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2015-11-20肖幼美:物业共管模式从深圳走向全国

来源:深圳晚报发布时间:2015-11-20

天景花园的规模不大,可能很难让人相信,这个与周边社区相比外貌依旧整洁如新的小区,已整整走过24个年头。就是在这里,诞生了中国内地第一个业主委员会组织,从而开启了业主自治与专业服务相结合的物业管理新时代。

我来经济特区已经有26年,深圳这片热土给我美好憧憬并带来了许多机遇,我的人生价值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就像天景花园体现它的价值一样,我们都是深圳的一分子。

肖幼美
深圳市场经济发达,法制环境优良,政府亲民、爱民、开明,民主氛围浓烈,个性得到展示,个体的能量和价值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如果当年没有南下深圳,可能我还固守那片北方土地,退休在家,成为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投身到深圳这片热土,后半生已经完全改变。这个城市发展影响着我、激励着我,将会是我生生不息、深爱的、永远的家园。

1991年3月22日晚上7点半,业主代表在天景花园4栋的管理处会议室召开了天景花园业主委员会成立大会,全国第一个业主管理委员会正式宣告成立

来深入住万科首个房产项目

1989年,全国改革浪潮进行得如火如荼,对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尤其是处于改革前沿阵地的深圳,更是求贤若渴。同年5月,我从甘肃兰州石油化工机械集团公司跨界调动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驻深圳的窗口单位——深圳有色金属财务公司从事财务工作。当时公司设在新都大厦一楼,先后搬迁到南洋大厦、太平洋商贸大厦,由于地方政府对驻深企业大力支持拨地建设办公大楼,后再次搬迁到坐落于车公庙的中国有色大厦。

1990年,万科在收购黄贝岭村的一块地之后,按照其考察的新加坡住宅模式建成了天景花园小区,这也是万科的第一个地产项目。实际上,早些年深圳的地产市场上鲜有民营企业自主买地建房,大多数楼盘都是在市住建局或者市城建集团的主导下建设,因此在建筑风格上都是千篇一律。当时天景花园的建成引起周边居民广泛关注,一来完全由民营企业自筹资金建设完成,二来它的楼盘质量、外观、造型、设计全部复制新加坡天景花园,风格算得上别具一格,在市场上几乎是唯一高档住宅。

那时的深圳,虽是经济特区,但在国家住房制度未实行货币化之前,还是沿用过去内地的住房分配政策。比如,一些国有大型企业都是在市场上买房再给员工分配。天景花园小区当时买房的大部分都是一些大型的国有企业或者央企,比如中石化、有色金属、上海的家纺,以及深圳其他的一些市属国有纺织企业,而我作为有色金属企业职工,也分到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正式在深圳有了自己的家。

1995年,全国“优秀示范住宅小区”评审团对天景花园小区物业管理工作考评现场。

“电费纠纷”促成第一业委会

作为万科首个房地产项目,当时天景花园的物业管理思路与模式尚处于摸索阶段,包括物业服务水平还处于原始阶段,正式入伙之后,许多问题就陆续出现。比如,小区的供电,是按照商业用电来收费的。因为楼盘面积小,入住数有192户,容积率1.5,因此配电站要靠小区自己单独建设,而配电站是万科以企业名义申请,故供电局将配电站定性为商业用电,导致居民用电是按商业电价收费。对此小区业主颇为不满,与物业公司纷争不断,久之有些业主拒缴电费,要求物业管理公司尽快寻求解决之道。

眼见业主意见越发失控,无奈之下,管理处只能做出暂时替业主垫交电费的决定,但是作为物业管理公司,管理费是唯一的收入来源,这种垫支已经远远超出了其承受范围。

随着矛盾的不断升级,物业管理人员意识到很难与业主逐户沟通,但若与个别业主代表协商解决办法可能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由于大部分业主都是单位分房,因此业主各自的单位就是一个团体,在协调矛盾的过程中,物业公司无需逐户去敲门协调,而由单位派代表参与协商。比如,我们有色金属公司业主有23户,我就代表有色金属公司跟物业管理公司沟通,效果明显。由此时任管理处主任陈之平萌发创造性思路提出:能否每个楼栋选出代表成立业主管理委员会,让业主参与到小区自治管理中来?

经过充分讨论与前期筹备,1991年3月22日晚上7点半,业主代表在天景花园4栋的管理处会议室召开了天景花园业主委员会成立大会,经各楼栋所推选出的包括我在内的第一届15位业委会委员全体参加了会议,当晚王石、姚牧民等万科高层也悉数到场,全国第一个业主管理委员会正式宣告成立。

接下来的一个月当中,委员们重点就电费问题进行了磋商,通过我们其中一位委员的沟通协调,终于征得供电局同意天景花园可以按照居民用电收费,困扰管理处半年之久的难题就这样迎刃而解。电费问题获得圆满解决,业主委员会这种崭新的社区自治模式也因此获得了小区居民的一致认可,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995年,时任物业公司总经理陈之平和时任天景花园管理处主任李有才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取天景花园被评为全国“优秀示范住宅小区”奖牌后合影留念。

游泳池、立体车库、小区的外墙翻新改造、供水供电的移交及改造等,都是在业委会的主导推动下完成的

业委会模式日渐成熟

业委会议事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例会,讨论小区一般事项与重大事项、公开汇报财务,包括业主各项诉求都通过楼栋负责人带到业委会进行讨论。实践证明业主委员会管理社区模式不仅开启全国物业管理先河,更是有效将广大业主利益与物管服务紧密结合的良好模式。然而成立之初也有不尽人意之处,有时还会发生分歧。

比如,当时天景花园的物业管理没有任何模式可以借鉴,只延续了旧的房产管理模式,提供基本的水电维修和清洁服务,安全管理是由派出所委派保安执勤,因此物业服务收费标准很低。以三房两厅户型为例,物业管理费每户13元/月,清洁费每户仅2元/月,这样的收费标准显然无法提供高品质的物业服务,自然也无法满足业主的高档需求。楼道卫生、小区道路上的卫生经常会出现处理不到位的问题,我们业主经常提意见,到了会上就变得很尖锐,物业提出要将清洁费提高到每户10元/月的标准,很多业主听说涨价就不同意了,纷纷表示反对,摩擦也越来越大。但是通过多次协商,业主与物业管理达成一致:只要管理处提高服务质量,明显改变小区环境卫生,大家一致认可上调收费标准。

事实上,自业委会这种模式开创以来,业委会自身就在主导一些事情,几乎所有事项都是业主通过业委会提出需求,物业管理配合。无论在小区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方面,还是在促进邻里关系和谐相处方面,都发挥了它重要的作用。比如,现在的游泳池、立体车库、小区的外墙翻新改造、供水供电的移交及改造等,这些项目都是在业委会的主导推动下完成的。

早期住宅建设受历史条件限制,楼板较薄,存在噪音问题,渗漏严重,隔音不好,邻里之间出现纠纷这样的现象时有发生。比如:当时管理处的二楼、三楼两家经常吵架,三楼业主家有小孩,小朋友在家一跑一闹,楼下的就会受影响,二楼的业主则认为是楼上故意在吵闹,两家闹得不可开交,矛盾越结越深,随后物业管理公司介入调解,业委会同时参与劝解,总算是将矛盾及时化解。

回顾历史,业委会这种模式看似“无心插柳柳成荫”,实际上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成立之初,完全没有意识到这种社区居民自治和专业服务相结合的共管模式在全国是首开先河的。随着万科楼盘建设的加快,在全国各地布局,几乎所有的楼盘物业管理都复制了这种模式,当时还引起国家住建部的高度重视,并邀请万科参与其物业管理的项目。

1994年,政府住建主管部门借鉴天景花园的模式,颁布了我国第一部物业管理法规《深圳经济特区住宅区物业管理条例》,对业主委员会予以法律定位。在随后的全国各地陆续通过的物业管理条例中,这一模式均被吸收,业委会成为物业管理法规的重要内容。1995年天景花园还荣获首批“全国城市物业管理优秀住宅示范小区”的最高荣誉,2010年也因首创全国第一个业主委员会入选深圳经济特区30年100件大事。

1996年,天景花园时任管理处主任吴琼洲与业主商议管理工作。

偶尔会有人问我:“业委会有补助吗?”其实一分钱都没有……业委会的付出都是义务劳动,与物业管理公司相互信任

坚守业委会24年

天景花园业委会发展到今天已经是第八届了,之前我一直担任副会长的角色,2010年换届正值退休年龄,在全体业主推选之下正式担起业委会会长一职。其实前几届,随着林会长搬走,其他委员就推荐我当会长,由于工作太忙,不能真正担负责任故一再推脱。认为做个副会长在会上发表些意见、提些建设性想法就好。恰逢中石化的杨会长退休,杨会长跟我说“你再不能推了”,我发出会心承诺。

早期业委会成员结构如今全部改变,第一届成员只剩下我坚守。近几届的选举,只要我没有刻意回避,大家一定会选上我,可能是这么多年付出不少,大家有事都会找我,影响力决定。每逢换届,物业管理也会跟我说“肖阿姨,你还是填个申请表吧。”

我与业委会共同成长,人生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尤其是能够主动针对社区民生事项积极建言献策。过去小区每个楼道门口放置一个垃圾桶,所有垃圾全天候堆置,地处南方城市,烈日炎炎、苍蝇蚊子疯狂,生活环境、生态环境不尽人意,住在低层的业主对此意见很大。况且深圳城市垃圾围城越发严重,垃圾围城的源头就是没有实行垃圾分类,无法减量。我认为我们小区规模较小,实行垃圾分类比较容易操作。当时我利用人大代表身份向市城管办提出这个想法,但大家觉得没法实施,难以操作。随后我便联系了居委会和城管办,倡导通过垃圾分类来减少垃圾围城。城管办的领导觉得这个想法很好,决定在全市搞500个试点,天景花园也被纳入其中。如今政府专门颁布《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管理办法》,各级部门及社区广泛开展垃圾分类,深圳通过垃圾分类使垃圾总量得到大幅下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赢。现在,小区由于实行定时、定点投放垃圾,平时看不到一点垃圾,小区环境美丽如画。

偶尔会有人问我:“业委会有补助吗?”其实一分钱都没有。我们老一辈的业委会委员形成了一种良好的风尚,尊重万科集团财务管理一体化模式,从来不干涉物业经费管理,目的是要求小区的服务到位,让业主受益。业委会的付出都是义务劳动,与物业管理公司相互信任,由物管统一运营,要求定时张贴、公布财务报表,一千块钱以上开支费用要求业委会签字确认,因此小区的财政支出都是公开透明的。

当前社区管理已进入智能时代,万科物业管理亦从传统物业服务迈向高端智能服务,业主委员会工作应引入法人自理结构,实行法人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或其他新的思考。我已经连任两届会长了,希望换届卸任,由年轻人来担任,业委会传统模式与精神,应当以传承为本。近年来业委会有很多年轻人参与,但他们大多疲于奔命,难以如我们这代人一样积极参与社区事务,作为老一辈的业委会成员仍想用实际行动去携领这些年轻业主,影响他们,毕竟社会公民意识培养依靠全体业主和全体市民,我更希望今后把担子交给这些年轻人,更好适应时代发展。

选址大鹏半岛西涌的天文台2003年开始立项,2006竣工,2008年正式投入使用,填补了深圳无气象观测、无天文台空白

在社会事务中得到提升

除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和参与业委会之外,我还连任四届深圳市人大代表。2000年,深圳市驻深工委要求中央驻深企业遴选一名人大代表候选人,条件:40岁左右、财经界、知识型、女性、无党派人士。有色金属集团通过遴选,考虑推选我作为市人大代表的候选人。由区人大代表根据候选人的条件实行间接选举,运气较好,我成功当选。

作为一名市人大代表,我积极参与其中的工作,发挥建言献策的作用。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西涌天文台。深圳是一个现代化城市,但当时深圳的天文、气象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气象局都是新成立的。通过代表工作我接触市民,认为深圳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存在诸多短板,教育欠缺,尤其缺乏天文、气象方面教育,其他中心、大城市都有气象天文台科普基地,而深圳却没有。因此我提出了关于建设深圳天文台的建议,得到气象局高度重视,当务之急应该填补空白。我们主动与财委、发改委、国土规划等部门协商、落实建议,同样得到市政府高度重视和认同,报批成功。选址大鹏半岛西涌的天文台2003年开始立项,2006竣工,2008年正式投入使用,填补了深圳无气象观测、无天文台空白,结束了气象工作滞后局面,从此一批天文爱好者、青少年科普活动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基地。

其实,业主委员会的很多思路与模式与我在人大代表履职中的经验相关,比如前面提到的垃圾分类,如果不通过人大代表平台去呼吁,比较难以实现。我既从事社会工作,又担任着业委会的职务,两者都十分重要,相辅相成。作为人大代表以及从事业委会工作,我必须迫使自己去承担一些社会责任,面对老百姓或者小区业主,他们有困难,有诉求我务必担当,务必向人民政府反映并积极建言献策,否则枉称代表,辜负市民,也与我性格背道而驰。

短短二三十年,深圳经济特区发展迅猛,一日千里。以前的南山就像乡下,谁都不愿意去,现在却是一片繁花似锦,一路走来,我感慨万千,当年有一批具有拓荒牛精神、忠诚于深圳建设发展的人,从刚开始的不认同这座城市,到慢慢接纳这个城市,如今看到“来了就是深圳人”的文化扎根人心,大爱深圳形象举世闻名,年过半百的吾辈们终于认同这个城市就是自己的最终归宿,来到深圳再也不愿离开了。

肖幼美

1989年来深圳,供职于深圳市有色金属财务公司(中央驻深企业),从事财务、经济工作,曾担任公司财务部长、总经理助理、财务负责人等,具备高级会计师职称。1991年成为罗湖区天景花园业主委员会委员,2010年担任会长并连任至今。2000年5月由深圳市驻深工委推荐,以企业界、财经类、知识女性、无党派人士的身份当选为深圳市三、四、五、六届人大代表,深圳市人大计划预算委员会委员,深圳市社保基金监管委员会委员。2002年,被市中级人民法院聘请为廉政监督员至今。

口述时间

2015年11月10日下午

口述地点

深圳市罗湖区碧波一街天景花园

本期采写:深圳晚报记者 程安逸 实习生 梁翠玉

前期统筹:王外平 梁琼月 黄晓天

后期统筹:赖丽思 吴浩敏

本期历史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蔡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