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201-09-30陈一新:福田中心区和我都是时代幸运儿

来源:深圳晚报发布时间:2015-09-30

我相信一个人或一座城市的命运,都有着无尽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深圳市中心区(即福田中心区,以下简称:中心区)能够抓住经济特区二次创业的机遇,按照规划蓝图全面实施,这是中心区的幸运。中心区规划建设30年历史凝聚深圳市几代领导人和市规划国土局几代人的心血和汗水,汇集了中外许多专家的聪明智慧,也见证了中心区开发建设办公室同事们的8年工作成绩。我作为一名建筑师,有机会参与中心区的规划实践工作并撰写其规划建设历史,这是我的殊荣。从这个角度看,福田中心区和我都是时代的幸运儿。

陈一新 深圳是按城市规划蓝图建设起来的城市,是世界城市规划建设史上的奇迹,福田中心区尤为典型。很庆幸亲身参与并见证福田CBD规划设计,因为我心里一直装着建筑大师贝聿铭的话:“人类只是地球上的匆匆过客,唯有城市将永久存在”,这是一种使命。

我差一点和深圳擦肩而过。那是在30年前,我第一次怀抱期待到深圳时,只觉得这个城市实在太小了,以至于最初在深圳和上海之间,我选择了后者

30年前觉得深圳太小

1980年,我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那个年代毕业生找工作,要服从国家分配。按照当时政策,1984年我们本科毕业时,班上好几位同学到了深圳。令我意外的是,他们都觉得到了深圳后如鱼得水,因为经济特区建设热火朝天,用人方面唯才是举,不论资排辈,凡事放手让年轻人去闯。例如一个建筑科班生来了就可以分到一栋大楼独自设计。这样的机会在当时的内地绝无可能。本科毕业后,我继续在同济大学读硕士研究生,听着同学们的经历,我对经济特区充满了好奇,等到1985年暑假,立马从上海坐火车到深圳看一看。

我对深圳的第一印象相当失望——相比上海,这里像个小县城,只有深南大道一条像样的路,而且很短,才几公里,到上海宾馆就中止了。那会儿上海宾馆以西全是泥土路,以东全是脚手架,如今那一带的大楼,当时只有国贸大厦圆顶裙楼封顶了。

我心里有点失望:“深圳实在太小了,以后不能来。”当时硕士毕业生就业有自主选择权,于是1987年毕业后我选择留在上海,到上海交大做教师。同年,我和先生领证结婚,我俩是大学加研究生的同学,感情上水到渠成。他的工作单位也不错,是在当时非常有影响力的华东建筑设计院。

很多人都问,我是常州人,上海离家近,那时候还比深圳发达,和丈夫成家立业了为什么又南下深圳呢?

据我所知,这也是当时很多人到广东的原因之一,上世纪80年代全国都没有商品房,需要单位分房,虽然我和先生都在大单位,但一直没分到房,加上入职一年多后发现工作不如预想的有干劲,考虑到深圳正在大力建设,对建筑人才很重视,就想着换个地方找机会。

当时资讯不是很发达,异地沟通主要靠寄信,我们决定到深圳实地看看。1988年,我再次来深圳,发现时隔三年深圳变化不少,城区已经比原来大了很多,深南路上的脚手架也基本拆了。机缘巧合,当年底,深圳大学建筑系,现在叫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要招建筑人才,我和先生因为专业背景和工作经历,均被录取。

我从1988年编制的福田分区规划现状图中看到,当时七十几平方公里内,周围基本建好了,但在中心区的位置上留着一块方形空地

在农田上超前规划CBD

1989年5月,我和先生正式来到深圳大学工作。到深圳工作前两年,我对整个城市的印象依然很模糊,对福田中心区更毫无概念。只觉得从深圳大学到上海宾馆往罗湖方向走,就像是从郊区进城,沿途全是泥土路,乘的小巴摇摇晃晃让人头晕,沿途经过的地方有很多农田、池塘和荔枝林……这一幕至今仍记忆犹新。

近几年,当我系统性地查阅旧资料时,才惊讶地发现,早在1980年政府已将当时属福田公社的一部分土地规划为福田区未来金融商贸中心区,并在1981年正式确定将未来的福田中心区作为全市、全经济特区的中心区,而福田区直到1990年才正式成立。关于福田中心区,我后来又找到一张1987年4月航拍的照片,照片里没有明显现代建筑和道路,只有一条东西向的深南大道。

所以我一直感叹,深圳市委市政府非常高瞻远瞩,能在经济特区起步之时,就把未来的新城市中心预留着,并且做了非常完整科学的规划。例如,1980年的《深圳市经济特区城市发展纲要》就确定了中心区的选址范围和基本格局,当中写道:“皇岗区设在莲花山下,为吸引外资为主的工商业中心,安排对外的金融、商业、贸易机构,为繁荣的商业区,为照顾该区居民生活方便,在适当地方亦布置一些商业网点,用地165公顷。”

不过现实是,经济特区初建时资金非常有限,加上初期集中建设的片区就是罗湖中心区,现福田中心片区只能先集中精力拉通深南大道、北环大道、滨海大道等几条主干道,架起城市大框架。

这种情况下,政府还确定并保障了中心区规划要“先外围后中心”,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深圳经历了第一波房地产开发热潮,这种热潮中,几届政府的领导班子都有意把中心区的土地留下来,为后来画龙点睛、提升城市规划水平,储备了空间基地。我从1988年编制的福田分区规划现状图中看到,当时七十几平方公里内,周围基本建好了,但在中心区的位置上留着一块方形空地。

上世纪90年代,福田中心区逐渐迎来发展时机。经过前10年的建设以后,罗湖20多平方公里的城市商业中心建设成效显著,建了几十栋高层建筑,都市化面貌已逐步形成,外界对深圳经济特区也更有信心了,所以深圳市政府筹备打造下一个新的城市中心。1990年,福田区正式成立,1992年,福田中心区详细规划将其功能定位为深圳CBD(中央商务区)。

被明确定位为未来整个深圳的CBD后,福田中心区的地位一下就上来了,我认为这是规划师的大手笔,也是那个时代深圳人的共性——敢想、敢梦、敢尝试第一

“二次创业”带来福田机遇

1992年是深圳的好年头。邓小平南方谈话,给经济特区改革开放迎来了新的春风,而且肯定了深圳前10多年来的经济建设成就,这个政策的背景很重要,所以深圳当时敢于提出CBD这样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新理念,要知道上海浦东新区到1995年才开始进行CBD建设。

我自己也是在这年再次迎来人生转折。我和先生1989年初到深圳大学后生活工作很惬意,那时学校没有围墙,和照片里的国外大学完全一样,蓝天白云椰子树,还有鸽子飞来飞去,校园环境非常美。但受当时大环境影响,我们还是想离开深大,到外面找个新去处,做更多的建筑设计。

可能也是我心中一直潜藏着建筑师的梦想。我从小学过画画,很早就知道世界级华人建筑师贝聿铭,非常羡慕建筑师,向往像他们那样能成就自己年少时的美梦,能从物质空间的设计去影响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我也希望自己能在深圳经济特区建设中施展自己的拳脚。1990年和1991年,我分别承担了两项工程——为东莞桥头镇体育中心田径场、游泳池以及为深圳宝安石岩镇经济发展综合楼做建筑设计,业内口碑不错,加上当时新成立的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院急需人才,我便于1992年从深大转入了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这里,我见证了福田中心区迎来开发的重要时机。1995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15周年之际,深圳提出“特区二次创业”时期,市政府确定了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和第三产业的战略方针,明显表现为城市空间上扩张的需求,但罗湖中心区的商务楼宇已经呈现出饱和趋势,市场需求增量先是溢出到华强组团商圈,后来溢出到福田中心区。

与此同时,1995年,深圳做了一个福田中心区的城市设计,用作招商引资,还有一个大的模型,放在博物馆做展览。当时的方案也是CBD概念,设计在南片区建一个高楼林立的福田中心区,并在现在会展中心这个位置设计一组双塔。1995年深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年会上,专家们审议了这个设计,认为中心区应有国际水准,提议做一次国际咨询,这是深圳第一次,在全国也算头一批。当时深圳市政府和规划国土局高度重视这次咨询、招标,足见市政府和规划界对未来中心区规划设计的殷切期望。

经过近一年的征集筛选后,1996年8月,城市设计国际咨询评审会举行,市政厅方案就是在这个时候诞生

精益求精的市民中心

1996年8月,包括两院院士吴良镛、周干峙在内的5位来自中国、美国、日本的知名专家组成评委会,最终评出了美国李名仪/廷丘勒建筑师事务所的方案为优选方案,其他参评的还有来自新加坡、法国以及中国香港等地的方案。

为什么选这个方案呢?最表面的理由是它的造型寓意丰富,既象征中国传统的大屋顶建筑,又象征鹏城二次起飞,还象征民主治理。这么大的建筑没有建围墙把老百姓围在外面,而是将公共空间和政府办公楼无缝连接,市政厅中间被中轴线穿过,老百姓在中间可以24小时全天候地穿越,很有新意。

专家们从视觉和功能上,进行了更加理性的评价,方案当中的一些亮点现在仍然令人称道。

第一个亮点是它设计的绿色轴线,跨越了我们传统中轴线的概念,把原来由公共建筑、广场组成的一条纯建筑轴线变成了绿轴,而且这条绿轴实行人车分流,人在二层系统上面,车在地面上,这个想法恰恰符合了经济特区原来交通规划的思路(深圳经济特区在1985年做了第一次特区城市交通总体规划,当时就提出未来实行公交优先、人车分流)。

第二个亮点是提出CBD二层步行系统,中轴线延伸到东西两边CBD高层、超高层的商务办公区域,延伸步行系统,增强CBD可达性,就像香港的中环,把二层系统全部连接起来。

第三个非常好的地方是提出了购物公园的概念,就是现在Coco park的位置。

福田中心区城市设计进行国际咨询,同时评出了一个市政厅单体方案,而且我们是两个深度同时做——做中轴线沿线1.9平方公里的城市设计方案,同时把市政厅建筑方案也敲定。这是深圳的首创之举。后来我们把这个经验介绍到很多地方。

这次评选过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这恰好是我调去组建深圳市中心区开发建设办公室后做的第一件大事。这个办公室是市规划国土局下属的副局级单位,从1996年成立直到2004年市政府机构改革被撤销,全面负责位于福田中心区的规划设计、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的报建审批及工程规划验收等技术管理工作。1996年接受这个新任务时,我34岁,确实是得到了重用,为此,我一直很珍惜这份工作。年轻的深圳中心区,也需要实施一个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城市规划方案。

中心区规划方案确定后还经过了谨慎又理性的论证和调整过程。另外,我们中心办还见证了一个创新举措,那就是城市仿真系统,它的功能主要对通过数据建成的建筑设计模型进行三维动态研究,形成数字城市并多角度、全方位研究。福田中心区1998年在全国第一次建立了城市仿真系统,一直用到现在,当初就是为了验证市民中心这个大楼能不能建。

通过仿真验证,能够让人通过眼睛的视高,预览项目效果。仿真验证还真发现了问题:原计划的市政厅屋顶太矮,建成后,远景的莲花山正好盖在中景的屋顶之下,中心区景观受影响。

所以我们在仿真系统里,把市政厅屋顶抬高了十几米,让屋顶和山顶之间形成一个景窗效果,果然把这个毛病给克服了。市政厅的建筑体量也加大了,原来的市政厅仅仅是政府办公,后来把市民活动、展览馆、博物馆、档案馆加进去,变成一个综合的建筑群,所以改名叫市民中心。

1998年,为验证市民中心方案可行性,当时专家们用氢气球悬空勾勒造型。图正中为陈一新。

1998年12月28日,音乐厅、图书馆、少年宫、广电中心等6大重点工程举行奠基仪式,市中心区正式拉开了大规模建设序幕

福田中心区是时代幸运儿

有了1998年这次经验,后来,中心区所有建筑方案的竞标都必须经过仿真验证。所以至今福田中心区的天际轮廓线还是比较漂亮的,就是仿真验证的功劳,这是我们当时的一个创新。

数字系统验证并更改屋顶设计后,因为市民中心工程规模太大太创新,政府决定再做屋顶足尺实景模拟,用300多个直径2米多的氢气球,每个气球下面绑一个混凝土墩子,一个个调节高度,在空中勾画出大屋顶的足尺轮廓线。1998年12月28日,音乐厅、图书馆、少年宫、广电中心等6大重点工程举行奠基仪式,市中心区正式拉开了大规模建设序幕。

现在市民中心已建成10年,成为深圳人生活休闲的重要场所之一。回想福田中心区过去30年的发展历程,不仅仅迎合了深圳经济特区二次创业的发展目标,也赶上了这个城市经济和市场节奏吻合的好机遇,否则城市规划的梦想只是一个乌托邦,不可能实现。1980年时,深圳总规划就构想在现在福田中心区的位置做金融贸易为主的城市商业中心。但是,如果我们在2005年之前把福田中心的商务用地全部出让出去的话,我们也就实现不了城市CBD的规划蓝图了。

我觉得自己也是个幸运儿,见证中心区从无到有,从初具规模到真正实现规划功能,而且越变越好。很感恩这个时代,感恩深圳给了我这样的热血青年实现梦想的机会。如果我没有对它怀有梦想的话,那么,2004年中心区办公室撤销时,我就该梦醒停止脚步了。事实上,迄今为止,我的心没有离开过中心区。

我自己的小孩是1993年出生的,我是1996年到中心区办公室的,我把中心区看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孩子,我会一直关注它,把中心区所有的原始资料记录下来给后人研究,这是一种使命。同时我相信它们也会成为深圳这个城市历史的重要部分,长久地流传和使用下去。

2004年时的福田中心区面貌。

陈一新

1962年出生于江苏常州,现任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副总规划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建筑师,建筑学博士。上世纪90年代起,先后任职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市规划国土局深圳市中心区开发建设办公室等单位。长期致力于深圳市中心区的规划设计优化、城市实施、规划研究、资料收集和学术总结,并形成系列学术研究成果,其中近年出版专著有《中央商务区(CBD)城市规划设计与实践》《规划探索——深圳市中心区城市规划实施历程(1980~2010)》《深圳福田中心区(CBD)城市规划建设三十年历史研究(1980~2010)》等。

口述时间

9月23日上午

口述地点

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贵宾室

本期采写:深圳晚报记者 苏静 实习生 杜婷 林康愉 梁争誉

前期统筹:王外平 梁琼月 黄晓天

后期统筹:赖丽思

本期历史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蔡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