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第六十八期:进一步推进深圳市医药卫生改革

来源:深圳特区报发布时间:2017-06-26

历时4月调研市政协为医卫改革“会诊”“开方”

强化社康公益性方便群众就近看病


在昨天的专题协商中,委员们积极建言。

历时4个月,55名政协委员参与调研,形成了1份总报告、4份小组分报告和13份子报告……昨天,市政协召开六届二十七次主席会议,就“进一步推进我市医药卫生改革”进行专题协商。15名委员根据调研情况,积极建言,对我市医卫改革进行“集体会诊”,并集思广益“开药方”。

改供方去“产能”防过度医疗

补需方转方式促同质服务

市政协常委黄险峰代表专题协商工作组作主旨报告,对深圳医疗卫生发展给予肯定。但他也提出,我市医药卫生事业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巨大的落差。

“微观层面看,重大疾病及疑难杂症解决能力比北、上、广差,服务质量逊于香港。深层次的主要问题包括:由于服务人口规模的巨大不确定性,我市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的前瞻性、系统性有待提升,医改目标的定量分解科学性、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足,医改探索多头并举,‘经验’、‘模式’频出,尚未形成共识。”

因此,调研组建议,现阶段我市的医改重点应该是,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强化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医疗、医保及医药相关领域改革。改供方、去“产能”,防过度医疗;补需方、转方式,促同质服务。实现我市医药卫生领域以疾病诊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促进为中心转变。

委员们建议,要科学确定我市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战略目标和实施“路线图”。除此之外,要进一步理顺医改的责任主体,明确医改“是谁的事”。“建议将市医改办独立设置或从市卫计委改设到市委改革办或发改委,进一步明确市医改办‘政策设计者’而非‘措施操盘手’的定位,进一步提升医改办统筹全局的职能和统筹协调的有效性。”黄险峰说。

改革“院办院管”模式

避免社康中心资源被“虹吸”

“深圳的基层医疗机构数量庞大,但多而不强。630家社康中心虽然不断投入建设,但有些门庭若市,有些乏人问津,总体医疗技术水平不高,管理粗放,群众缺乏信任感,有病第一时间仍然选择去医院。”这是市政协委员廖欣对我市基层医疗卫生现状作出的判断。

导致社康中心发展不如人意的原因,调研组认为是多方面的,包括场地制约、人才制约以及“院管院办”方式已经不适应发展需求等。

在人才方面,调研组发现,当前,社康人才引进困难,队伍素质偏低。

“社区健康服务队伍中低学历(本科以下占41%)、低职称人员(中级以下占38%)仍占有相当比例。社康医护人员待遇低,2016年,全市社康医护人员平均年薪仅为14.9万元,而市属公立医院人均工资总额标准为25.19万元。”廖欣表示,优秀人才愿意到医院,社康引不进、留不住人才,临聘人员占了65.57%。社会办基层医疗机构情况更是堪忧。

而市政协委员徐良玉则列举了一组数据说明大量全科医生的“逃离”:“2016年,全市社康流失了455人,占社康总人数的6%。其中全科医生217人。”

调研组认为,在举办初期起了较大促进作用的“院办院管”模式需要检讨、改革。徐良玉建议,要改变“院管院办”的举办体制,建立一个区别于医院系统的、独立的社康服务体系,使社康服务从竞争性医疗市场中退出来,凸显公益性,形成高效精简、权责清晰、相对独立的管理体制。“这是防止大医院对人才等资源要素‘虹吸’,举办医院对优秀人才‘截留’的有效途径。”

委员们还建议,建立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薪酬体系。建立与标化工作量对应的岗位设置、绩效评价、薪酬核定标准,实行年薪制,给予全科医生特殊岗位津贴,提高社区医务人员待遇。

对于如何办好社康,市政协委员刘丹宁还建议,对效率低下的社康可尝试由社会力量托管。“这样可以加快形成社会办与公办的二元竞争机制,让老百姓在多一个选择的同时,也能享受到更充分、更全面的优质基本医疗服务。”

社保账户结余巨大

可探索率先推行医疗意外险

“截至2016年年底,我市医疗保险基金累计结余超过400亿元,其中,399.1万名一档参保人的个人账户累计结余超过300亿元。”市政协委员张洪表示,个人账户基金沉淀过多,将弱化医疗保险的共济作用。为此,张洪建议,发挥医保撬动作用,活化个人账户,率先在我市全面建立和推行医疗意外险。“可以参照我市推行重大疾病医疗保险的成功模式,以个人账户助推医疗意外险在我市率先全面推行。建议通过政府招标采购方式,选取商业保险机构承办。”

全面建立和推行医疗意外险,患者需要额外缴纳保费吗?张洪表示,经初步测算,参保人个人账户积累额超过本市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5%,可以由个人账户支付保费,其他人员自愿参保自费支付。

另一方面,调研组发现,现行社保结算及监督规制不完备,不利于医保资金的有效利用。黄险峰表示,我市实行医保实时结算,而医保部门将医保支付的审核和结算都委托给医院代为履行,虽然方便了患者,但实际上由于“利益共同体”(医院和患者)现象导致医保过度使用。此外,医保直接监管医生诊疗行为的手段不足,往往是医生违规,医院担责,一罚了事,更有甚者个别医院想方设法通过过度诊疗来弥补罚款“损失”。

因此,调研组建议,加强医疗保险综合监管,管好用好“青春深圳”积攒的“钱袋子”,避免提前透支“保命钱”。

改革招标模式

解决药价“虚火难灭”

“同一通用名药品,剂型不同价格差异几十倍。但医院却没有议价能力,要么缺药断药,要么接受高价。”市政协委员周晓梅代表基本药物制度调研组发言时说。

据介绍,目前,我市公立医院药品采购既可在省平台进行,也可以在市平台(GPO)进行。其中市平台由一家企业垄断,缺少市场化竞争。而省药品采购平台药品目录数量大,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分别要从23036种药品目录中选取1500种和1000种药品,各个医疗机构自行选择药品的规格和剂型,药品采购寻租空间依然存在,因此对应药价就可能虚高。

如何让药价的“虚火”降下来?周晓梅建议,借鉴上海模式,基本药品目录上的药品,由医保部门统一招标采购;非药品目录的药品,由医院或者主管部门或者医联体招标采购。同时,建立以社保、卫计委、药监及药品专家等组成的药品招标小组,对省药品电子交易平台的药品目录进行整合、整理及合理删减,去除奇异规格,合并剂型,以便进行集中招标议价。委员们也建议,打破深圳市平台垄断,推动更多市场主体参与竞争,切实把药价降下来。

市政协委员成洪波注意到,当前,社康中心的药品目录药品很少,一般只有100-200种,很难满足就近看病的患者需要。因此,他建议,建立深圳市统一的社康药品目录及配送系统,保证社康目录大而全,进而发挥社康应有的作用。

实行年薪制

不让医生沦为“医疗民工”

市政协委员李惠林表示,调研显示,现阶段我市多数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医疗卫生行业发展需求,问题集中表现在“人”与“财”两大方面,其中“人”的方面主要反映在现行人事编制、岗位、薪酬等设计不合理,相关制度建设滞后;“财”的方面主要反映在财务管理理念与方式落后,基本实行“粗放式”管理。

李惠林说,当前,我市公立医院推进“编制管理”转变为“岗位管理”。“去编制化后,如何转型为员额管理,如何解决原编制捆绑的各种福利兑换等等问题,仍没有明确的配套文件,导致公立医院在实际操作中无所适从,也无法回答应聘人员提出的去编制化各种福利如何保障问题。”为此,李惠林建议,完善岗位管理,做实去编制化。

市政协委员王诚则认为,在“去编制问题”没有做到全国一盘棋的前提下,一旦深圳市人事制度改革步子迈得过快,很容易形成“改革孤岛”。“我们要用好用活现有存量编制,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其次主管部门可尝试探索‘编制池’管理模式,把编制使用权限收归主管部门,统一管理。”

另一方面,当前的医院分配制度,大体原则是按劳分配,基本等同于计件,看病多、检查多,收入就高,类似于流水线工人,不少医生自嘲“医疗民工”。因此,李惠林建议,改革分配制度,探索实行年薪制。“应全面调研现有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实际薪酬水平,充分考虑编制捆绑福利待遇的货币化兑换,根据医、药、护、技、管理等不同序列,结合岗位设置和聘用,合理设计绩效考核项目、标准,探索实行医务人员年薪制,建议具体年薪为年基本薪酬+年度绩效+聘期绩效,充分体现医务人员价值。明确聘用人员职业年金缴交方式,为医务人员购买医疗意外险以及医疗责任险。”(来源:深圳特区报记者周元春通讯员袁发勇张永胜文/图)

编辑:唐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