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2018-12-14房涛:见证深圳慈善事业创新发展

来源:深圳晚报发布时间:2019-06-26

感恩这个时代,感恩深圳这座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感恩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深圳市慈善会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是整个团队努力的结果,是这座城市和时代使然,我深以为荣。


image.png

房涛,1968年10月5日出生于南京,深圳市政协常委,深圳市慈善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工作学院执行院长,深圳市创新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中心副理事长,是现代慈善和有效公益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曾两度获“中国慈善百人”“责任中国慈善公益人物”等荣誉。其领导的深圳市慈善会实现捐赠超过30亿元,其中“来深建设者关爱基金”和“雏鹰展翅——贫困家庭大学生助学”公益项目多次荣获“中华慈善奖”。


《财富的归宿》这本书一下子击中了我,我觉得企业界少我一个无所谓,但这座城市需要更多的人去做公益。

放弃稳定工作来深闯荡

我在南京长大,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南京市旅游局。1992年,我带团到深圳旅行。晚上九点半,火车路过人民桥,一路灯火通明,当时就觉得深圳特别繁华,整车人都在喊“深圳到了”,有人流下了激动的眼泪,可能大家都有关于深圳的梦想,人在其中很容易受感染。

当时南京市旅游局的工作很稳定但也相对固化,深圳的气氛则完全不同,我就决定辞去工作,来深圳闯一闯。

初到深圳,我一共搬了9次家,换一个工作搬一次家。一个三轮车装着全部家当,从一个宿舍到另一个宿舍。有时候是自己一个人边搬边哭,没有亲人在深圳,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该怎么办;有时候又是欢天喜地的,一大帮朋友一起到一个新地方,开始一段新生活。酸甜苦辣中,我的生活和工作慢慢稳定,在深圳扎下了根。

从普通职员到项目经理、办公室主任,又升到公司副总裁,我在企业工作了15年,期间还读了两个专业的研究生学位。这段经历让我一直保持一个信念:人要不断地进步和向上。

跨界转型进入公益领域

2002年,我迎来了工作上的转机,我被深圳市企业联合会邀请参与他们的社团建设,因此有了很多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有一次到香港,他们说香港最有影响力的是赛马会、汇丰银行,然后才是政府部门、香港工业总会,社会组织在香港有这样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让我很震撼,也在我心里播下了一颗种子。

2004年我参与创建了深圳市商业联合会,并担任常务副秘书长。从商会筹建、规划到最终成型,我都参与其中。2007年,深圳市慈善会做出改革决定,要在社会上遴选一位秘书长。当时很多社会组织的副秘书长都接到了邀约,我是其中之一。那时候深圳市商业联合会的发展很好,我有些犹豫。后来市民政局的领导找我谈了3次话,调研了整整两个月,领导的改革创新精神和对全球慈善发展态势的理解打动了我。

2007年7月,我正式担任深圳市慈善会秘书长,成为了一名全职慈善工作者。

当时我的家人、朋友都不认为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他们觉得我应该在商圈打拼,积累更坚实的基础,甚至有人认为,我怎么会有资格做慈善呢?那一般都是腰缠万贯或者上了年纪的富翁才会做的。

接下来的3个月,我恶补了许多跟公益相关的知识,这其中对我人生影响最大的就是《财富的归宿》,这本书一下子击中了我,让我对财富的归属和资本的良心,有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认知。

在当时的深圳,商业界的发展如火如荼,但慈善业的发展,则要缓慢和落后很多。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随着人们对生存、安全等基本需求的满足,越来越多的人会转向对爱、尊重、自我实现等诉求的满足,而公益是实现这些诉求非常重要的一个路径。

我觉得企业界少一个人无所谓,但是一定要有N个我,投身到公益中,推动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

image.png



△ 2018年3月28日,房涛(前排右一)在深圳关爱行动表彰晚会现场。


我在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工作经历,让我能看到政府、企业和市场三个方面。深圳市慈善会要做的不仅是普通的捐赠,更是社会价值的有效投资。

慈善成为终生奋斗的事业

2007年的深圳市慈善会刚刚成立不到3年,不管是认知度影响力还是捐赠额,都很小。当时我带慈善会团队去深圳一家非常有名的慈善组织交流学习,两相对比,差距显而易见。

但是2008年几个大事件的发生,让深圳市慈善会在全国慈善组织的队列中脱颖而出。

首先是年初的雪灾,深圳市慈善会捐赠额高达2800多万元。接着发生了5·12汶川大地震,深圳市慈善会打了一场硬仗,我们团队“战斗”了50多天,中间几乎没有休息,每天都是接待排着队来捐款的人。

那时候一天跑5场捐赠活动是常态。有时上午在宝安国际机场,下午又在坪山坑梓,有些机构组织的募捐活动可能只募到5万元或者更少,但是对于这个活动的组织者而言,这就是他们为5·12做得最真心最热切的一件事。所以每一场活动我们都不落下,银行也跟着我们跑,捐赠人的钱直接进到银行的指定账户里,用于捐赠人最关注的紧急救援或灾后重建项目。

两个月里,我们组织参加了70多场慈善公益专项活动,所有工作人员都累得直不起腰、讲不出话。最后,市区两级慈善会共募集善款10.75亿元,是全国城市慈善会系统的第一名。

2008年12月5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华慈善大会上,深圳市慈善会获得了中华慈善奖,我们带领21家捐赠人获得了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表彰。大会结束后,我给29个同事和朋友发了短信,简单说了一下这个事,其实当时我还是处于一种工作的紧张状态,直到23个朋友瞬间回复了我,说我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也就是那天,我坚定了慈善将是我终生奋斗的事业。

从“化缘慈善”到“经营公益”

2008年的慈善捐赠,体现了深圳的城市精神和品格,但我走访企业时也发现,一些个别企业为了抗震救灾,一激动把自己的流动资金捐了。2008年,个别企业的生产线停了一大半,还辞退了工人。

当时我也比较年轻热血,首创慈善要帮助捐赠人的理念,“不裁员不减薪就是最大的慈善,要跟企业主共克时艰”。只要企业在深圳市慈善会捐赠过,市慈善会就愿意用“来深建设者关爱”项目帮助企业做普工到技术工的培训,留住劳务工人员,等到经济复苏的时候,企业就可以快速恢复生产。

我觉得慈善不是一次性的捐助,也要可持续发展。很多企业认为公益就是抗震救灾、扶贫助学,这其实是慈善产品太少了。所以我们要做战略慈善,帮不同的捐赠人定制不同的慈善规划,秉持着这样的想法,2008年我们首创了冠名基金模式。

2008年年底,百丽国际公益基金捐800万元准备建一所希望小学,因为场地商议无果,我就问负责人,皮革行业里中小企业升级换代的核心和困难是什么?他说是设计和品牌。800万元做不了品牌,我们就商定做原创设计板块的公益。

当时深圳很多加工型的企业,赚的都是辛苦钱,因为设计和品牌都是别人的,我们就把这笔公益基金投放到中国皮革公益项目大赛,帮助培训大学生和初级设计师,慢慢推动产业变革和产业升级。

在大赛中获奖的学生会被送到米兰顶级设计学校学习,学成归来后深圳皮革的十大品牌企业将帮助他们设立工作室,以此扶持企业品牌和设计板块的发展,等他们设计的作品进入市场后,利润的10%将回流到基金。这个项目一方面帮助深圳企业的产业升级和人力资源提升,另一方面也帮助了大学生就业创业,还提升了行业凝聚力和志愿服务精神,一年投入80万元,如今已经做到第10年了。

在我们的努力下,这种冠名基金战略目前已经延及到250多家企业的管理基金,涵盖了14个领域,筹资规模超5.94亿元。

原来“化缘慈善”是要钱,现在“经营公益”是主动劝募、专业运营,不再被动“等钱上门”。我们走出去跟企业家、商业平台组织、金融机构打交道,吸引他们参与进来,通过战略慈善、公益创投、慈善信托等多种方式实现公益的自我造血,把消耗型的捐赠转化成影响力投资,转化成社会价值投资。

有效是公益最珍贵的品格

阳光透明是公益的底线,但我认为有效是公益最珍贵的品格。一是慈善的生态圈要均衡发展,即研发、执行、金融、品牌、创意各有分工;二是像企业一样学会做减法,能够有核心服务力,在重点领域让捐赠人满意;三是善用互联网科技和公益金融的力量,以人人公益和慈善咨询打造“深圳模式”。

公益金融目前在深圳是一个刚起步的阶段,前不久,《慈善组织保值增值投资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出台,鼓励慈善组织进行合法、安全、有效的投资。

我们原来就是将筹款存放在银行“吃利息”,这种保守的保值增值行为,资金产生效能不高。

现在按照新规,慈善机构可以通过第三方做保值增值,一年的收益可能能提升三四个点,在我看来,公益金融就是让公益为金融注入良心和血脉,让金融为公益插上翅膀。

传统的慈善还只停留在捐款捐物上面,这只能呈现线性效用,但公益金融却可以呈现指数效应,让金融领域的方式、智慧服务于慈善公益的有效性。

但是公众会认为金融是有风险,对此会有质疑,所以审慎投资以及如何做好防范机制,是公益组织要思考的。


image.png

△ 房涛(前排左六)出席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


从首推社区基金会到走改革的第三条道路,改革创新是慈善事业的根本出路和主流;科学有效配置慈善资源,是慈善组织的生命力所在。

培育孵化50多家社区基金和社区基金会

2012年,我随中国基金会代表团在美国学习,当时就感觉深圳市慈善会应该向社区基金会转型。回国后,我开始尝试推动市慈善会的转型。

当时,市民政局也是改革创新举措频频。2014年3月,《深圳市社区基金会培育发展工作暂行办法》出台,我们得以抓住机会,在全国率先开展深圳市社区基金(会)的培育孵化和运营监管等工作。那时,社区基金会在国外已经有100年的历史了,而在中国刚刚开篇,由深圳首推。

社区基金会的核心是“三本”,即本地资源、本地利益相关者和解决本地问题。它不止于扶贫济困和一般慈善活动,更可以多元化地满足老百姓参与公共服务和管理,有利于推动基层协商民主和社会治理。

社区基金会的基金是公共、公益财产,用来解决居民自己商议出来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居民能形成公民意识:我的社区建设我有责任。公众对美好生活都有向往,同时这份向往的实现人人有责。

现在,深圳市慈善会共培育孵化了50多家社区基金和社区基金会。

我最终的期望是,深圳市慈善会定位为深圳城市级社区基金会,成为深圳人实现慈善诉求、倡导慈善精神、参与公益行动的平台。

不停地奔跑才能不负使命

深圳市慈善会现在有两个老牌项目,“来深建设者关爱基金”和“雏鹰展翅计划”,但我们在及时回应公众的需求和新项目的设计上远远不够。

未来我希望能够有更优质的项目产生,比如我们现在做“深善空间”项目,就是促进整体社会要素的分配。一是将绿色扶贫产品无缝链接给市民,一方面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另一方面让深圳市民能够享受有机食品。二是社会组织的活动直接落实到社区公共空间。三是开设“时间银行”,每个人可以把自己奉献给社区的时间寄存起来,然后兑换其他人的劳动时间。四是闲置物品置换,物尽其用,环保循环。

现在是人人公益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公益,并且参与进来,整个行业也在快速发展,我们必须不停地奔跑,才能不负使命。中国的公益组织也越来越跟国际接轨,我也希望有更多专业人士进入公益领域,未来这个领域会有希望,也会更生机盎然。


口述时间

2018年11月9日上午

口述地点

深圳市慈善会(中民时代广场B座)

本期采写

深圳晚报记者 周婉军

实习生 刘洁康 铭祥


编辑:李丹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