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2019-9-5陆建新:见证超高层建筑建造的“深圳速度”

来源:深圳晚报发布时间:2019-09-05

 深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创造出当时的中国第一高楼和亚洲第一高楼的建筑奇迹,创下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两天半一层楼的“新深圳速度”。作为一名建筑人,很荣幸这些“奇迹”我都参建其中。37年来,我参建的摩天大楼总高度超过3600米,见证了深圳乃至中国超高层建筑建造技术水平从落后到国际领先的壮阔发展历程。

image.png

陆建新,1964年7月出生于江苏海门,现任中建钢构有限公司华南大区总工程师。他扎根施工一线37年,辗转工作于国内外8个城市,参与44项工程施工,参建工程总高度超3600米,参与建设的深圳国贸大厦创下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深圳地王大厦创下“两天半一层楼”的“新深圳速度”,不断刷新世界高层建筑施工速度纪录,使中国钢结构施工技术从落后西方半个世纪跃升为世界一流水平。先后获得“国企敬业好员工”“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好人”“央企楷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称号。

1

18岁那年我收拾行囊南下深圳,参与建造了自己人生中第一个地标建筑——深圳国贸大厦。

满怀憧憬来到深圳

1964年,我出生在江苏海门县麒麟公社长安大队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家里兄妹三人,我是老大。我从小就爱读书,顺利上了初中,而且成绩拔尖儿。1979年中考后,我背井离乡,辗转坐上了南通前往省城南京的大客轮,踏进了南京建筑工程学校(现为南京工业大学)的大门,就读勘测系工程测量专业,开始了我三年的学习生涯。

1982年6月底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位于湖北荆门市的中建三局一公司,从事建筑施工测量。在我刚适应工作环境不久时,我听说公司要在深圳建一栋地面50层、地下3层的高楼,看到好多人都被调去了深圳。

原来,当时中建三局一公司承建了中国第一栋超高层建筑大楼——深圳国贸大厦项目,因为工程需要大量人手,公司调了好多员工南下深圳。当时,我对深圳毫无概念。

后来,我对深圳的想象均来自于同事从深圳寄来的信里,货品琳琅满目的商店、热火朝天的工地、衣着靓丽的青年……我羡慕极了,渴望去深圳见识一番的念头冒了出来。

听说国贸项目上测量人员人手不够,不久我就接到调我去深圳支援的通知。我很兴奋,在1982年10月,与同事一起登上了南下的火车。

到了深圳后,我俩走到深圳火车站外的广场上坐车,当时没几趟公交车,马路并不宽敞,一路颠簸到了深圳国贸大厦项目工地。我们当时住的宿舍叫“竹楼宾馆”,其实就是用毛竹搭建的两层简易房。白天在工地埋头苦干,晚上在简易房里睡觉,偶尔去繁华的东门老街逛逛,很难想象,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见证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初出茅庐见证“深圳速度”

深圳国贸大厦的建造可谓一波三折。当时我国建筑普遍采用翻模施工,深圳国贸大厦要是用翻模施工的话,建一层楼至少需要7到10天,地上50层,则一共需要500天。显然,这样的工期不符合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要求,必须采用高效的滑模施工新技术。

通俗地说:传统的翻模施工像是手工订制,而滑模施工则像批量生产。令人沮丧的是,项目开始滑模进行了三次提升试验,混凝土墙不是拉裂就是塌落,均以失败告终,各方质疑纷至沓来。但公司顶住压力,在深圳市政府的支持下,第四次试滑一举成功,全工地都为之欢呼,为之后创造“深圳速度”奇迹埋下伏笔,当时大型建筑滑模施工的成功应用,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深圳国贸大厦的滑模施工每20厘米提升一次,我就一次次地用激光铅锤仪测量,一次次地进行纠偏校正滑模平台,以保证大楼的垂直度。到了第19层之后,建筑速度达到三天一层,当时被誉为“深圳速度”。同时,深圳国贸大厦整体垂直度偏差不超过25毫米,优于我国建筑垂直度偏差不超过30毫米的验收标准,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深圳国贸大厦成为了我职业生涯参建的第一个“地标建筑”,18岁的我根本没想到,在未来的37年里,我成了参建“地标”的专业户。

image.png

🔼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效果图)

2

吸取国内外先进技术经验,创新测量方法见证两天半一层的“新深圳速度”。

首次“触电”超高层钢结构建筑

如今,钢结构技术广泛运用在建筑领域,我国的钢结构建筑也随处可见,但在30多年前可不是这么一回事。1984年,在深圳国贸大厦不远处,我国第一座超高层钢结构建筑——深圳发展中心动工兴建。

深圳发展中心项目建设采用国际招标的方式,我们公司中标了。我们认真研究测量方案,反复校核安装精度,天天爬上爬下地盯着大楼看,拉着同事一块儿瞧:“你看这大楼歪不歪?”事实证明,我们做到了,深圳发展中心至今仍不偏不倚屹然挺立。

受到启发钻研测量方法

在此之后,我陆续参与建设上海国际贸易中心、上海太平洋大饭店(现在叫威斯汀酒店)等建筑。10年后,我到了而立之年,也迎来了当时亚洲第一高楼——384米高的深圳地王大厦的破土动工。

我当时是地王大厦钢结构项目的测量负责人,业主方请了几位来自中国香港的测量工程师指导我们,那时我才见识到了踞顶测量的测量方法。

以往我们是站在下面楼承板上架设经纬仪进行测量,测钢柱垂直度,再换算出柱顶偏差。只见测量工程师手脚灵活地爬到柱顶上,用钢尺进行测量,精准度比我们高。这种追求精准的专业精神让我从中受到启发。

经过反复钻研,我摸索出一个办法:采用传统的经纬仪垂直度观测与激光垂直投点量距两种测量方法,建立双观察复核系统。即便如此,更大的挑战在于高空作业,我必须走到对面的测量作业点去,但那时还没有完备的安全保护措施,凌空走在不到一巴掌宽的钢梁上会像独木桥那样轻微甩动,我不敢站着走,就跨坐在钢梁上,两手抓着一点点往前挪。

见证“新深圳速度”

囿于当时施工条件,深圳地王大厦项目主体结构建到100米高了,可临时施工电梯还没装好。我每天上班要背着10多公斤重的测量经纬仪,手拿三脚架爬25层楼,一天至少上下两个来回。

那时我住在梧桐山半山腰一栋临时房里,有时因加班赶不上公司的班车,只能坐公交车回住地,下了公交车还得走好长一段路,再爬一段300米长的山坡才到宿舍。

采用先进的测量技术,深圳地王大厦项目最终控制钢柱总垂偏内倾为25毫米,外倾17毫米,仅为美国钢结构AISC标准允许偏差的三分之一,创造了中国超高层钢结构施工测量的世界奇迹。深圳地王大厦还创造了“两天半一层”的“新深圳速度”。经历了这一艰苦的“战役”,此后干的项目我都不觉得有多辛苦了。

3

建平安金融中心遇到平生最严峻的挑战,三个月没睡好觉。

安装施工塔吊遭遇大难题

目前,国内已投入使用的7座100层以上钢结构摩天大楼,我有幸承建了其中4座:作为总工程师参建了时年世界第一高楼上海环球金融中心(492米);作为钢结构项目经理参建了当时广州第一高楼广州西塔(437.5米)、曾经是深圳第一高楼的京基100(441.8米)、如今深圳第一高楼平安金融中心(600米)。

建设平安金融中心的日子让我至今都刻骨铭心。2012年2月,我到了平安金融中心项目工地。在这个项目中,作为项目经理的我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一般情况下,施工塔吊都是装在大楼中心的核心筒内,这样容易固定,不足之处是只能装3台。该项目业主希望缩短工期,塔吊数目必须增加到4台。因此,塔吊安装需突破常规,拉开距离,只能装在核心筒外墙,这一做法当时在国内外建筑业还没有先例。

4台塔吊每台自重达450吨,工作时经常要吊起100吨左右的构件。这些庞然大物如何固定?是摆在我们团队面前的大难题。

鏖战三个月“啃下”硬骨头

为了啃下这个技术难题,我们联合专家反复模拟验算、论证及图纸深化,终于研发设计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塔吊支撑系统。塔吊很快安装起来,但效果不尽如人意。我发现支撑连接节点部位的钢板太薄了。风一吹,高空中的塔吊支撑架有时会发出“咔嚓”“咔嚓”的异响。

公司立即组织专家开会分析,得出结论:从理论上来说,现有支撑系统没有大的问题,问题出现在局部细节上。我们连续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把全部节点零件作了焊接加强,我白天爬到塔吊上观察,晚上在床上辗转反侧,有时半夜想到一个点子,立马爬起来拿笔记录,甚至半夜打电话给项目总工程师商量。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把支撑架的问题解决了。

随后,我们又改进了塔吊爬升技术,采用钢丝绳吊挂拆卸的新方法,这一技术比原方法缩短工期96天,节约地面堆场600平方米,如果按合同工期滞后一天80万元的罚款约定计算,减少成本7680万元。

如今,平安金融中心是深圳第一高楼,我们研发的“悬挂式外爬塔吊支承系统及其周转使用方法”于2014年经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于2017年夺得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特别嘉许金奖,我国的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也逐渐走向国际,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

4

在建造了四个深圳地标建筑后,我又花了近两年时间参建了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项目。

毅然接下深圳新地标项目

2017年,53岁的我是中建钢构有限公司华南大区总工程师。就在这年,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就要开工建设了,我面临着两个选择:一是回大区做管理工作,二是接手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项目。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是一个超大型的钢结构建筑,其高度虽只有45米,但项目长度有1.8公里,拥有八项“世界之最”,是全球最大的会展中心。

来还是不来?我思量了一番,心想:已经建了这么多个地标,为何不再建一个新地标呢?就这样,我调到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任施工总承包项目技术副总监、钢结构项目技术总工程师,吃住都在项目上,一住就是两年多。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的金属屋面由七种颜色构成,放眼望去像一条飘舞的彩带,寓意“海上丝绸之路”,美极了,但当时建造的时候着实费了一番功夫。

项目原设计选用了铝镁锰金属屋面体系,因近几年超强台风频发,沿海地区的这种金属屋面多有破损。为此,项目组成员前往日本大阪火车站、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实地考察,最终选择采用了镀铝锌压型钢板屋面体系,相较于铝镁锰金属屋面来说,钢材强度、韧性更好。

不同于以往的建筑项目,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项目面临着工程量巨大、场地大、施工设备多、施工工人数量庞大、整体协调难度大等挑战,难度不小,所幸我们都扛下来了。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项目钢结构总用量达27万吨,面对如此压力,该项目高峰期累计投入起重吊车300多辆、劳务人员3000多人,在400余天的时间内完成27万吨的钢结构安装,相当于2个月完成一座鸟巢,创造了钢结构日安装5000吨、周安装20000吨、月安装60000吨的施工纪录。

我想在退休前再建一个深圳地标

如今,我回到了中建钢构华南大区总工程师的岗位,管辖着华南五省100多个工程项目,哪个项目有难题我就上哪个项目上解决。虽然忙碌,但我乐此不疲。

建了这么多地标建筑,这些大楼就像我的亲人一样,每次路过我都会驻足仰望。在我看来,建筑是个伟大的行业,我国建筑业从蹒跚学步到在世界各地盖高楼,从超高层建筑零起步到千米级建造技术领先国际,我很荣幸成为其中一员,见证了改革开放的“深圳速度”。如果人生能够重来,我仍会毫不犹豫地踏上来深圳的火车。

从业37年,我参建的摩天大楼总高度已超过3600米。人生需要创造传奇,我还有5年就退休了,如果退休前深圳还要建新的地标建筑,我会毫不犹豫地去干。

口述时间

2019年8月12日下午

口述地点

深圳中国钢结构博物馆

本期采写

记者 杜婷


编辑:李丹璐