来源:中国政协杂志发布时间:2015-04-27

近日,全国政协主办的《中国政协》杂志(2015年第6期)“两会人物”专栏刊发《王穗明:擦出“环珠江口湾区”的发展火花》文章。全文如下:

本刊记者 马欣 赵瑜

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政协主席王穗明与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主席苏志佳联合26位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国家实施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和香港、澳门等11个城市和地区的“环珠江口湾区”发展战略,充分重视和发挥“环珠江口湾区”城市群的区位、经济、人文优势,同时建议全国政协作为重点提案推动。他们的目标就是“把环珠江口湾区打造成为世界一流湾区”。

一份倡议,迎来一片“点赞”。

“我们就是擦一点火花,希望能真的点出火。”王穗明在接受采访时称。

28名委员联名提案

3月5日,来自粤港澳的28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向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建议实施“环珠江口湾区经济”发展战略的提案》。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份提案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苏志佳委员非常稳重地说,“目前,北方的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和中部的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已成为国家战略,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整体发展规划在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还需有一个布局。国家战略布局北有京津冀,中有长江经济带,还有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一带一路’,如果加上南方的这个环珠江口湾区,从战略布局上将更加完善合理,更实现了南北呼应、东西联动,将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促进资源要素的高效流动,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提供强大动力。”因此,提案开宗明义地指出,“环珠江口湾区”应作为国家区域发展格局中的重要板块。为此,他多次与王穗明一起讨论修改、完善提案的相关内容和建议。

王穗明谈到这个倡议的灵感来源于“大数据”。深圳市政协专委会经过调研,掌握了大量数据:环珠江口海岸线4114公里,居全国首位,拥有的海岛1431个,其岛屿岸线2414公里;有6个国家级高新区、2个国家软件园、12个863基地、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贸易总额接近1.5万亿美元;拥有世界级的海空港群,机场年旅客吞吐量接近1.4亿人次;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万亿美元,吸引了全球70家世界排名前100位的银行……

“这些数字不仅说服了别人,也说服了我们自己,让我们信心倍增,觉得提这个提案可行。”王穗明介绍,这份提案是深圳市政协集体智慧的结晶。深圳市政协拿出了初步意见,就与广州苏志佳主席沟通商量,志佳委员也马上同意做联名提案,并对提案进行修改完善,而后,发给了相关的全国政协委员,逐个征求委员的修改意见,如此反复数遍,“很难做到所有在粤的全国政协委员都参与进来,能发的我们都发了,前前后后经历了半年多的时间,才形成了现在的提案。”王穗明、苏志佳委员如是说,要真正认同我们建议、在提案上郑重签下名字的委员才算。因此,这是28名全国政协委员共同用提案的形式为推动“环珠江口湾区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写上了郑重的一笔。

“湾区”新概念

“环珠江口湾区”主要是沿珠江的河口地带形成的城市群,包括广东省的广州、深圳、惠州、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肇庆和香港、澳门等11个城市和地区。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这9个城市是传统意义上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圈,而“环珠江口湾区”是包括了香港和澳门在内的新概念。

“为什么用湾区经济的概念呢?首先,这个概念在国际上有着清晰的说法,比如日本的东京湾,美国的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其次,我们认为‘湾区’这个概念更加开放,不同于行政区划,是用地理位置将城市联系在一起,像一个‘家园’一样,只要在湾区里都可以参与进来。自然地理形成的经济带相比较而言没有行政级别的隔阂,更加容易被大家接受和认同。”因此,“湾区”的概念也是政协委员们一致认同的说法。

毗邻港澳、面向南海,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具备建设比肩国际一流湾区的基础和条件,在践行建设“一带一路”、打造海洋强国等国家战略中具有特殊优势。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一个个大有名气的11个城市组成的“环珠江口湾区”无疑跳动着强劲的发展“脉搏”。

这个湾区地理位置及自然生态环境优越,经济发展、贸易活跃,交通便利,开放程度高。“物质基础之外,我们还有非常重要的人脉资源。粤港澳地区拥有侨乡、英语语系、葡萄牙语系三大语言文化纽带,以东南亚地区为例,粤籍华侨占华侨总人数的一半以上,这是我们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和发展地区战略的重大人脉资源,必须好好利用。”说起实施‘环珠江口湾区经济’发展战略的诸多有利条件,王穗明如数家珍。“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积累,环珠江口是我国发展最快、最为富裕的地区之一,这为我们实施这个战略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条件。”

苏志佳说,“我们提出这个提案,正是考虑到对于国家的实际意义。”“环珠江口湾区经济”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引擎,是国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经略南海的重要平台,通过实施该项战略,可以有效加快南海地区海洋资源的开放和利用,为进一步巩固海防、守卫海疆提供重要保障。不仅可以形成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还是推动港澳地区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湾区”协同发展

珠三角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意义决定了“环珠江口湾区经济”战略的可行性,而这份提案也被社会各界认为非常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在两会记者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对这份提案评价说:“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地区,”有很好的基础。泛珠合作、广东自贸区等对珠三角包括港澳地区的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粤港澳大湾区概念再升温,协同发展理念再升级。“要提升发展的质量,实现有质量的持续发展,不能依赖资源消耗,不能等靠要,而是要靠智慧、靠机制体制创新、靠改革开放。”王穗明在3月6日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以深圳为例,2014年深圳GDP实现1.6万亿元,五年翻了一番;全口径财政收入5560亿元,五年翻了一番。这得益于深圳转型升级的努力,也是深圳被“逼”出来的。深圳在多年前就面临土地、资源、人口、环境四大问题的“步步紧逼”。创新驱动、形成合力,用湾区带来经济发展,这已经是地区内生发展的需要。

为推动此项工作,提案指出:一、成立国家部委牵头的调研组开展专题调研;二、成立由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城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等11个城市行政首长参加的“环珠江口湾区经济”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共同发展的重大问题;三、制定“环珠江口湾区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四、构建现代的全方位开放的湾区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为广东和港澳地区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再造新的辉煌。

城市协同仍是“环珠江口湾区”面临的重大挑战。“十二五”期间,珠三角发展战略使城市群协同发展进步很大,特别是在交通互联、环保互动、产业互补上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加入了香港和澳门的“环珠江口湾区”城市群面临的或许是更大的挑战:广深港在中心地位上必有一争。

对于挑战,苏志佳和王穗明都颇有信心:“在区域分割、文化理念上,一些隔膜是不可避免的。珠三角九城发展至今,在规则融通、产业互补、资源共享等方面应该形成合力。广州是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城市,又是省会城市,有许多优势。深圳是新兴城市,其信息产业也颇具规模,完全可以各城市共享。如果城市间都把自己最好的资源分享,形成包容性的发展,用湾区城市群共同的规划、理念形成一种内生动力,就能把各城市都带起来。我们相信,大家会更好。”

“现在很多城市协同发展就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通过几年的融合,一定能达到1+1﹥2的效果,何况我们是11个城市。”王穗明、苏志佳如是说。他们十分希望这个提案成为全国政协的重点提案,引起国家有关部门重视,在组织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就“环珠江口湾区经济”的总体发展战略、主要发展目标、城市功能定位、产业布局、要素流动、生态保护、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制定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好的规划,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

这份提案被寄予了沉甸甸的希望。“环珠江口湾区”11城市协同发展如果能成为整体发展战略,将有利于发挥港澳的软实力,为珠三角和其他地区进一步推动国家化、法治化、市场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编辑:袁发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