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2016-7-6李亚威:感恩鹏城 用心记录“深圳故事”

来源:深圳晚报发布时间:2016-07-06

上世纪90年代我来到深圳,以外来者的视角,将所遇所想创作了以人文关怀为线索的《深圳故事》系列;进入21世纪,我用我的眼睛架起一座桥梁,将大海边的深圳与大山里的楚雄维系起来;接下来的时光,我希望将重心放在下一代身上,为影视这个专业培养创作和制作人才。

22年来,我不仅见证这座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得到了城市给予人才的礼遇,深圳提供了很多的机会让我成长。感恩深圳,我的精神思想与城市紧密相连,我的生命和深圳同步。

拍片中的李亚威。

深圳是一个英雄不问出处的地方,无论有多显赫的过去,都必须在这块“新大陆”上再次证明自己的实力,是骡是马都得拉出来遛遛

谎称为心上人来深

我是1994年12月来深圳的,此前我在长春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长影”)担任艺术处处长,已创作《喋血金兰》《傍晚她敲开我的门》等艺术作品。长影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曾出产大量艺术精品,但船大掉头难,长影的人事、架构、制度都已形成固定模式,我身在其中感到压力巨大。时至上世纪90年代初,长影开始转型,不断地进行探索、试验,期间我强烈的创作欲望得不到释放,急需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以潜心创作,于是,我因偶然的机缘,幸运地来到深圳。

1990年,我到深圳沙头角探视故友,沿途所见,让我特别激动。当时我乘坐着汽车从机场前往沙头角,一路走来,看到马路两旁都是建筑工地,打桩机、钩机等器械运作的声音不绝于耳,给人一种蒸蒸日上、热气腾腾的印象,无形中让我亢奋起来。

后来我沙头角的朋友将我推荐给时任市文联主席张俊彪,张主席看过我的简历后,立即提出将我借调过来。但长影领导挽留我,不愿意让我离开。几经沟通,我谎称为追随心上人奔去深圳,这才得以脱身。

1994年,我就到深圳市文联报到,担任组联处处长。

“是骡是马拉出来遛遛”

来深圳之前,我不知道市文联组联处具体是做什么的,原以为可以稍微放松,但现实朝我泼了一盆凉水。当时我是去桂园路13号报到的,那是一栋比较旧的楼房,周边的设施不够完善,我突然产生一种失落感。组联处工作的繁忙程度超出了我的预期,除了日常管理协会、发展会员的行政工作外,还需策划活动、接待宾客。此外我还兼任《周末文艺》常务副主编、后来又当了深圳市文艺创作室主任,每天工作日程都安排得很紧密。

北方人来深圳要扒掉几层皮:一是天气燥热、酷暑难耐,身体不适不断脱皮,重新长出皮肤就是脱胎换骨的过程;二是脸皮,这里节奏快,人们都行色匆匆,彼此交流都直来直去。

一段时间过后,我受到了更大的冲击——在长影,4700多人的大厂,创作氛围自如,使我经常受到领导的重视和爱护,那里的艺术家们也给予我充分信任和爱戴,但到了深圳市文联,创建组联处,人少事多,一切从头来,心里很累。很长时间我都徘徊在抑郁难疏的情绪里。直到某天经过华强北一座天桥,看到一个老头在摆摊,出售他绘制的画作,让我随意出价。顿时,我觉得自己的境遇与这个老头很相似,深圳是一个英雄不问出处的地方,无论有多显赫的过去,都必须在这块“新大陆”上再次证明自己的实力,是骡是马都得拉出来遛遛。

于是我想明白了,我是一个创作者,为了追求理想才来深圳的,我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还得调整心态、管理时间。那阵子,我没有星期天、也没有下班休息的概念,格外努力地投入创作。1995年4月,我的朋友电影演员左翎的妈妈是一所幼儿园的园长,我就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顺理成章地走进了幼儿园。幼儿园是我探索城市的第一个视角,我用了一年半时间走访了十多家幼儿园,里面的故事和人们的观念让我兴奋不已,于是创作了10集电视连续剧《幼儿园》。至今,我都非常喜欢这部作品,并付诸出版。

1999年,拍摄《深圳故事——升》时剧照, 右为主演奚美娟,左为李亚威。

《深圳故事》系列的最初4部作品,创、编、导、拍、制过程都由我完成,并且与我在经济特区的生活牵扯着,艺术与现实水乳交融般互渗、胶着

以亲身经历创作《深圳故事》

从那以后,我的创作热情像火把一样点燃了。1996年春节前夕,天下着小雨,我打着伞独自行走在路上,看到街边的饭馆都关门了,马路上没有车来车往的景象,往日熙熙攘攘的人群不见了踪影,似乎所有人都返回家乡,深圳变为一座空城。

突然间耳边传来一阵鞭炮声,那不是街头燃放的,而是录音机喇叭里传出的,一种孤独之情油然而生。我的内心受到了触动,这座“移民城市”里,来自不同地域的人们带着梦想到这里拼搏,同时伴随着生存压力、惶惑和陌生感,不仅是自己的拼搏,更是自己和自己搏斗。既然已来到深圳,就应该以我的感受,为深圳创作电视电影《深圳故事》系列。

先诞生的是《红跑车》,改编于我的小说《夏日恋情》。1996年夏季,一个朋友和我倾诉她的爱情困惑——她爱上了一个有妇之夫,充当了第三者。我深感触动,便以这个故事为原点,描写了活在特区中的女人们光鲜外衣裹挟下,自我厮杀搏斗、撕心裂肺的痛苦过程。1997年,我将小说改编成剧本,并于同年拍摄成电视电影。

第二部作品是《妈妈飘着长头发》,缘起于我一次乘坐公交车的经历。某天我如常坐公交上班时,有一个小孩突然抱住我的腿、叫我“妈妈”,我一回头,这孩子就发现认错人了,但他仍不断哭泣、不知所措。这时我想,假若生活中出现这一幕时,孩子就认你做妈了,该怎么办?我在小说《谎言》中尝试进行探索,讲述了一个充满温情的故事。1998年,小说改编成电影,搬上了荧幕。

我对生活在深圳周边客家人的围屋产生浓厚兴趣,于是接连去了龙岗、梅州等传统客家人聚集地体验生活,根据我的观察和思考,撰写了小说《捡的》,并于1999年拍摄完成《升》。

《眼睛》是根据我的1998年创作的中篇小说《含着眼泪的微笑》改编。我选定演员陈瑾担当主演,为了等待她的档期,直到2000年1月才开始拍摄。在这部影片拍摄过程中,我们面临诸多困难,但得益于先科文化公司出29万元资助拍摄,主创人员和大多数演员如陈瑾、王学圻、许亚钟、王平、陈璐等都不计报酬地参与创作,担任该片艺术指导的奚美娟还从“经典故事”拉来服装赞助,还有我的6位朋友日夜兼程无私资助,最终使之成为《深圳故事》系列第四部作品。

《深圳故事》系列的最初这4部作品,创、编、导、拍、制过程都由我完成,并且与我在经济特区的生活牵扯着,艺术与现实水乳交融般互渗、胶着。天道酬勤,《眼睛》荣获第二十一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荣获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妈妈飘着长头发》荣获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入围第十七届中国电视“金鹰奖”;《升》荣获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入围第十八届中国电视“金鹰奖”。3部作品均被央视六套电影频道收购。

随后我在2005年、2008年、2013年,分别创作了该系列后3部作品《你的钱匣子给了谁》、《油菜花开》和《荞麦花开》。《深圳故事》系列成为了当时我在探索“状态性表演”过程中的一种贡献。

2004年,李亚威在楚雄老木坝村拍《油菜花开》时给演员说戏。

为了展现彝族文化和历史,从2000年至今,我不仅涉足云南楚雄的70多个乡镇,220多个村寨,我还涉猎四川凉山州、云南红河州、大理巍山、贵州毕节等地

深山里的火之舞

2000年5月,我受深圳市委宣传部的委派,到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创作已故扶贫干部臧金贵为题材的电影剧本《爱在远山》。期间,楚雄州委宣传部邀请我为楚雄拍摄一部宣传片,部长李俊领着我走遍楚雄九县一市,我看那山、水、云、树、村落,感受到彝族这个古老的民族蕴藏的内涵,它的特质深深吸引了我,于是我答应下来。没想到,为信守这个承诺,我将后半生“搭”了进去。

当时楚雄州委提出,出资80万元经费让我拍摄20集外宣片。80万,对于楚雄州政府而言,或许已经是一笔天文数字了,但要拍几十集专题纪录片来看,实在是捉襟见肘。于是我当即表态,在这部片子里我不收取一分钱报酬。

事实上,这不是我第一次遇到拍摄资金短缺的问题了。执导拍摄《眼睛》时,演员们都已在飞机上赶赴拍摄地点,原本协商妥当的投资人却突然撤资。钱没了,但拍摄仍要继续,我动了念想将房产证抵押,准备到银行贷款。好在得益于朋友火线救场,找到赞助完成拍摄。

为解决资金困难,我开始在深圳、云南两地频繁穿梭往来,在深圳接拍广告片,找企业拉赞助,有点钱了,又赶回云南继续拍。当片子拍到可以剪辑出的20集素材时,楚雄方面再三提醒不必再拍了。可我内心割舍不下那么多精彩的故事和人物,只得拍着胸口说:多出来的部分我想办法!

最终这部片子拍摄制作成41集、615分钟的大型人文风情丛片——《火之舞,告诉你一个楚雄》。拍摄过程中,我给剧组拉来了30万元赞助,还将自己存折上的8万元全搭了进去。待到片子杀青时,我的存折上仅剩下孤零零的10元钱。

2002年,《火之舞》在深圳、楚雄两地播出后,众口称誉。深圳电视台纪实频道用黄金时段播出,每天1集,连播41天,创下了“火烧深圳荧屏”的收视奇观。除黄金时段外,每天另有3次播出,但有观众仍觉不够,给纪实频道反映要求增加复播次数。随后,精剪版《火之舞》在央视六套电影频道再次推出,并一举揽下第十六届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等多项大奖。

用生命做记录

做纪录片的人,大多是以生命来记录作品的。2000年,从拍摄《火之舞》开始,我几乎以每年一部的速度执导创作了纪录片《大爱无痕》《好医生郭春园》和《大爱无疆·歌者丛飞》等。我在云南和深圳往返创作,在山的一面和海的一边来回奔跑。

在云南拍片子时,我们遇到“行路难、吃饭难、气不顺”的问题。彝族吃食的特性是咸、辣、酸,主食大多是水捞“硬饭”,鲜有面食,不少人因饮食不适而拉肚子,更多的人和我一样,满嘴都起大水泡。

彝族地区“九分山水一分坝”,平均海拔1200多米,最高峰超过4000米,而传统彝家山寨大多坐落在海拔2000米以上。不少取景处都是原始山区,山高路险,只能靠两条腿、两只手攀爬崎岖山道,一脚踏空就可能坠入深谷。有一回在永仁县方山拍片时,连夜赶路,车子冲出路面,一个前轮悬空在金沙江大峡谷悬崖上,山风呼啸、车身摇晃不停,一车人惊吓得大气都不敢喘。经过漫长的一个多小时,我们才被救援人员解救脱险。

最难以克服的是高原反应。有回扛着机器登上海拔3000多米的昙华山,不少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而我更是顿觉胸闷气短,嘴唇变得乌青。

2007年7月,由于身体长期超负荷运转,我突然晕倒在拍片现场,后被紧急送往楚雄人民医院救治。经院方会诊,需及早手术。最初手术治疗方案是2小时,但实际手术时间比原预定的延长了数倍。当时我处在深度麻醉的昏迷状态中懵然不知,楚雄的彝族父老乡亲,已在手术室的门前等待了我9个多小时。

十余年间,我帮助云南楚雄拍摄了上百集片子,除《火之舞》外,还创作了《中国有个暑立里》《腊湾舞者》《彝乡赛事》等,与云南建立了特别深厚的感情。2013年,我获得楚雄州委授予的“楚雄州荣誉州民”称号、云南省委授予“云南省道德模范”等称号。

为了展现彝族文化和历史,从2000年至今,我不仅涉足云南楚雄的70多个乡镇,220多个村寨,我还涉猎四川凉山州、云南红河州、大理巍山、贵州毕节等地。拍摄彝族的影像,还原他们的民俗史、民族史,使之成为中国彝族最全面的影像记录和人文历史活化石展现。

2004年,李亚威在楚雄老木坝村拍《油菜花开》时给演员说戏。

深圳青年影像节继承了深圳精神,不拘一格、不问出处、不设地域限制,向全世界的青年招手,以作品论英雄。此外,我们还设置了“青年导演扶持计划”

从DV大赛升级为青年影像节

随着时代发展“掌中宝”“DV”等小型摄影摄像机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我和协会主席团讲了我的想法:我们应该组织一场赛事、搭建一个平台,将全国各个角落里的青年影像者聚集起来,给影像爱好者和真正创作的纪录片人提供一个展示的机会,大家一拍即合。

2007年创办第一届深圳DV大赛时,市政府批来18万资金补助。当时我们思路清晰,提出口号“拿起你的DV、拍摄你的故事、生活影像DV表达”,发动全国大学生和影像爱好者参与,并请来国内纪录片泰斗陈汉元担当大赛评委和颁奖嘉宾。

待到次年第二届DV大赛举办,我们收到了500多部投稿作品,其中还有来自东南亚的片子。到了第三届,欧洲、北美洲的国家,还有世界上我们未曾想过的区域也前来参赛。这个赛事影响力渐大,到了第6年,我们就在市委宣传部的提议下,升级为深圳青年影像节。

深圳青年影像节继承了深圳精神,不拘一格、不问出处、不设地域限制,向全世界的青年招手,以作品论英雄。此外,我们还设置了“青年导演扶持计划”,凭着青年导演的创意和故事入围,每一届扶持五六个具有潜质的优秀者,民营公司提供资金,组委会的评委跟踪,给予专业上的指导。

目前,影视界人才断代问题趋势严重,我希望能培养出优秀影视创作人。早年我在云南楚雄,发现一个嗓音纯真、清澈的女孩郎芯萍(后取名“玛嘉加朵”),我不愿看到她的天赋被埋没,于是领她走出大山。因她的嗓音独特,我没有把她送去专业音乐学校学习,而是用我的方式从文化的多方面进入,从拼音开始教她学习普通话,并请老师培训她文化、舞蹈、声乐等方面知识。2013年11月,玛嘉加朵在央视“寻找刘三姐”全国大型专业歌手大赛中夺得冠军和最具人气奖。今年还跟了“鹏城歌飞扬”去了美国林肯剧院演出,受到了很大的关注和欢迎。

2014年,我分别在深圳龙岗深圳技师学院和云南楚雄技师学院成立了工作室,我还担任了楚雄技师学院影视学院的院长。我带领我的团队,以“精品至上”的精神,教导我的学生掌握摄影、剪辑、编导技能。无论是创作作品,还是培养“接班人”,我都是尽心尽力而为之,他们是我的希望。

时至今日,我非常感谢深圳,感谢文联多年对我的培养,没有了这些,就没有了我的今天。

我非常感谢深圳,没有她给我的宽松创作空间和对我的信任、支持,就没有今天我所获得的成绩。深圳对待文艺创作人才方面,一向秉持着“英雄不问出处”的态度,来到深圳就是深圳人,只要是有创意、有才能的人才都会给予大力的支持,在这点上,我一直对深圳竖起大拇指。

李亚威

李亚威,1956年生于辽宁铁岭,祖籍山东。1994年调入深圳,现为国家一级编剧、专业导演、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广东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电影电视家协会主席、深圳市影视产业联合会会长、深圳市政协常委。曾创作《深圳故事》电视电影系列;创作《火之舞·告诉你一个楚雄》《好医生郭春园》《大爱无疆·歌者丛飞》《百年中英街》《中国有个暑立里》等纪录片系列;主编出版《深圳专业作家丛书-女作家卷》《深圳影视海报画册》;创办了深圳DV大赛,现已升级为深圳青年影像节。

其作品曾获得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电视新闻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电视纪录片“长片十佳”作品奖、四川“金熊猫”国际纪录片奖以及国内外40多个省级以上奖项;个人曾荣获全国妇联“三八红旗手”称号、国家社会保障局、全国文联系统“先进个人”称号、荣获“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30多个荣誉。

口述时间

2016年5月20日上午

口述地点

福田区上步中路1004号深圳市政协贵宾厅

本期采写:

深圳晚报记者 曾惠怡

前期统筹:

王外平 梁琼月 黄晓天

后期统筹:赖丽思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供图

编辑:蔡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