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2015-12-4林雨如:秉笔成为深圳经济 特区第一代“史官”

来源:深圳晚报发布时间:2015-12-04

我是1984年通过上级调令来深圳的。回想过去30余年的经历,一个难能可贵的记忆是我参与了地方志的工作。深圳是一个经济特区、是一个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城市,而地方志是一个古老而传统、文化色彩浓郁的工作,因此编修深圳地方志就是一个既要传承传统,又要创新吸纳新观念的工作,这非常有意义。

深圳史志办经历了从无到有的拓荒过程,从功能单一的修志队伍变成兼党史、年鉴复合型功能单位。今天,我想站在第一代深圳地方志工作者的角度,回味深圳市地方志事业起步的历史。

我们作为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后的第一代修志工作者,就是有热情,能跑也能坐,动则可以跑基层,静则可以坐冷板凳,耐得住寂寞,沉心做学问,这都是凭着一颗热爱历史的初心。

在市委大楼一层27号房,挂上一块白底红字的“深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牌子,一个房间、一部电话、一张桌子,加上我一个人,开始了深圳市修志事业的初创历程

从一人一桌一电话开始Q

1980年4月间,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胡乔木倡议编纂新的地方志,为编修国史做准备。当时很多省市先后响应新方志工作。中共广东省委在1984年3月发布18号文,决定成立广东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同年12月,广东省第一次地方志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各市、县及省直机关、部门主要领导皆有参会。

时任深圳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欧炳鸿亦出席此次会议。会后返深,他书面报告市委。时任市委书记梁湘对这个工作非常支持,他说:“深圳人正在创造历史,我们也要有人去记录历史”“修志惠及子孙,很有意义”“史官难当,要淡泊名利、秉笔直书”“编写地方志很专业、涉及面广,要加强学习、调查研究、精心组织”……时隔多年,音容犹在。这些话我理解是很深刻的,要当好这个史官,就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

到了1985年年初,时任市委办公厅主任林祖基通知我,领导决A定由我来负责地方志办公室工作。指示当前任务是做好整体规划,抓紧筹建编委会,将任务部署下去,尽快开展工作。我在调进市委办之前,曾长期在大学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颇知地方志事业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书写深圳这座创造历史的城市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我很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因此欣然接受。

同年1月份,中共深圳市委发布1号文件,决定成立深圳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以下简称“编委会”),负责组织、编纂、审查、出版深圳史志。这个文件后面附一份29人的编纂委员会成员名单,包括时任市委常委、秘书长邹尔康担任编委会主任,林祖基等4人当副主任,委员20人等,主要是市各部、委、局、办的主要负责人和部分专家学者,我当时作为市志办负责人列入委员名单中。

2月份,深圳市编制委员会即发布深编(1985)19号文,按照编纂委员会报告,根据市委1号文精神批准深圳市志办为处级单位、事业编制,为市委办公厅代管。这份文件机构性质定位得很明确,当时我想,广东省的修志格局是党委领导、政府主持,为了方便工作,于是我把这个情况汇报给市领导。

经市领导同意,同年3月份,市志办改由市政府办公厅代管。同时,在市委大楼一层27号房,挂上一块白底红字的“深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牌子,就这样一个房间、一部电话、一张桌子,加上我一个人,开始了深圳市修志事业的初创历程。

1985年9月16日~26日,深圳市第一期修志干部培训班。

由于工作性质特殊,当时我没有在公共渠道发布招聘,通过组织系统招聘或相关单位引荐送贤,主动前来应聘的人也有不少

招揽人才组建队伍

1985年3月20日,在市委大楼五楼召开了第一次编委扩大会议。何谓“扩大”呢?就是市志工作的会议不仅有编委成员参加,还有有关承担编写任务的单位,要动员他们,将工作部署落实。

包括编委会成员和各个编写单位的代表,与会者60余人。当时林祖基主持会议,邹尔康做了一个报告,他讲了4点内容:重要性、艰巨性、队伍建设、广泛宣传——首先强调市志编写的重要性,要认识到编写工作是艰巨、困难的,其次市志办组织协调非常必要,再者还要组建一支能胜任此项工作的队伍,最后要进行广泛的社会宣传。这次会议就是深圳地方志事业史上部署任务、动员起步的重要会议。

我受编委会委托,介绍我们编写深圳市志总体设计规划和工作步骤的具体说明。限于时间仓促和对深圳理解的不足,当时的设想和现在的成果不尽相同。我在大学本科念的是历史,学的是世界通史、中国通史,是历史的大框架梳理;研究班读的是中共党史,对地方志较为了解。而深圳是一座新的城市,从1979年建市到1985年修市志,短短数年难以形成深刻认识,只能因地制宜,聚焦在改革开放上,然而改革开放史怎么写,老祖宗都没写过。因此,最初的设想只是将市志划分为四卷进行,按板块分志内容给相关单位分摊任务和部署工作。

到这里为止,地方志事业仅是刚刚起步。修志工程艰巨而浩大,靠一个人是不能完成的。于是我开始招揽人才组建队伍。由于工作性质特殊,当时我没有在公共渠道发布招聘,通过组织系统招聘或相关单位引荐送贤,主动前来应聘的人也有不少。通过试用考察敲定合适人选,就报给市人事局解决人事录用问题。

1986年底,第一代地方志工作人员已达6人,现任市史志办主任黄玲就是其中之一。经过长时间的磨练,她工作踏实能干、组织协调能力强、学术根基深厚、品行端正人缘好,从一个年轻的姑娘,成长为地方志工作资历老到、堪当重任的好干部。

后来到了1993年3月,深圳市第五次机构改革,市志办与市党史办合署办公,统称市史志办公室,内设综合科、史志编研科、党史编研科。及1999年5月,市史志办由处级单位升格为副局级单位,内设党史处、地方志处和综合处,整个市史志办机构开始壮大起来。

时至2007年6月,深圳年鉴编辑部并入市史志办,增加年鉴工作处。到2014年6月,再添设文献馆藏管理处。过去三个单位变成一个单位,至今市史志办在职人员共31名。黄玲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她的成就远在我之上。

1998年6月1日,深圳市政府召开深圳市地方志编纂工作动员大会。

“51题”就是一本指导手册、一个操作方法指南,解释了“什么是地方志”“地方志有什么题材”“地方志分什么专志”“资料怎么收集”“什么资料是需要的”等基础问题

归纳“51题”成启蒙教材

从1986年起,随着市志办人员壮大,工作就要开展起来。深圳的改革开放素材既丰富又千头万绪,必须要有重点不能同时并进。于是就按工业、经济、文化、教育等板块划分战线。一个人分管几个战线,负责各个分志的联系工作。工作量很大,大家的压力也大。

市志编纂涉及领域广、知识面宽,调查研究更是要求精工细活。然而修志团队不能同时对付多个专业领域的知识,实际上市志办的工作是负责组织、审查、出版的,因此光有组织不能成事,还得要有编写队伍。一个分志就得有一个编写小组,小组组长由该单位一把手担当,顺承单位下设机构、科室,建成网络,由具体人员负责编写分志内容。

待到编写队伍逐步建设起来后,绝大多数人都未曾接触过修志工作,新进市志办的年轻人也不知所措。于是我们把提高市志办人员的业务能力放到首要位置,再让他们去指导编写单位工作。

由于过去的学习和工作经历,我接触过地方志的研究文章,了解到地方志有特定的格式、固定的写法。于是我们市志办借鉴了专业论文和资料,提炼、概况和归纳了《新方志编纂51题》(以下简称“51题”)。这本“51题”就是一本指导手册、一个操作方法指南,解释了“什么是地方志”“地方志有什么题材”“地方志分什么专志”“资料怎么收集”“什么资料是需要的”等基础问题。

我拿着“51题”在全市范围内开班做培训,第一个培训我还记得是在1985年6月份。那段时间,我一边招人、一边培训、一边做编写队伍建设工作,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

“51题”的影响超乎我预期。当时用这本教材培养的一批人,很多都在后来成为单位骨干。这种影响还不局限在深圳。广东省不少县市都跑来要书做参考、借鉴。比如在广州市第一次会议培训时,当时广州地方志办公室的老主任专门找我拿了几十本书;甚至邻近的湖南省某些单位都知道“51题”,当他们要开班做培训时,给我写信要了一批书籍;在一个全国市地方志主任会议上,黑龙江某市的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还对我说,“林主任,我们是靠你的‘51题’起家的。”

后来海天出版社将“51题”出版了,更名为《新方志问题解答》。那时海天出版社刚成立不久,这是他们出版的第一本文史类书籍,因此书号是001。1992年,51题问答扩大到300题,扩版新印成《新方志编纂的理论与实践》。

1998年,在全国地方志事业再次全面启动之际,时任广东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陈强对这本书有一句评价:“解答了新编地方志的许多基本问题,是我省开展地方志编修的启蒙之作”。经济特区是搞经济建设的地方,在地方志编修的文化工作中却起了“启蒙”作用,这是对深圳市志办工作的肯定。这次事情极大地触动了我。我的本意是方便工作,按照思路做知识归纳,没有任何原创之作,却能收获这么高的评价,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1999年,时任市史志办主任林雨如在深圳市劳动志编写人员培训班讲课。

经过几代深圳地方志工作者艰辛努力,将建市以来至2000年的历史材料编纂成册,形成9大卷、1400万字的厚重市志,于2014年出版。结合《宝安县志》,相当于深圳有了前世今生的记载

9大卷1400万字载入市志

修志由此顺利进行。1992年,市志办深入到各个单位,先后组织、编写、出版了《深圳水利志》、《九龙海关志》、《深圳市十九镇简志》等志书,并积累了大量资料。直到2014年才出版了《深圳市志》。为什么耗费了这么长的时间呢?这里面是有原因的。

按照全国统一部署,第一次启动的地方志上限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下限是1980年。然而深圳市在1979年1月才建市,在那之前归属宝安县,当时1号文件规定宝安县成立县志办,并由县志办编纂县志。建市才短短1年,地方志事业也才刚刚启动,那么这本市志内容单薄难以成志,有关领导也意识到了这点,因此没有催促总志编纂日程进度。

直到1998年第二次启动地方志编纂事业,才再经历了一次规模宏大的修志工作。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主持下,经过几代深圳地方志工作者艰辛努力,将建市以来至2000年的历史材料编纂成册,形成9大卷、1400万字的厚重市志,于2014年出版。结合《宝安县志》,相当于深圳有了前世今生的记载。

修志工作是继承传统的,但我们也有创新之举。我们在修订、探索深圳市志的过程中,注意到中国统计局统计资料里下发了一个通知,要求各个省市的统计口径按照三个产业进行划分。从这里我得到启发,社会在变革、统计口径也悄然发生变化,我们做地方志工作的也应该顺应潮流做出改变。于是我们大胆提出创新想法,把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列入篇目程序,把经济特区现代经济的观念贯穿到地方志里。

在1990年前后,全国各经济特区修志工作势头正热,但没有成志,我琢磨着是否可以借用现有材料梳理成册。于是我联系了汕头、厦门、珠海、海南的史志办主任,商量着编纂、出版经济特区志书事宜。经济特区在当时还是有争议性的,越境而书更是无人尝试过。但我想着地方志书应该为当前经济服务,发挥其实用价值,对宣传经济特区起促进作用。这种想法得到了其他经济特区地方志办公室负责人的一致肯定。大家随即着手编纂,于1990年出版了《中国经济特区简志》。

编修深圳地方志是一个即要传承传统,又要创新吸纳新观念的工作,这非常有意义。而在修志长达20余年的时间里,只是做了一些分内之事,也没做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作为深圳第一代修志工作者,这都是凭着一颗热爱历史的初心。

《深圳市志》九大卷。

林雨如

1937年11月生于福建福州。1984年5月,在深圳大学任教。1985年1月起至1994年7月,先后出任深圳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主任、研究员。在市史志办的16年间,参与深圳市地方志事业工作,为《深圳市志(1980~2005)》编纂、出版做出努力。2001年3月退休。

口述时间

2015年11月25日上午

口述地点

福田区上步中路1004号深圳市政协贵宾厅

本期采写:

深圳晚报记者 曾惠怡

实习生 杜婷

前期统筹:

王外平 梁琼月 黄晓天

后期统筹:赖丽思

本期历史图片由

深圳市史志办与受访者

共同提供

编辑:蔡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