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2015-11-04章必功:31年见证深圳大学转型改革

来源:深圳晚报发布时间:2015-11-04

深圳大学一直在坚持走自己的路,它的这种特质与深圳这座城市是相辅相成的。深大永远不会忘记它是寄托在一个优越的城市背景之上的。这种优越感体现在,这座城市会给你提供最起码的物质条件,以及思想开放的条件。我们的目标“特区大学、窗口大学、实验大学”中,“实验大学”说的就是要做中国科教改革的排头兵,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一种新的模式,深大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趋炎附势。

章必功

深圳是个好地方

搞文科研究,不需要实验室,在北京或在深圳都是一样的

学问单干户

我做学问喜欢单干。过去,学术界瞧不起搞学术外交的人,这些人成天到处开会,都是半瓶水,真正的大师,如陈寅恪、季羡林和钱锺书,从不到处开会。古时候的老先生也是,学问必须得埋头做。因此在我看来,搞文科研究,不需要实验室,在北京或在深圳都是一样的。这是我1984年从北大研究生毕业后来深圳的原因之一。

另一个原因是直接原因。最初,我也想留在北大,但北大的老师告诉我,“太太问题”是需要排队的,一些老师在北大工作了10多年,仍未解决太太的调动问题。北京几所学校情况皆是如此,能收到的最好答复是:“你太太的调动要3到5年。”这个“3到5年”令我想起小学课本中一篇《三五年是多久》的文章:红军北上,说回来要三五年,结果变成了3乘以5,15年。这个三五年看来靠不住。

寒假结束返校,工作仍未有着落。北大中文系办公室的老师叫我去一趟,告知我假期里深圳大学来要人,他们向深圳来的人说:“所有这些名单里,几乎没人会去,只有一个人有可能,因为他的太太在外地。”说的正是我。

我当时根本不知道深圳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便说回去想一想。夜里,老乡吴稼祥来宿舍见我,他刚代表中宣部的一个代表团结束在深圳的考察,我将这事告诉他,他便说:“你应该去,深圳是个好地方,它代表中国改革的趋势。”

我对深圳有一种天生的好感,因为它叫“特区”,我的老家在安徽省铜陵市,60年代,中国有2个特区,北有大庆特区出油,南有铜陵特区出铜,对“特区”二字,我很熟悉。

基于以上原因,第二天我就到系里去,说想与深圳方面联系一下。他们给了我一处地址,是深大中文系老师张卫东的家,他也告诉我应该去深圳,并将我的情况告诉了深大人事处一位副处长,与副处长相谈,我并无其他要求,只问太太何时可以到深圳来。他告诉我,快则半年,慢则一年。我便来了。

1997年,章必功(左二)代表深圳大学与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副校长玛丽·麦克利斯(后为爱尔兰总统)签订合作办学协议。

夜大的那些故事

深圳百废待兴、人才匮乏,深圳需要什么,我们就培养什么

高徒出名师

1984年10月,我到深大报到。深大校园刚有2片楼,一片教学楼,加上海边的一些宿舍楼。这些楼群给我的感觉是热气腾腾、意气奋发的,所有人看到我们新来的教职员工就像见到了一起奋战的战友,都喜气洋洋地看着我们。

我所在的深大中文系当时号称“北大帮”。北大教授汤一介、乐黛云、胡经之是“飞来飞去派”,前来深大支援,轮流坐庄,关系并没有调过来。我是北大应届毕业生来深大工作的第一人。而后才有刘小枫、倪钟鸣、景海峰、张宇红等人。

深大初创期,我在深大夜大任教,氛围极好。深圳刚改革开放,社会上没读过大学的青年,想要成为人才,都力图上进。每到夜晚,自行车和汽车堆满教室外,警察、干事、公司里的头目、退伍军人,都到夜大上课,现在深圳市各层领导干部中都有当年深大夜大的学生。他们上课时态度虔诚,几乎从不缺席。

我第一堂课教“公文写作”。在家备课时,将课堂上所要说的每一句话都写在了本子上。课一结束,有学生上来跟我说:“章老师,你今天讲课成功了!”我问:“这话怎么讲?”他告诉我,上次有位老师上课,上得枯燥无味,上得他们都想跳楼。

在我看来,“公文写作”,笔头好,格式不会的,一看就会了;但只会格式,笔头不好就不行。文章要写得通达、道理要写得透彻、观点必须鲜明,这三点做到了,任何公文都不成问题。因此,我上课时讲的不是公文如何写,而是地理、天文等其他方面的知识。讲15世纪的三大航海运动,有篇论文第一句写道:“15世纪的人类发展史是属于海洋的”——多漂亮——“海洋的15世纪光荣归咎于三个人,郑和、达·伽马、哥伦布……郑和的船队带到西方的是鲜花和友谊,达·伽马和哥伦布的船队带到东方的是火热和鲜血”,这种写法与文学作品并无多大区别,但又有很多东西在里头,大家听得非常带劲。

因而我与学生的关系也极好。有一年批改作文,我给一篇写得不错的文章打了90分,后又看到另一篇,与这篇一模一样,考虑到他们都是成年人,俩人一人姓闫,一人姓赵,我就写评语调侃他们:“闫赵二兄文相似,令人想起木兰辞。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隔周去上课,未进教室,已听里面笑得一塌糊涂,进去一看,学生正将我的评语到处与人传阅,见我进来,承认:“我确实是抄的。”又重做一遍给了我。

这件事后来成为深大笑谈。这种批改作业的方式反映的是我的教育理念:学生是受教育者,你要尽量引导他,而不是像对头一样一棍打死。

课上多了,你在教师中就会有锋芒,渐渐地,我引起了时任校长罗征启的注意。夜校毕业典礼,老师们喊我上台讲话,我说了个观点——“高徒出名师”,成才的根本原因在自身,而不在老师,所以天才不能教,我们不能迷信“名师出高徒”,“深圳大学不出名,它要出名就靠你们这些学生出名,希望你们能够通过你们的努力,让我们骄傲地说,你是我的学生。”

这是个新鲜话,我一说完,全场轰动。罗校长总结时说:“章老师说‘高徒出名师’,我们深大就要做到‘高徒出名校’。”这下,我就名声大噪了。

深大的创收

上世纪80年代,“创收”是所有高校的热点,深大尤甚。往后出现对深大“无心上学、一心向钱”的指责,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学生利用勤工俭学创收,老师就用办班创收。经济、管理、法律、外语班的创收都很厉害。但中文系靠什么创收呢?没人愿意学中文,且中文系的老师都较清高,谁也不愿上街拉生源。当时,中文系一位姓徐的副教授对创收热情较高,眼见有资历的老教授们叫不动,便拉着我这个34岁的年轻人拿着小板凳,坐在蛇口工厂的门口,贴上“夜大班招生”或是“中文系报名处”的字条,等着人家前来报名。这么一做,我觉得很没面子,就要走,见我要走,他拉住我:“别走别走,我买冰棒给你吃。”一上午要买七八根冰棒哄住我。

中文系的创收就是这样搞起来的,设有中文秘书、中文写作、打字等课程,如果不办秘书班,你根本无法招生,工厂里打工的姑娘就想当秘书。这种课程为中文系带来的不是学术上的声誉,而是经济上的好处。它至少可以保证深大中文系的老师每月可以多发些钱。

当时深大的改革主要涉及五个方面:毕业不包分配、收费上学、教师聘任制、勤工俭学、学分制。这个改革方向的确立,是因为上世纪80年代深大的发展目标不是要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学术型大学,它是一所应用技术型大学,是应时而生的产物。当时深圳百废待兴、人才匮乏,急需上手快的人,深圳需要什么,我们就培养什么,这符合改革开放初期整个中国的态势,也表现出深大不想走内地大学的常规道路。

2006年,章必功(左二)陪同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主席、副主席考察校园运会。

深大出风头了

我们不能老是低头看路,一个真正的大学生一定要仰望星空

两次教学评估,两次升级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时任深大校长魏佑海、党委书记吴泽伟提出要调整办学思想,从应用型向教学科研方向转型。到蔡德麟校长上任,继续调整办学思路,办研究生教育。

那时,教育部开始对一批新建大学进行教学评估。深大与宁波大学、烟台大学同时进行。1995年,国家教委组织18人专家组,先到深大评估,再分两个组,分别到另两所大学去。蔡校长做幕后指挥,我已是深大副校长,负责整个评估工作。我主要做两件事:一是加强实验室建设,当时深大本科实验室差得一塌糊涂,我就叫他们去买一些设备;二是教学规范化,绝不弄虚作假。

评估用的是飞行考试的方式,卷子寄过来,三所大学同时开考。改卷时有一科目,学生的平均分是79.8分,老师打电话问我:“是否要改成80分再送审?”我说不用,就将原样送到中山大学让专家复检,就是这个79.8分,当时依然拿下了3所学校的第一名。

评估通过,从1996年开始,深大就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升格为“博士授权单位”。

2007年,我已是深大校长,学校此时又迎来一次较为重要的评估——“教学优秀评估”,是专门针对博士授权单位来的,想看看学校升格之后是否放弃了本科教学。教育部高度重视这次评估,派了个“豪华15人”专家组阵容前来深大,规模与北大、清华一致,组长是杨叔子院士。

这次评估不考试,专家随堂听课,到学生宿舍、食堂去,与学生交流,《南风窗》记者李北方随团。有人提醒我:有个记者天天在搜集你们的阴暗面,你们要小心。我说不怕,并告诉宣传部的工作人员,这个记者想要去任何地方你们都要给他开绿灯。

评估最后一天,评估组到另一处打分去了,李北方到我办公室来,见我一人坐在那,他说:“他们正在投票,你竟然还这么安之若素。”我说:“是啊,你看”,便打开校长信箱,给他看了一封来信:

“评估专家组如期而至,可是我并没有看到类似我原来所在高校的那种紧张与不安,一切如常。去上课时,同学们仍然对课程有一贯的要求。重视,并不紧张,同学与老师都是这样,只是各位校长和工作人员辛苦啦。”

写信的人提到原来的学校,说明他不是研究生就是个青年教师;没有留名字,说明他不是为了拍我马屁写的。

我告诉李北方,深大就是这样的,我尽力就够了。他回去后写了篇文章《高校教学评估在争议中进行》,就是以此场景开头的。

2008年,章必功探望女王班学生。

体育改革领跑全国

1999年,深大出了个风头,成功举办了第五届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时任的省长、副省长、市委书记全来了,都夸我们场馆漂亮、开幕式新颖。时任市委书记张高丽一宣布:“开幕。”整个高空突然出现黄金般的灯光瀑布,对面爆竹炸出几个字来:“竞赛深圳湾,相约新世纪,1999”。看得领导们手舞足蹈。

整场文艺表演都是由深大学生负责的,韩磊、高晓松等明星也来了,都不是我请的,我不请明星,我觉得我的学生最好。我提了一个口号——“大运会不出校门”,目的就是让政府出钱给深大建设运动场所。过去,深大只有煤渣跑道和1个小小的游泳池,政府给了8000万元,我们就盖了元平体育场:4个大灯柱、带看台的塑胶跑道,一个新的游泳池和一个小球馆,并给体育馆装上空调……解决了很多场地问题。8000万元用光了,深大的运动设施在1999年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后来,我们又在南边盖了体育馆,2006年盖了人工草坪足球场,几次成果加在一起,深大体育设施高居全国第一,北京体育大学校长来深大一看,也自愧不如。

也有老师不理解,问这笔钱为何不给他们盖实验室?我说:第一,这是专项使用资金;第二,实验室才几个人用,体育设施是所有学生共用的。

我很重视体育教育。1996年,深大体育课改革,那是全国有名的。过去,深大体育课与全国大学相同,考跑、跳、投,学生不愿上课。那时我是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开教学工作会时,我问了他们3个问题,第一,体育课不及格,能不能毕业?答案是“不能”;第二,深大办了这么多年了,有没有学生体育课不及格的?回答是“有”,第三,你们因此不给他们毕业证吗?底下哄堂大笑。

一个都没有!老师们通过各种方式补考,将成绩糊弄过去,这是典型的弄虚作假。而这弄虚作假产生的根源是制度不合理。体育是强身健体的东西,不能用体育代替体质健康。所以深大要改革,我们将体育课废掉,改成俱乐部,新生一入学,可以从几十个俱乐部中自行选择喜欢的参加,只要参加,即为及格,但可以另打分数,且允许转会。

俱乐部推行后,学生都无意见,但老师有意见,体育部的一批老师写了很长的信到教育部告我们,说我们违反体育达标标准。但教育部认为我们做得很好,下发文件,允许体育教育创新与传统教育相结合。2005年,教育部撤销几大标准。现在,全国的体育教育基本都是这个形式,说明深大走在改革前沿。

2012年办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深大的体育设施都有了,只需将元平体育场翻修一下,将4个灯柱改造一下就可以。过去,4个灯柱又高又重,后来锯断的那4截变成了校园雕塑“仰望星空”的柱子,学生们管它叫“天线宝宝”,所以我说爱因斯坦说过,不能老是低头看路,一个真正的大学生一定要仰望星空。

2009年聘请钟南山院士(右)为医学院名誉院长,章必功与其合影留念。

多举措推动学术氛围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

深大发展走出一条漂亮弧线

深大的发展非常快。上世纪80年代,学校才2000多名学生,到2012年是35000名学生,翻了好几番。它一直都在坚持走自己的路,想要实现“高校之林,后来居上”,走出一个漂亮的弧线。

校长信箱打造亲密氛围

过去,深大学术氛围还可以,但教师队伍尚称不上高度学者化。在我看来,深大的老师中,像徐晋如那样的就算学者型老师,他是全国4个联名批评于丹的带头人,执迷于学术,心无旁骛。无论他的观点是否正确、偏激与否,他像个学者,有什么就说什么,从不说客套话。我们想要培养的就是像他这样高度学者化、真正热爱学术、将学术看作生命一部分的老师。

因此,2005年,我一上任,即推动人事制度改革,成立教授委员会、实行全员聘任制。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内部,历时5年,方案才通过,再过2年,贯彻落实。实行的成果基本上达到了我的目标。

此外,为解决师生关系疏远的问题,我们成立了学生事务中心,开通了校长信箱。我在任期间收到过5万封来信,一些琐碎的问题我不正面回答,转交后勤处处理,因为是我转过去的,相关部门会认真对待。比如,有位学生说,他们4位学生住12平方米的宿舍,但管理员2人住16平方米。信刚递过去2小时,房子就对调了。这就是校长信箱的好处,但更重要的是,它形成了一种亲密的氛围,学生们与我聊天,谈隐私、恋爱问题、与父母的关系,流产的,甚至变性的都有。

他们用心对我,我自然高兴,同样用心对待他们。曾有一年,一位学生写信向我借3万块钱,理由是她原答应父母上学期间要通过勤工俭学给他们盖房子,但两年下来,费用还未积攒够,担心失信于父母。她说她在深大不认人,只认识我,希望能够向我借3万元。

但我也没钱呀,我的钱是太太管着的,回家问太太,太太说没问题,我就把钱借给她了。2012年年初,我正在工地上,秘书给我打电话说:“有个学生来找你了,带了一包钱来。”我问:“多少钱?”“3万。”当中还附上一封信:本来早就该还了,找工作困难,今年考上南山区的教师,把第一年挣的钱还给您,但没有利息,为表达对这件事的纪念,我去深圳市慈善会捐了一笔款,落款是章老。

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鼓励,说明学生可教,我信对了她。

我与学生们关系亲密,每年毕业典礼,学生们有抱我的、亲我的、将手上的配饰摘下来送我的。中华小姐环球大赛季军栗璐雅毕业时,她爸妈就在台下坐着,她上来就给了我一个大拥抱,下去以后,她爸爸说她:“你长这么大都没跟我拥抱过,倒是跟你那个老师拥抱了,亲热得很。”我很感动,当老师,还有比这个更厉害的吗?

2009年聘请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

江山代有才人出

九棵松是深大创业文化的标志,这些校友都是深大的骄傲

“文化沙漠”中的诗意校园

我上任校长后,想利用每个假期给教职工和学生一个回校时的惊喜。2005年暑假,我们建造了一条环校6公里的赭红色人行道;2006年,我们将人行道中间的马路由水泥路变成深大第一条柏油路;2007年,开通荔枝林,修人行道和路灯……一位校长的任期是很短的,理念上的改革,教职工与学生无法感受到,但校园一草一木的变化是他们能够切身体会的。

我们有一个口号叫“校园无禁区”,将所有草地上的栏杆都撤掉,允许学生走上草地,草地是给人用的,躺在草地上仰头看星星,多诗意。

校园的诗意还体现在每栋建筑的名称上。文科楼有个“听石餐厅”,灵感来源于一位老师发给我的短信:“花开的声音花知道,我的心情你知道。”餐厅底下堆了很多小石头,我便为之取名“听石”;还有一处食堂过去是一片水塘,改造后保留了一小块死水,楼层很高,从高处往下望,就像一个谷,因为在校园西北处,我为之取名“西北谷”,“谷”本身有粮仓之意,这个名字颇有些侠客的味道……深大每栋宿舍楼都有一块牌匾,配上一句诗,注明出处,目的就是要增加校园的诗情画意。

很多人说深圳是“文化沙漠”,这个词有两层意思:一是深圳无文化底蕴,皆是外来人;二是深圳文化人的心思都不在文化上,在票子上。深大最大的贡献就是为一批年轻人提供了良好的群居、切磋场所,大学的根本不在于培养了哪个大家,那是个人努力的成果,大学应该像古罗马的元老院一样,提供思想自由的空间。所以千万不要说学校是培养高端人才的地方,因为天才人物的出现具有极大的偶然性。马化腾在深大是个偶然,准确地说,是他较好地利用了自己在学校的4年学习时光,如此而已。

但我们为校友骄傲。深大有九棵创业松,都是校友捐赠的。第一棵是上海巨人网络集团的,那是史玉柱送的;最后一棵是腾讯集团校友送的,那是马化腾的。我们事先约好,所有人都不刻名字,只刻校友企业的名称。这九棵松是深大创业文化的标志,这些校友都是深大的骄傲。

“我来这里就是要创造历史”

深大的发展可用几组数字形容:两次评估、两次升级、创办了两个学院、三次扩张地皮。其中,“两个学院”,一是1995年创办的深圳大学师范学院;一是2008年创办的深圳大学医学院。医学院历来是衡量大学实力的重要标志,深大医学院的创立对深大的发展具有突破意义。事实证明,我们的确做得很好,第一届毕业生中,有18位去了爱尔兰都柏林大学,4位留在深大第一附属医院当医生,其余的都去了国内有名的医学院。

我是国内较早反对“一本二本”的先锋。“一本二本”是计划等级,对学校的竞争及考生的意愿均有所束缚,重点应该是自然形成的,学生趋之若鹜就是重点,学生冷落它就不是重点。深大在外省是一本,在广东是二本,这就表明了计划等级的主、客观矛盾。我常常教导深大的学生,一定要自信,看得起自己。

深大既非985,也非211,但我们的校友遍布各行各业,且出类拔萃。2008年,深大25周年校庆,大佬云集,我让50位校友排队一一登上主席台,每人上台时都配以画外音,场面十分隆重。有趣的是,哪个学院的校友上台,哪个学院就热烈鼓掌,只有两人上台时掌声是全场雷动的,一是马化腾,一是史玉柱。

当天,我发表了主题为“江山代有才人出”的致辞,那年正逢北京举办奥运会,我说:“菲尔普斯说,‘这个世界上没有做不到的事’。博尔特说,‘我来这里就是要创造历史’。”我引用这些话,就是希望学生们到深大来都能胸怀大志,努力做到最好。

章必功

1949年11月出生于安徽铜陵。1984年,北京大学古代文学专业硕士毕业后进入深圳大学任教,历任深圳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师范学院院长、深圳大学副校长、校长等职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著有《〈红楼〉讲稿》、《元好问暨金人诗传》、《文体史话》、《中国旅游史》等。

口述时间

2015年10月23日下午

口述地点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A座

本期采写:深圳晚报记者施展萍实习生黄丽云杜婷林康愉

前期统筹:王外平梁琼月黄晓天

后期统筹:赖丽思

本期历史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蔡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