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2015-11-18曹绍业:为深圳口岸蓬勃大发展奉献力量

来源:深圳晚报发布时间:2015-11-18

我来广东40多年,其中将近一半的时间是在深圳工作和生活,其间担任警备区政委7年半,为加强警备区和民兵预备役建设,为深圳双拥模范城建设,做了一些工作。转业到地方后,我幸运地遇上深港密切合作、深圳口岸蓬勃发展的时机,并亲自参与其中,为力推深圳口岸的发展付出了不懈努力,我感到很欣慰。

曹绍业
深圳口岸的发展是口岸所有单位通力合作的结果。我从2001年11月21日到口岸办任职,到2010年8月16日离开口岸办,前后达9年之久。这9年中,我感觉到自己为深圳口岸的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

驻港部队先后分两批进驻香港。第一批是6月30日晚上8点,从皇岗口岸进港。第二批于7月1日早晨6点半分别从文锦渡、沙头角、妈湾码头进港。同时空军直升机部队从空中进入香港

创建“双拥模范城”

1994年4月,我由阳江军分区政委调任深圳警备区政委。当时,香港回归进入倒计时,驻港部队正在紧锣密鼓地为进港做准备。深圳警备区作为驻深部队的协调单位,其任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最为重要的就是在深圳市委的领导下,将深圳建设成为“全国双拥模范城”。这也是广州军区和广东省军区首长在我来深圳前对我的工作指示。当时,部队领导很明确地对我说,全国都在创建双拥模范城,深圳是一个特殊的城市,但军民关系还不够好,最近发生了一些严重违纪的事情,你去了之后要认真抓紧创建工作。

那时,全军各部队在深圳从事生产经营的单位比较多,为了搞生产经营,出现了一些与地方争利的行为,甚至发生比较严重的违纪事件。直至惊动了军委首长,其明确提出部队要警惕“灯红酒绿”的考验。

我们驻深部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军委工作组的领导下,整顿生产经营企业。除个别应该保留的单位之外,其余的企业坚决撤销,就连我们警备区唯一的采石场也不例外。经过两年努力,撤消了将近1100多家军队企业,解决了与民争利的问题。

我们还组建了警备纠察连,不定期、不定点地查处假冒军车的违纪违法行为。原本按警备区的编制,是没有纠察连的。但当时假军车在路面上横冲直撞,假军人也时常出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警备区建议组建警备纠察连,得到了军区的批准。军区从42军调来1个连执行城市警备纠察任务。

两年后,这个连队回归部队建制,明确为警备区增设纠察连建制。从那时到现在,这个连队为加强驻深部队的军容军纪建设、配合驻港部队进港作出了特殊贡献。

整治部队纪律的同时,我们也在想着应该给深圳市民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后来决定从整治布吉河入手。当时的布吉河由于上游淤塞,周边地区又工厂林立,造成污水横流,布吉河沿岸的居民怨声载道。我们将这个想法向上级汇报后,广州军区的首长亲自率工作组到深圳制定方案,发出动员令。驻深部队派出2万精兵,会战布吉河。

我们按照河段划分好负责区域,各级军政指挥员肩挑手扛、身先士卒,下到河里清理河道污泥,各部队都在开展竞赛,比着谁能最先完成任务。我记得仅仅用了一周左右的时间,布吉河的面貌就焕然一新,能种树的地方都种下了树。沿岸的居民很感动,给部队送茶送水,嘘寒问暖。这种感觉就像以前的战争年代,部队在前面打仗,群众在后方支前,军民鱼水之情就重现了。

驻深部队紧接着治理了福田河、绿化梧桐山,这些行动改善了军民关系,掀起了军爱民、民拥军的双拥共建热潮。1996年,经过全国双拥领导小组和广东双拥领导小组的考察,深圳第一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驻港部队先后分两批进驻香港。第一批是6月30日晚上8点,从皇岗口岸进港,准备于7月1日0时接管防务。第二批于7月1日早晨6点半分别从文锦渡、沙头角、妈湾码头进港。同时空军直升机部队从空中进入香港。那天深圳下了瓢泼大雨,市民群众欢声雷动,冒雨欢送驻港部队,可以说是万人空巷。

目睹这样的军队,这样的人民群众,我们为这几年来的工作和付出,感到骄傲和自豪。

1994年10月,曹绍业在驻深部队治理布吉河现场指挥部大会上讲话(持话筒者)。

2002年底提出方案,2005年1月皇岗口岸的第二公路桥、沙头角口岸第二公路桥和罗湖口岸人行通道桥都顺利完成建设并启用通车

转业口岸办遇到新挑战

2001年11月,我要求转业到地方工作,市委安排我任市政府口岸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事实上,那时我对口岸的工作不熟悉,甚至都不知道口岸办的办公室位置在哪。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很庆幸,这是我工作的一个重大转折。因为我亲历了口岸大发展,也为经济特区的对外开放,奉献了我的力量。

按惯例转业时可以休息一段时间,但我几乎没有休息,今天还在部队上班,隔天我就拎着包到口岸办报到。我也没有让口岸办的工作人员来接,就打电话问他们的具体位置,自己开着车过去了。

当时的口岸办公室在皇岗口岸的东侧,它的北边是海关检验局,南边是口岸办公室,再往南就是皇岗口岸旅检大楼。到任后,我通过调查研究很快摸清楚了深圳各口岸的情况。

总的来说,深圳的口岸有比较好的基础,但也有先天不足。陆路口岸集中在东部,主要为沙头角、文锦渡、罗湖和皇岗等口岸。其中,罗湖口岸和文锦渡口岸是改革开放前深圳仅有的两个陆路口岸,当时从深圳到香港还没有这么多的货车和汽车,口岸建得也很简单。上世纪50年代,罗湖口岸旅检处就是一幢平房,过关的人们提着大包小包,直接从摇摇晃晃的木板桥上走过来。我们的边检就站在关口,检查入境者并办理入境手续。文锦渡就是一个简易的货检小口岸。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皇岗口岸启用,罗湖口岸、文锦渡口岸经过了几次改造,但仍存在口岸设施老化、场地破损严重等问题。罗湖口岸的人行天桥只是用栏杆围住,不是全封闭的。天桥下面的河水也很臭,旅客进来后要一边晒着太阳,一边忍受着污泥浊水。

另一方面,由于西部没有陆路口岸,给东部口岸带来很重的负荷。旅检的效率较低,慢的要等上几个小时,最快也要几十分钟。同时也影响了市区交通。当时,在皇岗口岸外,从皇岗路到梅林都被货柜车挤得水泄不通,一堵就是几个小时。皇岗路一堵,整个深圳的东西交通就很容易瘫痪。

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了随着对外开放和经济的加速发展,深圳口岸的条件和环境显得越来越不相适应。尤其是在香港回归以后,深港两岸的人员和货物往来都比以前更加频繁,这给本来已经饱和的深港口岸带来了新的压力。

面对这样的情况,200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和中央政府的支持下,深圳确定了全面改造罗湖、皇岗等四座老口岸,重点实施新建皇岗口岸、沙头角口岸第二公路桥,改造罗湖口岸人行通道桥,改建文锦渡口岸旅检大楼、交通大桥,改造与新建皇岗口岸出境大厅等五大工程。

新建公路桥 改造老口岸

改造罗湖、皇岗等老陆路口岸的工程几乎是同时启动。

2002年底,在不影响旅客通关的前提下,我们对罗湖口岸的人行天桥实施彻底改造,增加大桥的宽度,将桥建成室内空间,安装空调和通风系统。实际上等于将罗湖口岸和香港那边的口岸连成一个建筑整体。不仅是桥,联检大楼内的通关通道、设施和安全系统等都进行了优化,罗湖口岸的通关通道由原先的78条增至135条。

当时皇岗口岸只有一座公路桥,双向只有4车道,只要有车稍微卡住就很容易拥堵。经过考察,我们认为皇岗口岸是通港的主要口岸,是深圳口岸的大动脉。如果不改变皇岗口岸的交通局面,口岸通关的效率是无法提高的。

怎么样改造这个口岸,起初我们研究了几个方案。因为这座老桥1天都不能停止使用。经过实地勘察和周密计算之后,我们提出设计方案,将新桥和老桥连通。两座桥梁实行客货车分桥行驶。新桥作为过境货车的专用桥梁,通过能力为每日4万辆;老桥则安排为客车专用。同时一、二桥互为备份,即当其中一座桥梁需要维修或出现堵塞时,另一座桥则承担客、货车辆同时通行的职责。这份方案得到了中央和市政府的批准。

当时又要实施改造,又不能影响旅客的通关,如今回想起来真的很不容易,2002年底提出方案,2005年1月皇岗口岸的第二公路桥、沙头角口岸第二公路桥和罗湖口岸人行桥都顺利完成建设并启用通车。

在改善硬件设施的同时,我们注意协调推进如何运用科技手段提高通关效率。2001年起,我们协调查验单位,力推科技通关。边检启用了“快捷通”和“旅客自动查验系统”,海关实施“自动核放”,检验检疫实施“电子查验”。包括海、空港在内,货柜车通关也实现了“快捷通”。整个深圳口岸的通关效率有了极大的提高。过去旅客通关需要几个小时,现在最快几分钟甚至几十秒就行了。

口岸工作人员在桥上深港双方交界的位置处,拉起了一条彩带,到了彩带前,摩托车队停住,让胡锦涛同志坐车冲彩而过,宣布这座桥正式启用

深圳湾口岸“一地两检”

随着2003年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共同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该协议主要为加强内地和香港紧密经济合作的若干政策和措施。

深圳口岸从地理分布上看,最理想的通关格局就是东进东出、西进西出,尽可能把更多的通关车辆分布在东西两翼,减轻皇岗这类中部口岸的压力。于是,深圳市委市政府决定新建深圳湾口岸和福田口岸。

其实早在1997年,时任深圳市委书记厉有为就提出要建设西部通道,当时还没有建口岸的设想,就是想着要在深港间建一座大桥。深圳湾口岸的建设自2003年开始,市里专门组建了口岸建设和协调小组,由市领导挂帅,市口岸办、发改局、规划局、交通局、建设局及口岸机关单位负责同志组成。我作为口岸办主要负责同志参与了这两个口岸建设与开通的全面工作。

我和运输局负责设计的同志一同去考察了深圳湾海上通道的建设。虽然大桥只有5500米,但因为它是处在深圳湾的位置,风力很大,风速不定有时甚至转向。为此我们专门去丹麦考察学习,后来决定将桥建成略显S形,既有利于桥的稳固,又能体现深圳和香港的融合——这座桥是由深港双方共同建设的,我们负责北面,他们负责南面。

当时还遇到一个问题,因为香港的地势不太适合建设口岸。国务院有关部门就提出口岸能否都建在深圳。我们后来就想把深圳湾和香港的口岸建在一起,实施“一地两检”,即深港双方在同一口岸区域实施两种查验模式。

深圳湾口岸总占地面积为1.1平方公里,在口岸的布局上我们占0.7平方公里,港方是0.4平方公里,从北到南的长度为1000多米。这也是我们协商好后划分的。旅检大楼共同使用,北侧是深圳的查验单位,南侧是香港。当时的设计是二层出境,一层入境,中间有一道黄线作为深港之间口岸查验的界限。在深圳这方检查完了后,只需走几步到另外一方完成手续就可以直接上车去香港。货检就是分为深圳和香港两个查验区域。

作为深圳最大的陆路口岸,当时设计的每日最大通车流量是5.8万辆,最大人流量为每日10万,实施24小时通关。

2007年是香港回归十周年。深圳湾口岸作为纪念工程,在2007年7月1日正式建成投入使用。作为回归庆典的一部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广东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及深港双方主要领导参加了开通仪式。当时胡锦涛同志参加完香港的纪念活动后,乘车从深圳湾大桥通过,护送他的摩托车队在前方引路。口岸工作人员在桥上深港双方交界的位置处,拉起了一条彩带,到了彩带前,摩托车队停住,让胡锦涛同志坐车冲彩而过,宣布这座桥正式启用。

国家主要领导人亲自参加一个口岸的开通仪式是少有的,也说明了这个口岸建设的意义所在。在我的记忆中,这是最令人难忘的一次通车仪式。

2003年,曹绍业在皇岗口岸第二公路桥、沙头角口岸第二公路桥和罗湖口岸人行通道桥改造竣工仪式上讲话。

2008年7月,习近平在视察深圳湾口岸时与曹绍业等有关方面负责同志握手交谈。

许多邻省的企业宁愿将货物拿到我们的盐田港来出口,而不选择本地的口岸,就是因为我们的航线多、效率高、服务好

建一流口岸促经济发展

福田口岸在2007年8月15日开通。它和地铁4号线是同时规划的,是以轨道接驳为主的专用旅检口岸。正因如此,当时准备将福田口岸命名为“皇岗地铁口岸”,深圳湾口岸则计划命名为“西部通道口岸”。

在这两个口岸的建设过程中,我感到用“西部通道口岸”和“皇岗地铁口岸”这两个名称不够准确。从这两个口岸所处地理位置看用“深圳湾口岸”和“福田口岸”比较合适。在征求了香港意见后,我们向市政府提出我们的建议,得到市政府的同意,并报请中央有关部门批准。

这两座新口岸只用了4年时间就建设完工,离不开中央政府的支持。中央政府着眼于繁荣香港,推动内地与香港紧密合作的联系,从大局出发来推动口岸建设。深圳市政府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经费用于口岸的维护建设。诸如深圳湾口岸等大型项目的开发,往往需要十几亿元乃至几十亿元的巨额投资。

陆路口岸之外,海港的建设也在不断加快。2007年,深圳市政府、盐田港集团、香港货物集团合资新建了大铲湾港码头,作为珠江口上的重要物流港口,现在第一期已经建成投入使用。

现在,不仅深圳的陆路口岸是国内通关效率领先的口岸之一,海港口岸的通关效率也得到全面提升。许多邻省的企业宁愿将货物拿到我们的盐田港来出口,而不选择本地的口岸,就是因为我们的航线多、效率高、服务好。

要知道,深圳是一个以口岸为主的外向型城市。没有口岸的发展,每年几千个亿的进出口贸易总量就很难实现。没有通关效率的提高,没有与实体经济相适应的口岸效率和环境,也不能满足深圳经济发展的需要。

曹绍业

1952年3月15日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1969年2月入伍,1971年调入广东省军区,历任广东省军区政治部宣传处处长、湛江军分区副政委、阳江军分区政委;1994年任深圳警备区政委、党委书记,1999年初任深圳市委常委。2001年转业到地方工作,任深圳市人民政府口岸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2010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深圳市委员会副秘书长等职,现为深圳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口述时间

2015年11月10日上午

口述地点

深圳市福田区上步路1002号关工委办公室

本期采写:深圳晚报记者 黎灵希 实习生 庄楠楠 杜婷 林康愉 李琳

前期统筹:王外平 梁琼月 黄晓天

后期统筹:赖丽思

本期历史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蔡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