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2016-2-5刘振:500多件创新产品成最好“深圳手信”

来源:深圳晚报发布时间:2016-02-05

二十几岁到深圳时,我爱去华强北“淘碟”,当时收藏了很多电影碟片,尤其喜欢《肖申克的救赎》,这个故事说的是一种希望和坚持,被冤入狱的男主角想尽办法把自己救出来。他也表现出一种精神:在任何生存环境下都要创造其存在价值。

深圳的设计师有这股坚持劲儿,更重要的是,我们在中国最市场化的城市,创造一种更为合理的生活方式。现在深圳工业设计力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每年有很多作品获得国际顶级大奖。

刘振

我第一次从内地踏入深圳,感觉到一种不曾体验的现代化气息,这之前接触过的城市,不论天津还是北京,大多比较有历史感

一定要到南方去

与国际接轨、做到设计行业顶尖,这样的想法在我进大学不久就有了。1994年我考入天津美院工业设计系,当时改革开放已经对社会生活产生很明显影响,我们上大一就能在课外接外面市场的私活。那会儿大学还未扩招,每年能考上美院的人不多,内地市场条件也不够成熟,设计公司很少,而且学生不挑活,什么都乐意做,收费也低,同样做专业室内设计效果图,公司要价可能是每张五千到一万元左右,给我们学生开八百块一张,就能收到水平很好的作品。

能做产品设计让人兴奋,当时接什么活都很有激情,接到平面设计的就去询问平面设计专业的同学,然后去图书馆扒资料;要是建筑设计的项目,就去找这方面的资料……一个个工程出来,我们历练很多,综合素质上来了,什么设计都能做。也挣了不少钱,没等毕业就靠自己的本事用上了BP机和“大哥大”,当然,这些也是我们去接活的必要联络工具。

这段宝贵经历对我们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我和很多同学在上学时就已经跟社会接轨,对市场非常敏锐,以至于毕业时想法很明确:一定要去南方。因为设计不能吃老本,设计一定要引领他人的生活。当时中国最能跟国际接轨的地方是刚回归的香港,香港是国际化大都市,大家都想通过香港到国际上发展,在那开公司或者子公司,然后回来带领国内设计发展,这也是我当时向往的轨迹。

直接去香港不太现实,离香港近并且也能引领潮流的是广州和深圳。我先去了广州做美编,一年多后选择了离香港更近的深圳。1998年,我第一次从内地踏入深圳,感觉到一种不曾体验的现代化气息,这之前接触过的城市,不论天津还是北京,大多比较有历史感。到了深圳后,拿它和北方相比,建筑氛围不一样,从业心情也不太一样,深圳更新鲜更具活力。

一直到现在,深圳设计师和北方设计师还是很不同。深圳的设计师想法比较前沿大胆,可以打破一切,平地抠饼纯创新,他们会觉得“我就是要引导新潮流”,不管是服装还是产品,都是高科技的;而北京的设计师,不管什么设计都喜欢加上古代的元素,在某种原有东西上改造。南北文化不同,深圳更接近我所理解的设计环境,所以后来我一直在这。

深圳设计产业园实景图。

上世纪90年代,华强北做设计的人特别多……水平还非常高,可能当时全国其他地区的产品设计师加起来都没深圳多,光在华强北的就有两千多个

“山寨”造就大批设计师

刚来深圳时,最被吸引的是这里的产品,很多高科技的东西,也很新奇,虽然从现在的角度看,它们属于“山寨”“盗版”,是很不好的概念,但这段历程对深圳乃至全国的商业和设计发展而言,很重要。

上世纪90年代来深圳,华强北淘碟、东门逛街,是必然的行程。我们更爱淘碟,碟是盗版碟,但那时候国内正版碟少,见不着多少信息量,而华强北有各种方法把世界各地的音乐、电影、纪录片弄过来,这些碟不光新、与世界同步,还很“老”,五六十年前的都有。以前的盗版碟也有自己的品牌,比如红龙、猴王、凤凰,他们有庞大的机构做碟,从外包装到区域全做了改进。比如电影《花样年华》,日本、美国都发行过,各自的版本、内容、包装不同。到了我们国内盗版,拿来各个区的精华重新修复,做了四碟包装,一碟正片,三碟花絮,整个电影制作过程记录得很清晰。所以我们拿到这个碟,对电影的画面感、设计感、美术感都能全方位感悟,这对设计师的灵感、审美等有很重要的作用。

华强北最有名的是“山寨手机”,几乎带领了全国第一代山寨潮。一二十年前的华强北比现在还热闹,诺基亚前脚刚出一款手机,华强北马上就几乎原样地盗版出来,功能还差不多,但正版卖五千多元,盗版只卖两千多块,很多人买。两三百块的成本卖一两千,当年“山寨手机”投资商很多人一年挣几个亿。市场一下火爆,MP3、MP4、空气净化器,各种物品华强北都有,但都没版权。华强北的老板们一听说出了新品,就派人到香港买货,回来开拆,然后录入电脑设计抢时间投入市场。

恰恰是这种早期的抄袭,造就了很多产品设计师。因为中国的工业设计起步非常晚,国外高科技做起来时,国内设计师被动研究他们——抄袭的过程基本就是彻底的研究。上世纪90年代,华强北做设计的人特别多,平面设计师、工业设计师应有尽有,水平还非常高,可能当时全国其他地区的产品设计师加起来都没深圳多,光在华强北的就有两千多个。

后来,“山寨”逐渐被国家禁止,因为这是侵权行为,而且是假冒伪劣商品,没有经过质检。“山寨市场”急剧缩小,设计公司纷纷转行,有的转做工业设计、产品设计,有的改名科技公司帮别人注册品牌,但实际还是做设计。比如有人想做一款手机,不能冒名打原有的品牌卖,就请设计公司另取名,再在外观功能上做些调整。老人手机就是深圳发明的概念,按规定注册可以得到国家经营许可,从这条路出来后就开始自主创新。

转型的路并不容易,为了竞争出现差异化产品。市场很现实,谁的理念好,甚至完全不抄袭,全是自主生产设计,产品就大卖,在国际上也可能打响。正如大家知道的,苹果公司在2007年出了iPhone,在用户体验上颠覆以往的一切手机,很快成为全世界第一位的自产产品。所以,深圳的设计师包括中国整个品牌行业,发展到最后还是要靠产品。

国际设计商年展展览现场。

场馆总面积一万五千平方米,外加近40位国际设计大师站台,国内外都还没办过这么大规模的设计展

创“国际展”,让设计有交易

好在深圳底子强,有很多优秀的产品设计师,只是缺乏引爆进一步壮大的催化剂。设计行业组织的发展也是如此,深圳市设计联合会的前身叫深圳工业设计协会,成立于1987年,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工业设计组织之一,成立后开展了很多展览,包括第一届华人平面设计大赛,又举办了中国第一个设计方面的“市长杯”,然而当时协会不盈利,政府也没什么补贴,生存很艰难。

许多成功的案子把答案摆在眼前:设计要发展,必须和市场发生关系。2000年左右,彩票很热门,允许现场刮奖,一天之内能出几个百万富翁,我们帮福利彩票设计了头等大奖、吉祥物和奖项,还把罗湖一个宠物市场旁的荒地(现万象城周边)圈起来做福彩推广,创下销售历史:两块钱一张的彩票,7天卖出1.9个亿元。

2003年我加入设计联合会后,着手市场化运营,看能不能把设计通过市场推广。当时我在上海参加一个展览,和深圳一样,也是以艺术展、沙龙为主,比较小众。那些年很少有开放的设计展,我于是想,能否在中国搞一个设计展,不在美术馆办,而是到类似高交会的平台,让设计师有交易。

因为没有先例,我最初不确定能不能做,后来德国的一些机构表达了兴趣,愿意干这个事。我就从德国的合作机构开始,从2003年起筹划了两年,经过很大的市场化运作,终于在深圳举办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设计展和论坛——“2005中国国际品牌·设计商年展”。

我们邀请到当时世界上最出色的近40位设计师,国际设计界的超级大师菲利普·斯达克(Philippe Starck)还特地给我们录来一段演讲视频。路易吉·克拉尼(Luigi Colani)、彼得(Peter.Raacke)等很多国际设计大师更是如约来到深圳。在这次国际展之前,设计大师们的名片在电脑上都不一定能看到,如今能见到真人,国内的设计师和企业都惊呆了。展会场地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选在深圳高交会馆,也就是当时新投入使用的深圳会展中心隆重举行,场馆总面积一万五千平方米,外加近40位国际设计大师站台,国内外都还没办过这么大规模的设计展。

这次国际性展会做得很成功,四天四十场专业论坛,同时有最权威的设计大赛进行,整个设计界被震撼,也带来巨大商机和合作机会。展览论坛售票完全走市场化道路,套票1600元一张,重要个场560元一张,场场爆满,设计师从全国各地赶过来,票卖得非常好。宣传方面,通过媒体和社会资源合作,在深圳商报登了二十几个版,最后一个地产公司买单,我们承诺在颁奖典礼上让地产做个广告,让我们设计师到楼盘做个代言,达成置换。对方也认为这个双赢的想法好。

国际展做完后,影响力就出来了,深圳市委市政府非常肯定,国内各地许多行业协会代表也盯着我们不放,都问这么好的设计展是怎么做的。由于我是唯一的策展人,一下子全国设计圈都知道有刘振这个小伙,深圳工业设计也因此得到官方大力支持,2005国际设计年展后,深圳市率先成立了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实质性地推动设计等文化产业发展。一个市场化的展览奠定了深圳在全国设计界龙头老大的地位。

2014年刘振发起成立深圳市设计联合会助残志愿者队。

园区房子也是我们自己设计的,……概念看似很古老,呈现出来却全是现代化元素,五颜六色的房子,钻石切割般的造型

中国首条产业链式设计园区

我们做的深圳设计产业园也是开了国内先河,2009年正式成立,当时中国已经有了798这些艺术园区,但还没有设计园区。其实不论是2005年国际设计年展还是后来的设计园区,最初都无意争第一,只是为了让设计师的工作更强大,把从小喜欢的事情做好。

做设计园区是要搭建一个平台,将设计相关的不同产业链联系起来,这些是行业外投资商不太能想象得到的。很多人不知道,一款产品光靠一家公司,是设计不出来的。还拿iphone举例,它的外观设计、结构设计、方案设计、UI(用户界面)设计是由很多公司配套完成,只不过主灵魂是乔布斯,另外它还要牵涉到营销设计等。我是做设计出身,很明白设计园区内一定要有互补性存在,在与外界运营商经历一次不太理想的合作后,我们一帮设计师打造了深圳设计产业园。园区房子也是我们自己设计的,按照传统文化中“五行相生”的概念做了一套“金水木火土”(而不是通俗的“金木水火土”)的建筑,概念看似很古老,呈现出来却全是现代化元素,五颜六色的房子,钻石切割般的造型。设计完了之后规划院说“这不行,哪有这么花的房子”。我开玩笑他们是“走到死胡同里去”,我们只是设计概念,再让他们在建筑专业上去深化,这正是一种产品设计思维。

之后,我们给当时的南山区区长刘庆生汇报,他说这个概念非常好,区政府一定支持。产业园很快按照设计师们的预想开始布局,深圳设计师终于有了自己打造的地方,一下子全租完。现在很多人想租都租不到,因为配套设施和整个运营方案都是按照设计公司的需求去做,供不应求。我在深圳设计产业园里做了中国第一个设计图书馆,园区里的设计师需要什么样的书刊,只要说出来就免费给他购买,园区和政府一起出钱。我们还发起集体采购,提供公共的手版设计、3D打印设备,有效降低每家企业的成本。各有所长、相互配合,园区设计企业之间不但没有竞争,反倒相互介绍客源,超级联盟般组成紧密的产业链。比如,有商家需要设计一款净水器,到园区可以一站搞定,这里有做外观、平面的,也有做UI等设计的,每个功能都不一样,但彼此熟悉又默契。一些入驻企业很快发展,年收入从几十万元增长到几百万、上千万元。

一般的房地产商是做不出这样概念的,必须非常了解设计公司才行。现在我们在义乌、郑州都有分园区,很受欢迎。深圳设计产业园还连续多年成功申办文博会分会场,成为深圳向外界推介展示文化产业发展成绩的一张创意名片。

来深圳的人都想带点东西回去,这座城市没有长久的历史,“特产”只能是创新型的产品。征集发起两个月后,我们就收集了500件产品

深圳“特产”只能是创新型产品

在这些大环境中,深圳设计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深圳现在的工业设计水准,在数量和质量上说,占全国半壁江山毫无问题。据我所知,目前已经有一家纯设计公司进行新三板挂牌,还有好几家正在筹备上市。在得全世界最高奖项(红点奖、IF奖等)的几率上,深圳也应该是全国最高的,每年都有很多深圳设计获国际大奖,有的深圳公司一家就有十几个项目入围红点奖,其中做手表的深圳中世纵横连续在2013、2014年获得红点至尊奖,这在全世界都是很难得的。

深圳设计已经与国际高度接轨,有这么多好产品,一定要找更多出路来支持它们。2006年起,我们为深圳“创意十二月”整体活动增设“国际工业设计周”项目,以设计师与企业直接的交易展示为主,让设计师和企业联合起来。2015年底的“国际工业设计周”,将“深圳礼物”作为重头戏,也就是推广深圳自己的手信。来深圳的人都想带点东西回去,这座城市没有长久的历史,“特产”只能是创新型的产品。征集发起两个月后,我们就收集了500件产品,包括大疆的无人机、腾讯的机器人、华为的手机等等,市领导评价说这个概念非常好。

把设计生产成礼物,跟市场接轨销售出去,正是我们想做的事。设计师要不断提高改善人们的生活,消费者才乐意用他们设计的东西。深圳工业设计未来的发展肯定是往这方面去做,结合高科技,让好的设计和产品推动生活往前走。

刘振

1975年出生于河南。1998年入深工作,现为中国著名新锐策展人,深圳市设计联合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深圳设计产业园负责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并先后荣获“2007深圳市文化英才”“2008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他策划的“2005中国国际品牌·设计商年展”为我国当时最大规模的国际设计展和论坛,打开了深圳设计接壤国际的第一扇窗口;他也是中国设计产业园区品牌的先驱者,创建了深圳设计产业园等多个文创园区,并形成强大集群效应,推动深圳不断引领全国工业设计行业发展。

口述时间

2016年1月15日下午

口述地点

福田区上步中路1004号深圳市政协贵宾厅

本期采写:

深圳晚报记者 苏静

实习生 梁翠玉 庄楠楠 杜婷

前期统筹:

王外平 梁琼月 黄晓天

后期统筹:赖丽思

本版历史图片由受访者

编辑:蔡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