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2015-11-11宋玉明:用山水画写意一座城的变迁

来源:深圳晚报发布时间:2015-11-11

对艺术家而言,深圳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建市初期,人们说它是“文化沙漠”,但一座城市要发展,首先要有经济,有了经济才能有文化。改革开放初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建设了包括大剧院、博物馆、科技馆、音乐厅在内的八大文化设施。

目前的问题是环境与氛围不够,这是由于没有积淀造成的。但积淀需要时间,且文化是较为漫长的过程,我们这一代人都在做打基础的工作。

宋玉明

一座有特色、高水准的美术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深圳美术馆新馆建成后,将成为本土艺术、艺术家及市民共同的文化记忆平台,承接更多国际性大型展览。让市民在接受更多元的文化艺术熏陶的同时,焕发文化自信,迸发出更大的创造力。

1976年12月26日开馆,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郭沫若手书“深圳展览馆”作为馆名,题字至今保留在博物馆内。

美术馆一时名噪全国

明年就是深圳美术馆建馆40周年了,它的诞生比我来深圳的年份早。

美术馆的前身是宝安县深圳镇设在深圳水库的“劳动大学”。1976年,宝安县政府拨款重建,重建后的新建筑移交县文化局,拟办成对外开放游览的场所,暂名“宝安县社会主义教育展览馆”。当年10月,老馆长雷子源经过3个月筹备,用县里拨来的8000元开办费,在12月26日,毛泽东生辰当日举办了开馆仪式,并借来广东省美术界的160件新作做展览。

这是深圳这片土地上首次举办大型美术展览活动。活动当日,红旗招展、锣鼓齐鸣,各方领导、各界人士纷纷前来参观。当时,深圳只有2万多人,但原住民们特地赶来参加开幕式,气氛如同过节。后经请示县委具函,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郭沫若手书“深圳展览馆”作为馆名,题字至今保留在博物馆内。

1976年至1987年的近10年间,北京荣宝斋木版水印暨书画原作展、人民美术出版社书画原作展、江苏省、上海市中国画、版画联展、黄新波版画展、吴冠中作品展……几十个画展在此举办。这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影响力的产生离不开当时的社会大环境。

当年,内地居民要去香港是很困难的,只能香港居民到内地来,而香港居民中又有许多是从广东迁过去的,对广东地区感情深厚,且东江水的水源从江西一路流下来,途经深圳水库供给香港,因而香港市民对水库格外重视,时常过来参观,展览馆就在水库边上,他们过来了,便顺道至展览馆看展。

各种名目的展览同时将内地艺术家与香港艺术家吸引过来,这种形式不仅活跃了深圳当地的文化,又起到了连接内地文化与香港文化的桥梁作用。过去,内地艺术家与香港的画家、收藏家相见,心有胆怯,因为市场尚未开放,更别提经济上的往来了。有了这个桥梁之后,内地的艺术家到深圳来,可以自主与香港的艺术家、收藏家交流。

1984年,宋玉明参加广交会期间到深圳考察。

双项“第一”引领文化产业

上世纪80年代的深圳展览馆还创下了两项“第一”。

1980年10月,深圳市政府起草第242号文件批准:深圳展览馆与香港博雅艺术公司合作开办全国第一家合资文化企业——深圳博雅画廊。画廊将全国著名画家的画收集起来卖,主要买家来自香港。1984年,博雅画廊扩大了规模,正式更名为深圳博雅艺术公司。

当时,内地购买文房四宝一般要到新华书店和文具店去,全国真正称得上画廊的只有北京荣宝斋一家。博雅艺术公司的出现引领了文化艺术产业新的发展模式,它的经营范围囊括了文物书画、影音乐器、体育用品、中外版图书……通过合资,可以进口,产品新颖,效益极好。

事实上,展览馆除办展外,自身也兼做经营活动。香港人过来观展,常采购些字画回去,字画价格不低,听说收银员们每天都忙着数钱,中国银行甚至在此设点。当时,内地文化产业处于非常封闭、紧张的状态之中,但深圳经济开放,有崭新的布局,生机勃勃。

第二个“第一”是1985年深圳展览馆与香港无线电视有限公司下属的翡翠台成立了深圳翡翠动画设计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合作动漫产业公司。它跻身于国际动画行业,为国际动画界最具盛誉的美国迪士尼动画公司、华纳动画公司、日本动画公司加工制作了如《阿拉丁》、《美人鱼》、《泰山》、《蝙蝠侠》等动画,还拥有自主版权的《樱桃小丸子》、《玩具星》、《神雕侠侣》等一批原厂作品。

宋玉明与关山月在深圳合影。

1987年,父亲没有通知我们,自己过深圳来把房子买好了。1年过去,房价每平方米涨了300多元。房子买好了,就必然要来了

因为房子来到深圳

1987年7月,经批准,展览馆正式更名为“深圳美术馆”。这意味着它进入到更加专业的领域当中。改革开放初期,美术馆通过展览吸引了程十发、陆俨少、蒋兆和、吴冠中、关山月等近代艺术大家来深圳,活跃了深圳当地的文化氛围。

那时我还未来深圳。但我父亲宋文治(注:著名画家)来过,受邀参加“江苏省、上海市中国画、版画联展”。在他的描述中,深圳很神奇,他向我讲述他们躲在美术馆的小楼里看香港电视台的场景;讲述他们与香港收藏家之间的接触、交流和经济上的往来。

1984年,我到广州参加广交会,特意来深圳看看。我到友谊商场和国商大厦去,里头商品琳琅满目,要使用外汇券。那个年代,在内地,在涉外宾馆吃饭及住宿,均设有传达室和岗亭,有人看守。但广州、深圳不一样,这里的市民可以随意进出高档酒店,随意参观、吃饭。

但我们的观念仍很传统,因此,1986年,当父亲告诉我们他想在深圳买房时,我们一家都不同意,认为在内地的工作单位挺好的。到了1987年,他没有通知我们,自己就过来把房子买好了。1年过去,房价每平方米涨了300多元。

房子买好了,就必然要来了。所以我是为了房子,没有目的性地到了深圳。

刚到深圳,我在华侨城深圳湾大酒店做美术设计。在南京时,我每月收入50多元,在华侨城能拿300多元,但我在内地已有其他收入,做些额外的设计与绘画,因此对收入兴趣不大。且当时我已有了小孩,要离开家庭,很舍不得。

因此,当人事部的同事将我带到宿舍时,我眼泪都下来了。一眼望去,非常混乱,东西未经整理,锅碗瓢盆也都没洗。更可怕的是,垃圾已经堆满了半个阳台。

但我毕竟经过了许多磨练。我不到12岁就离家扛着背包下放到农村,环境之艰苦是无法想象的。初中毕业,无学可上,在白云石矿工作了近7年,从搬运工到开挖掘机,都靠我的坚持。

因此到了深圳之后,我也没有放弃学习,马上报名深大夜校的艺术设计学院,在那学了3年。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又处在上世纪80年代,像我这个年龄段的人,学习基本都被中断过,年轻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愿望强烈,白天上班,晚上就参加各种学习,氛围很热闹。我很快适应了学习生活,素描、设计我早会了,通过学习,实际上解决的是我的文凭问题。就这样,1990年,我因工作调动至深圳画院。

宋玉明于上世纪90年代初创作的《深圳小梅沙夏日》(尺寸为40cmx60cm)。

最初,我简单地描绘场景,到后来就发展为以某一景物为主,将它放大、夸张,将一座城市的意象与精神融入到画作当中

用城市山水画画城市

深圳画院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举办了很多活动,是深圳重要的文化场所之一。

1992年,深圳画院举办了“深圳画家画深圳”活动。深圳是个移民城市,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凝聚艺术家,让他们深入到深圳各个场景中去,反映深圳的建设成果与现实生活。

活动开展后,全国各地的媒体都有所报道。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人民日报》版面上看到这次活动,就给《美术》杂志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近见6月18日《人民日报》8版《大地》页有一组图画(注:深圳画院画家画深圳),是颇有新意的,今复制附上。我特别要提出的是,我国画家能不能开创一种以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建筑为题材的‘城市山水’画?所谓‘城市山水’即将我国山水画移植到中国现在已经开始、将来更应发展的、把中国园林构筑艺术应用到城市大区域建设……”他提出“城市山水画”这样一个新概念。在他的启发下,这些年,我们一直坚持将“城市山水画”活动做下来。可以说,画院初期的发展,与钱学森给予的肯定与推动是分不开的。

我也是受益者之一。当时,我画了几幅作品,《小梅沙夏日》是第一幅——以小梅沙的酒店为主建筑,有人在海边游泳、在沙滩上休息。从作品的演变上看,我对深圳不断有新认识,与此同时,我也开始从“城市山水画”向“都市水墨画”方向探索。最初,我简单地描绘场景,到后来就发展为以某一景物为主,将它放大、夸张,将一座城市的意象与精神融入到画作当中。

1995年,我画了《雨中深南大道》,深南大道是深圳的主干道,但若只是写实地画下来,那不如用摄影作品表达更直接。以中国画的形式表现,就是希望能够既有现实层面的描绘,又能通过笔墨效果将情感表达出来。当时,我从感情上激发出一种热情,对这座城市的热情,我以在雨雾中朦朦胧胧的地王大厦为主,其他建筑也在其中,表现这座城市欣欣向荣、成长发展的状态。

我最近有一幅致敬深圳35周年的新作,叫《春天的故事》。这幅画同样以深南大道为主干线,建筑物同样朦朦胧胧的,当年深圳的第一高楼国贸大厦隐藏在诸多大楼之间,我用金色来描绘它,因为国贸大厦永远象征着深圳改革开放的起步,春天的故事就是从国贸开始的。

3年前,新馆立项,立项面积35000平方米,投资4亿元,建成之后,规模应该进入全国前8。新馆将建在龙华

美术馆向公众服务

1997年,关山月先生向深圳市政府捐赠了800多件作品,为此,深圳新建了一座以他命名的美术馆。2001年,我被调到关山月美术馆任副馆长,后又于2006年出任深圳美术馆馆长。

两处都是专业美术馆,我的工作性质是一样的。区别在于:关山月美术馆是以关山月先生名字命名的美术馆,因此要将关山月先生的作品设为常设展,并研究他的艺术成果。而深圳美术馆是以这座城市命名的,担负着推动本土艺术及艺术家发展的责任。

当我调动到深圳美术馆时,我发现了一些问题。美术馆位置较偏,周一至周五前来观展的人并不多,5元一张的门票更限制了市民的脚步。于是我建议将门票取消。

从2007年开始,深圳市在全国率先推出包括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在内的市属公益性文化场馆全面免费开放的服务,深圳市的公益文化场馆公共服务正式进入“零门槛”时代。这又是从深圳开始,后来示范到全国的。

深圳很早就提出文化公共服务理念。具体到美术馆,我们做了很多工作:除免费开放外,我们还举办“艺术面对面”活动,让展览、讲座与藏品进入社区;将几十年沉淀下来的、价值5亿元的藏品进行分类,与一些社区资源共享;将已经办过的展览,或即将举办的展览预告编辑成《美术馆之友》的小册子,寄给常来美术馆的市民。

此外,2007年,我们还与《深圳商报》“文化广场”栏目联手推出艺术关爱行动——“画梦”。在全市公开征集基层、默默无闻的书画爱好者,免费为他们办展览。1年内办了18个展。

这些爱好者多来自民间基层,有梧桐山画家群体、残疾人画家、大芬村坚持原创的创作者……活动与媒体合作,媒体在平台上讲述他们的故事。

“画梦”活动的作者之一王春野在展览结束后写下:“十多年的时光……酸甜苦辣,不足为外人道。‘画梦’如同一缕阳光照进,感觉终于可以喘口气”;寄住在布吉红楼画友家的谢武出身贫寒,除了画画一无所有,但参加完“画梦”活动后,华侨城的一家画廊为他举办了一次展览,卖出去一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活。

中宣部和广东省文改办领导都给予“画梦”高度评价。后来中宣部召开公共服务的经验交流会,就将地址定在深圳美术馆。

新馆规模或进全国前8

如今,深圳早已成为国家一线城市,在一个拥有10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中,深圳美术馆实际上是远远落后的。严格说,我们的硬件条件十分有限,很难承接国内大型、高质量、高水平的艺术展览。这些展览对库房、运作展厅、灯光、运输等配套设施都有很高的要求。

回想1997年时,关山月美术馆刚建立,一举成为全国第四大美术馆,各地都来取经。但这些年,各个城市都在建美术馆,基于这些城市本身拥有比深圳更好的文化底蕴及更高质的藏品,又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加之政府的重视与投入,差距就拉开了。

因此,建一个与深圳国际化、现代化、先进化的城市定位相匹配的新馆任务迫切。

3年前,新馆立项,立项面积35000平方米,投资4亿元,建成之后,规模应该进入全国前8。新馆将建在龙华。过去,深圳分关内、关外,所有文化设施都集中在关内,关外的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市委市政府将新的文化设施布局到原特区外,是对公共服务的扩大。新馆建成后,将承接更多国际性大型展览,从而让市民在接受更多元的文化艺术熏陶的同时,焕发文化自信,迸发出更大的创造力。

宋玉明

1954年出生于上海安亭,祖籍江苏太仓。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深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深圳美术馆名誉馆长、深圳美术馆新馆筹建办主任等,曾任深圳市第四、五届政协委员。擅长中国山水画,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美术展览,并随中国文化代表团出访突尼斯、俄罗斯、印度、尼泊尔、波兰、法国、韩国等国家。应邀在中国香港和台湾等地区及突尼斯、德国等国家举办个人画展。著有《宋玉明画集》、《宋玉明香港深圳写生作品集》、《宋玉明水墨都市》、《宋玉明山水画集》等。

口述时间

2015年11月2日下午

口述地点

深圳市梅林关东侧星河丹堤

本期采写:深圳晚报记者施展萍实习生杜婷李樱庄楠楠

前期统筹:王外平梁琼月黄晓天

后期统筹:赖丽思

编辑:蔡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