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政协网首页 > 2019委员讲堂 > 新闻报道 > 

曲建:在建设好本土深圳以后,再去建设一个“海外深圳”

来源:深圳市政协发布时间:2019-05-21

4月21日下午,深圳图书馆五楼报告厅座无虚席,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2019)第四场迎来一位重量级嘉宾——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他和市民们聊的话题是“一带一路与中国经济特区走出去”。作为研究区域发展和产业规划的著名专家,曲建先生曾先后主持百余项国家和地方的重大调研课题,近些年来更是深度参与“将深圳经济特区的一些成功模式导入到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行动,他的演讲引发在座嘉宾与市民的强烈反响。

曲建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推进时,恰逢中国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开启新一轮世界性产业发展的新周期。第一次产业转移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欧洲将传统加工组装制造业逐步向日本转移;第二次产业转移始于20世纪7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欧美日本等国加快产业升级,将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亚洲四小龙转移;第三次产业转移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世界范围内的产业再次进行重组性转移,欧美日以及亚洲“四小龙”逐步将劳动密集型及部分低技术型产业向中国东部沿海转移。

而自20世纪50年代始,全球范围内已完成三次产业转移浪潮,平均20年就完成一次大型的产业转移,目前正在启动第四次产业转移。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参与了第三次产业转移和正在发生的第四次产业转移,产业由我国东南沿海向非洲、东南亚转移。

产业转移的三大原因是降低成本、拓展市场和土地资源。“五年前,我们跟踪的企业说‘降低经营成本’是转移的主要原因,五年后,市场成为中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动因,转移到发达国家是为了获取技术与市场,转到发展中国家是为了获取资源加市场。”他说。

“转移”的产业也发生实质性变化。“五年前,中国向外转移的产业主要是简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鞋帽、服装、简单的加工组装类的产业,五年后,排在第一位的是IT业,其次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这为打造境外园区、吸引中国产业在境外落地带来机会。”曲建说。

与此同时,曲建及其同事也发现一个规律,即每隔25年左右的时间,全世界的制造业供应链搬一次家,现在到了25、26年的时间段,这些企业开始悄然的在寻找着下一轮的经济增长点和投资的热点。凡是能引入的,抓住这一轮产业转移的趋势,从历史上看谁就是经济发展的赢家,谁能够成功的转移出去谁就是产业升级的赢家,关键是把控好飞机起飞的节奏,不能拉的太深,太直,太猛,从数据上已经展示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正在开始向外搬迁。

大概十多年前,不断有非洲的领导人、亚洲的领导人问曲建:“你们国家究竟是怎么成功的,尤其深圳是怎么成功的?为什么我们这么努力工作,也没达到你们深圳那样的水平?”很多非洲领导人想通过借鉴深圳的发展模式,一举解决全国的问题。所以曲建认为深圳在“一带一路”倡议之中所发挥的重要优势之一,就在于深圳如果能够把自己可复制、可推荐的一些经验植入其他发展中国家,于此同时也引导深圳的资本到那个地方去投资、发展,不仅可以帮助他国,还可以去开拓一个新的市场,这就是深圳在未来应当发挥的一个重要优势。

曲建希望通过这样的“一带一路”与中国经济特区模式走出去,让深圳闯出一个新天地,实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40年的发展模式。他更看好深圳的80后、90后两代人,在60后、70后两代人的基础上建设好本土的深圳以后,再去建设一个海外的深圳;在创造了GDP的价值之后,再去创造一个GNP的价值,让中国人的强国梦得以真正实现!


编辑:张文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